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与上海教育电视台(5)
1997年3月22日,上海教育电视台百集工程《院士礼赞》启动典礼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党委,市教委的领导出席了启动典礼,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专程赶来出席并致词。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感慨万千,她一口气用了六个“什么是”总结了百集纪录片《院士礼赞》的意义:“从《院士礼赞》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拼搏?什么是卓越?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奉献?希望百集纪录片《院士礼赞》成为一座璀璨的理想丰碑,成为一部可以传下去,走出去的历史画卷”。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说:“《院士礼赞》不仅是对院士的宣传,更是对院士的鞭策,作为院士,我们感到任重道远”。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张乃大说:“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程,是上海教育电视台为社会做的一件大好事”。
领导的肯定、院士的鼓励、社会各界的共鸣,极大地鼓舞了教育台的员工们。但是工程一启动,台领导马上意识到,光靠单枪匹马,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是很难完成这一世纪工程的,节目需要大手笔、大制作。首先要大联合,大协作,全国各地的高校、科学院、研究所人才济济,实力雄厚。这一直是教育电视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而大学、科学院所,本身又是院士们科研和生活的地方,联合这些单位,共同推动《院士礼赞》百集工程,既快又好更有效果。因为他们更贴近院士,更了解院士,从而也更能写活院士。
4月3日,百集工程电视纪录片《院士礼赞》全国第一次协作会议在上海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10多家重点大学的党委书记、电教中心主任汇集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共商百集工程大计。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存生表示“宣传院士,弘扬院士爱国奉献,奋力拼搏的精神,一直是学校党委重要工作之一,上海教育电视台推出的《院士礼赞》百集工程是一场及时雨,恰好与校党委的工作方针不谋而合,北大有30多位院士,它本身就是一部校史、爱国史、科学史、拼搏史”。清华大学校领导希望《院士礼赞》的比例分配上能给拥有37位院士的清华大学多一点名额。浙江大学表示学校可以出经费支持院士的拍摄。南开大学表示将借这次东风,将学校全部院士的科技成就与人生风范制成专题片,并作为校史保存。
与此同时,北京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昆明教育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苏州电视台等一批电视同行也纷纷加入了摄制行列。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这项浩大的工程终于完成了。《院士礼赞》汇集了当代中国科技精英,更记载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留下一串串流传的佳话——一往情深的夫妻院士、一脉相承的父女院士、并驾齐驱的三兄弟院士、严师高徒式的师生院士……在全国电视界、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再来说说《一代名师》的工程。
蔡元培、陶行知、胡适、闻一多、梁思成、钱仲联、苏步青、吴贻芳……回顾20世纪百年的岁月,我们看见了这些被称之为一代名师的人们所留下的难以磨灭的痕迹。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开始发展的一百年,名师们走过的道路,足以称得上是一部百年中国现代教育史、思想史和文明史。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讲台上下,教室内外体现出来的师长风范已经穿越历史时空,积淀为一个民族的世纪精神。
浓缩世纪教育记忆,打造电视文化精品,上海教育电视台2002年历时一年时间,艰苦拍摄,隆重推出系列专题片《一代名师》。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题写片名,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9月和10月在黄金时段完整播出28集。该片荣获2003年度全国教育电视节目专题类一等奖,并荣获上海广播电视政府奖。
选择百年历史上30位光彩夺目的名师,以典型事件勾勒他们的人生,以生动细节再现他们的品格,以独特视角读解他们的信念,制作成30集系列专题片《一代名师》,每人一集,每集30分钟。
跨越百年长河,选取诸多名师,透过人生经验看到的是人格精神,透过人格精神看到的是厚重历史,表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教师身上一脉相承的人格力量,梳理百年中国思想前行的步伐,激荡着每个国人心中尊师重教的情感,是《一代名师》的主题。
《一代名师》分现代和当代两部分,现代部分包括五四——建国初期的名师,为蔡元培、陶行知、胡适、竺可桢、闻一多、陈鹤琴等,当代部分的名师,如贺绿汀、谢希德、苏步青、吴孟超、敢峰、段立佩等。
在一年时间里,教育台在苏晓副台长的带领下调动精兵强将,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组成十几个摄制组,奔赴全国各地,陕西、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深入录制名师们曾经办学,生活过的地方。通过镜头再现名师们走过的历程,其中驱车两上北京,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在艺术追求上,有些名师影像资料极其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代名师》大胆尝试表演再现,多维动画制作等手法,增强节目的可看性,大大丰富了视觉语言,力争使《一代名师》成为一项有着重要社会价值的形象工程,成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2009年9月,由上海市卫生局,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系列人物纪录片《名医大家》正式启动,在第一期节目中得到集中展现的,有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中国血液学研究领头人王振义,肝癌早诊早治奠基人汤钊猷,中国当代手外科奠基人顾玉东,中国儿童保健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郭迪,中国现代整复外科之父张涤生,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陈灏珠,中国当代听觉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王亚敏,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之一邱蔚六,中国当代骨科主要领军人之一戴尅戎,中国血液学主要开拓者之一陈赛娟,中国当代神经外科主要开拓者之一周良辅,中国中西医结合科主要奠基人之一沈自尹,以及国医大师裘沛然、颜德馨。
