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化学医药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机制

1.2.1 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支持因素与社会经济基础

1)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支持因素

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应当具有互动主体、互动需求、互动动力以及互动渠道等基本的支持因素。这些支持因素总体上包括生产企业、营销企业、供应商、中介、高校研发机构、地方政府、相关跨国公司、竞争对手、合作伙伴、行业协会等产业集群的“硬型构件”,它们是关键的互动主体,也是产生互动需求和凝结互动动力的基本因素;也包括网络等软件因素,它们是互动的重要手段和渠道。

对任意两个互动产业集群来说,产业集群中的许多要素都可能成为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如生产企业、营销企业、供应商、中介、高校研发机构、地方政府、相关跨国公司、竞争对手、合作伙伴、行业协会,等等,都可能构成集群互动的重要“杠杆”(见图1-7)。当然,多数情况下,一个产业集群可能同时与多个产业集群互动,也可能主要表现为间接的互动,其主要支持主体并不在直接作用的产业集群之内。

图1-7 产业集群的结构与互动

产业集群都具有开放性特征。产业集群的增长绩效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的有机融合。强有力的内部网络和足够的开放度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保障。集群网络是纵横交错的产业网链,内部大型企业是这些网链的节点。而且这些节点中许多是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它们不仅需要大量的内外联系,自身更是这些内外联系的桥梁。产业集群的中间产品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消化掉;但是大量的最终产品销售必须依赖外部市场。集群只有把握市场、引导市场、控制市场、创造市场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获取竞争优势。集群如果没有广阔的国际市场网络,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集群依靠网络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集中——增殖——疏散——扩张——管控,这不仅强烈支持了集群内部的互动,也有力地支持了集群外部的互动。

2)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需要广泛地依托社会经济基础。区位接近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因素,共生可能是集群企业的基本生态,也是集群形成的关键支撑,而根植性与社会网络决定了集群发展的延展空间和生命周期。本书主要从区位、企业共生与模式、根植性和社会网络等几个方面探讨它们对产业集群互动的影响和响应。

(1)区位接近。所谓区位接近是指产业集群企业的地理邻近状况。地理上的接近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首要条件,地理上的集聚有利于增加集群各主体之间的交易、交流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集群内的企业出于运输成本、信息的可获得性与沟通的便捷性等因素考虑,通常选择地理上邻近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且趋于稳定。地理上的接近有利于供应商获得辅助性服务,有利于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创新合作。虽然生产商可以与远距离的供应商建立正式的战略联盟,可以减轻距离所带来的某些不利影响;但是,正式的联盟又常常带来较高的交易成本,如谈判、履约、信息搜寻,等等,也需要一定的有效监督,这降低了企业的弹性。

地理接近使密集分布的企业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性技术等公共物品,这自然衍生了企业与这些公共物品提供者——政府之间的互动,并且容易使两者实现互动共赢。它有利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促进了以人员为载体的知识、信息流动,进而促进企业的互动。正如Porter所说:产业集群内任何重复的互动和非正式的接触,均取决于某个有限的地理区域内生活、工作、信任培养、开放沟通,以及降低服务和重组市场关系的成本。

另外,空间位置临近有利于集群内互竞企业在大致相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活动中,在持续不断的压力下,持续创新。同时,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不断变化,使新技术、新知识、新产品和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得到迅速地扩散,客观上促进了企业的互动。

(2)关联与共生。当今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产业集群内不同产业承担着不同的分工角色,它们通过合作进行产品生产,提供服务,这需要产业集群的密切关联,通过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使得产业集群内诸多企业和不同产业集群的相关企业共生共荣。

对于共生这种生态模式,生物学家把它看作是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如Anton de Bary(1879)和Dale S. Weis(1969)把共生理解为几对合作者之间稳定、持久、亲密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共同进化;Scott(1969)认为共生是两个或多个生物之间在生理上达到平衡状态,产业集群内部各成员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类生物学的共生关系。

一般而言,共生需要共生单元、环境和共生模式。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等三种形式,它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寄生不产生能量,寄生者吸收能量,寄主付出能量。偏利共生具有新能量产生,但被某一单元独占,互惠共生可产生新能量,并能在各单元中分配能量。

