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的人生最幸福:听老子讲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大道至简——以无胜有,抓住幸福的命门

放眼望去,芸芸众生在世间兜兜转转、忙忙碌碌,原因无他,都是在用尽一生心力寻找幸福的人生,但何谓幸福真义?一言以概之,就是“简”。所谓“大道至简”,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人心之所定,就是幸福之所在。有人说,幸福就像散落一地的珍珠,只要你肯弯腰去捡,总能捡到一些,但却总也捡不完。不要将幸福想象得高不可攀,它不是女神,而只是一个邻家的小女孩。你把它想象得越复杂,它就越不肯来你身边。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经营,用心去体验,那么幸福离我们就不会很遥远。

道是万事万物之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道”这个字。在学校学习时,老师会说:“你们不要死记硬背,要弄清里面的门道儿”;在单位工作时,会听见老师傅们说:“这个人挺老实,就是不上道儿”,等等。同样是一个“道”字,里面的道道儿却很不一般,也很不相同。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道呢?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道”的原始含义是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普遍规律性。但这里讲的“道”却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道理,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老子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人对“道”的态度是勤而行之;中等人对“道”的态度是偶尔相信,偶尔不相信;下等人听说“道”以后就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不笑反倒“道”就不是“道”了。这就是眼界长远与浅近的区别。就像有人在大晴天修房顶,目光短浅的人看到了反而会觉得傻而大笑之,这就是因为他没有看到即将要来的风雨。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道的智慧有时必须突破常理才能看到。普通的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只能学到相关的道理,却学不到“道”。

那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首先,“道”的含义是指某种过程。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转化的过程中,万物逐渐离开,走得越来越远。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远到一定程度,就会折返回来,重新归于道中。在这个过程中,道不是一种静态的物质,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是对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系统性的、整体性的概括。

第二,“道”的含义是本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些话中的“始”、“母”、“根”、“门”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这个也就是道最玄妙的地方,它生于天地之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发展演化而来的。

“道”的第三层含义,就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规律,它无所不在,包罗万象,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虽然道的本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冥冥之中,天地万物却都是受着道的指引而运行的。道德规律是任何事物都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着道的规律,一切事情才能顺利地完成。这就像树木春生秋落,才能代代不息,如果反过来,就只能枯死。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都遵循着道的管理,却唯独人经常违背道的规律,自以为有智慧,其实却是最愚蠢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无论是谁,违背了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任何人都不能幸免,这就是天地之道,规律就是如此。

最后,“道”不仅是规律,更是法则。就像天地之间的律法。你生活在一个国家,就要受到一个国家法律的制约,生在天地之间,也要受到天地之间法则的制约。这是无人能逃的。“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人生在世,如果能够坚持道的法则,按照道的要求做事,便会事半功倍。相反,放弃道的原则,行事与道为敌,便会处处受制,为道所抛弃。

生活中处处都有道,可如何才能得道,按照道的规律来生活和处事呢?王国维曾经用三句诗形象地介绍了做学问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个境界,也可以看作求道的过程。一个人对道的领悟不是凭空得来的,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别人口头传授的道,永远没有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道印象更加深刻。有句话叫“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才会在有一天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意思啊!”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悟道。

要想悟道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和生活积累,还需要灵感的迸发。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没有汗水,就没有灵感,没有灵感,汗水也没有用处。所以,悟道的过程就是从未知到有知,最终归于无所不知的过程。

大智若愚的智慧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

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侯,所以趁大王赏赐我临时酒饭之际,我也斗胆请求赐给我田园产业,好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觉得也并不过分,于是就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爽快地应允。手下心腹劝告王翦,王翦支开左右,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他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拥兵自重造反了。”

所谓的大智若愚和老子提倡的“大巧若拙”意思相近,都是暂时抛却眼前的利益,追求长远利益。就像上文中的王翦,如果他手握兵权,却不要求任何赏赐,看似忠义,却难免被皇帝猜疑有谋反之心,所以便不如装作贪恋财物的样子,虽然这会让自己看起来和一些庸俗的人没有差异,但是这就是聪明和智慧的区别。

