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因人设套:哪种圈套他最易上钩(2)
嫌疑犯躺在地上血流不止,他的时间不多了,这意味着留给FBI探员的时间也不多了。当地警察焦急地拍打着嫌疑犯的脸,反复地问他:“你把人藏到哪里了?”“他(人质)现在还活着吗?”“房间内是不是还有暗室?”等一大堆问题。嫌疑人疯言疯语,他在故意拖延时间,等待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有着丰富经验的FBI探员罗伯特则反其道而行之,他蹲在嫌疑人面前,漫不经心地说:“你把基弗森(人质名字)的衣服脱下来,难道你就不怕他冻死后你一分钱也拿不到吗?”
傲慢的嫌疑犯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狡猾地笑了:“我当然不会那么蠢,冻死他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罗伯特只凭这一句话,就做出了如下判断,这些判断后来证明是正确无误的:第一,人质基弗森目前还活着;第二,他被嫌疑犯藏在封闭的空间内,地下室、仓库和车库等地方成为重点排查的地点。半小时后,一名警察在仓库的谷仓内发现了五花大绑的基弗森,案件终于告破。
当想问的问题很多时,一定要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否则东问西问事倍功半,一点有效信息也套不出来。
由点及面连成片
我们常说“伶俐人一拨三转”,这话的意思是聪明伶俐的人有悟性,能够由“一”推出“二”,甚至推导出更多。这是一种缜密的逻辑思维,当被套话者说出有效信息A时,能够将A推导出B、C、D……乍一看来A、B、C、D……是不相关的,但若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则可以得出几乎完美的答案。所以,在套话前,一定要多加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以问题为中心,将所有与问题有关联的信息汇总起来,当套话时,你不需要对方完全说出,只要他透露出关键性的那一点有效信息,你就知道了全部。
张立是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天晚上他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珂宿舍串门。推开宿舍门,王珂与舍友正趴在桌子上猜测考试重点,厚厚的一本外国文学史课本,几乎全被老师所说的“重点”占据,这让王珂和舍友头疼不已。张立开玩笑地说:“你们没有让老师进一步缩小范围吗?”王珂摇着头说:“老师说她不仅给我们缩小范围,还给我们指出了重点,但我们实在是不知道她所谓的重点在哪里。”张立问:“老师都对你们说过什么话,你们能不能仔细回忆一下?”
王珂想了想:“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要多看课后练习题。但是课后练习题有上千道,根本就摸不着头绪。”
舍友说:“老师还说过,平时的重点就是这次考试的重点。平时上课每一章节都很重要,我一听就头大了。”
其他舍友补充说:“老师最后还说了一句话,她说这次考试的题目不会很冷僻,让我们放心。可是我们不明白老师口中的偏与不偏究竟指的是哪一章节,她这一说反而让我们更加不放心了。”
张立听完这几句话,哈哈笑了:“其实你们老师的确将重点告诉了你们,只是你们没有将这些话串联在一起,然后找出重点而已。”他将王珂等人的讲义、课后题和作业集中在一起,从中找出交集最多的部分——中世纪文学。张立猜测,这次的大题部分应该会从中世纪文学部分出题,其次重点看一下卡夫卡的《变形记》,建议王珂他们多复习这一部分。
王珂和舍友虽然按照张立的话来复习,但依旧将信将疑,直到考试题发到面前时,他们才不得不佩服这位心理学专业的高才生——试卷中六成的题目出自中世纪文学,而且都以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为主,最后一道论述题,居然正是“以《变形记》为例,谈一下卡夫卡的艺术风格”,真是太神奇了!
