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静坐养生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因是子静坐法(3)

第二节 呼吸

呼吸与吾人生活机能,关系重大。一般人但知饮食所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即将饿死;殊不知呼吸比饮食为尤要也。盖饮食,必须金钱可易得之,而不用劳力,即不能得金钱,故觉其可贵。若呼吸,则摄收大气中之空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不必以劳力金钱得之,故不觉其可贵耳。然人若断食,可至七日不死;若一旦闭其口鼻,不使呼吸,则不逾时即死。是呼吸之于生命,比饮食重要之明证也。今欲研究呼吸之方法,有两种:一曰自然呼吸;一曰正呼吸。以下分别言之。

一、自然呼吸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呼吸机关,外为鼻,内为肺。肺叶位于两胸间,呼吸时,肺部张缩,有天然之规则。常人之呼吸,多不能尽肺之张缩之量;俱用肺之上部,肺之下部,几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之功用,致血液不洁,百疾丛生。此皆不合自然之呼吸也。

自然呼吸,亦名腹式呼吸;一呼一吸,皆必达于下腹之谓也。在吸息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仰压横膈膜,使之下降。斯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息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要之呼吸作用,虽司于肺,而其伸缩,常依下腹及横膈膜之运动,斯合乎自然大法,能使血液循环流畅。吾人不但于静坐时须用此法,实则行、住、坐、卧宜常行之。今举调节方法如下:

(1)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2)吸息时,自鼻中徐入新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均渐渐深长,达于下腹,腹力紧而充实。

有人主张吸息送入下腹后,宜停若干秒者,此名停息。以余之实验,初学者不宜。

(4)呼吸渐渐入细,出入极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觉不知,宛如无呼吸之状态。

(5)能达无呼吸之状态,则无呼息,无吸息,虽有呼吸器,似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达调息之极功。然初学者,不可有意求之,须听其自然,至要。

二、正呼吸

正呼吸亦名逆呼吸;其主张呼吸事深宜细,宜达腹部,皆与自然呼吸同。唯呼吸时腹部之张缩,完全相反。而其使横膈膜上下运动,则目的相同。盖因反乎自然呼吸,故名逆呼吸也。今举其调节方法如下:

(1)呼息宜缓而长,脐下腹部膨胀,其结果腹力满而坚。

(2)脐下气满,胸部空松,横膈膜弛缓。

(3)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自膨胀,此时脐下腹部收缩。

(4)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斯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灵敏。

(5)胸膨胀时,腹部虽缩而非空虚,无论呼气吸气,重心常安定脐下,使之充实方可。

(6)呼气吸气,宜细宜静,以静坐时自己亦不闻其声为合。

古人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者,令人则有主张呼息比吸息宜长者,以余之实验,则呼吸以长短相等为宜。

由上观之:可知无论自然呼吸与正呼吸,其目的皆在使横膈膜运动。正呼吸者,乃用人功使腹部之张缩,逆乎自然,而使横膈膜之弛张更甚,运动更易耳。因余静坐人手时,不期而合乎正呼吸法,故余书中采用之。然自出版以来,学者习之,有宜有不宜。故知此法参用人功,非人人可学;不若自然呼吸之毫无流弊也。

三、呼吸之练习

无论自然呼吸与正呼吸,其练习有共同之点如下:

(1)盘膝端坐,与静坐同一姿势。

(2)先吸短息,渐次加长。

(3)呼吸之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于下腹。

(4)呼吸必以鼻出入,不可用口。

鼻为专司呼吸器官,鼻管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若口则非呼吸器,若用以呼吸,则侵夺鼻之功用,必渐致鼻塞;且尘埃人口,易招疾病。故无论何时,口宜噤闭,不特静坐为然也。