小聪明只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大智慧则是一种生存的境界。有小聪明的人看似不会让自己吃一点儿亏,什么都斤斤计较,却无形中让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窄。

成功者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往往看上去很傻,他往往不介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然而一般人都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因为他们会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对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却恰恰相反:别人不愿意操练,他就要更加努力地自我操练;别人不愿意练习,他就不断地练习;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他就多做准备;别人不愿意多付出,他就多付出。所以,他成功了,而聪明的人没有成功。这就是大智若愚。

被誉为亚洲成功学权威的陈安之曾经这样说过:“在我25岁重新创业的时候,我立志成为世界顶尖的演说家,我要有巨大的影响力,我要帮助无数人成功。然而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到这些的人,比如说我的老师安东尼·罗宾、世界销售冠军汤姆·霍普金斯、世界第一名激励大师金克拉先生、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等,他们每一天都在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我研究过,他们一年平均阅读至少100到200本书籍。假如我在未来要跟他们有一样的成就,我就必须做同样的事情。所以从25岁开始,我每年读300到500本书籍;我每天晚上9点钟准时——只要我当天晚上没有演讲,我就听我老师的那些磁带,每天晚上听6个小时。

“每天在办公室里,我不断地训练我的业务员,告诉他们我以前在安东尼·罗宾机构成为第一名的行销代表是因为我每天站着打电话。我站着打100通陌生电话——这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有人说陈老师你为什么可以讲演得这样流畅——事实上我以前每天对着镜子练习3个小时以上。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每天站着打100通电话,很少有人每天对着镜子练习3个小时,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世界上只有3%的人可以称之为成功者,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因为第一他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他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第三他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假如你没有做这三件事,那你可能就属于那97%了。假如你愿意开始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相信下一个成功的人一定就是你。

郑板桥谈到做人时说:“聪明难,糊涂更难”。这里的糊涂,指的就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状态,其实“难得糊涂”真正的意思是“难得智慧”。也许聪明能给你带来眼前的胜利,但智慧却能给你的人生带来最长远的成功和快乐。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不想让自己吃亏,对于自己的私利,一丝一毫也不能糊涂对待。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

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过来,然后这个人际网络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所以,这种谦让反倒让他成为真正的赢家。

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你吃点儿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但对于其中的道理,很多人似乎还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只是表面上的一知半解,谈到实际行动就往往是大打折扣了。

据报载:唐骏在盛大网络做总裁的时候,当时卡拉OK盛行,于是他们研发了一个专门用于卡拉OK设备上的打分机,演唱者唱完一首歌后,打分机会自动打出分数,这一设备无疑在当时增加了卖点。三星公司以8万美元的价格买断唐骏该项专利后,其卡拉OK设备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在短时间内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三星的竞争对手日本先锋公司向三星购买专利使用权,花了150万美元。三星依靠该项专利成为大赢家,很多朋友都觉得唐骏特别亏。国内软件行业的旗帜型人物求伯君做的第一桩买卖则更亏。他编写的西山打印驱动程序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四通公司后,四通公司将该程序以500元一套的价格卖了几百套。

这两位IT(信息技术)行业的风云人物,在谈到早年的吃亏经历时,却没有一丝遗憾,相反,都对当年的吃亏心怀感激。唐骏说:“我应该感谢三星公司,如果没有三星来买这项专利,就没有我创业之初的8万美元启动资金,也许后来的事业就不会有现在这么顺利。”同时,唐骏也认为,这件事也教会他如何将专利变成商品,使他从一个学者型的人变成一个事业型的人。求伯君则认为,四通也没有薄待他,因为被录用做了一段时间的专职软件技术员,这段经历为他后来步入金山公司,开发WPS(文字编辑系统)软件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次买卖让他明白了经营在软件行业中的重要性。此后,他把金山公司总裁的位置让给了有经营头脑的雷军,自己专心搞软件开发,金山公司迅速腾飞,而求伯君也因此成为IT行业的巨富。

