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智若愚,聪明误人
子曰:“人皆曰 ‘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 ‘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第七章“明道”
想起两个乐山朋友
这一章,我们先白话翻译一下。孔子说了,人们都说自己很明智,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却像禽兽落入了网罟、木笼、陷阱一样,从来不知道躲避。人们都说自己很聪明,但是选择学习和实践中庸的道理,却一个月也坚持不下去。
从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绝大多数都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古人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成天显出一副得道高人的样子。他不是有意谦虚,而是他明白人生就是那么一回事,人的那些小聪明、小心思,在大道面前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不像现在有些人,生怕别人不把他当回事,生怕别人看不见他脸上刻着“大师”二字。
然而,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往往就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说实话,我有时也冒这种念头,觉得自己在同龄人中还可以,还明白些道理。好在这类念头一冒,马上警觉,立马搧自己一耳光:“呸!什么东西?也敢翘尾巴!”
我有一个朋友,乐山人,是个大学者。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他这个人说话特别谦逊、文雅,在他身上你可以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文质彬彬。但是,交往很深了才发现,他这个文质彬彬的外表里面,还是藏着一些非常清高、骄傲、自命不凡的东西。有一次聊天的时候,我就直说了对他的这个看法,他一听就笑了,说我很了解他。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个问题,但是,他把这个问题的原因推到了出生地上面。他说,乐山的很多人身上都有这种自命不凡的气质,尤其是文化人。
我还认识一个乐山的朋友,他好像跟郭沫若有点亲戚关系。有一次我问他,听说你跟郭沫若是亲戚啊?他一听,脸一下子涨红了,提高嗓门抗议道:“什么亲戚!不要在我面前提这个人!”他伸出一个小指头,一边比画一边说:“郭沫若,这么小!”然后又张开两臂比画着说:“我,这么大!实话告诉你们,哥白尼、爱因斯坦、牛顿,三个人加起来,才抵得上我一个!郭沫若算什么?我明年就要去美国教训那边的知识分子,哈佛那些教授们一见到我,统统都要失业、下课!”他说话虽然很夸张,口气大得要命,但你一点也不觉得讨厌,完全是一个性情中人。
后来我就跟社科院的这位朋友开玩笑,问道:“是不是你们乐山文化人都是这德性啊?”他一点也不在意,还很自豪地说:“当然啦!我们乐山人出门,一睁眼,看见的是天下第一大佛,一闭眼,脑袋里装的还是天下第一大佛,从小潜移默化,想的都是普度众生,没法不心量宽广、胸怀天下。”据说乐山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
天下文章出三江,三江文章在我乡。
我乡文章属我弟,我教我弟做文章。
乐山自古就是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的交汇之地,号称嘉州山水,地灵人杰,像苏东坡这样千年等一回的大才子,就出生在乐山附近。这首打油诗很好玩啊!天下的文章,最好的就数我们乐山了;乐山能写好文章的呢,全都出在我们村里;我们村里文章最好的是我弟弟;我弟弟的文章呢,是我教出来的。绕来绕去半天,还是老子天下第一!
其实,我们很多人的心理状态恐怕都差不多,私底下都觉得自己最好、最强、最帅、最漂亮,只不过人家乐山人性格豪爽,敢说敢做敢表达而已。
白居易见鸟窠禅师
实际上,就在我们以为自己很聪明,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犯愚痴了。凡是自作聪明之时,就是大犯愚痴之时!犯愚痴的结果,当然就是“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自己身入险境而不知规避,这就为将来埋下祸根。
唐朝的白居易,诗名满天下,千古流芳,但是,今天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还是马祖大师门下佛光如满禅师的嗣法传人,且精于洪州一系的禅法。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做太守,有一次,他到西湖的秦望山去见道林禅师。这个道林禅师非常奇怪,他在秦望山顶的一株巨松上搭了一个鸟巢,每天就住在上面,所以人们又叫他鸟窠道林禅师,有些禅典中又称他为鹊巢禅师,据说常常有鸟鹊与他嬉戏为伴。
白居易到了秦望山,看见老和尚高高地坐在树梢上,生怕不小心掉下来,就提醒他说:“师父啊,你住的地方太危险,还是下来吧!”老和尚一听,回答他说:“我看白太守你住的地方,比我还要危险许多倍!”白居易一下就愣了,不解地问道:“弟子位镇江山,掌管一方,何险之有?”白居易当时是杭州太守啊,也算是一方诸侯吧,凭什么说我的住处比你还危险?老和尚就敲了他一句:“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我看你啊,现在就像坐在柴火上烤,你的上级随时要控制你,你的下级随时想顶替你,你的左右同僚随时都想抓你的小辫子,你能安稳才怪呢!是不是薪火相交的感觉啊?“薪火相交”说的是外部环境。那内部环境呢?“识性不停”啊!佛教讲万法唯识,我们的七情六欲、我们的贪嗔痴慢,都是识性在起作用,你的识性停不下来,你的业力就停不下来。为了升官发财,你会不断地造业;为了立于不败,你不得不在官场上相互倾轧,你一刻都不敢放松,一天的安稳觉都没法睡,所以,你的处境才是非常危险啊!
