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低头,才能出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舍弃小利益赢得大利益

舍弃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睿智。明智地放弃一些小事胜过盲目地执著,它驱散了乌云,清扫了思绪,它让你不盲从、不迷失、不狭隘。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而不希望把已经进了自己口袋的好处再掏出来与别人分享。可是,太多的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在恰当的时候做了小舍弃,才获得更多的利益。

众所周知,历史上争权夺位的人很多,可是要想在夺位之前得到万民的拥戴,就必须要懂得舍弃小的利益,来换取江山。只有能够大胆做出舍弃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拥戴。王莽就是这样的人。

 

王莽家世显赫,是皇太后的侄子,却生活俭朴,读书刻苦,喜欢结交京城中的名士,而疏远那些游手好闲的贵公子。至于待人的谦虚恭让,更是有口皆碑。

大将军王凤生病时,亲生儿子不过装模作样来看看,作为侄子的王莽,却一直在病榻前侍奉,端药喂药,无微不至。王凤很是感动,临终前特意向太后和皇帝交托,请他们照看王莽。

太后王政君听了大哥的嘱咐,就让成帝给王莽授官,拜为黄门郎。大家看出太后的心思,也确实感到王家子侄中以王莽最为贤明,于是纷纷帮他说话。因此,王莽在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被封为新都侯,官职升迁到光禄大夫。到此,王莽在兄弟中,已经是最显达的了。但他越是爵位高、官职显,就越是谨慎小心、谦虚恭让。家中不蓄钱财,倾其所有,赡养宾客,资助名士,结交将相列卿。

朝廷上下,许多人得到了王莽的好处,都给他说好话。至于一帮专靠王莽养着的游说之士,更是奔走不休,到处宣扬。王莽的声誉一天高过一天,渐渐压过了他的叔父们。不久,他的叔父——大司马王根病死,他登上了大司马的高位。

成帝死后,他的侄子哀帝即位。哀帝外戚傅、丁二姓势力膨胀,把王莽排挤出京城。王莽很不甘心。此时他的儿子王获杀了一名官奴,王莽就让儿子以死求名,王获自刎而死。这件事情让人们大为震动。

自王莽被迫离京后,有的官吏不断上书,批评朝廷对他的处置,认为他是冤枉的,并纷纷称颂王莽的德行操守,要求将他召回。哀帝既要考虑太皇太后的情面,又要考虑官僚集团的情绪,只好将王莽召回,但却不肯委以重任。

哀帝在位6年就死了,没有儿子,而且,在这以前,他的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都已死了。王政君却是始终康健,哀帝一死,太皇太后便驾临未央宫,收起了皇帝玉玺,派人急召王莽进宫,拜为大司马,总领朝政。权力又回到了王家人手中,而王莽的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王莽选了9岁的中山王刘衎,是为平帝。9岁的小皇帝当然不能管事,所以要请太皇太后临朝称制,而实际政务,便由太后委任给王莽。王莽大权在手,大做好事,所有人都说王莽是个好人。有封赏他也不接受,还表明心迹说:要等到老百姓家富人足,才愿意加赏。从此王莽人气日盛。平帝的母亲被王莽禁止入宫,他的舅舅们全被王莽杀死,平帝渐渐懂事以后,难免对王莽怀有怨恨。平帝14岁那年冬天,王莽在他的酒中下了慢性毒药。平帝饮后,顿时疼痛难熬,卧床不起。而王莽叫人写了一篇文章,表示自己愿意代平帝去死。祷告完毕,将祷文装在一个金盒子里,放在皇宫的前殿。他还特意暗示几个主要大臣:这事切不可说出去。大臣当然是把此事到处宣扬。

平帝苦撑了几天,终于一命归天。王莽挑了宣帝的玄孙两岁的刘婴做新皇帝。就在这时,有官员向王莽报告,说是武功县的孟通在挖井时,挖到一块白石头,上有朱红文字,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接着,类似的符命不断在全国各地出现,都是命王莽做皇帝,“天命”不可违,王莽只好称帝了。

 

其实明眼人还是明白王莽是篡权夺位,只是王莽有着众多拥护者,而且他一向表现谦和有礼,所以他的篡位最后成了顺应民意、天意。后来白居易写过一首《放言》: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虽然这首诗是讽刺王莽虚伪狡诈,表现谦和却暗藏野心,不值得信赖,但诗中提到王莽未篡位时是很谦和恭敬,待人非常有礼貌却是事实。可见在篡位之前王莽是下足了工夫,舍弃了多少安乐和眼前的小利益,才换得最后称帝的一步。对于历史人物的善恶褒贬暂且不论,王莽为了大利益而暂时忍辱负重却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