纵观以上两位成功人士的吃亏经历,竟然都被当事人理解为福分,这对我们常人来说是颇具启发意义的。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常常被利益牵着鼻子走,而生存的需要也迫使我们不能不关心利益。付出了多少,就该收获多少,这是无可厚非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人生的搏击并不总是有公正无私的裁判在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交易双方势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吃亏有时也是难免的。没有人不交学费就能学到东西,没有人不付出代价就能有所成长,所以这些其实也都是人生的合理的成本。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该学会正确地调整心态,坦然面对,一笑而过,心怀感激;如果能从吃亏中总结出一两条对人生、事业有所裨益的启发来,那更是千金难买的福分。

快乐来自人的内心,跟财富、权利、地位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世界上除了不公平这件事是公平的之外,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公平,如果你不懂得大智若愚的智慧,反而一味想要得到所有自己眼睛能够见到的东西,那又怎么会感到快乐呢?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哪怕因此被人看作愚蠢又何妨呢?坚持自己的原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化繁为简,必得事半功倍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对夫妻一起出门,到了晚上回家的时候,两个人各写了一篇日记。

妻子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昨天晚上他真的是非常非常古怪。我们本来约好一起去餐厅吃晚饭的,但是,因为白天我和朋友一起逛街,晚去了一会儿,可能因此让他不高兴了。于是他就一直不理睬我,气氛简直是僵到了极点!后来我主动让步,说:‘我们都不要再这样强撑着了,好好地沟通一下吧!’他虽然同意了,却还是继续保持沉默,一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样子。我问他到底怎么了,他只说没事。后来我就问他,是不是我惹他生气了。他说不关我的事,让我不要管。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他说,我爱他。但是,他只是继续开着车,一点儿反应也没有。我真的不明白啊,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再对我说他也爱我。

“我们到家的时候,我感觉我可能要失去他了,因为他已经不想再跟我有什么关系了,他不想理我了。他坐在那儿什么也不说,只是闷着头看电视,继续发呆,继续无精打采。于是我只好上床睡觉了。十分钟以后他爬到床上来了。我感觉到他其实一直在想别的事,他的心思根本不在我这里,这太让我心痛了。我真的觉得应该跟他好好谈一谈。但是,他居然就这样睡着了。我只好躺在他身边默默地流泪,后来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所以我现在非常确定他肯定是有别的女人了。这真的像天塌下来了一样。天哪,我真不知道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该怎么办呢?”

而丈夫的日记只有一句话:

“郁闷,今天意大利队又输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演出的一场闹剧。一般来说,男人擅长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女人更擅长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尤其是在处理感情问题的时候。

如果一个男人想结束一段感情,他通常不会考虑很多,尽管你们可能有过天长地久的承诺,你曾见了他的家人,或者你们经历过什么样的时光,等等。但是男人会根据现在的情况做出应有的决定。但女人在这方面则显得更为优柔寡断,即使她对这段感情已经不再留恋,也会考虑诸多问题,譬如“过两个月他有个重要的项目,现在分手会不会影响他”,“以后会不会找到比他更好的对象”,“以后我们的关系怎么相处”,甚至会拉上一群闺蜜分析这件事。结果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被过分扩大化,让当事人迟迟做不了决定。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或简单,或复杂,常常让我们挠头不已,却不知道,其实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去化解,而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史记》中讲过一句话:“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意思是,好的音乐旋律一定是最容易的,好的礼仪一定是最简单的。我们身边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那些经典的文章或者乐曲,往往都是非常质朴、非常简单的,但在简单和质朴中,却蕴藏着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那些简单的曲调和文字,反而比那些费尽心机加了更多花哨技巧和粉饰的东西要好得多。

世界上事物的表现方式虽然复杂,但其中的道理却都很简单,就看你有没有抓住其中的诀窍。面对不断发展的万事万物,关键看你是否善于用最简单的理念去处理、去破解,能否走出自己思维的定势,找到新的思路。只有化繁为简,才是把握住了关键,把握住了中心。

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让助手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赶紧接过来,对这个灯泡比比画画,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列算式计算,但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计算出结果。就在他束手无策的时候,爱迪生走了过来,只见他拿过灯泡,将灯泡翻转过来灌满了水,然后交给助手说,你把里面的水倒入量杯,不就是它的体积吗?助手恍然大悟,原来最简单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