我们看,像白居易这么聪明绝顶的人,一不小心,也掉进了滚滚红尘的火坑里了。幸好他能及时转身,虔诚地参学于当时的禅门诸山大德,并对禅道有切实的体证。他晚年有一首诗,叫《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可以说是自己一生的自画像:
紫袍朝士白髯翁,与俗乖疏与道通。
官秩三回分洛下,交游一半在僧中。
臭帤世界终须出,香火因缘久愿同。
斋后将何充供养?西轩泉石北窗风。
你看,这么一位白髯飘飘、紫袍加身的当朝名士,高风亮节,不入俗事,只喜欢与禅僧交游,当然是一生逍遥自在,福寿俱全啦!
心志要贞固,功夫靠软磨
《中庸》这里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大家要多留心,不要以为跟自己没关系啊!其实,我们一生下来,就已经掉到陷阱里面了,已经被世事红尘网住了。从这个角度看,来到这个世间的每一个人,无时不是处在险境当中的。
佛家讲的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苦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生老病死不说了,谁都知道,也逃不掉。你看这个怨憎会,不喜欢的人总是要碰到一起,常言道“不是冤家不聚头”,真是冤亲债主来了,怎么躲都躲不掉。还有爱别离,你爱的人、喜欢的人,注定要分离,儿子长大了要离家,是不是爱别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年纪大了,最终要离开这个世界,是不是爱别离?夫妻再恩爱,白头到老,也终有天地永绝之时。还有求不得苦,现在就太多了,大家都在求官、求财、求学、求道,但多少人能求得到?总之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满足,很苦!五蕴炽盛,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包括我们的各种感受、各种心理、各种业识,总之,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必然命运,没有办法避免,都是苦不堪言的。
那么,众苦煎熬,逼迫我们进入人生险境之中,我们能不能像白居易那样,也从“薪火相交,识性不停”的这个险境中逃离出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这些险境,知道回避险境,能从火坑里跳出来,那就阿弥陀佛,就是佛教所说的“茫茫苦海,回头是岸”。我们若是知道回头,就都有可能抵达解脱的彼岸。
可是,怎么回头?回到哪里去?哪里才是岸啊?以《中庸》的道理来说,就是回到“中”。这个“中”就是得大解脱的彼岸啊!
前面我们详细讲过,当下一念清净就是“中”,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当下这一念清净,并让这一念清净贯穿于自己的整个生命当中,那么,你身处地狱也可以当是在天堂里过。如果你不明白这一念,反而被七情六欲牵着鼻子走,那么即使身在天堂之中,所受的苦跟在地狱也没什么区别。
当然,我们跟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相比,是很聪明、很有智慧的。我们能够学习仁义礼智信,知道以自己的一念清净来回心向道,体会中庸之道这一孔门心法,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我们能不能把这一念清净保持住,无论处在何种顺逆境界之中,都能够丝毫不为所动?说实话,这个就不太容易了!
所以,孔夫子在这里就接着说了:“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我们都很有智慧,都已经选择去践行这个中庸之道了,但是,你能不能把这一念清净保持一个月?我估计可能没有谁能清清净净地守上一个月。那么,退而求其次,一个星期能不能守住?实在不行的话,守上一天,就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下,一天当中我们能不能处在“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能不能处在“发而皆中节”的状态?说实话,就是守上这么短短的一天,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都极其不易!
还是那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要因为这事很难,我们就放任自流、自暴自弃。其实学道也好、做学问也罢,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有坚守的态度。我经常就用“心志要贞固,功夫靠软磨”这两句话来鼓励自己。“心志”,就是你立下的终身志向、终极目标,这个要坚贞牢固,永不动摇。但是,“功夫靠软磨”,饭要一口一口吃,功夫要一点一点积累,既不能随便放弃,也不能揠苗助长。
说到中庸之道的功夫,我想起一个朋友的博客,内容暂且不说,名字取得非常好,叫作“日拱一卒”。会下中国象棋的朋友都知道,卒子是整个棋盘上能力最小的棋子,不经意地白送给对手,也无关大局。但是,日拱一卒,这卒子一旦过了河,就不能后退只能向前,虽然动作很慢,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拱,但是一旦拱到对方的老将面前,那就了不得了,一个小卒子就能决定全局命运,成为胜负的关键。
所以,我们无论在学道求道上,还是在其他的事业上,都要有这种绵密细行的功夫,都要有这种“日拱一卒”的精神。只要你不放弃、不懈怠,总有一天你这个小卒子会拱到对方的老将跟前,从而直捣黄龙,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