如果套话者不重视这一逻辑思维的话,那很难由点及面再连成片,就算从被套话者口中得到了零星的信息,也无法实现其真正价值。
计算好他的反应
自己在排练套话时,对方的反应也要计算在排练之中,他的一个感叹甚至一个表情,都在提示你该用何种套话方式,如果采用的方式与他的反应不合拍,那这个套话过程随时都会被对方终止。
默许的信号
对方默许的方式有很多,总体来说分为以下几种:
当你对某一问题旁敲侧击时,他会顺着你的话题谈,这说明他对这个话题并不抵触,这时你可以大胆地说出你的疑问,因为他已经做好了你发问的准备。
对方不否定的态度,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你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打“擦边球”,但千万不要把它摆到台面上,因为不否定并不意味着肯定,你适当的触及还是他能够容忍的。
欲言又止的拒绝,他口头上说不想谈这个问题,但是他的态度却闪闪烁烁。常见的话语是“哎呀,这个问题我实在是不太想谈……”或者“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但我不希望从我的口中告诉你……”如果他是这样的反应,那表明他也是在默许你的问话。但这时你千万不要高兴太早了,因为一般情况下,他告诉你的答案并不是你所期待的那样,或许这个结果对你会很不利。
碰壁时改变策略
对方拒绝的话语和态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变通。他拒绝的方式会有很多,并不局限在说“不”和态度不好这两种,因此要格外注意。
如果对方明确说“不”,或者不再与你交谈时,那你已经触碰到了他的底线,你的套话计谋被他识破了。所以你接下来该做的,应该是避开这个话题,等他再次放松警惕的时候,换一种方法继续套话。
对方转移话题,对你的话题不理不睬。这也是拒绝的信号,千万不要再把话题拉回你的问题,否则被他当面揭穿,场面会相当尴尬。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他的新话题谈起,慢慢地用与你问题相近似的话题代替,那时再注意他给出的信号。
注意他惊讶的表情
惊讶是因为出乎了人的意料。具体到套话过程中对方出现的惊讶表情,主要是没有料想到你会提及这个话题。一般情况下,你所提及的问题多数是与他有关系,所以他才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当他做出惊讶表情时,你要仔细揣摩好,他对你得知这个信息持何种态度,是高兴,还是悲伤。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不避讳,那么他会变得神神秘秘,你就可以大胆问下去了。比如,你听说他谈恋爱了,你想从他口中确认这个传闻,并且套出他的恋爱对象是谁,那你就会问:“听说你摆脱单身了?”他如果想让你知道这个答案的话,那他就会装作很神秘的样子。相反,如果他不想让你知道,那他先是惊讶一下,然后故作镇定,对你说谎或是岔开话题。
气愤时应主动终止对话
把谁惹急了都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他是怀揣着你问题答案的那个人。如果你不想得罪他,那在他生起气来之前,一定要主动终止这个对话,否则他会对你永远说“NO”。人的喜怒哀乐都是有前兆的,这就需要你在与他交流的时候,谈到敏感问题时,做好察言观色的工作,一旦让他出现了气愤的苗头,立即主动终止话题,转身离开或是开始一个新的话题——总之,千万别让他生气,否则后果很“严重”。
套话常用到的小圈套设计
既然套话是一个圈套实现的过程,那么这个圈套如何设计需要我们再三推敲。某件事、某一特定话题,对方本不想说,但在你的引导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你的话题,那么你的这个圈套就快要成功了。对于圈套涉及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随机应变。
想其所想,予其所需
当你想引起对方的注意,撬开他的嘴巴套话时,最好的办法是先设身处地地站在他的立场上,想一下他现在在想些什么,如果他有需求,那就要尽量满足他这个需求——关切对方切身利益的内容,是对方最容易注意和重视的东西。如果你这一点做得不错的话,那他不仅会对你产生好感、放松戒备,而且还会欣然谈论你所关心的话题,为你下一步的套话扫清障碍。
在FBI的审讯室内,经常出现探员与犯罪嫌疑人进入审讯“拉锯战”的局面,探员不管用什么方法,嫌疑人都不予配合。年轻的约瑟夫探员此刻就陷入了这一窘境。他在进入FBI之前是当地一名出色的警察,对付凶狠的帮派分子和杀人狂很有一套,却从未接触过诡计多端的“高智商”犯罪分子。坐在椅子上接受讯问的埃德温是一名经济学博士,他前段时间涉嫌一宗商业诈骗,正接受FBI的调查,约瑟夫探员接手了这起案子。埃德温瘫坐在椅子上,对约瑟夫几近疯狂的问话不理不睬,他的态度更加激怒了约瑟夫。若没有其他探员拦着暴跳如雷的约瑟夫,恐怕约瑟夫早已对埃德温大打出手了。
这时FBI的教官汤普森老师恰好来调查局,他在审讯室外观察这场拉锯战很久,意识到是时候化解这一僵局了。他敲门示意约瑟夫出来谈一下。约瑟夫见到自己许久不见的老师分外高兴,由于当时正逢午餐时间,他忙问老师是否有时间与他一起就餐。汤普森老师笑着对约瑟夫说:“你知道我饿了,所以主动邀请我吃饭,这会让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在你审讯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难道你忘记了在学院所学的知识了吗?”
