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镜头看历史00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杨贵妃——盛唐之乱的红颜(4)

接着,士兵们又包围了驿站。影片演到这里起码与大体史实差别不大,但之后的细节,却让人感觉是为了突出影片主演的存在,以及满足影片主创的一些恶趣味了。影片里,首先是杨贵妃怒斥了叛乱士兵使其自惭形秽,乖乖退去。之后又是皇子们想逼死杨贵妃,李隆基表示愿意退位当太上皇都没有救得爱人一命。最后影片里的杨贵妃是先喝了毒药,然后以一种“十八禁”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然,历史上杨玉环的结局就没有那么“狗血”了。当时李隆基听见外面的喧哗之声,便问左右发生了什么事,左右侍从回答说是杨国忠谋反。李隆基感觉到了情况不妙,杨国忠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谋反?众怒如水火,李隆基很识时务,他走出驿门,先慰劳军士,之后才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李隆基没有办法又让高力士去问话,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割爱,把杨贵妃处死。不然,难安军心。”

此刻的李隆基呆住了,嘴上虽然说“这件事,朕自有处置”,然而进入驿站后,李隆基拄着拐杖侧首而立,依然难以决断。过了一会儿,京兆司录参军韦谔上前说道:“现在众怒难犯,形势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间,希望陛下赶快做出决断!”说完,韦谔就跪下开始不断地叩头,叩得血流满面。但李隆基仍然坚持说:“贵妃居住在戒备森严的后宫中,不与外人交结,怎么可能知道杨国忠谋反呢?”到这一步,还在为杨贵妃辩护的李隆基并不是不明白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将士们反了,陈玄礼等人想要诛杨贵妃等人来平息众怒。当下抛出杨贵妃,对李隆基是绝对是有利的。但是李隆基为什么如此恋恋不舍杨贵妃?是因为爱情吗?

若说爱情,李隆基这一辈子真的爱过谁?说他爱王皇后吧,三十年的夫妻情分终究不及一个作为后来者的武惠妃。说他爱武惠妃吧,他终究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名声不肯在武惠妃活着的时候册封她为皇后。现在李隆基倒是愿意为了杨贵妃不顾自己的名声情愿做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昏君?晚唐诗人温庭筠在途经马嵬驿的时候,有幸看见了贵妃的画像便作诗云道:“慢笑开元有幸臣,直教天子到蒙尘。今来看画犹如此,何况亲逢绝世人。”看来杨贵妃真是绝世的美人,她的一副画像都可以引得温庭筠大发感慨,何况李隆基每日面对的是绝世佳人本尊。由此满心怜爱不舍得抛出杨贵妃给自己当挡箭牌也可以理解。可李隆基的后宫中,谁又是丑女?当年赵丽妃、武惠妃等,她们个个都是美人!情人眼里出西施,也许在李隆基眼里杨贵妃确实是最美的那个人,也不排除他对杨贵妃是有些真爱的;但这绝对不是李隆基一直不舍弃杨贵妃的主要原因。到了马嵬坡这一步,李隆基作为一个弃都出逃的天子早已经没有什么好名声可言了,而且已经失去了大半的江山。现如今李隆基若连一个妇人的性命都保不住的话,他还算是一个男人吗?

至于说杨贵妃是否真的有罪过……答:谁都知道杨贵妃没罪。别说杨贵妃了,就是杨国忠也没有谋反。现在士兵逼宫的用意不过就是以杨贵妃的死来平愤罢了。陈玄礼等人策划这次兵变,目的不外乎是为李隆基找替罪羊。毕竟堂堂天子落到这个地步,总要有一个错误的原因。圣明的天子怎么会平白无故地犯错呢?所以天子犯错,肯定是因为天子身边出了小人。为了安天下,除去小人是必须的。安禄山范阳起兵谋反,打的也是清君侧诛小人的名号。安禄山点名要清君侧,他所要诛的小人就是杨国忠啊。现在陈玄礼等人正是以清君侧之名来诛杨氏,间接将李隆基的错误转嫁到杨氏身上,以换得天下人心,保住李隆基和江山。杨贵妃和杨家人无论在哪一边都成了天子身边的小人,所以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死亡的命运。

面对装糊涂的李隆基,高力士只能把话挑明了说:“我们都知道杨贵妃没有罪过,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杨贵妃、杨国忠都是杨家人啊。希望陛下好好地考虑一下,将士们心里踏实了,陛下也就安全了。”

此恨绵绵无绝期

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应该默然忍受命运的打击,还是应该不顾安危挺身而出去抗击命运的安排?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四十年前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面对命运无情的打击,选择了挺身而出,最终他诛灭了韦后、太平公主的政治集团,赢得李唐江山社稷,成为一位英雄天子。现在英雄老了,他头上的光环也不见了。