产业集群中每一个企业及其他独立主体都是一个共生单元。企业共生体之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产业集群的共生环境。集群之间的企业及其他每一个单元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寄生或偏利共生显然不符合所有共生主体的要求,这只有在信息不对称或道德风险存在的情况下,短期存在,难以长期持续。而互惠共生在产业集群中表现为互惠互利,这是集群内每一独立主体所期望的。因此,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通过偶然性共生、间歇性共生、连续性共生或一体化共生,相互合作,共同受益。

(3)根植性。Polanyi(1944)指出,人类经济根植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故将非经济制度包括在内是极其重要的。Granovetter(1985)把经济行为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制度、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风俗、经验知识、关系网络等)的依赖称为根植性,认为它是集群长期积累的历史属性,是资源、文化、制度、地理区位等要素的本地化,是支持集群生产要素地理集中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的本地根植性一旦形成就难以复制。根植性可以分为认知性、组织性、社会性、制度性和地理性。地理位置接近并不必然地表现为根植性,只有通过地理接近融合了资源禀赋、产业相关性、制度和组织协调以及文化相似的深层内涵,使本地经济与社会联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地方专业化产业集群,根植性才得以产生。这时,这种根植性创造了集群内部和外部互动的基本框架,以及强大的互动需求。

当然,这种根植性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特定地区要素的低流动性,催生了产业集群。正如青木昌彦(2001)所指出的,封闭的社会结构是社会资本发生作用的前提,也是其产生消极作用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导致社区成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创建和维持社会资本的成本越来越大,导致社会资本价值下降。Harrison(1994)对意大利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他指出:过度根植的地方网络可能导致路径依赖,并可能出现锁定效应。因此,根植性为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既创造了条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4)社会网络。产业集群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中间组织,是在特定地方和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并在地域上集聚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在竞争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如专业化投资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销售渠道和客户、辅助性生产的制造商、专业化培训、研发机构,等等。产业集群内企业彼此接近,经济活动密集,不同企业通过纵向的分工和横向的协作形成密切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企业网。而且,产业集群及其企业网根植于广泛的社会网络之中。社会网络的发育水平,决定了企业网络的延展空间和集群生存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互动发展的渠道与动力。网络中的企业之间互动更强一些,网络外的企业之间互动更弱一些(Granovetter,1985)。社会网络是在社会团体中个人之间和社会的或人际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Coleman(1988)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并相应增加人力资本。Foss(1990)认为社会网络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关系模式,个人作为社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通过人缘、血缘、业缘、地缘、学缘构筑起社会网络,它促成了集群内的企业信任与合作,提高了集体经济效率。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相互信任,愿意彼此合作以共同承担风险,愿意重新组织关系并采取集体行动,以互利共赢,达到目标。

产业集群内企业具有相同的文化制度背景。企业根植于个人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中,共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语言和交易规则,有利于它们彼此间建立信任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作,加强知识传播与扩散,这无疑提高了竞争力。社会网络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在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作用,但其互动渠道和功效始终不变。

1.2.2 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动力机制

1)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的本质揭示了构成集群的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Padmore和Gibson(1998)认为,集群是一些企业由于互动而形成的繁荣兴旺的聚集,这种互动可能通过竞争也可能通过合作,或者通过充当价值链中的供应者或顾客来实现。Doeringer和Terkla(1995)认为,集群是通过相互间的配套合作而获取绩效优势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Porter的“钻石模型”实质上也揭示了产业集群内部的互动关系。产业集群的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内在机理的各种解释,如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合作创新、知识滋出与外部效应等都是产业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关系由以交易为基础逐步转向以信息和知识的联系为基础,具体行为表现为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因此,Porter认为产业集群代表着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在天生就具有开放性的集群中,竞争与合作既广泛存在于产业集群内部各要素与主体之间,也广泛存在于集群外部各相关要素与主体之间,这是一种广泛的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王缉慈(2001)也认为,集群是企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合作与竞争既可以发生在同一产业链上的主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产业链之间。地理集中为产业集群内部各主体的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产业关联性是集群内部各主体互动的基础。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在某一领域,基于精细分工和专业化的产业链在特定地域的集聚及其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在集群内,各主体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柔性的,合作与竞争是其互动的常态。而相关集群之间,借助于良好的开放条件,亦广泛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因此,竞争与合作是产业集群内部和产业集群之间普遍存在的两种互动范式。

