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历史之摄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先秦权臣多奇辈(3)

他扩建宫殿,制作红色的王袍,树立天子的旌旗,打着画有朱雀的军旗。天子威仪果然不同凡响,魏惠王照着铜镜,顿感豪情万丈冲云霄。

当然,魏惠王没有完全采纳卫鞅的建议。他觉得凭大魏百年霸主的实力,自己动手也能一统寰宇。

同属三晋集团的赵国和韩国先后遭到魏国大军的武装入侵。赵国首都邯郸还一度被打下来。魏国张牙舞爪,把列国都给惹毛了。特别是另一个新兴大国——齐国。

齐威王手中也握有不少好牌,特别是著名军事家孙膑,对形势洞若观火。两次携手将军田忌指挥齐军出击,不仅把赵国和韩国救了下来,还让魏国损兵折将,太子申也被抓。

魏国在东方战场遭受重创。卫鞅见时机成熟,带领磨刀已久的秦军锐士东征河西。魏惠王不敢大意,派出王族大将公子卬迎战。此时魏国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军凭战力强吃魏军也不轻松。

卫鞅绝不打无把握之仗,他要智取。

说起来,公子卬和卫鞅以前在魏国还有些交情。于是卫鞅写了封信给公子卬。

“老朋友,当年咱们会谈甚欢。如今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也是迫不得已。都是上头给逼的,但我说什么都不愿跟你互相残杀。不如咱俩开个联谊会,顺带签订一个秦魏友好条约,既不伤你我和气,又能跟领导交差。你看咋样?”

以魏国目前的状况,不宜再与他国交战。于是公子卬也想避免血战,同意会盟。

会盟很顺利,双方喝酒庆祝。公子卬喝到一半发现自己被卫鞅摆了一道。秦军伏兵杀出,把在场的魏军指战员全数俘虏。卫鞅趁势击溃群龙无首的魏军,逼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

魏惠王在割地条约上签完字后,痛心疾首地说:“我后悔不听公叔痤的话!”

(公叔痤在地下吐槽:“这是你自找的。”)

卫鞅带着东征军和割让河西条约风风光光地回到了秦都咸阳。东征军官兵个个昂首挺胸步伐雄壮,围观的群众高呼威武。秦国朝野一片喜悦,秦孝公当场封卫鞅为商君(彻侯级别),於商十五邑做他的封地。

卫鞅,不,现在应该叫商鞅了。商鞅帮助秦孝公达到了秦国有史以来国威的最高峰,自己也站在了人生功业之巅。

在一个成熟的法制社会,没功劳的人不能诋毁有功劳的,没本事的人不能嫉妒有本事的。这是卫鞅的治国纲领。问题是法律能管住人的言行,却管不住人心。讨厌他的人,不比拥戴他的人少。特别是在变法中丧失大量特权的秦国保守派贵族。

有个叫赵良的书生请见商君。商鞅虽然冷酷,却不摆架子,请他来聊聊天。赵良一进来就拉下脸,批评商鞅执政的弊端。

商鞅问:“我和秦穆公时的贤相百里奚,谁功劳更大?”

赵良说:“你跟他差远了。人家出门视察,不坐马车,不打伞,不带护卫,亲近万民。要功劳有功劳,要品德有品德,要口碑有口碑。他死以后,秦国男女老少无不痛哭流涕。而你呢,身为执政大臣,不为人民谋福利,只知道大兴土木。用严刑酷法残害太子老师和百姓。不带卫队不敢出门,说明你心虚。”

商鞅居然没反驳,只是问那该怎么做。

赵良高谈阔论更起劲:“急流勇退,把自己的封地和官职都还给国家。劝国君重用那些山林里的隐士,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否则,国君一倒台,你就会被群臣百姓围攻,离死期不远矣哉。”

不是说秦国不准批评时政么?谁知道呢!反正赵良说完就正大光明地走了。廷尉府(秦国的司法机构)的人也没有找他麻烦。

思想冷峻言行冷酷的商鞅,居然被一介文人批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默然不语。这消息一传开,某些人暗自窃喜。可是第二天,秦国官员们又看到办公机器商君在面无表情地批各单位送来的公文……

最气愤的大概是说客赵良,合着自己引经据典讲了一箩筐,都被当成耳边风。

“酷吏商鞅,你会遭报应的。”赵良诅咒道。五个月后,这句话真的应验了。

五马分尸,以身殉道

自己制定了游戏规则,还按照这个游戏规则第一个通关,商鞅这辈子,值了。只要能安全退休,再培养几个法学专家,他的人生就圆满了。

就在他琢磨怎样打报告回封邑养老时,秦孝公突然病危。

秦国君主的平均寿命不高,活过五十的没几个。

不能怪医疗水平,关键是秦人天生就有工作狂基因。秦国君主不是战死沙场,就是累死在办公桌。秦孝公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终于垮了。

自从商鞅执政以来,秦孝公退居幕后,似乎没怎么管事。

错了!底下的动作才大呢!

