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经(7)
【条目六】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悦读】
“乘势待时”,它的主要意思是要分析事情的发展,抓准时机,就好像一场赛跑一样,在起跑的时候,要认真听起跑的口令,如果跑步的人慢了半拍,就一定错过了最佳的起跑时间,这就是所谓的“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成绩自然就会受到影响,也许还会因为在开始的时候没有跑得很好,心里多了压力,就更会被别人甩在后面。但是同时也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人在开始的时候投机取巧,试图抢在发令枪发出口令之前起跑,那这个人就会犯规,甚至有可能失去比赛的资格,所以选好时机是很重要的,既不要太晚,也不要太迟,刚刚好就可以。
有一句话叫做“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算得精不如运气好”。这和孟子说的事半功倍也有一定的关联之处,其实,事情的成功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成功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他们抓住了重要的时机,恰巧事半功倍罢了。
【原典】《孟子·公孙丑上》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条目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悦读】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每个人身边都带有一种气场,可以让别人感知到自己。这就好像走在街上,突然觉得旁边的人很熟悉,仔细一看,原来真的是熟人,这就是这个人身上带着的“气”。每个人都有“气”,每个人的“气”不同,可以在人群之中区分出来。而孟子的浩然之气,他的气场源自于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
人只要走到这样的人身边,也会自然而然充满了正义、充满了仁义和道德。孟子又说,这种气可以培养,却不可得到。“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说的就是养这种气也要日积月累,心心念念地每天想着要当一个正义的人,去做正义的事情;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原典】《孟子·公孙丑下》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大学》——初学入德之门
【条目一】初体验
《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不明,有人认为是孔子所说的话,朱熹则把它重新整理为一章“经”和十章“传”的结合。朱熹说,“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说的话,曾子把它记录了下来,又加以解释讲学,于是曾子的学生又把这些记录下来,就成了“传”。
“大学”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生所就读的学校,它是针对“小学”而言的。章太炎曾在《国故论衡·小学概说》里对“小学”下了定义,即“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所谓“小学”,指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而与此对应的“大学”,自然指的就是可以“治国安邦”的学问,讲的是大人之学。
【条目二】大学之道
【悦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治国安邦的学问中教人的道理,在于弘扬人与生俱来就拥有的光明正大的德行,再以身作则,亲近他人,感化他人,让每个人都能够抛弃心里的阴暗而自新,在于精益求精,一直保持最好最善良的状态而不改变。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能够达到的境界,这样才可以做到意志坚定,不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想法,这样才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内心的平静,胜不骄,败不馁,这样才可以心安理得,之后才可以保持冷静的思考,这样才能获得最后的收获。
【原典】《大学·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条目三】本末倒置
【悦读】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倒置”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颠倒了主次、轻重的事情。无论是什么东西,都是有根本、有次序;无论是什么事情,都是有开始、有结束的。人要是明白了本末和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本源了。从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伪直曲,公正徇私;从大事上可以看见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繁荣更替。而无论事情是如何的,有根本就有最末,有开始就有结束,世间万物都在照着最本源的形式而运转,并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这也是世间万物最基本的法则。而要研究世间万物的物象,就要寻找事物的根源和始末;要通达事理,就要明白事理的先后和得失。这才是《大学》要讲述给我们的道理。
【原典】《大学·经》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条目四】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悦读】
曾经一个人有很宏大的志向,他想要改变他的国家,于是他研究了许许多多的理论,试图用这些理论去说服君主,说服他的族人,但最后他发现他连自己的妻子都说服不了,在他死前,他十分后悔地得出结论:如果我能从改变自己开始,让自己怀着坚定的信念去适应世界的变化,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妻子,改变了我的妻子以后,也许就能改变我的族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也许最后真的能改变国家也说不定。
想做大事的人,一定要从小事做起,要认真地去观察生活,然后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然后用这种体验来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从而改变自己,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品德才能改变周围的人,改变世界,这是《大学》教我们的。
【原典】《大学·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条目五】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悦读】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最诚实的感念,就像是讨厌臭气,就像是喜欢好看的颜色一样。我们爱一件事情是因为它的美好,恨一件事情是因为它的丑陋。所以我们的心要诚实,不要对自己有所欺骗,这样才可以说自己是诚实的。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孩子。当他渐渐长大,就会变得不由自主起来。在现在的生活里,有许多人并不快乐,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快乐。其实是因为他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人,装出不同的样子,看到很厌恶的事情也要坚持着说喜欢,看到喜欢的东西却要喜怒不形于色,这样怎能快乐呢?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个很著名的心理疗法就是“去像个孩子一样生活”,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不要总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人就会变得好起来。要诚实面对自己,这样的生活之道,原来早在很久以前古人就已经得出来了。
【原典】《大学·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条目六】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悦读】
在现代,“无所不用其极”是一个贬义词,说的是一个人做坏事,各种各样极端的手段都用得出来。但在原文里,它是没有丝毫贬义的意思。原文里说,商汤在他的澡盆里刻的字是这样的:如果能够有一天是新的,那就要保持每天是新的,新了还要变得更新。《康诰》里也说,要当一个全新的人,努力弃旧图新。《诗经》也说了,周虽然是一个旧的国家,但却有新的天命。所以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四处都要用尽心力去追求这样的完善,不断地刷新自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本来是被用来刻在澡盆里的,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道理,人每天都要洗澡,今天洗了,明天还要洗,后天也是。并不是今天洗了,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所以,人的精神和肉体一样,需要每天不断地清洗,才能保持很好的状态,不受污染。
【原典】《大学·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条目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