从微笑曲线下的产业链来看,产业集群核心产业的互动可以是研发的互动、生产的互动、营销的互动或者是几个方面的共同互动(见图1-8)。

图1-8 基于微笑曲线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互动模式示意图

2)促进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动力

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是否具备共同的利益基础。而这种利益可能是主动地获取,也可能是被动地维护——这都集中体现在竞争与合作中。具体而言,这种动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的推动。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日见成效,政府往往将发展产业集群、发挥集群的效应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政府通常采取的措施有:通过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研发机构与生产产业互动,同时鼓励集群之间的产学研的合作;或者通过建设各种产业园区、科学园区、开发区、孵化基地、研发基地等,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创造产业集群互动合作的机会。

(2)专业精英人才推动。精英人才推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精英人才在主导企业拓展过程中,需要同时动用产业集群内外的发展资源,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内部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发展。另一方面,精英人才的流动,特别在集群不同企业之间、不同产业集群和研发机构之间的流动,形成了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诀窍,和若干虽无法言传但可有效复制的隐性知识、效能“潜流”与“无形路流”,促进了技术扩散渠道系统的形成,也促进了生产、研发与营销诸多方面的合作竞争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

(3)外资推动。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投资成为产业集群互动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通过在某一产业集群内或不同产业集群间的投资,会产生跨国子公司与母公司的互动,并可能促进子公司所在集群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从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内外互动发展。如今天,许多地区的外资企业不断扎堆,形成特殊的产业集群,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重要部分,其内外互动十分强劲有效。同时,外资产业集群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本土化与根植化,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模式,必然不断拓展其内部及其与相关产业集群的协调互动。

(4)竞争应变推动。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必须时刻关注着竞争对手的策略来相机抉择。对于某一企业来说,其往往具有多个竞争对手,它们不但存在于自身所在的产业集群内部,而且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产业集群之内。竞争对手之间的这种竞争响应,促进了产业集群内外资源的布局和发展策略的互动。20世纪80年代,底特律三大汽车巨头组成的产业集群内部的激烈竞争与应对,促进了集群内部资源布局的不断“洗牌”和研发、生产与营销领域的深化互动。同时,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与日本本田汽车产业集群之间也为了各自的生存发展,相互渗透、角力、竞争,成为两大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芝加哥的波音飞机制造集群与空中客车集群之间,也通过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他们的互动发展。

(5)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互动发展的动力源。长远而言,产业的竞争关键是技术的竞争。企业的战略重点之一是研究、开发技术和购买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技术,许多企业为此压缩或外包其制造和营销业务,而重点从事研发。这些企业往往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他们通常坐落在高等级的产业集群中,其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向外围企业和产业集群扩散,通过技术扩散渠道构成了核心专业技术的扩散网络,强烈地推动着产业集群的互动。另外,信息技术的拓展也使集群网络的联系和密度不断加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集群的自我创新和技术输入都能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但自主创新往往更具有动能。领先的自主创新能力,会占据微笑曲线的左上端,对许多相关企业具有很大的管控力、支持力,是促进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革命性动力。

(6)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分工推动。产业集群不仅是企业的聚集,而且是产业链的聚集。产业链之间相互交错,进而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即集群的核心网络层。由于处于网络中的企业既具有合作的特征,又具有竞争的性质,因而集群的互动机制具有两重性。合作性互动是以信任为基础,依赖社会关系网络提高签约的频率和执行合约的效率。此类互动将扩展企业资源利用的边界,激励共同利益的形成,减少企业间的协调成本,发挥集群的协同效应。竞争性互动也具有双重性,如果理性竞争,将有利于企业创新和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如果恶性竞争,将给企业和集群带来灾难。

合作与竞争是各主体之间进行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的过程。当主体间期待着为可预见的未来而重复互动时,他们相信彼此进行合作或理性的竞争能增加相互的收益与价值,除非出现其他主体的背叛。这一博弈过程将减少交易中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在核心网络层中的联系区分为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企业之间的互动形式表现为垂直互动和水平互动,具体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合作与竞争。

