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
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05方案”已得到全面落实,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工作也已基本完成。本文认为,在此基础上,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模式即教学的范式,它由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构成。教育观念即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学方法即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具体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做法。就教学模式而言,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大多沿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模式,即注入式,其典型表现,一是忽视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矛盾中以教师为主体,重教师传授而轻学生参与,使得矛盾的次要方面取代了主要方面、外因取代了内因,没有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多以单向灌输为主,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生气和吸引力,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指出的:“面对新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 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新时期,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政课要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主体性教学模式。因为“主体教育是以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特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人格为己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它的许多基本理念和实践,特别是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都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一切成功教育的本质特征和真谛。”
所谓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是在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大学生主体的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是通过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而完成的,但侧重点是发挥受教育者即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倡导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通过受教育者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体验、自我认同和自我接受,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品德和思想意时,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模式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是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大学生当“人”看,而非“器”待。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受教育者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实现自我教育。三是以终极关怀为目标,不断追求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模式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多样性、自律性等显著特征,它更能体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和价值理念。
1.教育地位的平等性。在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主体——主体”平等交往、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建立和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主体性思政课教学过程不是教育者高高在上、自上而下进行观念说教和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是削弱或否定教育者的作用,而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共同发挥,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主体性思政课教学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信息时代,思政课教学的过程、方法和载体更加丰富多样,为主体性思政课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4.教育对象的自律性。主体性思政课教学要求通过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他塑走向自塑。在主体性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二、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模式体现了受教育者主体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它的构建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第一,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反思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上仍然未摆脱硬性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可以任意施加影响的客体和对象,且所施加的往往是口号式的命令。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规范的灌输、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忽略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师“教法”、忽视学生“学法”的培养。“我们往往经常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观察受教育者,研究怎样实施教学,很少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研究怎样接受教育。在传统的‘两课’教学中,基本上延续了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这一模式,实质上是完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一直以来,由于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强调的是教育者的权威和受教育者的服从,把受教育者置于绝对客体化的地位,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能动性的主体,使得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无法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另一方面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使得原本应当提升人的精神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政课教育越来越脱离了马克思强调的“人”的世界和“现实的人”。
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在于,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它是在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讲授的同时,更多的是思想教育,使学生通过思政课教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理论去武装头脑、分析问题、指导行动。不仅理论上要学明白、要“懂”,更主要的要“信”、要身体力行;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这不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公式、理论就能做到的,更不是靠采用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去完成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努力和活动,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的。因为,无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还是道德品质和道德评判力的形成都必须依赖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需要一个反思、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唯一途径是实行主体性教育,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思政课教学,就是按照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活动能力,不仅了解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自觉地、主动地塑造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汲取当代教育理论新成果的必然结果。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主体性教育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的教育思想。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思想,主体性教育强调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学生应该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客体来看待,不能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组织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与学生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和引导,而教师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发挥作用。实际上教师的主体作用说到底也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作用。没有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挥,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关心、理解与信任学生,发挥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当然,主体性教育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能忽视教师的重要作用,而应对其给予科学合理的定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者,其主导作用的发挥要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为前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才是主体性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两者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教师主体性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发挥中起外在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发挥是教师主体性发挥的目的和动因,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根本动力”。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为高校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改革思路。思政课教学应该在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新成果,建立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在辩证的思辨、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内在的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三,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也是时代的要求。从社会现实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必然要突出人的问题一样……人和人的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主题。”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思政课教学应该尊重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要求每个公民要对自己负责,人人都应该成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那种缺乏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的公民都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变革中落伍甚至被淘汰。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培养的人必须是具有主体性的、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人,也就要求现代教育必须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提高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神圣职责,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强,他们已不再盲从既定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对各种思想观点、社会规范和道德现象做出评判。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本质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思政课教学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三、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树立主体性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教育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的问题,但根本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因此教育改革实质上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变革问题。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模式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树立主体性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①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教育者常常以‘导师’、‘权威’自居,使教与被教变成了主从关系,教育对象在这一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命令主义盛行,使教育对象产生对抗乃至逆反的心理,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作为主体性思政课教学必须真正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彻底消除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冷漠、压抑甚至摧残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异化现象,使思政课教学真正服务于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②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个人独立、自由、自主地发展,成为主体的基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其学习的主体性就越充分,其学习探索的欲望就越强烈。思政课教学应引导大学生形成强烈而正确的主体意识,以推动大学生自觉地以主体身份和责任意识开展自我教育,推动大学生由应然主体向实然主体转化;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和自觉探索,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③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把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作为价值目标。所谓主体人格,是指作为主体人的权利、地位、价值和尊严,它体现的是自立、自尊、自信、自强,追求的是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高扬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时代呼唤着现代化的主体人格,因而,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把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作为价值目标,既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由于思政课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使得“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单向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一直占据主要位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同时也正是由于思政课所具有的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应采取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方法对于构建主体性思政课教学模式大有裨益。
①讨论议论法。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围绕当前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学生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出讨论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着力营造一种民主讨论、互相启发、积极思考、充分参与的氛围,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到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既统一要求、也保护学生个性。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思想上正确的、先进的观念要大力挖掘和弘扬,对一些偏激的思想意识,要给予批评、教育和引导,从而始终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主旋律。此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②问题启发法。教师或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中发现问题,层层诱导;或指定内容让学生自学、研讨、提出问题,再根据问题的难易进行重点分析和讲授;或在讲授某一章节之前,先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问题,由学生分析议论,尝试着回答,然后由教师做出评述和阐释。这种方法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加强教学针对性,并把教师要讲的内容与学生所提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理解和接受抽象的理论。此法从客观上为学生独立思考,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机会。
③演讲辩论法。教师选取一些有意义的课题,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活动,或以面向大家演讲作为考核方式。教师选择有争论余地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作为辩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课外给出一段准备时间,再组队进行论辩,还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评判组,一道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此方法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④自学阅读法。教师选择有关文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阅读后写出读书笔记,找出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此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性教学。思政课存在的一个严重不足就是重理论、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把对理论的认知内化为信念,再由信念外化为行动,最后由行动升华为思想,实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在有效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教学,不断拓展学生个体发挥主体性的空间。
教育者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让他们亲自感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和人民群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客观理智的态度对待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真实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考验、培养自己,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践行能力。这样,通过实践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促进理论学习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和内化,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翠娟.主体教育助推我们进入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 2004-4-13(8)
[2] 魏守常.“两课”教学必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2003.10.47
[3] 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0.8.23
[4] 袁晓建.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 2004.4.53
[5] 包霄林 李景瑞.哲学与历史之镜——十年哲学的简要回顾[N].光明日报, 1988-12-12
[6] 廖志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传统思政教育的偏差及其矫正[J].思想教育研究: 2005.5.19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立项项目“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7Jk09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