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希望:一个校长和台长的追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我与上海教育电视台(1)

绿叶飘起来

公元1994年2月27日晚上。

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大门口,灯光照耀,亮若白昼。92岁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书写的“沁园春——上海教育电视台开播晚会”1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镶嵌在大理石的墙壁上,中学生女子管乐队正演奏乐曲以迎接各方宾客。

7时30分,洪亮的海关大钟敲响,面对着场内1000多名来宾,面对着百万家庭电视机前的观众,年轻潇洒的主持人充满激情地宣布:“亲爱的朋友们,在上海大步走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一座传播科学知识,交流教育信息,弘扬优秀文化,提高市民素质的教育电视台正式诞生了!”

宽大的电视墙上,播放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题写的台名。播放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朱开轩发来的电视贺词。

两名手捧铜牌的礼仪小姐与26名伴舞的少女一起入场,主持人无比兴奋地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把上海教育电视台比作一艘即将启航的小船,那么谢丽娟、龚学平两位副市长将会为她解开缆绳,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将会为她祝福,送她远航。

在热烈的掌声中,谢丽娟、龚学平两位副市长揭开了红绸,为上海教育电视台揭牌,陈至立副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哪里有阳光温暖,哪里就有绿叶的合唱;

绿叶在哪里悄悄生长,希望之树便扎根在哪里;

绿叶飘起来,绿叶飘起来……

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台歌在白衣少女的芭蕾中响起,随着昂扬激起的歌声,象征着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绿叶台标带着春天的信息,迈进千家万户的荧屏,飞进了千百万人的心房……

置身于隆重热烈的开播仪式现场,作为台长的我,内心无比激动,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

创办上海教育电视台,是上海教育战线多少志士仁人的共同心愿和心血的结晶啊!

老教育家吕型伟曾三次参观过日本的教育电视台,他认为教育电视台是一所无围墙的学校,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这是一项比办一所综合性大学或上百所中小学还值得投资的、能造福于千家万户与子孙万代的伟大事业。访问日本后,吕老就积极给市里写信,希望能早日建立教育电视台。老教育家赵宪初认为,学校只能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教育,存在一定的条件限制,而利用广播和电视来进行教育,规模就没有限制了,学习者可以在家中收听收看,极为方便。在教育园地里耕耘了几十个春秋的著名校长于漪,更是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要完成现代教育的工程,仅仅靠三尺讲台远远不够,广泛地传播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连结家庭与学校,连结社会各方对热点问题进行引导,开拓大教育的广阔天地,需要现代化的传播渠道才能满足需求。让教育插上电视的翅膀,让电视播撒教育的阳光——这是多少教育工作者的梦想!

教育家有教育家的期望,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远见!上海相对全国来说,教育水平比较领先,资源比较丰富,为什么还要开办教育电视台?我曾在谢丽娟副市长的办公室里恭听过她从上海发展全局角度高屋建瓴阐述建台原因:

“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我们能否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的人才,而人才又取决于教育。上海的教育水平虽然在国内领先,但从长远看,形势却并不乐观。”

“首先,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原本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各类专业人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境地,也加剧了本市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构成不理想的矛盾。其次,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社会急需大批从事金融保险、城建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涉外财务、商务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目前在岗人员需迅速更新知识。第三,从业人员和市民的外语水平与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普遍不高,这不仅制约着向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影响上海作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影响上海经济走向世界。第四,市民的文化结构、城市的文明水平、精神文明的建设等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面对日益尖锐的人才紧缺与需求的矛盾,要想完成市里提出的宏伟目标,以上海目前的教育蓄容量和承受力,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建立上海教育电视台,充分发挥电视传媒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和信息量大的优势,为改变目前上海人才与经济发展,人才与教育现状的矛盾,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谈及上海已经有了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为何还要再建一个教育电视台,谢副市长说:“这3家电视台也播放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节目,可我们感到现在社会对于教育方面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不同阶段对于教育需求也不一样,对于综合电视台来说,它很难把每一个方面的教育考虑得比较细致,策划得比较周到,它的时段资源也有限,因此,建一个专门的教育电视台,便于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通盘地进行统筹规划。”