有时,我们会为一些看上去很复杂的事困扰,总是喜欢说:“这件事太复杂了,简直无从下手”,这么想的同时,就已经把问题人为地复杂化了,而这种人为复杂化,往往就是无效或失败的开始。因为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肯定是存在很多无法控制的变量,而你如果想用更多的变量来解决,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一个完全无法操作的函数,所以怎么可能得到解决呢?这个时候,如果你能从复杂的变量中找出那个不变的东西,就能一举攻破,让问题迎刃而解。最简单的解决之道往往就是最正确、最有效的方法所在。所谓“快刀斩乱麻”,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抓住了事情的本质,你就已经控制了局面,而没有被那些复杂的表象蒙蔽,于是所有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人总是在抱怨自己活得太累,活得太烦,活得太虚伪,在生活的压力面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办法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有的人说,我每天都在为明天的事焦虑和忧愁,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处理。但是,事情永远不会处理完的,永远都有新的问题在不断出现,难道我们就永远不能有轻松的一天吗?

一只新组装的小钟放在两只旧钟之间。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你也开始工作吧,我有点儿担心,一年要走3100多万次,你能行吗?”

“呀!3100多万次?”小钟吃惊地说,“要我做这么大的事,我怕做不到。”

另一只旧钟马上说:“你只要每秒钟嘀嗒一下就可以了。”

“真的这么简单?”小钟将信将疑,“如果真的这么简单,那我就试试吧!”于是,小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了工作。

不知不觉,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小钟成功地走了3100多万次。原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每秒钟嘀嗒一下就可以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风不起雨不来,春不到花不开,事情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我们为何不能像那只新来的小钟一样,把一切换一个解释,把最复杂的问题变成最简单的动作,只是让自己每秒去“嘀嗒”那么一下呢?不要去想明天有多难,未来的路还有多远,因为你永远也无法规避明天的困难,你能掌握的只有现在。

人,其实可以活得不那么累,只是有时候我们把自己逼得太紧,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结果让自己陷入一团乱麻里。其实你只需要一把快刀就够了。

不论多么困难的事,都会有得到解决的那一天;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会有简化的办法。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那把钥匙,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则事半功倍;运用了错误的方法,则事倍功半。什么样的方法是最正确的方法?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看它是不是足够简单。同样是解决一个问题,找到的方法越简单,说明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深刻,越是抓住了重点,成功的概率也就会越大。

如果你暂时还找不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对事情的真相洞察得不够深刻,这个时候就不妨放一放。有些事情不是你以一人之力就能解决的,既然你不能控制,就耐心地等一等,等到尘埃落定时,自会有答案出现,又何必急在这一时呢?

少一点儿私心杂念会活得更好

一个木匠背井离乡地在外打工,由于他的手艺好,人也勤快,深得主人的器重。几年后,木匠替主人办好了差事,准备回家和妻儿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主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木匠再为自己盖最后一栋房子,盖好了就放他回家。

木匠归心似箭,心里只想着要快点儿回家和亲人团聚,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盖房子上,只是暗暗计算着回家的日子。结果他在挑选材料的时候因为没有用心,很多材料并不合适,整栋房子也是粗制滥造。在他急切的心情下,房子很快就建好了。主人来这里验房之后,把一把钥匙交到木匠手中说:“这栋房子就算我给你的赏赐,你把你的老婆孩子接过来住吧!”

木匠心里咯噔一下,目瞪口呆,接着就号啕大哭起来,他哭的不是感动主人这么慷慨大方,而是悔不当初,要是早知道这是给自己造的房子,他肯定不会建得这样草率……

这个木匠之所以没有把自己的认真严谨坚持到最后一刻,就是因为他已经产生了私心。因为私心,他偷工减料,又因为私心,他后悔莫及。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并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存在。一个人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大私。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长久,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一己之私心。

对很多人来说,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要一个人去除私心,也就是心里没有自己,即进入“无我”的状态。连毛泽东都说,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要一个人一辈子都为别人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可能吗?虽然做到的人不多,但却是可能的。