汤普森老师的这一句话点醒了约瑟夫,他平复下自己的情绪,重新回到审讯室。埃德温继续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准备继续用冷漠来对付约瑟夫,谁知约瑟夫的态度居然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亲自给埃德温倒了一杯咖啡,然后问埃德温喜欢吃什么口味的比萨,他一会儿去买回来一起吃。约瑟夫确实这样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好多天。
埃德温被约瑟夫的诚意打动了,他供出了所有的犯罪同伙与诈骗经过。约瑟夫在汤普森老师的指点下,正是运用了“想其所想,予其所需”的方法,成功将犯罪嫌疑人由“对方”拉入“己方”,套取到了所有的信息。
正话反说,不按常理出牌
一句话好好地说,未必能让对方有足够的兴趣加入进来。但是如果将这句话反过来说,并且不按常理出牌,对方不仅不会拒绝你的谈话,而且还会出奇制胜,获得超乎预料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曾有一位叫优孟的智者,他的故事绝妙地阐释了什么叫作“正话反说”。
楚庄王最心爱的一匹战马死了,他悲痛万分,想要以下葬士大夫的规格待遇来下葬这匹马。楚庄王的这一决定引起了朝中上下多位大臣的不满,他们进谏楚庄王,希望不要“因马失人”,但是楚庄王不但不听,而且还下令,以后谁再进谏非议葬马之事,一律关入死牢问斩。此令一出,尽管大臣不敢再进谏,但依旧对他的做法非常不满。优孟听说这件事之后,他到朝中求见楚庄王,楚庄王知道他也是为葬马之事而来,所以并不想与他谈话。
见到楚庄王后,优孟只字未提,而是在朝堂之上仰面大哭。楚庄王对他的举动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优孟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优孟说,大王最疼爱这匹马,它是马中的君主,所以应当按照下葬国君的待遇来下葬它,这样下面的诸侯们就会知道大王更重视马,而不是人才了。楚庄王听完优孟的话后恍然大悟,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有多么愚蠢与危险,他取消了厚葬战马的命令,将自己的精力又重新放回了国家大事上。
还有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经典例子,它几乎被视为营销界的“法宝”。
查理得是一位能说会道的家具推销员,他总能把自己的产品讲得天花乱坠,在他口中,就算是家具小小的缺点也能成为优点。他出色的口才在他销售之初发挥了很大作用,业绩明显高于其他销售人员。然而顾客渐渐厌倦了查理得这种“十全十美”式的销售策略,每当路过他的展厅时,任由他讲得如何动听,也不肯说一句话。这对他的销售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想不明白,自己用尽浑身解数去掩盖那些商品的缺点,为何反而给顾客带来极大的反感呢?
当他为这个问题苦恼时,有一位年轻的顾客走到了他的展台前,他对新上市的一台可以折叠的餐桌很感兴趣。
“您能帮我介绍一下这款餐桌的优缺点吗?”年轻的顾客向闷闷不乐的查理得问。
“这餐桌问题很多,您还是看看别的样式吧。”查理得一反常态,他不想说很多。
“为什么呢?”年轻的顾客不仅没有走,而且还开始尝试折叠这款餐桌。
“你看,这个折页很紧,力气小的人根本就无法折叠。”查理得帮顾客演示着,“还有这抽屉,我简直是不明白设计师是如何想出来的,空间小,还很隐蔽,实用性太差了!”
查理得并没有想很多,他一方面纠结于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想暴露出这款餐桌的所有问题,好让这位顾客赶紧离开。
然而他的话却引起了商场内其他的顾客和销售人员的注意,大家全都挤到查理得的展厅口,全神贯注地打量着这款餐桌——他们从来都没有如此仔细地研究过这款餐桌。最后,年轻的顾客决定买下它,他的理由是:“尽管这款餐桌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这些缺点在它的优点面前几乎可以忽略掉。”他买完之后,大批顾客争相排队购买,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主动购买”狂潮。
事后,查理得反思到——与其自己讲得天衣无缝,不如打破常规,将缺点展现在顾客面前,这样既不会使他们产生反感,而且还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更全面地了解这款产品。这是多么高明的办法!
“二选一”策略
所谓“二选一”策略,就是在对方不想做任何回应时,给他两个选项,他不自觉就会在两者之间选一个了。这两个选项并不一定都与你想涉及的话题有关,甚至在使用之初可以用完全与话题无关的两件事,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他拉进你的谈话圈套,撬开他紧闭的嘴巴。
莱纳德是一家高档服装店的总管,他习惯在商场内来回走动,关注着销售人员和顾客的一举一动。
当他走到领带区时,他看到一名销售人员正在给一对年老的夫妻推荐领带。在她面前,摆放着至少十条领带。
“先生,我们这儿领带的样式非常多,您看喜欢哪个样式?”销售员说。
老夫妻看看这个,挑挑那个,犹豫不决。
“先生,您的预算是多少?”销售员沉不住气地问。
年老夫妻依旧没有说一句话,他们自顾自地随意挑选。
“先生,您看这款好看吗?”销售员从一大堆领带中随意挑选出了一款。
莱纳德明白,这位销售员再这样推销下去,这对老夫妻一定会转身离开,因为她的谈话几乎没有什么策略可言。
果不其然,老夫妻顺势说了一句:“不喜欢这款,我们再去别的地方挑挑看吧。”就在他们转过身要离开的时候,莱纳德走上前去:“您的气质适合宝石蓝色和高贵绿色,这两种样式的领带能衬托出您的高贵与稳重,您试一下吧?”
“哦?真的是这样吗,我怎么没看到这两种样式?”老夫妻把身子又转了过来。“我也觉得你适合蓝色呢。”妻子对丈夫骄傲地说。
就这样,一笔几乎已经失败的生意,又被莱纳德挽救了回来。莱纳德非常注意顾客的反应,这对老夫妻面对那位销售员,刚开始“不想讲话”,然后被问得“不愿讲话”,最后甚至于“想要离开”,这些信号非常重要,但销售人员却丝毫没有注意到。面对不想说话的对象时,最好不要让他自己去挑话题说,而是采用“二选一”的策略,给他两个话题去选择,他会像小学生做选择题一样,从中选出一个问题,然后谈话便会按照你的思路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