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希望:一个校长和台长的追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3章 我与上海教育电视台(11)

千集大型科普系列片《身边的奥秘》制作完成后,在全国许多家电视台播出,青少年直接受众数千万,在上海还通过上海教育资源库网站供上海13万教师,200万中小学生和部分社区居民网上免费浏览。该片先后在行业和全国性评比和国际展评中获得多项嘉奖。部分节目由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后,分送在上海的杨福家、叶淑华、杨雄里、汪品先、李大潜、沈文庆等12位院士,他们对该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欣然同意担任科学顾问,为我们推荐选题,点评作品。新上任的科技部长万钢看了样片后认为作品很能激发青少年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和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欲,对青少年培养和成长是功德无量的事。上海市教委还专门购买1500套,分送全市中小学,向全体师生播放。吉林、江西等教育厅还将本片作为中小学科普活动的教材,为此专门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

本节目推出后,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科技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连续报道。《人民日报》赞誉本片为新世纪电视版《十万个为什么》,《解放日报》认为制作者是在打造中国的“探索与发现”节目,《文汇报》举行院士座谈会,科学家们愿意主动承担起科学普及的责任,《新民晚报》连续刊登10多篇文章,介绍《身边的奥秘》创作的幕后故事。

2011年,在千集科普片《身边的奥秘》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上海教育电视台和上海音像出版社又继续联手,出资1000万,利用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的力量,开始打造150集的大型人文系列纪录片《中国之最》。

《中国之最》定位“高清”“高端”,每集15分钟,节目特邀杨福家、葛剑雄、李学勤、陈思和、童兵、卢耀如、陶立蟠、江晓原等科技、历史、人文领域的专家担纲,组成强大的顾问团队,该系列节目共分:自然、地理;科技、工程;历史、人文;文化、艺术等四个大类,节目摒弃以往传统专题片的介绍和告白方式,用讲故事方式来演绎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感和价值观,在荧屏上展开了一幅“中国之最”的绚烂画卷。

该项目一经实施,就于2012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十二五”电子音像制品重点骨干工程,2014年《中国之最》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20个重点出版物之一,获国家252万的资金资助。

经历3年的艰苦奋战,完全达到高清标准的150集大型人文系列纪录片《中国之最》胜利完工,为弘扬中华文化,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中华优秀文化走向海外提供了可贵的资源。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光靠一个台的力量,它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像教育电视台这样的小台,更有它的局限性。然而如果走联合协作的路,道路就宽广了,联合起来力量大,联合起来能办大事,联合起来能争取重大项目。再说,电视界正在进行制播分离的改革,联合体符合这一改革的方向,我们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把各个单位、人员连接起来,不同的项目可以组织不同的合作单位,从体制上它比较灵活、自由,不养人,而在联合体的内部,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优胜劣汰,合作共赢。《身边的奥秘》和《中国之最》的成功,得益于联合体这样优良的运作的体制和机制。上海教育电视台设立了联合体的办公室,派出了节目部副主任资深编导潘伟平,又返聘了几位兄弟台退休的有经验的领导和编导柴永广、陈旭、蔡纶、朱宏义、余永锦作为节目的总编导组,负责日常的管理和运行。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的社长夏德元更是从选题的策划、质量的把控、出版的宣传竭尽全力。他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和进度。

百集文化精品工程《说戏》

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着力抢救文化遗产,向国内外宣传、弘扬优秀的文化。上海教育电视台把它视为自己的一份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2009年,上海教育电视台与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经过认真的研究和策划,决定打造百集文化精品工程《说戏》。当年上报后,就被批准列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资助100万元,金额虽不大,但意义深远。这是两家单位首次拿到国家资助的基金,体现国家意志,旨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说明了这个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说戏》经过专家的论证,从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戏剧中精选了有代表性的十一个主要剧种,以文化讲坛的形式,介绍了各剧种的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主要流派的唱腔及经典唱段。讲坛所请的主讲者,全是熟悉该剧种的全国一流的专家。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它包含了12个系列,120集,4800分钟,含中英文双语字幕。作品使用了电视与DVD光盘两种传播媒体展示内容。

5年中,教育台的编导和出版社的编辑组成了联合制作组,出版社社长林晓英、教育台制片人王东雷担任总策划,从物色专家到确定剧种,从收集资料到讲课大纲,再从中文版制片到英文字幕完成,制作组的同志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许多剧种的专家都在外地,他们一次次地赴外地沟通、协调。为了保证质量,每个系列的内容经与专家、所选剧种的业界研究学者讨论而决定。中文版经编导与制片人、总编室三个审次,英文也经翻译、校译、几轮编辑校对后上字幕,制成的光盘再经3个审次,并通过集体审片,确保了每个系列有10个环节以上的审核过程。

这样大规模的大制作,并跨媒体合作出版项目,在国内的中国戏曲教育音像节目中尚属首次。

这12个系列的内容如下:

《京剧的门槛》8集京剧作为中国国粹,于2010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表演手法,唱、念、做、打,其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其脸谱谱式,都是极其代表性的。《京剧的门槛》让读者对京剧欣赏有个入门式、概念式的了解,带领读者跨过门槛,登堂入室。《京剧的门槛》由戏曲研究所的研究员,中国京剧院研究部主任徐城北主讲。