在天地间,原始的本相本身就是无私无我的。天地间的植物没有私心,所以无论它生长在温室峡谷,还是墙角裂缝,无论有没有人欣赏,它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并不因为任何原因而停止自己的生长。太阳发光放热,为万物提供生命的热量,也没有私心。动物们繁殖后代,绵延生息,同样没有私心,只是自然而然。天地万物,只有人有私心,这个私心,就来自于人的欲望,而一旦有了欲望,也就有了痛苦。

马祖道一的得意弟子大珠慧海问马祖:“什么才叫真正的修行?”马祖答曰:“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大珠慧海一愣,不解地问:“人不都是这样吗?”马祖答曰:“普通人吃饭睡觉不是修行,因为他们在吃饭的时候想着一千个心事,睡觉的时候在梦里纠缠着一万个结。”那人们在吃饭睡觉时,纠结痛苦的是什么事呢?估计十有八九不是想着怎么给别人做好事,而是想着怎么样从别人那儿得到些什么东西,但求而不得,所以痛苦得食不知味,寝不安席,又怎么淡定得起来呢?饥来吃饭,困来睡觉,本是最自然的事情,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失眠抑郁,需要的就是一颗平常心而已。

《世说新语》里讲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叫王济的人,非常了解马性。他养了一匹马,特别喜欢,为了以示区别,特地给它披着绣有精美图案的马鞯,用来遮挡沙尘和泥土。有一次他骑马出门,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王济策马过河,马却始终原地不动,众人不解,这匹马平日里有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能力,怎么如今连个小河沟都不敢过呢?王济笑了笑说:“这匹马一定是珍惜它的马鞯,所以不肯过河。”于是,叫人解下它漂亮的马鞯,扔到一边。果然,马嘶吼一声,纵身一跃,就毫无顾忌地渡过河去了。

世界上本无事,有了人,才有了事。所以东西越多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增添一件东西,连带着也就会增添与这件东西相关的问题。世上有太多的声色诱惑,连马都怕溅湿了自己的马鞯,而人又怎么会不为名利所累呢?所谓人的私心杂念,就是人们对生活的欲望,对生活的不满足感。修行的人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也就是去除人们对这些欲望的执着的过程。有句成语叫“欲壑难填”,说的就是人的欲望是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的,不断索取更多是无法填补空虚的。一位哲人说过:“我们从来不会因为想要的东西得到了而觉得满足。”所以不断用填充的方法是并不起作用的,因为这已经偏离了“道”,而偏离了道的一切行为,必然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的结果。

太多的私心杂念,不仅会让人失去理智的心,还会对你正在做的、原本简单的事情造成阻碍。记得少时考试之前,老师都会说,你们要全神贯注,不要有私心杂念。想太多,一定会让你发挥失常。就像听过的一个笑话,一个人在路上捡了一个鸡蛋,他非常高兴,拿着这个鸡蛋边走边算计,要把这个鸡蛋孵成小鸡,小鸡长大了,就会再生鸡蛋。鸡生蛋,蛋生鸡,越攒越多,然后把鸡和蛋都卖掉,再用卖掉的钱买房置地,等家业越来越大,再捐钱做官,买几个丫头,娶上几房姨太太,从此就过上好日子了。他正幻想着,一不小心,这唯一的一个鸡蛋摔在地上碎了。没想到这个愚蠢的人竟然痛哭一场,觉得什么都没了。但是他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呢?他失去的不过就是一个鸡蛋,而让他痛苦的却是那些痴心妄想和私心杂念。

正是这些私心杂念,贪婪欲求,造成了我们现代人的恐惧、焦虑、紧张、警惕。很多人都患得患失。为什么我们在做事时会紧张,会害怕?为什么我们在得到一件东西后会害怕失去,甚至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就开始想着怎样避免失去呢?就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自己,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所以不去付出,怕自己失败后被别人嘲笑,所以不敢去冒险。怕这个怕那个,结果活了一辈子,最终什么都没做成,一切都只是在脑海里怕来怕去。

这个世界什么都不是永恒的,无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只会和我们产生一段时间的缘分,都不可能陪你一辈子,而只能陪你一阵子。我们的各种不良心理,其根源都来自于我们的私心杂念,只有放下了这些,才能使我们的心得到平静,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进入做事的最佳状态。因为心里没有自己,自然就少了患得患失;因为心里没有私利,自然也就少了些急功近利和惶恐不安;因为心里没有想着得到,所以自然就不会害怕失去。