(5)呼吸练习渐纯熟,渐次加长,以长至一呼一吸,能占一分钟为最;然法不可勉强。

(6)练习静细之呼吸,每日不无何时,皆可为之。

(7)静坐时宜无思无虑,若注意于呼吸,则心不能静,故宜于静坐之前后,练习呼吸。

(8)静坐之前后,练习呼吸,可择空气新鲜处,以五分至十分,为练习之时间。

四、心窝降下与呼吸之关系

前言姿势,既述及心窝宜降下之理。虽然,呼吸时,于心窝之降下,更有重大之关系。盖心窝若不能降下,则呼吸不能调节,静坐之效,终不可得也。特再述之,以促学者之注意。

(1)初学者呼吸时必觉心窝处坚实,以致呼吸窒碍,不能调节;此即横膈膜未麓上下运动之故;宜持以决心,不可退缩。

(2)觉呼吸窒碍时,切不可用力,宜纯任自然,徐徐注意达于下腹。

(3)胸部宜一任其弛缓,使血液循环时,不致压迫心脏,则心窝自然降下。

(4)练习日久,似觉胸膈空松,呼吸静细深长,一出一入,能直达于脐下重心,即为心窝降下之明证。

第三节 静坐时腹内之震动

(1)静坐日久,脐下腹部发现一种震动之现象,即为腹力充实之证。

(2)震动之前十数日,必先觉脐下有一股热力,往来动荡。

(3)热力动荡既久,忽然发生一种震动,能使全身皆震,斯时不可惊骇,当一任其自然。

(4)震动之速度及震动之久暂,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强求,亦不可遏抑。

(5)震动时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动力,自尾闾(臀后脊骨下端尽处,名尾闾)循背脊上行,而达于顶;复透过顶,自颜面徐徐下降心窝,而达于脐下。(自尾闾上行至下降心窝,非一时之事,或距震动后数月,或经年不定,阅者勿误会。)久之则此动力,自能上下升降。并可以意运之于全身,洋溢四达,虽指甲毛发之尖,亦能感之,斯时全体皆热,愉快异常。

震动之理由,颇深奥难解;大率血液循环,其力集中于脐下,由集中之力而生动,由动生热所致。然何以能循脊骨上行,自顶复下返于脐,实不易索解。而事实上,则余所亲历,确有可信。古人所谓开通三关者,即指此(尾闾为一关;背部夹脊为二关,名夹骨关;枕骨为三关,名玉枕关)。

古人解此震动之理,其说颇多,兹引近理者,要不能绳上严格的科学,而固非无可取者。其言曰:胎儿在母体中,本不以鼻为呼吸,而其体中潜气内转,本循脊骨上升于顶,下降于脐,是名胎息。一自坠地后,此脉即不通,而以鼻为呼吸矣。静坐之久,能假此动力,仍返胎儿呼吸之路,即回复胎息之始基。

第七章 经验篇

第一节 幼年时代

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不敢以告人,唯日在病中而已。家居城之西隅,距城东不过二三里,偶因节日,偕兄弟游于城东,中途辄足软不能行,归则一夜必盗汗六七次,幼年之状况如此。

第二节 青年时代

年十五六后,病益多,加以怔忡、心悸、潮热往来等病。犹忆十七岁之春,每日午后身热,至翌晨天明退热,绵延至十八岁之夏方愈。长日与病为缘,益觉支离,而颇知刻苦读书;旧时习惯,读书恒至更深不寐。久病之躯,以病为常事,以不病为变例,故虽病而读书自若,于是体乃益弱,病乃益深。

第三节 静坐之发端

当病盛时,亦百般求治疗之法。而内地偏僻,只有旧医,所用者为汤药,久而无效,亦厌弃之。余虽不以告人,而余先考则察知余病源所在,有时示以修养心性诸书;又示以《医方集解》末卷所载道家大小周天之术;乃恍然大悟,稍稍习之,病良已。然无恒心,病作则惧,惧即习,病已则怠,怠则忘之。然自此知保贵身体,不加戕贼。自十九岁后,诸病虽未尝离身,而较诸幼年时代,反觉康强矣。

第四节 静坐之继续

年二十二娶妻以后,自以为躯体较健于昔,静坐之术即委弃不复为,而又不知节欲,于是旧时诸疾俱作,加以饮食不节,浸成胃扩张病,食管发炎如炽,益以嘈杂,时时思食,食至口,又厌不欲食。友人多劝余静养,余犹以为无伤也,迟回不决。至己亥之春,仲兄岳庄,以患肺疾死。其明年庚子,余亦得咳嗽疾,未几,即咯血;服旧医之汤药,病转剧,三月不愈。乃大惧,恐蹈亡兄覆辙。于是摒除药物,隔绝妻孥,别居静室,谢绝世事,一切不问不闻,而继续其静坐之功,时年二十八也。

第五节 静坐之课程

初为静坐时,自定课程:每晨三四时即起,在床趺坐一二时。黎明,下床盥漱毕,纳少许食物,即出门,向东,迎日缓缓而行,至城隅空旷处,呼吸清新空气,七八时归家。早膳毕,在室中休息一二时,随意观老庄及佛氏之书。十时后,复入坐。十二时午膳。午后,在室中缓步。三时习七弦琴,以和悦心情,或出门散步。六时复入坐。七时晚膳。八时后,复在室中散步。九时,复入坐。十时后睡。如是日日习之,以为常,不少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