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助人得心安,心安得自然
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的本性,本来是善良的,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人的本性慢慢地退缩,空灵的心境逐渐让步于争利,不见血雨腥风却也硝烟四起。那颗原本柔软的心脏,渐渐变化如石头般坚硬,似冰山般冰冷,像钢铁般没有生命。我们开始习惯带上冰冷的面具,在这座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中,失去了人道同情的援手。其实,助他人就是一种自救,助人得心安,心安得自然。
在一座破旧的庙宇里,一个小和尚沮丧地对老和尚说:“我们这一座小庙,只有我们两个和尚,我下山去化缘的时候,帮助了很多人,可是他们不但不施舍却对我都是冷言冷语,经常说我是野和尚,给我们的香火钱更是少得可怜。今天去化缘,这么冷的天都没有人给我开门,化到的斋饭也少得可怜。师父,我们菩提寺要想成为你所说的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
老和尚披着袈裟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闭着眼睛静静地听着。小和尚絮絮叨叨地说着,最后老和尚睁开眼睛问道:“这北风吹得紧,外边又冰天雪地的,你冷不冷呀?”小和尚浑身哆嗦着说道:“我冷呀,双脚都冻麻了。”老和尚说道:“那不如我们早些睡觉吧!”老和尚和小和尚熄灭了灯,钻进了被窝,过了一个多小时,老和尚问道:“现在你暖和了吗?”小和尚回道:“当然暖和了,就像睡在阳光下一样。”
老和尚道:“棉被放在床上一直是冰凉的,可是人一躺进去就变得暖和了,你说是棉被把人暖热了,还是人把棉被暖热了?”小和尚一听笑了:“师父你真糊涂呀,棉被怎么可能把人暖热了,是人把棉被暖热了。”
老和尚问:“既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反而要靠我们去暖它,那么我们还盖着棉被做什么?”小和尚想了想说:“虽然棉被给不了我们温暖,可是厚厚的棉被却可以保存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被窝里睡得舒服呀!”
黑暗中,老和尚会心一笑:“我们撞钟诵经的僧人何尝不是躺在厚厚棉被下的人,而那些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帮助他人并不求获得施舍,相反只是为了感化众生,助人得心安,心安得自然,那么,冰冷的棉被终究会被我们暖热的,而芸芸众生这床棉被也会把我们的温暖保存下来,自然会铸成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
小和尚听了,恍然大悟。从第二天开始,小和尚很早就下山去化缘了。他依然为众生提供帮助,虽然依然碰到了很多人的恶语,可是小和尚却毫不在意,始终彬彬有礼地对待每一个人。10年以后,菩提寺成了方圆十几公里的大寺,有了许多僧人,而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小和尚也成了住持。
把众生都当做善缘的开始,就如同一双棉被盖在身上,为我们驱逐寒冷。施助者与被助者本来就是相互取暖的过程,施助者伸出的援助之手,在内心修为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被助者心怀感恩,布施他人,从而也获得了一份安心。
在一个寒冷昏暗的天气里,一位老妇人竖起大拇指,在街边寻求帮助。显然,她的车发生了故障,可天气寒冷,很多人视而不见。这时,居住在周围的王建华停下自己的脚步,询问道:“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老妇人说,我的轮胎爆了,需要您的帮助。王建华在严寒中帮助老妇人换轮胎,由于缺少工具,他蹭伤了指关节,最终还是帮助老妇人解了燃眉之急。老妇人问他应该付给他多少钱,她觉得多少钱对他来说都不为过。但穷困潦倒的王建华对她说,如果她真想回报的话,那么下次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助别人就可以了。那时,还可以想想他。老妇人驱车走了几公里后,看到一家小咖啡馆,她想吃点东西暖暖身子再走完回家的最后一段路程。
当她看到女服务员有了近八个月的身孕仍然面带甜美的微笑丝毫不改变她的服务态度时,她想到了王建华。老妇人用餐后给了服务员100元。当服务员拿回找的钱时,老妇人已经离开了,在餐巾纸上留下了这样的话:“有人曾经帮助了我,就像我帮助你一样。如果你真想回报我,那么请你这样做:不要让爱的链条在你这里终结。”在餐巾纸下,有四张100元的钞票。
王建华帮助老妇人更换了轮胎,虽然他为此蹭伤了指关节,弄脏了衣服,但他始终是微笑着的:一颗高尚的爱心和贫穷无关。他拒绝了老妇人的回报,尽管他的生活很拮据,但是帮助别人是崇高的,爱心是无价的。他不但没有因为拒绝而损失,相反,他的爱心以另外的方式得以回报:他的爱的链条没有断裂。
对弱势群体伸出热情帮助的手,对遭遇不幸的人们给予一份人道的同情。给予他人帮助,改变受帮助的人的困境,面对困境我们与他人一同分担,减轻了沉重的负荷与压力。漫漫人生恰如长途跋涉,只有相互之间携手同行,互相伸出援手,才能顺利到达终点。在轮回的茫茫人海之中,那举手之劳的帮助,让我们获得了无比的心安,同时也得人性自然之趣。人的自然本性未被世俗市侩深埋于地下千尺,终会有见到明媚阳光的一天。
安心箴言
每个人真正的主人,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多一份助人的慷慨,内心就会多一份安宁,多收获一份自然。帮助他人,学会感恩,我们的心就会驱逐浮躁与虚荣,不被外化的烦恼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