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经(4)
左丘明于公元前450年去世,葬于肥城。《魏书·地形志》里说道: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带。也有人作诗说:“荒草迷离土一堆,坟前古木亦凋衰。传留千载英魂渺,每到都君一泪垂。”虽然左丘明墓几次经历战乱灾难,但遗址还是很好地保留着。
【条目四】东道主
【悦读】
春秋早期的时候,晋国内部发生了争斗,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不得不四处逃难,流亡各国。由于重耳势单力薄,自己的国家又不稳定,所以他四处受辱,途经郑国的时候尤为被看不起。后来,重耳结束流亡,回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就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来报复郑国当年的无礼之举。郑文公走投无路,只好让老臣烛之武半夜从城墙上爬下来,设法解围。
烛之武去了秦国,对秦国的国君说:郑国是个离秦国很远的小国,如果秦国灭了郑国,就必须再派出很多兵来把守这里,这只能白白消耗您的力气,如果您把郑国当成你们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你们国家的使臣来往经过,我们会给他们提供食宿,这对您的好处大于灭了我们国家。于是秦国就退军了,郑国之围顺利解决。
东道主,也称“东道主人”,本来的意思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后来这个词被广泛运用,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者指的是饭局上请客的那个人。现在“东道主”一词也可以用在国际赛事的主办国或者主办城市上;有时候举办各种会议,主办方也被称作东道主。
【原典】《左传·僖公三十年》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条目五】退避三舍
【悦读】
晋献公听信小人的话,将太子申生处死,又四处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听到了这个消息,逃离了晋国,整整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当他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设宴款待了重耳,他问重耳如果有朝一日返回晋国,成为国君,要拿什么来报答呢?重耳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是楚王需要的,但是如果有朝一日,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碰到了,一定让晋军退避楚国的军队九十里地。如果再到那时候楚国还不退兵,再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来较量一番。
退避三舍,多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三舍就是九十里地。
【原典】《左传:僖公二三年》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条目六】言归于好
【悦读】
春秋的时候,出现了很多英明的国君。每个国家都十分的强大,在政治方面进行改革,在民众方面尽力安抚他们的民心,让他们有饭吃,有地方住,平衡国内的势力,所以每个国家都努力扩充自己的领土,造成了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的局面。
在齐桓公建立了齐国的霸业后,为和平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包括为了重修诸侯之间的友好情谊,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在葵丘会盟上,诸侯国各抒己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而齐桓公做了总结性发言,“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只要是我们的人,加入了我们,在这一番你来我往的辩论后,我们就算重新和好了。”
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人们用“言归于好”来表示重新和好。
【原典】《左传:僖公九年》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条目七】鞭长莫及
【悦读】
春秋的时候,楚庄王派遣使者申舟去访问齐国,去齐国的路上必定路过的国家是宋国。按照常理,使者经过宋国的时候,应事先通知宋国我们要经过你们的领土,然而楚庄王仗着楚国是大国,不把宋国这样的一个小国放在眼里,就没有通知宋国。
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十分地气愤,就将申舟扣留在了宋国。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使者过境,事先并未有通知,这种做法就是把我国当做亡国,领土已归属于楚。我们不能受这样的侮辱!我们宁可战败,也不受屈辱!”宋国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于是宋楚双方在宋国国都外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取胜。
第二年春,仍旧僵持不下,宋国派人向晋国求助出兵。晋景公准备为宋国平反时,大夫伯宗劝道:“鞭子就算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啊,我们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流传至今,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原典】《左传·宣公十五年》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条目八】尔诈我虞
【悦读】
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却屡攻不下,将近一年的时间都没有攻破宋国的城门。楚军的锐气因此大大低落,决定放弃攻打宋国,转而撤军回国。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这时出了个主意说:“我们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子、种田,开始日常生活,自己供给粮草,装作要长期留下的样子。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于是,宋国人见了果然开始害怕。
有一天晚上很晚的时候,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子反的营帐里面,告诉主帅说:“我们君王让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都告诉您:我们的粮食早就已经吃完了,大家都已经到了交换死去的孩子来当饭吃的时候了;我们的柴火也早已烧光了,大家都已经到了用拆下来的尸体和骨头当柴烧的时候了。但就算是这个样子,你们想这样让我们订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我们宁可全城都灭亡在你们手里,也不会接受。但是,如果你们能够听我的话退兵三十里,从此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立马和华元私下约定撤兵,然后再禀告楚庄王。楚庄王本来就骑虎难下,有了这个台阶,自然同意了。
第二天,楚军退兵三十里。从此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签订盟约,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
从此,人们用尔虞我诈来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原典】《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孝经》——古代孝道参考书
【条目一】初体验
《孝经》,理所当然说的是“孝”,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想表达的观点是:孝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所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孝经》当成是必须遵守的法则,借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和睦。《孝经》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道德约束的作用。
孝经共分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感化人心的小故事。当然,有些故事以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来看并不是合理的。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孔子所写,但后人经考究,认为不是。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出,《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留下的一些话,流传到秦汉之际再由儒生汇编整理而写成的。
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还在政治中起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它把“孝顺”和“忠君”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条目二】孝经里的故事——开宗明义章
【悦读】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曾子在家里与他闲聊。
孔子说:“古往今来有许多帝王,他们拥有十分高尚的品行和十分贤良的道德,让天下的人们心甘情愿地归顺在他的身边,相互之间和谐共处。人和人之间无论是尊卑还是贵贱,都可以相互平等。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曾子自然是需要老师指导开窍的,于是他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走到孔子面前,向他请教为什么?