商鞅的冷酷拉起了许多仇恨,写匿名信告御状的绝非少数。按照秦孝公以前的政治传统,秦国内部发生严重分歧的解决办法是——兵变!

例如秦孝公他爹秦献公,小时候被叔叔兵变赶下台,长大了又兵变夺回江山。

秦孝公二十一岁即位,四十四岁去世,秦国愣是没有发生过一次兵变。除了商鞅变法之初的请愿游行,保守派贵族被压得无法动弹。变法激起的风浪被抚平了。大象无形,不动声色,绝对是天才政治家的本事。

但这种本事太耗脑细胞,把秦孝公的生命值提前用光了。他在最后的时刻,把商鞅叫来说,你摄政吧,辅佐我的儿子,继续把秦国的事业发扬光大。

国家危难之际,商鞅也不好意思辞职。满朝文武中,他的功劳最大、能力最强、地位最高,责任也最重。况且,他还欠老上级很多的人情——他们曾经约定过要一起建设繁荣富强的秦国,成功后共享富贵。

秦孝公当初在《求贤令》中说:谁能出奇计强秦,我让他做最大的官,还要分封土地给他。果然,商鞅改革成功后,秦孝公说到做到,给了他十五邑的封地。

国君兑现了诺言,做功臣的也不能忘恩负义。商鞅欺骗过老朋友公子卬,但那是在战场。他是个守信用到古板的人,要完成老领导老战友的嘱托。

摄政没多久,商鞅觉得还是退休为好。新国君就是犯有前科的太子,跟自己有私怨。宗室贵戚也被自己得罪完了。秦孝公一倒,自己在朝中也没了靠山,随时可能陷入政敌的汪洋大海。

等他动念之时,已经晚了。原先蛰伏不动的贵戚们都向新君秦惠王诉苦告状。说商鞅功高盖主,权力太重,对君上不利。现在秦国连老幼妇孺都说商君之法如何如何,不说大王之法如何如何。君臣颠倒,可是国之不幸。君上要早做决断。

不知是谁把消息透露给了商鞅。商鞅当然不愿束手就擒,打起背包马上逃跑。春秋战国有封邑的权臣,往往敢于跟君主叫板,甚至起兵反抗。三桓劫持鲁君就是一例。商鞅像个胆小鬼,实在掉价。

冻死迎风站,不肯过江东!但商鞅才不干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呢。他头脑冷静过度,明白自己就算申辩,秦惠王也听不进去。如果带着封地的兵马反抗中央,秦国一乱,二十多年的改革成果就打水漂了。

商鞅是人格完美主义者,为了构建法制社会可以牺牲一切。此处已无我的位置,我离开便是。吴起当年就这么做的,我只不过比他撤退得慌忙一些。

快马赶至边关,天色已晚,商鞅找到一家旅馆准备休息。

店主问:“客官带了身份证没?”

商鞅猛然想起自己跑得太急,没带身份证,只得摇摇头。

店主很严肃地说:“秦国法律不带身份证不准住店。抱歉,本店不能接您的单。”

商鞅问:“就不能通融通融?”

店主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咱秦国是法制社会,商君说要法行无私。老百姓验身份证,官员要出具工作证,没有的都不得住店。违者,重罚。您还是在路上凑合着过一夜吧。放心,咱秦国民风淳正,已经好久没出盗贼了。”

商鞅吃了闭门羹,百感交集。

谁能想到,他终有一天也被自己定的游戏规则所制裁。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作茧自缚?

秦国人民也太遵守游戏规则了!不愧是法制社会好良民。唉,还是抓紧时间跑路吧。

商鞅潜逃到魏国,很快就被发现了。魏国这几年被秦国整得七零八落的,始作俑者就是商鞅。魏人看到不可一世的商鞅也倒霉了,心里乐开了花。想来魏国避难,没门!各单位注意了,那个叫商鞅的家伙不准收留,把他赶走。

商鞅见魏国待不了,想去其他国家申请政治流亡!魏人逮着报仇的机会,绝对是要痛打落水狗的。

魏国立刻向秦国发了公函:“致强大的秦国邻居,你家的通缉犯商鞅流窜到我国,已经被缉拿归案。为了巩固咱们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特将其遣返回秦国。请查收!”

也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秦国廷尉府派出的囚车空着过去又空着回来。商鞅潜逃了!竟然在秦国什伍连坐制形成的恢恢法网之下消失了!