但是人非圣贤,境界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现在我们还无法做到每时每刻都能让自己心无杂念,超脱于烦恼,但我们可以让自己远离那些会扰乱心性的东西,不让自己的心被污秽堵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尽量去避免这些对人性脆弱的试探,慢慢地培养出自己的清静本性,进而享受这种状态带给人的美好体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实在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去达到的境界。

随时清零,保持『空杯』心态

曾经有一个人,去向老子问道。他拿着一个空杯问老子说:“这个杯子里面有东西吗?”老子抬头看了一眼,说:“有。”在老子看来,一个杯子如果是满的,就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然而那个杯子虽有,却是无。一个空的杯子,虽然现在空着,却随时可以装进任何东西,虽无却是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杯”心态。

曾经听过一首歌,歌词有一句是“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然而现实中人们往往最怕的就是从头再来,重新来过。尤其是对人到中年,已经有了一点儿成就和基业的人就更是如此。从头再来,之前的积累瞬间化为乌有,付出的辛苦全都付诸东流,这怎么能不让人心生软弱呢?

前几天接到朋友的一个电话,让我出去陪她坐坐。她刚刚结束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心情很是低落。她觉得婚姻的失败对她打击很大,觉得自己这小半辈子的人生全都白过了,奋斗了这么多年,到头来还是什么都没有。这种心态在女性身上是非常常见的,不管是失恋还是婚姻失败,很容易让女性产生这样的消极情绪,但是一次的感情失利,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有一句话叫作“不以成败论英雄”,其实这句话后面还应该有一句话,叫作“不以婚姻论成败”。结婚不一定就代表你得到了幸福,离婚也不一定就代表你注定不幸福,就算你们没有离婚,勉强凑合在一起生活,那不是更痛苦的事情吗?为何要在一段感情结束的时候,哀叹自己失去了一段人生,而不是庆幸自己又可以重新活一遍呢?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复命曰常”,“知和曰常”。其中的“复命”就是指生命的清零。就像我们用的计算机,用的时间长了,在我们得到所需信息的时候,就总会有太多的垃圾占据内存的空间,如果不定时清理,就会拖慢系统的进程,还会让电脑崩溃死机。

不光在感情问题上,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人都要学会适时地为自己清零,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对自己的伤害。随时清零还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倒空自己,才能接受新的东西。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南隐和尚,德高望重,很有修为,于是便去拜访。南隐和尚的弟子接待他时,他的态度十分傲慢,对谁都不说一句话。等到落座之后,南隐和尚特地为他斟茶。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南隐和尚却还是不停地倒水。于是他终于忍不住提醒道:“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你还要往里面倒水呢?”大师停了下来,说:“是啊,既然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倒呢?”意思是,你既然脑袋里已经装满了,为何还要来找我呢,你不先把你的杯子倒空,把你自己的那一套放下,你叫我如何对你讲禅?这也是“空杯”概念的起源。

清零的第二层含义,是在倒空自己之后,还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当年斯诺在陕北问毛泽东是否读过《孙子兵法》时,毛泽东回答道:“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我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都讲过带兵打仗的情景,但是真到打起仗来,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这两个故事虽然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但是里面蕴含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想达到新的境界,我们必须忘掉旧有的经验,否则便会一直在过去的小学中无法毕业。只有忘掉过去,主动清零,把自己的心空出来,如婴儿赤子般,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不自生、不自大,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招胜有招”。

第三层含义,清零让我们回到原始状态,能够有重新审视当前的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积蓄新的生命能量的机会。生命中并不是时时都需要做加法,有时候更需要做减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会时时清零,时时更新,才能在归零的减法上承托起全然生命喜乐的加法。

日本最年轻的临终关怀主治医师大津秀一,在耳闻目睹了多位患者的临终遗言后,总结了以下人们临终前最后悔的25件事:

第1个遗憾:没做自己想做的事;第2个遗憾:没有实现梦想;第3个遗憾: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第4个遗憾:被感情左右度过一生;第5个遗憾: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第6个遗憾:过于相信自己;第7个遗憾:没有妥善安置财产;第8个遗憾:没有考虑过身后之事;第9个遗憾:没有回故乡;第10个遗憾:没有享受过美食;第11个遗憾: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第12个遗憾:没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第13个遗憾:没有和想见的人见面;第14个遗憾:没能谈一场永存记忆的恋爱;第15个遗憾:一辈子都没有结婚;第16个遗憾:没有生育孩子;第17个遗憾:没有让孩子结婚;第18个遗憾:没有注意身体健康;第19个遗憾:没有戒烟;第20个遗憾:没有表明自己的真实意愿;第21个遗憾:没有认清活着的意义;第22个遗憾:没有留下自己生存过的证据;第23个遗憾:没有看透生死;第24个遗憾:没有信仰;第25个遗憾:没有对深爱的人说“谢谢”。

假设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那么今天你会做些什么呢?你还会为了上次没能升迁而斤斤计较吗?为办公室里的人事斗争绞尽脑汁吗?或者为了几年前一个人对你的伤害耿耿于怀吗?还会为自己的车不如别人的好而不甘心吗?我想我们大概都不会了。如果要我选择,我会把手头的工作全部做完,然后打电话给所有熟悉的人,跟他们说或者听他们说“对不起”,然后把手机扔掉,一个人默默走开,想象着所有我爱的人还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快乐地生活着。这样一想,似乎生命中曾经让人痛不欲生的苦难突然变得那么微不足道。而这些简单的幸福,我们却在一次次地与它们擦肩而过。

如果我们自己不去主动思考,而是等到岁月推着我们到了明白的那一天,恐怕已经是为时已晚。所以如果现在还有时间,又为何要为生命留下这么多的遗憾呢?随时清零,不是让你没有生活的责任感,不是让你现在就辞职去旅行,也不是让你离婚去寻找真爱,而是拨开名利等身外之物,看看那个曾经纯真的自己还剩下些什么,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还有生命的活力。

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曾经说过:“有些人来到世界是想传宗接代,有的是来享乐的,有的是来索取的,而我是一个旁观者,只想好好来这个世界走一走。”回归生命的本初,才是清零的真正含义。

无论你过去的成就是大是小,无论你过去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已经成为过去,而不能成为我们今天炫耀的资本或者自卑的原因。人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真正的精彩,就要敢于尝试新的角色并开始新的征程,时刻拥有能够从头再来的智慧和勇气,这样才是智者所为,勇者所为。人生只要一次次清零,就能一次次攀上新的高峰,成就自己不同的人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一切的『有』,最终都将归于『无』

一位少妇坐在河边哭泣,哭得非常伤心。一个路过的道人看见了,就走过去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少妇抽泣着说:“我的儿子死了,我的丈夫把我赶出来了,我如今走投无路,什么都没有了,我觉得生活真是太痛苦了。”道人问:“那你没有出嫁的时候,觉得痛苦吗?”妇人答道:“那个时候我无忧无虑,过得非常快乐,根本不知道痛苦为何物。”道人说:“就是这个道理呀,你没有出嫁时,也没有丈夫和儿子,却十分快乐。如今却这么痛苦,可见并不是没有丈夫和儿子这件事让你痛苦,而是你自己的心。”

是啊,我们总是这样定义人生,拥有是幸福,失去是痛苦;得到是欢乐,放弃是哭泣。所以,我们才害怕不能永恒,才想紧紧抓住手里拥有的一切,但是殊不知抓得越紧,失去得越快。记得苏东坡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意思是,人的一生发生的事情大都是很相似的,你经历的苦难,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你在生命中经历的痛苦和做出的挣扎,就像天上的飞鸟偶尔在雪地上留下的爪痕,大雪很快就会将雪地上的爪印掩埋,飞鸟们也很快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有谁还能够留住那曾经拥有的一切呢,还去计较东南西北中呢?就像红楼梦里的一句碣语“飞鸟各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生命中一切的有,都将会变成无,没有什么事可以没有变化地一直固定存在着。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生就是一段很悲惨的旅程,我们只是在体会失去和变化的痛苦,并不是这样的。“有”和“无”,“得”与“失”,都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提出得与失之间的互相转化,快乐和痛苦之间的相互转化,高潮与低谷之间的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了,怎么知道就不是好事呢?