《京剧名伶名戏》12集主讲人徐城北先生主要通过一人一戏的方式,讲到京剧鼎鼎有名的大师和大师最佳的代表作,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谭鑫培……通过徐城北先生的讲解,读者将会对京剧,对京剧界各家各派的特点有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所选的每一个角、每一出戏都精彩纷呈,主讲专家一字一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昆曲十讲》10集由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昆曲史研究者李晓主讲。他引领读者走进昆曲迷人的艺术殿堂,欣赏到昆曲各时期代表作和各类角色行当的精湛的表演艺术,领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榜首的艺术魅力。

《评剧话百年》10集由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国评剧院副院长张宏文先生主讲,在该系列里用他的专业知识带领我们领略了百年评剧的精彩演变和精髓,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评剧、学习评剧的大门。

《大秦正声》10集秦人秦地孕育出浩然“国风”的大秦之腔,开创了我国戏曲自宋元以后,由曲牌连缀体向板腔体过渡的先河,成为中国古老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在长期舞台实践和艺术创新中,秦腔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剧种风格。既有慷慨激昂、悲壮豪放的阳刚之气,也有缠绵悱恻、婉约清丽的阴柔之美,从国家一级编剧、西北大学秦腔艺术研究中心教授张晓斌讲解的10部秦腔名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秦腔的魅力和韵味。

《川剧大观园》10集四川川剧,2006年被首批收录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行腔自由、不用伴奏、婉转悠扬、铿锵有力。川剧有鲜明的特色,有一批杰出名家,川剧的绝技是川剧表演艺术中技术性很强的表演动作,川剧的绝活有很多,包括变脸、吐火、藏刀、耍烛火、顶灯、踢慧眼等。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在该系列中带领我们走近川剧,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豫剧纵横谈》10讲豫剧,从表演团体数量、从业人员数量、观众数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既有以常香玉、马金凤、唐喜成等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又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风靡全国的传统剧目,还有《朝阳沟》这样家喻户晓的现代戏剧目。所有这些,都将在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景亮的《豫剧纵横谈》中,得到深入的揭示。

《黄梅十谈》10集作为京剧、越剧、沪剧、豫剧并称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雅俗共赏、怡情悦性。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在陆洗非、时日林等的努力下,使流行于安徽安庆周边的地方小戏,风靡全国乃至世界,出现了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优秀演员,以及《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主讲者为安徽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方锡球。

《美哉·越剧》10集原是生长在浙东山区田畈上的小花,却因缘际会地开遍大江南北、姹紫嫣红,吐露芳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旋律,随着越剧的传播,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就是越剧独特的魅力。主讲人杜竹敏曾担任多部越剧编剧,获戏曲大奖。

《歌仔春秋》10集歌仔戏是我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一部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历史。在短短一百年里,两岸人民共同创造了歌仔戏。再没有一种艺术能如此完整、如此生动、如此深刻地展示两岸的文化渊源了。由中国一级编剧,福建省民间戏曲学会会长陈耕主讲的《歌仔春秋》讲述了源自闽南的歌仔戏的来源、繁荣成长的历史,讲述了她的前世因缘,以及她是如何吸收台湾原住民的音乐形成本地歌仔,以及如何成为情牵海峡的共同的心曲的历程。

《粤韵飘香》10集“广东大戏”粤剧是400年前在北方戏曲融入本土民间说唱、音乐元素而发展成的别具特色的岭南戏曲,也是我国最早流传海外的剧种之一。粤剧还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列入“世界非遗”的中国戏曲剧种。《粤韵飘香》由编导演一身兼的一级编剧、广东粤剧促进会副会长何笃忠讲解。

《大美沪剧》10集沪剧从乡村进入城市后,受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以服务上海市民为对象,创作了大量的西装旗袍戏与时事剧,内容贴近现实,紧跟形势表演重视心理体验,声腔与时俱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其原创剧目《红灯记》《芦荡火种》等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起到了典范的作用。由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史》首席专家朱恒夫讲解。

大型《说戏》中英文对照百集文化精品工程的制作及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她的出版为宣传和保护我国优秀的戏曲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关于戏曲出版、读物很多,但像这一次这么大规模大手笔的音像制作还是第一次,地域覆盖广,主要戏曲种类齐全,为戏曲出版史首次,特别是对宣传保护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说戏》中英文对照的出版,对把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推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说戏》项目运用多媒体的手段,电视加出版的形式,通过通俗的讲解,使传统文化大众化,经典文化通俗化。同时,双语出版发行配套光盘和丛书,对普及和传播中国传统梨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时,引起上海戏曲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专家联系项目组希望收藏光盘。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电视专栏《说戏》获全国优秀教育电视栏目一等奖。2013年10月26日,《说戏》之《歌仔春秋》在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化博览会上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得到了海峡两岸文化界和戏曲界以及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厦门卫视、《厦门日报》《中国经济报》等都作了专门的报道。

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秘书长、书记处书记,92岁高龄的刘厚生先生看了出版物,特意写来贺信说:“在当前戏曲不景气状态下,你们能以几年时间创造这个宣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大工程,我作为一个老戏曲工作者,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感动。”他对作品的思想性、创新性、科学性、传承价值高度评价,认为作品将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并希望通过戏曲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组织推广活动,为戏剧文化的普及作出贡献。华东师大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周斌院长还将《说戏》带到纽约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

创建空中老年大学

老年事业是一份朝阳事业,老年教育更是一个善德、善举的提高老年人精神品质的事业。而老年远程教育可以说是老年教育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她打破了传统教学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良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