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先锋:二战德国半履带装甲车全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德国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诞生

30年代中期起,德国人开始研制基于半履带底盘的装甲战斗车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位于汉堡的汉莎·劳埃德公司所设计的Hkl 6型半履带车底盘。1935年,这项设计方案被汉诺威机械制造公司买下。车体底盘采用与新型3吨半履带火炮牵引车相同的设计,车体上部装甲外壳则采用了比辛·纳格公司的设计方案,整车的组装则在德国机械制造厂内完成。1936年,3吨牵引车的最新改型HK 600 HL Kl 5型被研制出来,该型车作为3吨牵引车的最终型号很快被军方接收并投入批量生产,同时赋予HL Kl 5型“Sdkfz 11型3吨轻型火炮牵引车”的正式军用车辆型号。1937年至1938年间,汉莎·劳埃德·哥利亚工业公司共生产了505辆3吨牵引车。在这一时期,对HKl 6型半履带装甲车的研制产生过深刻影响的还有HL Kl 3(H)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和HL Kl 4(H)型75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这两款车型都采用加宽的60毫米履带设计,前者装有70倍径37毫米加农炮,后者则装有40.8倍径75毫米加农炮。

1935年早期,莱茵金属·博里希公司在军械部的要求下,设计出了HL Kl 3(H)型半履带装甲车。位于车体中部的360度旋转炮塔上,装有一门70倍径37毫米加农炮和一挺MG34型同轴机枪,炮塔上部舱门位置装有一挺MG34高射机枪。该车型在1936年制造出了一辆原型车,并在骑兵部队进行综合测试。

1934年,莱茵金属·博里希公司应军械部要求,研制出了一款装有强大反坦克火炮的半履带装甲车,并命名为“HL Kl 4(H)半履带装甲车”。该车采用了比辛·纳格公司的半履带车底盘,共制造了3辆原型车。该车标准乘员4人,全重6.08吨,正面装甲20毫米,其装有40.8倍径75毫米火炮的炮塔可进行360度旋转。1936年,2号车(右侧)装了新型炮口制退器。从某种意义上讲,莱茵金属·博里希公司设计的这两款半履带装甲车,尤其是其大倾角防弹装甲外形,对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古德里安提出为德国陆军装备一款装甲运兵车的要求后,德国军方已装备的1吨、3吨、5吨、7吨、12吨和18吨标准半履带牵引车都被列入了备选方案,这些车辆基本上都能达到要求。在遴选过程中,全履带和轮式车辆的设计方案也参与了竞争,但由于造价昂贵、机械结构复杂且暂时没有形成规模量产,军械部门拒绝考虑装备全履带车辆,而轮式车辆也由于越野性能不足被排除在外。这款特种运兵车辆的选择趋势越发明显地集中到了几款已投入量产的半履带火炮牵引车上,其中最适合搭载一个10人步兵班投入作战的车型是在1937年投入量产的Sdkfz 11型3吨火炮牵引车。而此时此刻,汉诺威机械制造公司以3吨牵引车的后续改进型号Hkl 6型中型半履带火炮牵引车为蓝本,设计出了一款半履带装甲运输车,(德文名称:Mittlerer gepanzerter Mannschafttransportwagen,缩写为“MTW”)。该车型得到了军方的认可,并被赋予标准军用车辆型号“Sdkfz 251 Ausführung A”,即“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Ausf A型”。与它的母体3吨火炮牵引车相比,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底盘的改进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采用了新型45度角转向轴;二是采用体积更大的双通气孔散热器;三是重新设计和定位了发动机排气管;四是更换了油箱。箭在弦上,大战在即,这款中型半履带装甲车的诞生时逢德国扩军备战的最后时刻,作为纳粹德国精锐的陆军所装备的一款传奇车辆,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将伴随德国军队走完其辉煌却又短暂的6年时光。

出厂交付的Sdkfz 251 Ausf A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此时由汉诺威公司设计的半履带装甲车产量还很少,在德国陆军中并没有被大规模使用。

德国汉诺威机械制造公司

德国汉诺威机械制造公司(德文名称为“Hannoversche Maschinenbau AG”,缩写为“Hanomag”)是德国一家著名的蒸汽机车、拖拉机、卡车和军用车辆的生产制造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汉诺威公司就因为其向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大量出口蒸汽机车头而名声大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诺威公司研制并批量制造了德军制式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和Sdkfz 11型3吨牵引车等军用车辆。

汉诺威公司最早源于1835年乔治·爱格斯多夫在德国汉诺威成立的一家名叫“埃森·吉瑟利”的机械制造厂,专门用来生产小型蒸汽机车头。他们后来逐渐将生产领域扩大到农用机械,并在1846年为德国汉诺威州铁路局建造了第一台火车头。截止到1870年,该厂已生产了500辆机车头,并于1871年更名为“汉诺威机械制造公司”。从1905年开始,汉诺威公司开始涉足汽车制造领域,并在该年接到了德国陆军的订单,生产了铁甲火车用的装甲机车头。截止到1912年,汉诺威公司在农用机械方面的产品已形成规模,并开始大量采用汽油机作为车辆的动力装置。

从20年代开始,汉诺威公司开始致力于多款汽油机车辆的研制与生产,并在1920年至1930年间生产了15775辆汽车,但该公司仍没有获得足够维持生存的收益,在20年代末期将自己的火车生产分厂卖给了亨舍尔公司。由于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汉诺威公司的订单直线下降,虽然当时它占据着仅次于欧宝公司的达14%的国内市场份额,但最终还是因为债务危机而不得不将工厂抵押给汉诺威市政府。

进入30年代后,汉诺威公司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其设计的多款优秀轿车参加了1936年的柏林汽车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诺威公司的汽车厂开始生产军用车辆的发动机,并出品了SS-100重型牵引车的军用型号,及本篇的主角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战后,汉诺威公司重新转回民用车辆的生产领域,并在1952年被莱茵财团兼并。1964年,莱茵财团接管了亨舍尔公司,并将其并入旗下的汉诺威公司,同时将该子公司命名为“汉诺威-亨舍尔公司”。极具历史巧合的是,40年前正是亨舍尔公司收购了汉诺威公司的火车制造工厂。

70年代至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兼并和重组后,1989年世界第二大工程设备制造商日本小松制造株式会社成为了汉诺威公司的大股东,并在2002年成立了大型跨国公司—小松-汉诺威联合工业公司。截止2005年,该公司每年生产挖掘设备2500至3000台,年营业额三亿多欧元,有员工1170名。

2008年拍摄的小松-汉诺威联合公司厂房。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后,命运起伏跌宕的汉诺威公司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成为世界工程挖掘设备的主要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