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死神在暗处(3)
林肯遇刺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一位伟大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受爱戴的总统之一,但是他却难逃被暗杀的命运。在一次观看戏剧的过程中,他被刺客一枪毙命,成为正义事业的伟大殉道者。100多年来,关于林肯被暗杀的真相扑朔迷离,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
血染大剧院
1865年4月,持续了四年的美国内战结束。这场以南方奴隶制度废存为起因,以维护联邦统一为目标的南北大战,以总统林肯领导的北方联邦政府取得胜利、南方盟军失败而告终。
1865年4月14日,这一天是耶稣殉难日。这天早晨,林肯和平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早餐后,他接见了众议员、参议员等政府官员。在讨论如何对待战后南方人民的问题时,林肯表态说,血已经流得够多了,谁也别指望他参与对南方的报复行动,即使是对南方分裂分子中最坏的家伙。午后,林肯照例接见客人和签署文件。好不容易处理完各类杂事,已是下午4点。谈完正事后,林肯要求陆军作战部部长史丹顿派一名军官陪同他和夫人去看戏。史丹顿从安全角度着想,极力劝他不要去,后来见总统执意要去,便派雷斯波恩少校陪他一同前去。当总统一行人走进包厢时,演出暂时停了下来,场内充满欢呼声和观众及演员们的热烈掌声,乐队奏起《向领袖欢呼》的乐曲。演出继续进行,舞台上正在演滑稽闹剧《我们的美国表哥》。大约一小时后,剧情进入高潮,观众中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就在此时,一个人影突然闪身进入包厢,来到总统身后,从衣袋里掏出一支44毫米口径的短筒手枪,对准林肯的头部。只听“砰”的一声,子弹从林肯的左耳上方射入脑颅。林肯的身子向前一倾,倒在了血泊中。包厢里的其他人都惊呆了,雷斯波恩少校首先跃起扑向凶手。刺客扔掉手枪,拔出一把刀,向少校砍去,少校左臂顿时涌出鲜血,仍拼命抓住凶手的袖子不放。凶手失去平衡,从高高的包厢摔到了舞台上。他顾不得骨折的疼痛,从地上跳起,摆出盖世英雄的姿态,大嚷一句“这就是暴君的下场”,之后仓皇地冲出剧院,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黎明的时候,乌云低沉,细雨飘零,得知噩耗的美国民众在街头守望。病床旁,林肯夫人看着奄奄一息的丈夫,痛不欲生。林肯的呼吸变得急促而微弱,皮肤也开始变凉。1865年4月15日清晨7点22分,林肯与世长辞。
深受爱戴的好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贫苦家庭,只受过不到两年的教育,却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成了一名律师,并跻身政界。1834年,林肯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州议员。这一时期,美国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的奴隶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日益扩展。林肯站在北方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积极投入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斗争之中。1847年,林肯当选为国会众议员。1854年,林肯参加共和党,很快成为党内的组织者。1856年,共和党提名林肯为副总统候选人,他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态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60年11月6日,林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十六任总统,也是共和党历史上第一位总统。林肯上任后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措施,给农民分配了土地,宣布了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解放宣言自1863年1月1日开始生效,它使得内战形势发生转变,北部军队由原来的防御转入进攻。由于内战的节节胜利,林肯的声望越来越高,1864年11月,他再度当选美国总统。
然而就在林肯蝉联总统的第二年,悲剧就发生了。其实,在林肯就任总统后,南方势力针对他的暗杀就从没有停歇过,而且明目张胆。南方报纸上甚至有如下的公开广告:“如果联邦政府愿出资,我将前往华盛顿击毙林肯和西华德。”据说林肯收到的恐吓信装了两个麻袋,过多的暗杀威胁使得林肯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悲观的预感。据他的亲信说,林肯曾在暗杀事件发生的前几天梦到了自己被暗杀而逝世的场景。
解不开的谜团
林肯遇刺后,世人无比愤恨,要求严办凶手。警察循着蛛丝马迹找到凶手后,对他展开了围捕,然而凶手负隅顽抗,最终被警察击毙。刺杀总统的凶手到底是谁?他是怎样绕过警卫溜进包厢的?经过一番间接的调查,事情终于有了眉目。这名刺客叫作约翰·威克斯·布思,是一名职业演员,他的父亲是著名的英国演员米尼叶·布鲁特斯·布什,约翰·威克斯·布思发誓要做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然而他的野心比他的实际能力要大得多。在南北战争期间,他起初是忠于北方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转而投向南方,他曾经对他的朋友说,他多么想干掉林肯,一方面除掉这个暴君,一方面能使自己名垂青史。当他得知林肯将于4月14日到福特剧院看演出时,兴奋异常,叫喊着他已经等不及让世人看到他惊天动地的伟业和绝世的天才表演了。很明显,约翰·威克斯·布思是一个狂热的南方叛乱分子,他出于对北方和林肯的仇恨而刺杀了林肯。然而,一位伟人被暗杀,似乎不应该这么简单。有人坚信,南方的上层领导与此案有关,因为有一些蛛丝马迹显示此案也许另有乾坤。
首先,林肯在去剧院之前,似乎就已有了不好的预感,他曾经向作战部部长亲自点名要埃克特陆军上校担任自己的警卫,当时被推说埃克特上校已经有其他任务在身,可是据调查,当晚埃克特并没有执行什么其他的任务,而是整晚都待在家中,那么作战部部长为什么要说谎?
其次,当晚代替埃克特执行警卫任务的雷斯波恩是一个行为不轨、口碑非常不好的人,可是据说他是由林肯夫人亲自指定的。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吗?