秦惠王闻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王族元老公子虔(被商鞅依法割了鼻子的太子老师)说,商鞅肯定是逃回封地商邑去了。没错,早看他就想谋反了,果然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咱们可要集结大军,镇压商邑的武装叛乱分子。

这时,郑县(今陕西渭南地带)传来消息称商鞅正带着自己的徒属攻打县城。

商鞅起初不想卷入内战,但现在走投无路被逼急了,干脆就破罐破摔,跟你们这帮栽赃诬陷的小人拼了!

真的反了啊!那就不客气了。

秦惠王一声令下,各单位迅速准备就绪。变法之后的秦国执行力强得没边,军队战斗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商鞅的人马很快被击溃。

事已至此,商鞅心里光冷不酷了。不,酷是有的,残酷。参与镇压的将士们,有不少是他的老部下,他当年从草根阶层里提拔起来的战斗英雄……商鞅不想骂他们白眼狼。因为自己从聚众反朝廷开始,已经违背了游戏规则,而他们只是遵循游戏规则来惩罚自己。真正的残酷,莫过于此!

商鞅又逃脱了,而且还奇迹般地穿越军事要塞函谷关,跑到了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以东)。最终,他还是没有逃出去,在渑池被秦军追上。据说当场被杀。他的尸体运回咸阳后,秦惠王觉得不解气,下令车裂商鞅,灭了他全家。

“谁也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看到这句政府公告,秦国百姓摇摇头,然后各回各家,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后世史家把这种社会现象称之为“秦人不怜”。其实秦国人民只是习惯了法制社会的思维方式。

出了好事是体制的功劳,出了坏事是个人的问题。商鞅自己说的,有功于前,有过于后,不为损刑。违反游戏规则就要受罚,哪怕你功劳再大都不能豁免。所以,商君“谋反”,被自己定的法处死,没什么奇怪的。

权臣商鞅输了人情,赢得了秦民对新游戏规则的认可。按照他特立独行的想法,很难说这值不值。

3.奇货可居吕不韦

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生意

士农工商的排序,让中国古代的商人们郁闷了很久。

当然,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考虑,不会吃饱了没事干折腾人耍。

你们这些行商坐贾,论学问比不上知书达理的士人,论辛苦赶不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论技术远不如心灵手巧的工匠,偏偏发家致富比谁都迅猛。

如果不节制一下资本,其他人口袋里的钱都要被你们赚去。到时候,大家不想读书务农做工,各个跑去做生意,岂不乱套。粮食谁出?器具谁造?都跑去依附商团了,我去统治谁?这个国家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春秋战国的政治家个个都是经济能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调解农工商三大产业平衡。但无论如何,商人经济实力强,社会地位低,心里也没法平衡。

所以先秦商人有了钱以后,便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那时候商人想参政受到许多限制,买官卖官不像后世那么容易。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多为社会做贡献。例如灾荒时期捐钱捐粮,帮助官府赈济灾民。又如哪个国家要打过来了,在外的生意伙伴们,都给祖国报报信、购买军需物资什么的。

不过,到战国中后期,商人参政渐渐多了。

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对社会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烧钱,商人周流货物贡献多。当权者不能不提拔个别佼佼者,激励一下商人群体。

另一方面,诸子百家的民办学校普及,商旅子弟的文化素质不比迂腐书生差多少。全民知识化浪潮,催生了大量的布衣之士。商旅阶层自然也是布衣之士的产出大户。

尽管如此,真正能跻身社会顶层的商人还是少得可怜。

管仲、范蠡都是政商,不过他们首先是士人,商人身份非其根本。魏惠王倒是用了商战奇才白圭做丞相,但白圭治国的政绩不如经商业绩那般突出。

下一个从政的商旅大士是谁?列国商人们都在猜测。

齐楚赵魏等大国多的是豪商富贾,而且素来重视工商业。出现新一代商人丞相的概率最大。

可谁也没料到,一匹黑马从吴起、商鞅的老家——卫国杀出。

卫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吕不韦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首当其冲的是那些清流社评家,因为他们完全没猜中此人对未来的影响。说得夸张点,要是没有吕不韦,战国七雄的结局都得全部重写。

话说吕不韦是个经商高手。他奔走列国做生意,低价买进,高价抛出,很快积累了千金财富。

他最初的目标可能是成为天下第一大商人。但走南闯北多年后,吕不韦发现这战乱时代赚钱容易,丢钱更容易。想要保住财路畅通,需得寻找更有力的政治支持。

自从齐国被五国联军打残后,赵国成了山东第一强国,新的六国反秦联盟轴心。于是吕不韦把生意重心转移到了赵都邯郸。

吕氏商社跟赵国朝廷关系不错,但吕不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直到那一天,吕不韦看到一个潦倒的黑衣青年,才恍然大悟!

于是他赶回家跟老爸商量商量。

吕不韦问:“阿翁(当时对父亲的称呼),咱们种田可以得多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