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大道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里仁篇第四

(二十六章)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有仁德的人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的人,怎么能

算是明智的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

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慧的人利用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知道喜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会有恶行。”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手段去去掉它,君子是不能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能离开仁德,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厌恶不仁德的人,那他也是在实行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影响自己。有谁能在一天之内尽全力去实行仁德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有这样的人吧,不过我没见过。”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犯错误,是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了。”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心甘了。”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是耻于穿破衣,吃粗食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行,无所谓不行,只要符合道义就行了。”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仁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依据自己的私利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呢?不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对待礼仪呢?”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立足的能力。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要去追求别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作为就行了。”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说:“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就是忠恕之道罢了。”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在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失要婉转轻微地劝阻;如果自己的心意不被父母赞同,仍然要恭敬父母不要违背他们,虽然操劳但不能有怨气。”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必远离家门,远离就一定要有去向。”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志向,可以称得上孝敬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年高而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话不轻易说出来,怕自己的行为跟不上。”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过失的是很少的。”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动要敏捷勤快。”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来亲近他。”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子游说:“对待君主劝谏过多,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规劝过分,就会被疏远。”

评点

《里仁》篇计26章,重在阐述仁的内涵及仁德之人的行为准则。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唯以仁能立足,所以为人处世处处应以仁为准绳,这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

关于仁德观,孔子认为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树立起以仁为本的仁德观。所谓“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孔子看来,追求仁德之心,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否则便是蠢不堪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志于仁”,因为这是好事。

关于仁德的行为规范,孔子做了多方面的阐述。比如第2章中,孔子认为:不仁之人无法久居穷困,也难于安居乐业。只有仁德之人才能靠仁德安身立命。而第3章中,孔子则认为,只有仁德之人才能明善恶。又比如第17章中则提倡要向仁德之人学习,而在不仁的行为面前则应多反省自己的言行,避免自己也犯同样的毛病。孔子还强调对父母要孝,对君王要忠,对朋友要信,而这些都是仁德之人所应该做的。另外还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少说而多做,也不要因为别人的言行失误而轻易地否定别人,要有宽以待人之心,这些也都是仁德的行为。

关于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其分别的关键在于仁,有了仁德便为君子,否则便是小人。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有不少真知灼见,多为后代称道。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孔子看来,义与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的本质就为人间大义而生存,而小人则为各种各样的利益所驱使。这种思想成为后代儒家的传统,所谓“君子不言利”等,都是由此而来。对此,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如孔子在本篇第5章中所言:发财做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它,这是君子所不为的。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躲避它,也不是君子所为。关键是无论获取钱财地位,还是逃避穷困和下贱,都要有仁德之心。手段正当,而不能违背做人的道德。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另一方面看,人生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不能完全以道德的观点去衡量,因此,像儒家那样把君子和小人完全以义和利来区别,容易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这种观念并不利于商品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孔子这种认识,也不应绝对化地理解。

另外,在第11章中,孔子对君子和小人还有说法:“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君子,是那些胸怀天下大事,关注整个社会,而疏远物质利益的雅士,而小人则是目光短浅,关注切身利益和个人得失的俗人。应该说,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以后中国的士阶层的形成及思想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