从分工角度看,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两种形式。

首先,供应商(物料供应与技术研发和供给)与生产商之间、生产商与客户之间的垂直互动关系。前者位于产业链的上端,后者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垂直联系的企业由于资产的专用性,其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它们之间大多属于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和交易基础上的合作关系。因此,垂直互动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Porter(2003)认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供应商能够以多种方式为下游产业创造优势,如它们以“有效率、及早、快速,有时甚至是特惠的方式,传送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原料”。供应商与生产商还能够利用地理邻近的优势,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双方的效率,促进创新。由于相距较近,供应商可以方便地参与到生产商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同时,生产商可以及时将对设备、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具体要求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按照生产商的要求进行定制化生产。供应商与生产商毗邻而居,便于沟通和信息交流,相互间的频繁接触容易激发创新的“火花”。

其次,既可发生在具有互补关系的企业之间,也可发生在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水平互动。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具有互补关系,因为它们的产品具有互补性。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企业,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其间的水平互动主要表现为合作,它们之间可以共享相关技术、共享区域品牌、共享相同的营销渠道,或者面对共同的顾客和上游供应商。但产业集群的水平互动主要发生在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在集群的网络结构中,同一节点的企业有很多个,它们相对集中在某一地区,生产同一种产品或提供同样的服务,面临共同的原材料、劳动力和产品市场,它们之间的互动也属于水平互动。

分工具有层次性和地域性。最高层次的分工是全球性的分工,然后是国际性分工、国内分工、国内不同层次的区域分工,等等。随着分工越细密,参与分工的层次越高,产业集群内部和外部的互动发展越强烈,互动模式越多,范围越广,互动效果越好。

竞争本身是一个互动过程,企业在竞争中认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借鉴和学习竞争对手的经验,模仿竞争对手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竞争是一个压力逼迫下的动态学习的过程,也是持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如果能够将竞争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企业就能够不断地增强生产系统和经营系统的柔性,不断地发掘潜在的市场机会,使产品在个性化和产品质量方面有新的突破,进而在培育和维护企业核心能力的同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跟进。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竞争互动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如果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恶性竞争,就会对集群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7)行业协会的推动。产业协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织力量,对产业集群互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有效地组织同行业的企业加强合作信任,积极参与集体行动。因此,行业协会既是促进集群企业和谐互动的推动者,也是集群企业和谐互动的监督者、裁判和重要的守护者。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促进行业自律,维护区域品牌。没有质量就不会有品牌,良好的质量是形成品牌的根本条件。区域品牌的公共物品特性给集群内企业带来共享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很大的风险,集群内一旦某个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或低劣产品,区域品牌就会贬值,集群内其他企业都可能被株连。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俱乐部组织,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区域品牌形象,促进集群企业合作共进。

其次,组织企业共同维护自身利益。行业协会作为会员企业集体利益的代表,在维护会员企业集体利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益保护机制是指集群内行业协会对群内成员企业利益保护的方式,如近年来行业协会在团结和代表会员企业解决贸易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反倾销涉及整个行业的公共利益,单个企业通常采取不应诉或搭便车的策略——一方面单个企业不愿承担高昂的律师费用,另一方面从公共选择理论来看,每一个体企业都有免费享有另一个体企业提供利益的占优动机,不应诉是个体企业在非合作博弈中可以选择的唯一纳什均衡。因此,组织和团结会员企业共同集资,联合应对反倾销,既是行业协会与会员企业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以及不同地区或层次的行业集群之间和谐互动的过程,也是行业协会利益保护机制的作用结果。

第三,协调集群企业的利益分配。行业协会作为社会性的中介组织,在协调会员企业之间、会员企业与政府、公众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关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利益协调机制是指行业协会协调行业内外各种关系的方式。如在美国,行业协会对内注重协调行业规划、业务指导、市场调查等;对外注重协调会员与政府、会员与公众、会员与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对政府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行业协会向政府提供本行业发展趋势报告,负责贸易保护、市场损害调查和协调贸易纠纷,代表本行业向政府反映情况,提出行业经济政策和制定行业标准,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关法规政策等。在协调行业与公众关系方面,行业协会主要是进行市场推广,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目标消费群体的认知度。在协调行业内部关系方面,主要是规范行业内部企业的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会员权益。