再次面对命运的选择,李隆基也不复有当年的意气,他默然地选择了生存。之后,他下令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赐死。佛堂内的杨贵妃依旧毫无选择的余地,她只能为君而亡。杨贵妃的人生看似风光无限好,其实从生到死一切都取决于李隆基的意思。《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自评说:“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其实杨贵妃、武惠妃这两朵绮丽的解语花和王皇后相比,确实是“草木之人”。她们都很得宠,也都是有实无名的皇后。一些人可能觉得有实无名要比有名无实好,其实不然,名分自始至终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不然,武惠妃这么聪明的人何必挖空心思要拿到皇后之名?皇后之名,不仅可以带来“名正言顺”这四个字,还有就是天子的礼敬。李隆基虽然最后忍无可忍地废了王皇后,但他从不曾因为王皇后出言不逊就把她送回娘家。为什么李隆基可以随意地把杨贵妃送回娘家两次?说白了也还是因为杨贵妃到底就只是一个帝王的贵妾,而不是帝王妻。古人对妾的态度和对妻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妾是可以因为小过错而被送走的,妻哪有任意送走的啊?纵使自己的妻子是妒悍之人,忍受不了她的言行,想同妻子分开,也得通过休妻或者请离的方式来解决。古人送走一个妾远比休妻要容易,因为休妻必须符合七出和三不去的条件,而送走一个妾根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

妻子到底是明媒正娶来的,她是家中的女主人,地位岂能同妾相比。同理,皇后作为帝王妻,她才是后宫名正言顺的女主人。所谓“妻不如妾”,那只是后人的意淫。从古人的礼法上来说,妻的地位从来都是远远高于妾的。武惠妃挖空心思想当皇后,何尝不是因为只有当上皇后,她才是后宫真的女主人。不然,作为有实无名的皇后,实际也就是一个宠妃,李隆基要抛弃她的话,连废后诏书都省了。

其实作为帝王妾的杨贵妃,虽说是李隆基身边得宠无比的解语花,但终究也就是一个仰望着李隆基过日子的人。被李隆基纳入后宫,她没有选择的余地;被李隆基两次送出宫又被接回来,她也没得选择;最后被李隆基赐死,她也只能照做。杨贵妃的一生基本上是看李隆基的脸色过日子,虽然中间妒悍的杨贵妃也使过小性子,让李隆基恼怒了一下,但是事后,杨贵妃也好,杨家人也好,很快又去讨好李隆基把事情给化解了。反观王皇后和王家人真的没有那么献媚。王皇后作为李隆基的发妻,王守一作为李隆基的发小,兄妹俩算是和李隆基一起从小玩到大的人,所以他们对李隆基的仰望程度始终不如武惠妃和她的兄弟,以及杨贵妃和她的兄弟。在王皇后兄妹的眼里,李隆基身上大约没有太多神话的色彩,或者说在他们眼睛里的李隆基是天子亦是凡人。王皇后的悲剧也就是因为她太把李隆基看成凡人了。当上天子的李隆基再也不会是当年那个临淄王了。

不过如杨贵妃那样奉君若天,也一样难逃被李隆基抛弃的命运。终究李隆基一生最爱的是他自己。在杨贵妃死后,李隆基命人将她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中,让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察验真身。李隆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安稳军心,保全自己。在李隆基的心里,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妻子死了还可以再娶嘛。曾经的真爱武惠妃死了不过两年,他就把武惠妃的儿媳杨玉环给纳入后宫。杨贵妃再好也不是真的找不到替代的人。真正让李隆基揪心的不是杨贵妃的死,而是自己作为堂堂天子混到最后弃都出逃丢了江山,还被自己的臣子们逼得连一个妇人的命都保不住。作为一个天子,李隆基此时此刻的颜面也算是丢尽了。

陈玄礼等人见杨贵妃已死,立刻脱去甲胄,叩头谢罪。李隆基也为平定军心,而后命令亲信告谕其他的军士们。陈玄礼等也很配合地高喊万岁,拜了两拜才出来。而杨家的其他人,比如杨国忠的妻子裴柔与她的小儿子、虢国夫人与她的儿子裴徽都趁乱逃走,到了陈仓县,被县令薛景仙率领官吏抓获,最后也难逃一死。

马嵬坡之后,李隆基继续西行到达了成都,但此刻的他已经被儿子唐肃宗拱上了太上皇的位置。而香魂已消的杨玉环呢,在佛堂内到底是大义地自愿赴死,还是恋恋不舍,都没人知道。各种文艺作品或褒或贬地给杨贵妃设计很多临终遗言。这其中,我最喜欢洪昇在《长生殿·弹词》里写的那句“一代红颜为君绝”。而这个“君”,在我看来不单是指李隆基,还有杨家的其他人。马嵬坡前的杨贵妃确实是一个很可怜的替罪羔羊,但是可怜之人也不是没有一点儿过错的。如果她之前不是毫无条件地袒护和纵容杨家人,而是戒导家人不要横行霸道,那么即使有今日,她也不一定有这样的结局。

