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逆向思维: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
对于一个表面的结果,我们应该思考——也许它正是原因吧。而对于一个所谓的原因,我们应该思考——也许它正是结果吧。对于原因和结果,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将其颠倒一下会怎么样?这种次序的问题可能会成为设想的源泉。事实上,我们始终不能确切地知道何为原因,何为结果,我们甚至不能肯定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奥斯本
古罗马的门之神雅努斯有两张脸,他可以同时注视着相反的两个方向。古罗马人经常把他的雕像立在门口,一面望向外,一面望向里,从而提示自己,任何事情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雅努斯被后人称为逆向思维之神。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指不按照传统的思路考虑问题,而是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从问题的另一面进行深入思考。
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曾说:“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功的话,那是因为我对什么事情都倒过来思考。”这样说虽然有点过于片面,但是,不可否认,当面对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按照传统的思路来解决往往会遇到困难或者结局会很平庸时,使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往往能够得到富有创新而且十分巧妙的解决方案。
逆向思维的运用方式主要下面几种。
条件逆向
条件逆向主要是指分析与事物有关的条件,然后进行逆向思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创新性认识。条件逆向所重点分析的条件,主要是一些看似不利的条件。
在日本有一个名叫丹波的小村庄,这里土地贫瘠,没有什么物产,交通也不方便,因此村民们的生活十分清苦。
眼看着其他地方都富裕发达起来,丹波的村民们也开始想方设法致富。但是,这里什么有利条件都没有,如何才能致富呢?
村民们请来一位专家井坂弘毅,他在了解了丹波的情况后,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发展旅游业,展示这里的清贫生活!按照他的说法,现在的日本人大都过上了富裕发达的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忘却曾经的苦难,让他们到这里来旅游,来体会一下这种生活,一定会是一件很有意义,而且很有价值的事情。
村民们接受了井坂弘毅的建议,于是以自己家乡的贫穷落后为宣传点,开发旅游业。没有想到,这果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寻找往昔的生活和感觉。丹波村的村民也因此富裕了起来。
贫穷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而井坂弘毅却能利用贫穷带来富裕,这种条件逆向的运用不可谓不神奇。
类似的条件逆向,“变废为宝”,还有许多例子。造纸厂、皮革厂的废料渣对环境本是一大危害,但是如果在厂内建立发酵沼气池,便能使之成为提供沼气的原料。
对不利条件的逆向思维,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可以说是一种“一箭双雕”式的创新思维方式。
作用逆向
作用逆向相较于条件逆向,主要是偏重于对事物的作用进行逆向思考,变不利作用为有利作用。
某地警察局刚刚抓获一名汽车大盗,他的盗车技术相当娴熟,偷走一辆防盗措施十分到位的汽车,仅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被他盗窃的车辆总数已经达到了上百辆。这个大盗曾经多次被逮捕过,还坐过十多年的监狱。
对于这么一个人,应该怎么处理,才能使他痛改前非,在出狱后再也不会继续危害社会了呢?
警察局长考虑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汽车大盗出狱的那一天,警察局长亲自把他接到警察局,并正式聘请他做了警察局的一名顾问,担任该局的“汽车防盗技术指导”。这名汽车大盗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得到如此的礼遇,自然感激涕零,当即表示今后再也不会犯罪,专心工作,回报社会。果然,这名昔日的大盗从此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每天在警察局勤奋地进行着研究工作。不久,他的研究成果——新型汽车防盗设备——问世了,质量和效能都十分优秀,该地的汽车失窃案件发案率也大大降低了。
这名聪明的警察局长就是善于运用逆向思维,从而使一名汽车大盗变成了汽车的保护神。
很多时候,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会豁然开朗。
方式颠倒
方式颠倒的思维方法,是指从事物运作的原方式入手,尝试这种方式的反面的方法,从而发现新的可行性与创新设想。
吸尘器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及的家用电器,但是吸尘器的前身实际上并不是吸尘,而是吹尘器。
1901年,在英国伦敦,一位发明家公开展示了自己的新发明:环境清洁器。当这台机器开动起来的时候,喷出了很强的气流,这些气流能够将地上、桌子上的灰尘和碎屑吹走,但是空气中却立刻弥漫起呛人的粉尘,让围观者不得不将自己的鼻子嘴巴捂起来,眼睛也要紧紧地闭住。很显然,人们对这项发明的评价并不高。
但是,一位旁观者,年轻的技师休伯特·布恩看到这个失败的发明后,并没有对其一笑置之,而是开动起脑筋:这项发明的初衷是不错的,人们的确需要这种发明,只是它的工作方式不对,用吹不行,那么反过来,用吸行不行呢?
休伯特·布恩为自己的想法所激动着,回到家里进行了一番研究,终于把这种“吹尘器”进行了改造,变成了我们今天常用的吸尘器。
有时,事情的初衷或者事物的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们只是使用了不正确或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去对待它。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不要轻易放弃,尝试将方式改变甚至颠倒一下,你所获得的可能就是一个相当意外的惊喜。
因果逆向
正如奥斯本所说,事物的因与果实际上并没有我们平常所想的那么水火不容,一个事物的果,它绝对同时还是某事物的因,某事物的因,又必然同时是另一事物的果。如果把事物的因和果看得甚是死板,不可改变,那么你的头脑也必然会是死板的。因此,不妨时不时地把因转换为果,果转换为因来处理,你可能会立刻得到一个巧妙的构想。
有时我们所认为的事情的原因未必是唯一的原因,运用因果逆向思考法可以拓宽思维的广度,更加全面地分析事情的原因。比如,在《心之漫游思考法》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关于倒转思考的例子:
“老师沉闷的讲解令学生上课不专心。”
倒转为:
“学生上课不专心令老师的讲解沉闷。”
倒转了我们习惯认为的原因和结果,我们的思路就变得更加开阔了。我们习惯于把教学质量不好归咎为老师讲课不够生动、没有热情,导致学生听课的时候不够专心。难道没有别的情况吗?把因果倒转之后,我们想到:学生不专心听讲反过来是不是会导致老师讲课没有热情?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学生听课的时候是不是不够热情?老师讲课的时候是不是不够专心?从这个角度着手,我们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处理教学质量低这个问题。进一步深究之后,我们会发现为什么学生上课不够热情?可能是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教学模式过于死板,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是什么使老师讲课不够专心呢?可能是教学以外的行政事务或者个人的私事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或者落后的教学设施让老师感到沮丧。从这些角度着手,可以使问题得到更圆满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