第四,促进信息传导,推动集群企业的合理决策。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企业、市场的中介,既是信息库,又是信息传递的通道。行业协会是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也是行业内相关政策、法规、技术、市场等信息的中心,同时又是向成员企业传导信息的通道,能使成员企业低成本地获取相关信息,促进集群企业的科学决策,也促进了企业间的相机抉择。

如美国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承担立法机构、政府与会员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及时传递双方信息和需求,做好互动与交流。美国是一个特别重视信息的社会,为会员、政府和市场提供信息是美国行业协会的主要任务。各行业协会大都有健全的信息渠道,提供包括市场、技术、社会和政治情报等信息,其中以市场信息为主。

我国的许多行业协会利用网络技术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开设了一些市场网站,在网络上设立电子摊位,不仅使玩具生产经营商及时了解行业信息、市场需求,更能让外界了解行业,为行业生产经营商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当然,我国产业集群中的行业协会还不发育,许多行业协会官办的色彩比较明显。

另外,行业协会并非独立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服务,往往还与集群辅助网络层中的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联合起来,为集群核心网络层的企业提供服务。

(8)高校、科研院所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集群辅助网络的成员,主要为核心网络中的企业提供知识、技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互动是建立在知识、技术供求关系基础之上的,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以技术为纽带的合作关系,并自然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由于集群的产业特性差异,高校、科研院所与集群内企业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别。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多位于高校、科研院所相对密集的地区,是依托于高校和研究机构发展起来的,如我国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等,它们之间不仅在业务方面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得它们之间的合作具有多样性,并富有弹性。

高校、科研机构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主要通过密切的合作形成,即高校与科研机构为企业不断输入技术,激发集群活力,推动其发展。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二:

其一,集群内的企业与本区域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主要通过诸如项目式合作、技术咨询、人员兼职、合办研发机构、技术专利转让等方式展开,合作形式的选择受企业的战略、规模、现有的技术力量,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与高校、科研机构直接合作的都是集群内规模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集团,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通过模仿大企业或从集群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上获取新技术。

其二,集群所在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直接合作,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此种形式下,尽管集群内的企业不直接与高校、科研院所发生合作关系,但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机构与其合作,而自身是合作的受益主体。因此,这种形式对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可以看做是一种间接合作关系。如果从集群的网络结构考察,这种合作关系实质上是集群辅助网络层的各主体相互合作(或联合),共同为核心网络层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因此,间接合作可以理解为集群辅助网络层的内部合作。当然,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集群内部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由于产业集群的结构类型不一样,受到高校科研机构的推动作用也存在很大差异。比较而言,传统产业集群既有位于中心城市的,也有位于县城、乡镇的。有些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就没有大学、研究机构,或者受专业、学科、研究实力所限,集群内的企业既可能与本地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也可能与外地的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总体而言,传统产业集群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合作关系相对简单,高校科研机构对这类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小。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往往毗邻高校科研机构而生,与它们合作密切,关系复杂,高校与科研机构是这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源泉。

其实,大学和研发机构在接受不同企业集群核心企业的研发咨询项目,参与企业研究计划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深化了自身与企业或产业集群的互动,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其服务对象企业乃至服务对象企业所在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的互动。前一种互动表现为: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命题——大学研发机构进行研发或以其他方式拿出解决方案——企业实践落实、检验并提出更新的需要解决的命题——大学研发机构再研发或以其他方式解决——企业再回归实践、检验,再提出更新的命题。这些往复的过程不断深化着大学和研发机构与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后一种互动主要表现为大学和研发机构为一个或多个产业集群某些企业服务时,所形成的理念、方案或技术,直接或间接地、全部或部分地应用于或融入另外的一些分布于相同或不同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发展,引起了产业集群内部不同企业间的互动或不同产业集群的互动。

1.2.3 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若干重要模式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互动可以通过核心企业子公司、研发中心布局和研、产、供、销的一体化组织或某些环节来推动,也可以通过投资、战略联盟、跟进与竞争等形式来推动,还可以通过政府政策、行业协会、研发组织、市场等非企业主体的作用来推动。具体可以分解为如下的几种模式:

1)生产模式

在传统制造产业集群中,按照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不同位置,产业集群会形成以产品生产制造为中心的垂直互动模式(见图1-9)。在这种模式中,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产品开发、最终产品的组装和销售,同时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经济效益反应敏感的核心部件,而集群内中小企业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和半成品等。参与合作的中小企业往往又将承担的生产任务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再进行一次承包、二次承包,甚至还有更多次的承包,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垂直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既可以发生在同一产业集群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产业集群之间,其内容以产品生产为中心,也涉及原料、资金、人才、技术及其他软件要素。

图1-9 产业集群生产互动

2)市场模式

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市场开拓性对集群企业来说更加重要。全球化要求地方企业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经济活动,这些标准不仅仅是原来在成本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关于质量、反应速度和灵活性的要求(Schmitz,1999)。市场互动主要是以销售为中心的互动(见图1-10)。由于产业集群对外部市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不论同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还是不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都需要在市场中合作竞争。而且,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和与竞争对手竞争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的表现,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规模、结构、发展目标和研发方向。因此,市场是产业集群互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往往经过市场的检验,不同企业间的合作重点与合作成效才得到确认。

图1-10 基于市场的产业集群互动

3)跨国公司模式

该模式是最为广泛的形式,表现为跨国公司母公司或总部,向不同的产业集群投资建立起自己的子公司或孙公司,子公司在建成和生存中已经与所在集群形成了一定的直接的和间接的联系。母公司或总部的战略直接作用于子公司或孙公司,而它们在执行战略意图时直接体现了母子公司所在集群内部及集群之间的强烈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子公司所在企业集群之间及其他相关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见图1-11)。

图1-11 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互动

另外,跨国公司的进入对集群企业形成了压力,但也可以成为促进集群供应商升级的一个有效切入点。跨国公司的进入,一方面可以提高集群企业的竞争意识,促使其他企业更加重视创新、设计、营销和市场;另一方面,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分工协作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组织结构可以带动集群内的上下游企业尽快实现升级,同时由于集群内存在着外部经济,尤其是技术外溢效应,随着集群企业扩散式升级的进行,整个集群实现了升级。

总体而言,这种互动效应大小的关键在于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规模、根植性和影响力(即群内企业的模仿、跟进和调整战略)。

4)互竞互助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间接的互动方式。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内部领导企业的行为往往被相关企业所关注。这些企业可能在一个产业集群内部,也可能在不同的产业集群内部。他们之间通过跟进或模仿,最终与领导企业“步调一致”。这种变化并不一定通过直接生产分工或者直接合作而引起,而往往是通过竞争对手或互补企业的信息感受与相机抉择,通过外部性和公共信息披露、人员的自然流动、协会的组织,以及政府组织和相关公共平台的作用等形成(见图1-12)。

图1-12 基于互竞互助关系的产业集群互动注:符号含义同图1-6

5)研发互动模式

研发是产业集群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源泉。随着今天研发的重要性和系统性的发展,单一企业封闭式的自主创新难以满足技术储备或领先的需求,它需要借助企业外部的资源——其他相关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等产业集群的辅助要素来实现。因此,研发合作成为产业集群内部和外部企业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纽带之一。许多企业之间的研发战略联盟逐步构建,纷纷与公共研发机构合作,形成了研发互动平台,导引着集群内部和不同集群之间的密切联系。一般而言,研发机构具有雄厚的研发资源,清楚地掌握着各类技术的研发现状和趋势,确定研发重点和发展方向。这自然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与重点,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整合与分工以及集群的升级换代(见图1-13)。

图1-13 产业集群的研发互动

6)综合互动模式

大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往往具备多种产业经济活动,而且研发、生产、营销等各个方面都很强,表现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且活力与发展态势很好。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辅助元素等,既可能在某一个产业集群内,也可能在不同的产业集群内。如果它们主要在同一大型产业集群内,这种组织方式会使得集群内的互动发展异常迅猛;如果它们主要在不同的产业集群内,就形成产业链对产业链的互动发展。

从微笑曲线连接的产业链角度看,产业集群间互动主要表现为集群核心企业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单层面或多层面的互动,基本推动主体为政府、企业与精英人才、学研机构、行协和客户群等,互动内容主要是围绕原料、资金、技术、人才、产品、市场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见图1-14)。

图1-14 基于微笑曲线的产业集群间互动发展机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