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史幼波《周子通书》《太极图说》讲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圣第四:圣人的神妙之处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通书·圣第四》

第四章很短,讲如何是圣人境界,同时也是对前几章的一个小结。我们来看原文:“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实际上,这一句仍然是对《易经》思想的发挥。《系辞》里讲了嘛:“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前面我们讲过了,周敦颐早年参禅的时候,寿涯和尚曾赠他一首《先天地偈》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这个偈子的核心精神,说的也是这个,就是“寂然不动者,诚也”。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时刻注意从体、相、用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感觉,来领会每一个词汇的意义。

上一章最后我们明确地提出“诚”为圣贤之体,“神”为圣贤之用。圣贤之体就是“诚无为”,圣贤之用就是“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的这个“神”。既然“感而遂通者,神也”,那么,真的有一个“神”在那里感通吗?其实,“神”就是我们的精神,就是我们的心,除此之外,哪里去找一个能主宰一切、创造一切的神呢?我们的精神之体,就像一面干干净净的镜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本来“诚”是无为的,我们的心本来也是空净的,但是外来事物出现了,我们的心就与它发生了感应,来了就自然应对,去了就任它去,也不挽留它,让自己的精神时时恢复到“诚无为”的状态。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这是在对第三章做出更进一步的阐释。“动而未形”,就是快要动了,但还没有显现出来,处于有无之间。胥孔林老师(成都太极奉名家)以前讲太极拳的时候说过,我们一定要找到阴阳之间的那条线,“有”是阳的一面,“无”是阴的一面。我们随时要找到先机,体会这种先机,并抓住这个时机。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注意,这几句话非常精妙!我们很多对圣贤之道有怀疑的人,可以从这十二个字中找到答案。

我们听《周子通书》真的听进去了,听到这里了,就应该对“诚无为”的这种心体有所感悟了。感悟归感悟,但是,为什么圣人是圣人?我们为什么还是凡夫?我们为什么就达不到圣人的境界呢?对此我们要反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真的找到了“诚”的感觉?我们心里感觉到的这个“诚”,是不是到了“精”的地步?“诚精故明”,只有达到诚而又诚、精湛深邃的修养功夫,才会“故明”。这个因“诚精”而达到的“故明”,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明心见性,顿悟菩提。禅宗祖师有一句话讲:“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我们只有在一念之诚上不断下功夫,达到洁净精微的程度,那么,心性的光明才会显现出来,才能生起妙用,生起大机大用。

“神应故妙”,心地法门上的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我们的精神就可以达到一种奇妙的状态,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应用无穷。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故事,讲的是一老一小两个天使结伴到人间旅游。他们来到一个富人家,祈求留宿。这个富人很吝啬,把他们弄到阴冷潮湿的地下室去住。老天使看到地下室的墙上有个洞,就发善心帮他补好了。但是,小天使就有意见了,觉得这个富人那么坏,你还帮他补墙啊?老天使就说,有些时候,事情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第二天,他们又来到一个穷人家中请求留宿,穷人相当慷慨,竭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安排他们吃好睡好。第二天一早,穷人夫妇哭泣不止,原来他们家赖以生存的耕牛死了。这回小天使更生气了,说:“我们遇上这么好的人,你为什么不帮人家避灾?为么好坏都不分了呢?”老天使就说:“事情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啊!实话告诉你吧,那天我们去富人家,我看到地下室那个洞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但是因为主人吝啬,所以这些都不该是他的,我就把洞封好了;在穷人家中,我知道女主人当晚有灾,会死去的,所以就把噩运转移到她家的牛身上。你还没有修炼到位,所以只能从表面上评析好坏呢!”

天地万物,当它们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往往很惊奇,自以为了解的东西、了解的人,为什么一下子就变了呢?为什么就捉摸不透了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以为是的看法。

“几微故幽”,我们对“几”的体会,要越细腻越好,越精微越好,要达到“幽”的程度。幽,就是暗,也就接近于“空”“无”的状态了。我们对当下这一念之诚的体会,一定要在精微深细处下功夫,才会产生妙用。

下面一句就是打总结了:“诚、神、几,曰圣人。”诚,要至诚,要精诚;神,要变化莫测,要妙用无穷;几,要深细精微,精微又精微,以至于达到“空”“无”的临界。如果我们完全做到了“诚”“神”“几”,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圣人,成为人世间真正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