传说一位智者在梦里告诉所罗门王一句至理名言,这句名言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智慧,能使人得意的时候不会忘形,失意的时候不会自暴自弃。但是所罗门王在醒来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句至理名言。于是,他找来了王国里最有智慧的一批人,要求他们把那句至理名言想出来。一个星期后,他们想出了这句话,写在了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国王在需要的时候再打开来看。某天,国王在一场战役中遭到了敌人的围攻,他在撤退时迷失了方向,来到了一个悬崖边上。此时他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他打开了那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他的心因为这句话镇定了下来,于是集结部队找到了归路,突出了重围。待到他凯旋,大家都欢欣鼓舞,国王又打开了这张纸条:“一切都会过去!”他的心又重新恢复了平静,没有为此而过度狂傲。于是,他命人将这句话镌刻在戒指上,让自己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再因为外物的得失而丧失自己的本性。

“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虽然简单,虽然很多人都听过,却涵盖了天下最重要的智慧。“有”和“无”看似势不两立,却是互相转化,相辅相成的。生变成死,死变成生,黑变成白,白变成黑,总是在不断地循环和演变。今天你得到了,下一步的可能就是失去;今天你失去了,却拥有了重新得到的可能。有句话说得好,人成熟的最大标志就是:当初得不到的,现在不想要了。人在不断成熟,得到和失去只是一段时间里的相对含义罢了,如果把这些放在长远的人生当中,两两抵消,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没有得到过,也什么都没有失去过。怪只怪自己当初太幼稚罢了,而现在却“只道人生好个秋”了。

从有到无,是个持续的过程。如果是被动的“无”,难免会感觉非常痛苦,或者悲不自胜。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学会主动地去“无”,掌握事件的主动权。

在一次海难事故中,一个幸存者被冲到了一座荒岛上,他每天心急如焚,翘首以待,希望自己能被过往的船只发现,将自己救出去。但是十几天过去了,他饿得奄奄一息,也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为了生存,他在荒岛上给自己盖了一个家,像鲁滨孙那样生活着。有一天,当他回到这个“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庇护所被大火烧毁了。于是他一下子就崩溃了,跪在地上痛哭不止,心中充满了绝望。然而,就在他放弃了一切希望,站在悬崖边准备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却在不经意间看到了远处一艘大船正在向自己驶来!于是他获救了。在船上,他感激地问船长:“你们是怎样发现我在岛上的呢?”船长说:“因为我们看见了岛上燃烧冒出的黑烟啊!”

我们都觉得幸福应该是一直永恒的,我们的心应该是一直平静的,但是,不接受磨难我们永远不能成长。对“有”和“无”的理解是让我们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一课,我们希望自己福寿永存,名垂史册,但那么多古人被记住的又有多少呢?永恒不是宇宙生命的法则,不变的法则只有“变”,那是无变成有,有变成无,无就是有,有也是无。成、住、坏、空是宇宙天体演化的必然过程。所以,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是世间的常态,连人类的文明在茫茫宇宙中也都变得小如尘埃。

所以,当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总是感觉事情大得不得了,但当时过境迁,又会感觉这不过是小事一件。生命就是这样和人开玩笑的,无论你现在是因为失去而悲观失望,还是因为得到而春风得意,生命都会把你带到相反的状态里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就不会在悲观失望时,把眼光执着地放在悲观失望本身;在春风得意时,我们也不会把心情固着在春风得意本身。如果你只关注了“无”的无奈,却看不到“有”的未来;如果你只是停留在此时此刻,而不是用发展的、整体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演变过程,就永远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化为乌有,但在这空无之中又会产生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生命的循环与希望。

无论是被动的“无”,还是主动的“无”,生命都会为你展开一幅全新的画卷,就看你有没有勇气抛掉过去,勇敢地迎接新的生命。人这一生,总是在有和无之间的夹缝中艰难抉择着,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因为失去而痛苦,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的失去,是为了重新拥有而做的准备。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是因为你即将得到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