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艺术的交融: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创造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张海社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学会创造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应该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应该具有健全的体格,具有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高等院校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历史时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一、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是我们的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把学生从知识再现型转变为知识发现型,把学生的适应型学习转变为创造型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观。如果我们不能转变教育思想中的那些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人类文明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动力是人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常常表现为批评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过去的教育鄙视创造能力,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大脑都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产出的思维标准件,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凡是要标新立异者,就成为次品、等外品。只有当把创造精神放在生命意义的高度上,把创造力当作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才会改变以往知识灌输和考试训练的模式,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二、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创造型的教育,而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因此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就成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1.摈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

日本就很明确地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十分重要的内容。他们强调:教育方法应重视青少年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情和思维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以设想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特别是并非显然的非常规性问题,且问题解决的途径表示单一的。提出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大量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演绎法,不重视归纳法,缺乏对学生自己提出新观点的能力的培养。

2.重视工程实践训练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需要。

3.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

例如,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实习课和综合性作业;把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等等。当然,让学生亲自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更是直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5.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使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的。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要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综合性作业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局限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也就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体化教育和个体化的教学。个体化教育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自己的个性。个体化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四方面的好处: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

高等院校的个体化教育和个性培养应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确立主体意识。首先是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不仅是种的保存和延续,而且是人生的前提,是一切创造、贡献的条件,也是获得各种满足、享受的实体。确立主体意识,也意味着对自我本质的占有与掌握,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

第二,培养独立人格。人的人格不是单个人的自我规定,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的社会性的标志,是人的本质的多方面的规定之一。

第三,发展个性才能。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无论对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全面进步,都有重要意义。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学校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

四、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和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动力。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鼓励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猜测的设想和突然顿悟的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是由自由联想活动在有关某个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大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旧神经联系突然沟通性的联系的表现。

3.发展语言逻辑思维

语言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规律,有步骤地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或依据某些知识进行推理,得出新的判断,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学会语言逻辑思维并使之得到发展,教师讲课要严禁系统,合乎逻辑,力求做出逻辑思维的示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理解概念并运用原理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紧密地联系着,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到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为他们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开辟思想驰骋的天地。对一个科学理论、一项科学实验、一项工程设计、一件技术产品等不仅要求有求同思维、顺向思维,而且更为重要的更为关键的是要求学生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不仅要有严密的抽象思维,也要有生动的形象思维;不仅会运用集中思维,而且善于运用发散思维;不仅要有科学的逻辑性,也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工作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