再次,在事后对刺客约翰·威克斯·布思的追捕中,由于事关总统被刺,兹事体大,很有可能涉及政治阴谋,因此美国当局不止一次强调要捉拿活口,然而最终的结果是约翰·威克斯·布思当场被击毙,究竟是谁违背命令开枪杀死了他?更为奇怪的是,在后来的凶手缉拿报告中,约翰·威克斯·布思变成了畏罪自杀,为什么前后如此不一致?这其中有什么阴谋吗?
最后,在林肯死后50年,林肯的儿子罗伯特逝世之前,曾经对朋友说,他掌握了林肯内阁中一个犯有叛国罪的高官的重要证据。这个高官是谁?罗伯特为什么不将他公之于众?他和林肯之死有关吗?
世人关于林肯之死的争执已经进行了百余年,无论是南方的叛乱者杀死了林肯,还是处心积虑的政治阴谋害死了他,林肯为了美国人民的民主而罹难,这是铁一般的事实。相信他的灵魂已经去了天堂,远离尘世,远离战争,远离阴谋,远离死亡。
失踪的探险英雄阿蒙森
人类天性中的好奇使人们不断想去了解那些未知事物。探险一向是人类了解大自然的重要途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探险家,他们抛开一切踏上重重征途,将生死置之度外,有回来的,如哥伦布;也有没回来的,如麦哲伦;还有为搜救伙伴而失踪的,如阿蒙森。
热爱探险的男人
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一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又是第一个驾驶飞艇飞越北极到达美国阿拉斯加的人,还是第一个从西北通道航行入北极的人。就在他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却在一次对友人的搜救中不幸因飞艇失事身亡。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于挪威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青年时他本来可以成为一名医生,但因为特别喜欢滑雪旅行和探险活动而放弃了,转而献身于极地研究工作。他曾经在一艘航行于北极海域的商船上工作过,后来又以大副的身份参加了比利时探险队,1897年至1899年搭乘“贝尔吉克”号在南极首次越冬。
长久以来,探险家们一直相信北美大陆以北有一条连接欧亚的航道,但是从未有任何一艘船能够完成全部航程。阿蒙森决定挑战困扰航海家达300年之久的西北航线。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出发,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于1906年9月完成到达太平洋的航行。阿蒙森一行首次打通了西北通道,阿蒙森还在威廉王岛上探出北磁极的位置,比之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约在60年前第一次测定的这一磁极位置有所移动。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和他的同伴们乘探险船“费拉姆”号从挪威起航,打算首登南极点。之前他已获悉英国海军军官斯科特组织的南极探险队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早在两个月前就出发了。在阿蒙森的正确判断下,12月14日,他们率先抵达南极点。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人类首度登上南极点的消息很快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为阿蒙森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喝彩。而英国探险队却因错误的估计和判断而在冰天雪地里遭受了灭顶之灾。
阿蒙森在完成壮举后的报告中慷慨陈词:“这一路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人类的心灵和力量能够战胜自然的统治和威胁……为了生命能够战胜严酷的死亡。是一种穿越冰天雪地、暴风雪和死亡的钢铁般坚强的人类意志。”
极地英雄极地失事
阿蒙森并没有因为在南极点取得的成功而停下探险的脚步。这位挪威勇士回国后又积极投入北极探险。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坐“挪威”号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阿蒙森完全了解乘飞艇探险的优点与危险。飞艇不仅飞行速度快,还不受北冰洋起伏不平的浮冰的阻挡,因此能够实现短时间内长距离远征的目的。整个行程5456千米,他们仅用72小时就完成了。这是他一生中最令人炫目的成就之一,即首次实现了从斯瓦尔巴德群岛起程,乘坐飞艇穿越北极点抵达美洲。他的创举在于开辟了北极的空中航道。从此,阿蒙森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极英雄。
1928年6月,意大利人诺彼勒的“意大利”号飞艇在北极失事,身在挪威的阿蒙森出于对诺彼勒的友情,也出于一位探险者的勇敢和无私,于当月18日,从挪威的卑尔根乘坐“拉姆”号飞艇飞赴斯瓦尔巴德群岛北部冰区,搜寻“意大利”号。然而在6月20日那天,阿蒙森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后便失踪了。他的死成为永远解不开的一个谜。
去天堂躲避战火的茨威格
死是容易的,却不应该自己去结束生命,这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如果真的绝望,也应当坚忍,凭着信念去相信希望之光的永恒。茨威格相信这希望的曙光,只是他的脆弱令他对现世的黑暗感到无法容忍。他认为只有尽快离去,才能从痛苦的世界中得到解脱。
活在黑暗的边缘
残酷的世界大战曾经令无数人绝望。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没有上战场的和在战场上浴血战斗的人,灵魂都在血与火的焦灼中受着煎熬。斯蒂芬·茨威格幸而不幸地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他超凡的观察力和感知力面前,世界只是一片混乱的黑暗。
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他的父亲莫里茨·茨威格早年以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作为一名商人,他不入俗流,举止言谈非常有教养,会弹钢琴,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英语和德语。他的母亲出生于意大利一个金融世家,是有着犹太血统的名门闺秀,在她的影响下,茨威格从小就会说意大利语。茨威格的童年至少年时代都过着富裕、平静而幸福的家庭生活,享受最好的教育条件。就这样,在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下,茨威格小小年纪便有了欧洲上层人士的绅士风度,在文学艺术上的天赋也逐渐显露出来,16岁时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18岁中学毕业后,茨威格先后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哲学。他非常喜欢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那些细腻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描写成为他后来写作的重要内容。在柏林时期,为了了解下层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曾深入社会底层,近距离了解劳苦大众的生活和思想。19岁时,茨威格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跟所有富有阶层的人一样,茨威格喜欢四处游历,先后去了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其间,他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包括波德莱尔、魏尔伦等诗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