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我与上海教育电视台(13)
随着达人秀活动的推进,学生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单翼天使黄浦分校张睿内心更强大了,处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劲头也更大了;太极达人魏金华,进一步坚定了发扬太极文化的信念;外来妹胡爱娟也不再觉得自己只是这个城市的边缘人。除了情感上的收获,通过这次达人秀活动,学生在参与中增进了友谊,在沟通中加强了了解,学生们之间的感情纽带更牢固了,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奉献。徐汇分校所有走下这个舞台的同学,都自觉地组成后勤服务队伍,为比他们走得更远的同学呐喊助威,将团队的协作发挥得淋漓尽致。
自然,通过电大达人秀的活动,让全社会,让广大市民更深入地了解了电大,了解了这所把“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作为办学宗旨,没有围墙的市民身边的大学。也有不少市民看了电大达人秀,纷纷报名参加电大学习。
助推学习型城市建设
创建学习型城市为上海市民的终身学习展现了一幅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无边界学习的美好图景。全力打造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城市,为人们充分提供学习的机会。这不但是对人们学习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障,更是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上海大城市软实力建设、实现都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上海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为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广阔的舞台。第一,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明确目标,使我们的频道定位与内容规划更为清晰、准确,这也符合电视频道目前专业化、观众逐渐细分的电视发展趋势。第二,上海市民掀起一股学习的热潮,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享有优质生活,享有智慧人生,这使得我们的节目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广泛的受众群。第三,各级组织对学习的重视以及各种学习型活动的兴起,也使得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
上海教育电视台所面向的教育,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的范畴,还要面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教育的层次和类别上讲,要面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文化教育、健康教育等,从更高层次上讲,主要面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建设。
上海教育电视台比较早地意识到了这样一个目标和使命,从节目的设置、活动的开展等方向,自觉地朝这方面去努力。
2008年,为迎接即将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上海教育电视台精心策划,重拳出击,围绕百姓关注的热点,精心策划,推出千集社区教育系列节目《市民大学堂》,囊括家庭保健、休闲技艺、家庭理财、艺术欣赏、家教心理、法律维权、科学生活、公共安全、环境保护、语言礼仪等十大门类共1000集。借此希望能够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尚的生活品质、美好的生活情怀、实用的生活技能,让上海社区的居民懂得享受现代生活。这个主题恰恰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不谋而合,契合了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旋律。围绕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推出千集系列工程。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节目播出后,受到电视业界以及社区专家的赞誉,他们纷纷用“功德无量”来形容上海教育电视台为教育电视的内容拓展以及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作出的贡献和努力。节目激发和展示了观众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有效地拓展了社会学习平台,一些社区还专设“市民大学堂”学习沙龙,有居民说“市民大学堂”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港湾。许多街道社区还配合学习开展了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全市范围的家庭才艺大赛连续搞了五届。
2009年,为集中展示上海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突出体现上海市民喜迎世博的精神风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协办,共同策划、制作了大型电视活动“迎世博,魅力社区展示”。在上海10个中心城区,选取在经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十家优秀社区,如静安区静安寺社区、虹口区曲阳社区、徐汇区徐家汇社区、长宁区新华社区等,通过专题、主题晚会等丰富多样的电视手段予以充分展示,并于“迎世博倒计时300天”期间播出,历时两个半月。“魅力社区行”获上海市“迎世博贡献奖”,推动了上海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传递了“和谐城市”的理念,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百姓的共同家园,是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美好生活的基础。正是在《魅力社区行》的拍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社区百姓的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和潜能,催生了市民辩论赛创意的萌芽。2010年,教育电视台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一起,推出了“市民辩论赛”,以区县为单位组成参赛队伍,经过征集辩题、预赛,进入电视决赛阶段。在教育电视台演播大厅内,举行单淘汰制比赛,包括四场初赛、两场半决赛、一场大决赛共计七场,录制完成后还在教育台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在每年的上海全民终身学习周的13项赛事中,辩论赛是持续时间最长、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从抽签到决赛,辩论赛历时近半年。主办方要求,为充分体现社区覆盖面广的特征,参赛的4名队员必须老中青相结合,平均年龄不低于35岁;至少从事三种职业,要有退休人员参与,尽管各参赛队缺少辩论经验,没有专业人才,然而经过艰辛的准备与学习,他们收获了喜悦,收获了成就感。同时也用激情的碰撞,智慧的燃烧,在电视荧屏上呈现了一场场思想的盛宴,从第一年的初试锋芒,到第二年的渐入佳境,到第三年的不断巩固,到第五年的成熟蜕变,市民辩论赛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有口碑的学习品牌活动。
市民辩论赛既汲取了大学生辩论赛的精华——语言魅力与思辨能力,但也摆脱了它的学理气与坐而论道,减少了它的火药味,由陆生副台长领衔的团队勇于创新,使市民辩论赛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是它的辩题紧扣当下热点,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届聚焦环保,第二届聚焦食品安全,第三届聚焦教育与医疗……“剩男剩女现象是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食品安全监管应该重罚还是重教”“当代社会应不应该提倡裸婚”“啃老是社会问题还是家庭问题”“现代社会男人累还是女人累”……这些话题就发生在老百姓身边,让任何一个处于现代社会的市民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二是市民辩论赛的辩手不再是清一色的莘莘学子,每支代表队都由年龄、性别、职业各异的社区居民共同组成,有的选手已年逾七旬。队伍的多样化,充分体现了社区学院整合区域资源的实力。年轻的辩手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资深的职场人士结合职业经历寻求辩题的突破,而老年人则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压得住场”。白领、公务员、律师、医生、社区文艺爱好者纷纷走上辩台,为辩论赛带来丰富的色彩,呈现多元化的风貌。
三是在辩论环节的设置上,市民辩论赛突破了以往破题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的固有模式,重新命名为“五个一”:一鸣惊人、一秀观点、一一为难、一一盘问、一锤定音。辩论中,不提倡掉书袋、不鼓励倒背如流、不拘泥于辩论技巧,而是看中现场的机智交锋、自由表达,辩手带着自己的经验、阅历与感悟参与讨论,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与判断。使辩论赛更为朴实、厚重,更加具有温暖与热度。此外,增加了“一秀观点”,即小品表演环节,为市民辩手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担任评委的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市民辩论赛是市民提高思想和表达能力的平台,终身学习的好载体。上海社科院陆震研究员称赞市民辩论赛闪烁着民主之光,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民主法治奠基,为民主法治的灵魂“和平说理”奠基。
收视率!收视率!