节目不仅仅用电视化,故事化的手法介绍展示名医大家们的光环和成就,更注重挖掘人性的光辉、道德的力量,体现妙手与仁心的完美结合,起到启迪社会道德的作用。《名医大家》不仅展示这些名医高超的艺术,更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卓越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展示人物的命运、成就与时代的相互激荡,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充分体现名医大家们对祖国深沉的爱,对病人的大爱情怀,对后辈的无私提携。
在陆生副台长的带领下,第一期《名医大家》花了两年多时间,拍摄了15位专家,紧接着又启动了第二期拍摄计划,又拍摄了15位名医大家。
这是国内第一部聚焦医学大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在全市16万医务工作者中开展了观看片子,向名医大家学习的活动,媒体开展了“我眼中的名医大家”的征文活动。《文汇报》《新闻晨报》专门辟出专版,连续登载《名医大家》的事迹,专题片在全市所有的医院候诊厅循环播放,文汇出版社还出版了专门的文集。
《名医大家》播出后,卫生部长陈竺,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联名发来贺信:“名医大家弘扬奉献、协作、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弘扬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大家风范,令人敬佩,很受启迪,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著名学者余秋雨对《名医大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正是这些参天大树,维护了这座城市的生命经纬”。
《名医大家》系列人物纪录片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推出,还有着特别积极的社会意义。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教育传媒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制作一系列《名医大家》这样有社会影响力的节目来净化荧屏净化人心,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讴歌这个时代的真善美,更好地担负起教育电视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打造健康节目新天地
上海教育电视台建台之初,就敏锐地关注到了健康教育这个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关系密切的领域。当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必然要关注生活的质量,关心生命的质量,而教育台从行政上隶属于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从体制上、资源上有着做好健康节目的先天有利条件。
台刚开始的时候,推出了《人人健康》栏目,每周一档,20分钟,以编辑为主,拍摄制作一部分卫生宣传的专题。时隔一年以后,一档全新的《家庭保健》栏目开播,时段一下子扩容,一周3档,每档20分钟,以自拍为主,首次在经济效益上有了重大突破。
当时,沪上的上视、东视都已有多年的老牌卫生节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卫生节目特有的制约性使它只停留在一般信息服务类节目水平上,各台给予卫生节目的时段也相应有限。本着差异化办台的策略,台领导认识到这正是教育台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于是对栏目组提出了一二三四的要求,力图使《家庭保健》栏目成为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王牌栏目。
“一个宗旨”:以新思想,新视野,新形式全面宣传“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两个目标”:一是加强节目制作量,增大节目播出时段,扩大节目播出次数,使《家庭保健》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电视同行中播出容量第一的专业卫生类节目;二是力争成为华东地区兄弟电视台及卫生电教系统节目交流中心并达到龙头地位。
“三个结合”:一是节目制作坚持以自拍,汇编和交流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集束性专题、组合性板块与时效性信息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利用台外力量和依靠台内有生力量摄制节目相结合的原则。
“四个转化”:一是从单一疾病治疗介绍向科学实用的家庭保健、护理、急救等综合知识方向转化;二是从狭小的医院门诊走向大街小巷,向反映身边所发生的人与健康关系的转化;三是从贫乏的形式向多样化的知识竞赛娱乐性等节目方向转化;四是从台里拨经费到自筹制作费,向市场化转化。
栏目设置了春夏秋冬、名医访谈、电视医院、医学博览、我与健康、导医专递等小版块,这样不但争取了观众,提高了收视率,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同时也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家庭保健》栏目中还经常组织一些系列性的节目,集束性地播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家庭按摩”系列节目,内容广泛,涉及小儿常见病的按摩治疗,中年养生保健的推拿治疗以及夫妻按摩、减肥按摩、失眠治疗按摩等等,让祖国医学得以发扬光大,“家庭保健操”让快节奏的都市人在繁忙之中获得休闲与舒适。“妇女第二春”让更年期妇女焕发青春的活力。这一系列融知识性、科学性、可视性强的集束型节目以少投入、快制作、高质量而成为栏目对外宣传、交流的主干节目。
就在《家庭保健》蒸蒸日上、成绩喜人之时,健康栏目的主创人员狄善乙、周荃、沈圣道等又将目光投向了新的目标,新的挑战。《家庭保健》的播出引来了大量的观众来信,许多信中充满了渴望的心愿:“帮助我找个好医生吧”、“救救我的孩子”、“上海这么大,哪家医院,哪个医生能治好我的病?”……栏目组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能否让观众不出家门,便能与一流的名医直接交流?上海有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领先的医学学科力量资源,技术先进,名医辈出,能否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几年来,健康节目已建立了一定的医学网络,上海市卫生局一直支持教育台的健康节目,双方能否进一步合作,一个大胆的设想由此产生,栏目组负责人狄善乙向领导递交了搞热线直播的方案,台领导十分重视,并意识到这也是健康节目再上一个台阶的大好时机,遂将“健康热线”定为教育台当年度的“一号工程”,严密审定直播方案,多次推敲节目形式,技术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即改进了技术设备,完善了技术手段,以获得直播技术的成功。
以邀请名医现场座谈,穿插场外观众来电,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进行病例分析解答,形式初步拟定,节目的雏形框架已经形成,如何保证这种节目形式的成功,关键在于节目的主角——特邀嘉宾。一定要请到最有权威,最有名,技术最精湛一流的专家,学者。这个设想得到了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刘俊局长欣然担任健康热线的总顾问并推荐了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健康教育所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顾问班子。他们以医学专家的高屋建瓴为栏目指定了全年52档节目的选题,推荐了每档节目的专家组成员,为栏目的顺利开播和正常运行提供了行政上的支持与专业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