孔子说:“这就是因为孝道。孝道是一切道德中最根本的部分,是感化人心的一部分。你回去坐下,我来告诉你。人的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私自损毁自己、伤害自己,这是孝敬父母的开始。然后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不断修养高尚的品德,再把它推广给别人,让自己的名声传于后世,让父母的名气大增,这是孝敬父母的最终目标。孝呢,最早就是要从对自己的父母开始,然后对自己的国君,然后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自己也能建功立业,最后功成名就。”
【原典】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条目三】孝经里的故事——天子章
【悦读】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可以爱自己的父母,就不会讨厌别人的父母,一个人如果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也不会对别人的父母无礼。天子做人要以身作则,爱自己的父母,尊重他们,然后将这些言传身教给身边的人,再传到百姓之中,让百姓争相模仿,使天下大和。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尚书》中对这个道理做出了总结:“只要天子一个人有善行,方圆万里的民众都依赖仰慕他。”
【原典】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条目四】孝经里的故事——诸侯章
【悦读】
作为一个诸侯,身处高位是容易让人嫉妒的,所以他要保持不骄傲的心,这样他位置再高也不会被人所推翻。他要有很节俭的生活,不要挥霍无度、不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这样他有再多的钱也不会折损,如此就可以一直拥有尊贵的地位,才可以守财。一个诸侯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才可以用自己的地位来保护国家和人民,才能和国家人民和谐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
《诗经》中是这样总结的:要小心谨慎地处事,就好像是一直站在深潭旁边,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就好像是一直站在薄薄的冰面上,随时都有可能陷下去一样。
【原典】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条目五】孝经里的故事——卿大夫章
【悦读】
身为一个卿大夫,要做到孝,就要成为一个具有卿大夫孝道的人。什么才是卿大夫孝道呢?就是要穿着先代圣明君主所规定的衣服,说先代圣明君主所规定的话,做先代圣明君主所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说不礼貌的话,不做不礼貌的事,这样下来,他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含着礼法,自己不用去想做这个事是不是符合规定?这样说出来的话就算传得全天下都是,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所做的事情就算传得全天下都是,也不会被人厌恶。从衣着打扮、言语行为这几点上都能做到与先代圣明君主所要求一样的话,才能让自己的后代更好地繁衍下去,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诗经》里曾经说,要从早到晚坚持不懈,不喊苦不喊累地侍奉天子。
【原典】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条目六】孝经里的故事——士章
【悦读】
士人如何尽孝?他要用对待父亲的心去对待他的母亲,这样的心是相同的;用对待父亲的心去对待国君,这样的心也是相同的。对母亲是带着亲情的心,对国君是带着尊敬的心,对父亲则是处于中间的平衡点。所以,忠诚就是用这样的孝道来对待国君,顺从就是用尊敬的心去对待上级。能这样地对待国君和上级,就可以保住自己的饭碗和职位,这样就可以延续自己的香火,不断地为祖先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
《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工作,不要辱没你的父母和祖先。
【原典】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条目七】孝经里的故事——庶人章
【悦读】
普通的百姓人家怎么尽孝道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和土地,种好地,有个好收成,让全家饱暖。行为谨慎,节省俭约,这样来孝敬父母就好了。这就是百姓所需要做到的孝。所以上到天子,下至百姓,不管尊卑高下,都有自己的孝道,并且不因任何条件停止。无论他们孝不孝顺,孝道都是本身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尽孝,这是不可能的。
【原典】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条目八】孝经里的故事——三才章
【悦读】
曾子说,孝道太伟大了,这是多么高深的一门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