当然,比起这些,杨玉环最大的错误应该是跟了李隆基这个薄情寡义郎。杨玉环本人也是一点儿不吸取教训,李隆基是怎样的无情人,其实杨贵妃早就应该知道的。就算她不清楚开元初年王皇后的遭遇,武惠妃可是她的婆婆,武惠妃死了没有两年,李隆基就向杨玉环示爱了。杨玉环竟也接受了。她是看不到武惠妃人走茶凉的遭遇呢,还是选择性失明呢?武惠妃的今日不就是杨玉环的明天吗?寿王李瑁虽然是一个窝囊的皇子,但也好过李隆基这样英雄式、才子型的薄情天子。可杨玉环偏偏选择李隆基,这本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而且这个错误的选择,杨玉环表现得并没有多么无辜。

此外,在安史之乱中无辜丧命的人很多,杨玉环绝对不是其中最可怜的一个。就拿张巡这个人来说吧,他为大唐的社稷死守睢阳城,最后弹尽粮绝还在坚守。百般无奈之下,他只能杀妾犒军。张巡的小妾不可怜、不无辜吗?她和安史之乱的发生没有任何关系,但还是因此丧了命。安史之乱中真正的可怜人是百姓。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

袁枚此诗,不虚也!

马嵬坡之后,一代红颜杨贵妃香消玉殒了。但是她的传说从来就没有断过。而这些传说也都离不开李隆基对她的追思。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到达蜀地的李隆基日夜思念杨贵妃,所谓“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代笔记《明皇杂录》中说《雨霖铃》的乐谱就是这时的李隆基为悼念杨贵妃所作的。其他笔记小说中也有说《雨霖铃》是李隆基追念张九龄,因为自己当初没有听信他的忠言劝告。

无论《雨霖铃》追念的到底是谁,谱写《雨霖铃》乐谱时的李隆基心情必然是悔不当初。昔日威加海内的堂堂天子,到如今只落得弃都出逃,沦落到四川又被儿子推上了太上皇的“宝座”。活着看到自己辛苦经营数十年的江山破碎,这对李隆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惩罚。

至德二年,在唐肃宗李亨领导下,唐军收复了长安。作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也得以从益州返回了长安。重返故宫后,李隆基面对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局面。故宫还在,可是故人没剩下多少了。就连自己的身份也从天子退居为太上皇。太上皇听起来和天子一样至高无上,但是太上皇的荣耀仅仅在于他是现今天子的父亲。天子拥有着天下,而太上皇拥有的仅仅是至高无上的虚名。

这时,李隆基终于体会到从云端掉落在地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了。回忆往日的盛景成了李隆基晚年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些回忆中,李隆基恐怕最喜欢忆及和杨贵妃一起度过的时光。因为繁华的天宝时代是大唐盛世,那会儿的李隆基什么都不用做就什么都有了,杨贵妃则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对李隆基来说,追念杨贵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杨贵妃不仅是天宝时代盛景的象征,更是他创造的大唐盛世的象征。生在开元、卒于天宝的杨贵妃,可以说她的一生就是一个开天时代。杨贵妃死了,李隆基没有死,但是他的时代却画上了句号。

为了悼念杨贵妃,乾元元年十月,李隆基重幸华清宫,临潼县百姓得知后纷纷出来迎接圣驾,大家都想看看阔别多年的陛下现在变成了什么样。过去,李隆基去华清宫的时候都是自己骑马,从不坐步辇,而这回却老老实实地坐步辇来了。一位不知名的县中老人问道:“陛下以前来临潼都是骑马而来,为何这次改乘步辇呢?”李隆基回答:“朕已经老了,骑不动马了。”顿时,迎驾的人都哭了。想想也是,这时的李隆基已经七十四岁了,怎能不老呢?如果说李隆基追念杨贵妃是因为杨贵妃象征李隆基最为辉煌的开天时代,那么唐代人为李隆基所叹惋痛惜的则是大唐盛世已经过去了。

至于《王朝的女人·杨贵妃》这部电影,从一开头到最后,虽然借用了一些历史上真实的人名和大体事件,但其实就是讲述的一个发生在平行空间里的爱情悲剧。至于真实的杨贵妃和唐明皇,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离影片真的是很远很远……

编者注:感谢陆怡霏朋友在编辑过程中对本文章提供帮助,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