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列国时代的古印度,小国林立,争战不休。一天,一个贵族青年正在城外游玩。他边走边看,一切对他来说似乎都很新奇似的。正走着,他看见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又走不远,看见一个倒卧在污泥中的病人,再往前走,他还看到了一群鸟正在啄食尸体。他又惊恐,又纳闷,就问路边的人是怎么回事。路人说:“这不是常事吗?难道你没见过?”这个青年还是不明白,难道人的一生必须要经历生老病死的折磨吗?
正琢磨间,一个乞丐模样的人走到了青年的眼前。这个人衣着破烂,但是神情却很悠然自得,自足快乐。青年从随从那得知这是个出家修道的人后,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快乐的原因。修道者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修道者的话一直萦绕在青年的脑际,久久挥之不去。青年人回到宫中的第二天,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全城人都为他祝贺,但是他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一连考虑了几个晚上,青年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家去修道。他走出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这个青年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原名乔答摩·悉达多。释迦是王族名,意为“能仁”,牟尼意为“静默”,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寂默贤人。释迦牟尼因为母亲早死,由姨母抚养成人。16岁时和拘利城公主耶轮陀罗结婚,生子罗蚌罗。但他因为无法理解人类的生老病死,29岁时,放弃了王宫的安逸生活,走上了修道之路。
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他弃家外出,去寻找这个永恒的“道”。
最初,释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学者求教,依照他们的说法,做了一名苦行僧,并进行了长达6年的极端艰苦的修行。由于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某一天夜里,他突然晕倒。醒来后,他意识到苦修并不能得到什么结果。他慢慢走进尼连禅河,用冰冷的河水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乳粥,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恢复。在离开尼连禅河前往婆罗捺斯的路上,在一个叫做伽耶的地方,释迦牟尼看到一棵菩提树。他在树下跏趺而坐,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想要获得解除人生苦难的终极办法。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了解脱生死的涅槃之道,创立了佛教。那一年,他35岁。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思索,构成了以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四谛说意为4条真理,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堕入人世的轮回。
教义创立后,释迦牟尼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活,先后在婆罗捺斯的鹿野苑、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城的祗园精舍等处说法。由于佛教以“众生平等”为号召,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拥护。最早皈依佛教的是两个名叫提谓和婆利迦的商人,接着,曾与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畔苦修的5个人也成了他的信徒。后来,一些婆罗门教的祭司、释迦牟尼的姨母和儿子都成了他的信徒。在传教的第一年中,他就拥有了信徒1000多人。后来人数更多,其中既有国王、贵族和富豪,也有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释迦牟尼被信徒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汉语简称“佛”),这个新宗教就被称为佛教。
释迦牟尼6年苦行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年届80岁,他由王舍城出发,准备到拘尸那揭罗去说法,途中染病,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畔双沙罗树间去世,遗骨火化,得舍利数枚,由信徒们分别拿到各处建塔供奉。后来,他的大弟子迦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佛教会议,在会上弟子们将释迦牟尼的说教整理成文字,成为了佛教中最早的经藏和律藏。以后,佛教向东亚、南亚传播开来,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