对一家电视台来说,它创收的来源主要依靠广告,而广告却要靠电视台的收视率来支撑。广告客户根据收视率的高低来决定广告投放的多少。收视率越高,观看的人越多,广告主越愿意投放。当然,许多产品都有特定的消费群,电视节目只要捕捉到了这一特定的消费群,广告也愿意投放,这是市场细分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每个电视台,每个台长,都十分重视台的收视率,因为它直接与台的创收,跟经济效益有关,收视率成了台的生命线。尽管有人提出媒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然后再谈经济效益。但是,社会效益也是跟收视率休戚相关。如果一个节目播出后,没有收视率,没有观众去看,你的社会效益就等于零。尽管有人痛骂收视率为“万恶之源”,但市场是非常现实的,你再骂,广告客户还是根据收视率来投放广告的。
对于教育台这样的专业频道,与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和以娱乐、影视为主的娱乐、影视频道来说,它的受众面相对来说比较小,它的收视率受到一定的局限,经济创收也受影响。
教育台必须坚持自己的正确导向,立足教育服务社会,必须坚守自己的文化品格,不为收视率而放弃自己的办台宗旨和教育特性。多少年来,我们在坚持台的教育特色与提高台的收视率之间寻找结合点,寻找突破口。既要坚持台的教育特色,又要有一定的收视率,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就像戴着脚镣跳舞,也要把舞跳好。
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提高台的收视率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探索之一,在教育领域发现群众关心的热点。
教育是民生,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子女培养和成长。从本质上说,教育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领域。我们在题材的发掘,栏目的设置时,特别重视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如《ETV家庭教师》《招生快讯》两个栏目,就是抓住了社会的热点:请家教、关心高考。所以栏目开设后就有可观的收视率。拿《教育新闻》来说,我们定位在“社会中的教育问题,教育中的社会问题”,注意了报道的社会性、广泛性,民众关心的教育问题,也为新闻节目具有一定的收视率打下了基础。
探索之二,开设接地气的本土节目、民生节目、法制节目。
《阅读上海》是一档从上海沧桑变迁来看上海人生态与心态变化的文史类节目。这档由广告部邵蓓萍策划的节目,从上海的桥、上海的河、上海的小吃、上海的书店、上海的雕塑、上海的地方戏曲、上海的外滩建筑、上海的英语角等角度来展示和讴歌日新月异的上海巨大变化,真可谓“从一滴水看太阳”。这档节目既采撷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又有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主持人夏军还邀请了文化名人出境点评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写了片头字幕。这个栏目的本土性、地域性,让上海观众倍感亲切。
《帮女郎》是这五六年来由专题部主任李宗强直接担任制片人的重点打造的一档民生服务类节目。栏目本着“着急事、为难事、烦心事,帮女郎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节目宗旨。服务百姓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城市生活。每天,一群靓丽的女记者出现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各个角落,本着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以民生无小事的态度,贴近百姓生活、为百姓的各种求助奔忙。2013年12月,陕西省神木县的25位留守老人辛劳一年所收获的万余斤黑枣在上海滞销,接到求助电话后,帮女郎迅速伸出援手,联系场地,组织义卖。上海市民积极响应,热情高涨。义卖现场罕见地排起长龙,万余斤黑枣3个小时销售一空。2014年5月7日下午,《帮女郎》接到了一个来自安徽蚌埠的求助电话,一位在家务农的女士在野外被不知名的毒蛇咬伤,当地无解药。情况危急,接电话后,帮女郎迅速行动,联系了上海火车站、上海龙华医院,广播电台的媒体同行以及交警大队开辟了一条畅通的生命通道。在短短4个小时内,将伤者从安徽接到上海,再送到医院医治,经过一夜的抢救,伤者转危为安。《帮女郎》还不定期的根据群众需要制作多类特别节目及开展线下活动。比如与市治安总队合作制作了“帮你识骗局”“夏季防盗窃”“谨防街头诈骗”等系列节目;3.15消费者权益日筹划了“家电维修陷阱”“装修陷阱”“鉴宝陷阱”等系列节目;关于残疾人婚恋问题与市残联合作制作了“我们期待爱情”;针对日渐兴起的同学会热潮,《帮女郎》帮助寻找失联已久的同学,帮助一同追忆逝去的青春;冬至前夕,邀请上海市的名中医为百姓免费问诊开方……5年来,帮女郎已累计帮助了近5000人,解决了各类难题,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在上海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这个每周五档、每档40分钟,在晚上黄金时段播出的民生栏目,连续多年成了全台收视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