于是,筹建上海教育电视台的提议先后列入1993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和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上海市90年代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计划》。

同年6月8日,市府教育卫生办公室向市政府正式提交组建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申请。

7月9日,仅仅1个月,市政府就批准同意组建上海教育电视台。

8月4日,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副市长谢丽娟、龚学平召开建台专题会议,落实办台指导思想、经费、节目、体制等重大问题。

9月10日,上海所有的新闻单位将建立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喜讯传遍了千家万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和新闻单位又将这一消息传往了全国。

9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大报同时刊登“上海教育电视台招聘启事”。

10月18日,上海教育电视台台址确定。

10月下旬,第一批录用人员进台。

11月中旬,市政府决定拨款1000万元用于制作和购买节目,另外拨款2000万元用于购置设备(以后又增拨1000万元购置进东方明珠塔的发射机)。

1994年2月,在市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建立上海教育电视台被正式列入1994年度市政府为市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

我和谢家骝、汪天云3人组成了台的第一届领导班子,肩负着市领导和广大市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带领几十名员工踏上了新的征程。

办法总比困难多

没有做过电视的人,怎么也体会不到做电视的快节奏和高强度。教育台开播前,我们竭尽全力准备了三个月的节目播出量,谁知一开播很快就用完了。教育台的开播给我们的感觉是一辆没有制动装置的汽车,开上了高速公路,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教育台完全是白手起家,开播初就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虽然新闻部如今已是“鸟枪换炮”了,但大家想起当年做样片的情景时,还感慨万分,戏称“当年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我们是两台‘M3’做新闻”。

那是1993年11月底,为了保证“教育新闻”的顺利开播,台领导要求新闻部10天之内拿出两版样片,但提供的条件仅为两句话:用低带拍摄,借机器完成。当时,新闻部的同志刚招聘进来,彼此还不太熟悉,而且记者大多没有接触过电视,采访也不知从哪儿入手。但是困难再大,也难不倒这群闯事业的小伙子姑娘们。他们在一所技校的10平方米的小阁楼里,搭起了临时的新闻采编制作室,白天坐着低价租来的上海牌“老爷车”,扛着借来的早已被电视圈淘汰了的M3摄像机采访,晚上赶回来编辑片子。饿了吃碗方便面,冷了拿块幕布披一披,累了倒在地上睡一会儿,终于在第10天,准时拿出了两版让领导满意的样片。

大型历史歌剧《西楚霸王》在上海演出,盛况空前。为了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这部高雅的歌剧,节目部决定全场录播。可教育台无转播车,缺枪头灯光,字幕机也不够用,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节目部、新闻部、技术部通力合作,土法上马,用了当时台里仅有的3台“枪头”4盏灯现场录制。兄弟台同行看不懂了,他们是五六台机器坐录,教育台是两台便携机在台下来回跑;他们是摄像有专门技术人员放线、搬机器,联系电源、音响,教育台是一人身兼数职,连管灯光的还要兼作联络、送磁带、电瓶,在剧场里来往穿梭。条件虽然简陋,但拍的特写比他们5台机子拍的还要大,没办法,碰到教育台这帮不要命的家伙,算是服了!编导回去以后,花了3天3夜加班加点上字幕、编辑,结果还比兄弟台早播出两天,在上海滩上反响强烈!刚开台时,我们要播电影,电影是胶片的。怎么转成电视播放的磁带呢?我们就土法上马,拿了一块白布挂墙上,一边是电影放映机放电影,一边是电视摄像机把它录下来,转成磁带播出。

办法总比困难多!已成了教育台所有人的口头禅,节目部拍摄反映古花篮球队事迹的《重归》这部片子,没有拟音设备,那“咚咚咚”的投篮声表现不了怎么办?小伙子们不担忧,他们在铺上绒布的灰暗走廊里,几十次、几百次地模拟,终于获得了真切的效果。2月初,童童姐姐主持少儿节目,考虑到节目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播出,为了让形象打扮跟上那时候的季节,她只穿了一件薄毛衣,因天气太冷,张嘴说话时嘴里冒着热气,影响镜头的美感,怎么办?她嘴里含了冰块硬是把温度降下来,热气不冒了,须知,这天室外的温度才零度呵!

办法总比困难多!“六一”儿童节前夕,节目部在3天内突击赶拍4部15分钟长的动物片,这对专业台本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且抓拍动物存在很多偶发因素,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为动物是不会随便听你拍摄指挥的。但是,绿叶台,绿叶剧组,愣是凭着一股劲扑进节目制作中。所有的人连同台里的驾驶员,不分你我,每个人都扯开嗓门与动物“对话”,吸引动物的注意,让它们“动”起来,那几天,起早摸黑,围着动物跳啊、叫啊,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是动物园里来了一帮“疯子”,到头来大概动物也真的被感动了,剧组胜利地完成了任务,3天内抓拍了15盒带子,终于赶在“六一”节给小观众们送上了一份厚礼。

绿叶人,睡的是地铺,啃的是“意大利馅饼”(当时在阜新路25号前面有一个摆摊头的,专门做意大利馅饼,好多员工就是靠这个充饥的!),多少个夜晚,摄制组归来晚了,开电梯的师傅下班了,他们只得扛着几十斤重的机器,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步地爬上8楼。

大暑天,摄制组在无锡太湖边拍了《快乐青春假日游》,温度高达40度,鸡蛋放在滚烫的沙滩上,顷刻就会熟,但摄制组咬着牙关完成了任务。《徐家汇史话》的创作人员,在没有遮阳伞、太阳镜的酷暑里,挥汗如雨,坚持战斗,有的编导一个上午喝了6大瓶矿泉水都未曾上过洗手间,那一天,有几个摄制组同时在外面拍片,有4人中暑倒下……

潘伟平,进教育台一年,皮带已往里打了3个洞;汪青,工作累得发了烧,“头孢”一吞就是好几粒,像吃花生米一样。王金海工作忙得连结婚登记的时间也没有……有位编导说,我们这样玩命般地工作,是在提前支取人生折旧费。

什么是最快活的,什么是最痛苦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无所追求的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最快活;

着眼于小目标的人,在获得小利益的时候最快活。

追名逐利的人,在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最痛苦;

不求进取的人,在被时代淘汰的时候最痛苦。

而生活的砝码却是那样地公平:光想索取的人,只能得到一个狭小的自我,但求奉献的人,却能得到一个博大的世界!

这就是绿叶人的精神境界!

教育台姓“教”

开播了,启锚了。

但围绕着船往哪个方向开的问题,在开台初曾引起了一番不小的争论。

那一天,市委、市府领导来台里视察,台里职工看到有两位市委常委、两位副市长,两位秘书长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关心教育台的工作,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领导走后,他们纷纷打听领导作了些什么指示。等知道领导着重强调的是坚持教育为主的办台宗旨时,有的人泄气了,有的人默默无言了,甚至有个别同志准备离开这个台。

虽然,大家报名的时候都知道去的是教育电视台,但教育台是干什么的,却来不及认真地想过:有的人总喜欢拿教育台与上海台、东方台简单比较,认为教育台也应该像他们那样设置节目,组织活动,才带劲;有的人认为办教育节目局限性大,没有干头,对文艺的偏爱与对教育的不熟悉,使一些人存在思想误区。

台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统一办台思想,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摆到了议事日程上,如果一支队伍的作战目标不明确,怎能打胜仗?办台宗旨问题就是台的定位问题,把这个台办成什么样的台,遵循怎样的指导思想,它的独特个性在哪里?在当今激烈的电视竞争之中,越是有个性,越是有特色,越能立于不败之地。相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必然没有生命力。众多电视台的竞争结果,一定是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互相分工,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