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的怒吼: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火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奥匈帝国与法国的典型火炮

“斯柯达”榴弹炮

今天,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奥匈帝国已经逐渐为人所淡忘,然而在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近百年间,这个拥有捷克工业行省和巨大斯科达兵工厂的二元制帝国,其军工实力却不容小觑——对于这一点,通过一种“斯科达”305毫米巨型榴弹炮就可见一斑。奥匈帝国的这种“斯柯达”榴弹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酝酿中的几年间研制的,也就是说,它是斯柯达公司为奥匈帝国备战而专门研制的一种武器。当时,设在皮尔森镇(现在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城市)的斯柯达公司在研制和生产超重型火炮方面已经远远地走在了世界同行们的前面。也正是在此期间,该公司研制推出了这种以公司名字命名的榴弹炮。与那个年代欧洲地区的许多国家一样,在即将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也同样面临着必须摧毁大量环状防御工事的问题——因为这些环状防御工事所保护的有可能是奥匈帝国潜在敌人的那些重要的机构和中心。由于这一类防御工事越来越巨大厚实,所以必须使用重型武器才能将它们彻底炸毁掉。到1911年,斯柯达公司已经制造出一种305毫米榴弹炮,其性能非但一点儿不比欧洲国家的任何一种同类武器逊色,而且在主要性能上让其他榴弹炮望尘莫及——这种炮管短粗的榴弹炮可以发射382公斤或者287公斤重的炮弹,威力足以贯穿欧洲所有要塞最为厚实的防护层。

在斯柯达公司设计的重型榴弹炮中,1911型“斯柯达”榴弹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型号,也是这一类重型榴弹炮中,第一种开始考虑按照汽车机动理念设计的武器系统。需要迁移时,每一门榴弹炮都可以分解成三部分:炮管、发射平台、主体炮架。拆卸开以后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利用大型“奥斯特罗·戴姆勒”牵引车,缓慢平稳地进行公路运输。需要利用汽车运输时,可以将这些榴弹炮编制为双车两两运输的方式,即一辆牵引车运输两个炮管和两个炮架,另一辆牵引车运输两个发射平台。每一辆牵引车上还必须乘坐几名炮手,以便操控牵引车的刹车。此外,还需要另外的几辆牵引车来运输弹药以及拆卸这种装备时需要使用的起重机、工具等,有的时候甚至还需要运输一个特制的可移动车间。另外,还需要多辆卡车来运送其他相关的设备、物品和人员。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1911年,这样的牵引车并不是经常可以使用的,所以尽管1911型“斯柯达”榴弹炮已经设计出了这种新颖的,可以分解运输的方式,但也只能说是在该榴弹炮的设计中引起了这方面的关注而已。1914年,在征服比利时各要塞的战斗中就曾使用过这样的机动炮兵连(参与作战的还有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研制的420毫米“贝尔莎”大炮),而且在其后发生的凡尔登战役,以及在意大利的作战中,也都动用过这样的重型机动炮兵连。

以分解状态进行运输的1911型305毫米“斯柯达”榴弹炮。

有意思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1911型305毫米“斯柯达”榴弹炮,实际上只是一个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对于重型火炮,特别是超重型火炮的需要就变得日益明显,于是,斯柯达公司又制造出了不少更大口径的武器。其中,第一种更大口径的武器是1914年制造完备的。但它并不是野战榴弹炮,而是一种打算在装甲炮塔内使用的岸防火炮。这种火炮名为1914型“斯柯达”榴弹炮,其口径为420毫米,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研制的某种同类榴弹炮完全相同。这种武器参加作战的次数并不多,只是在与意大利北部接壤的战场,偶尔用它来摧毁那些特别厚实的防御工事。然而,在一战中幸存下来的一些1914型“斯柯达”榴弹炮后来却变成了很不错的岸防火炮武器系统,并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种巨大的420毫米榴弹炮的迁移和运输无疑是一项非常庞大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斯柯达公司于1916年又推出一种更正规的榴弹炮,它是该公司专门设计的一种适合在野战条件下使用的1916型“斯柯达”榴弹炮。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种非常巨大的420毫米榴弹炮,安置就位或者迁移运输需要花费好多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直到1917年,一种安置就位或迁移运输相对容易一些的改进型420毫米榴弹炮才初见端倪,它就是1917型“斯柯达”榴弹炮。1917型“斯柯达”榴弹炮在许多方面与1916型“斯柯达”榴弹炮完全相同,只是它分解后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利用大型轮式牵引车来运输。安置就位之后的1917型“斯柯达”榴弹炮的总重量在100吨以上,而在公路上运输时,其综合载荷还要远远大于100吨。1917型“斯柯达”榴弹炮的发射速度仅为每小时大约1~2发,但它可以发射1000公斤重的最重型炮弹,而且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14600米。

1911型305毫米“斯柯达”榴弹炮是第一种按照汽车机动理念设计的重型火炮。迁移运输时,可以将这种装备分解成三部分:炮管、炮架和发射平台。

1914型“斯柯达”是作为一种岸防榴弹炮研制的,但在意大利北部的战役中,这种420毫米榴弹炮变成了摧毁军事要塞的得力武器。这种榴弹炮的发射速度仅为每小时两发。

除此之外,斯柯达公司还在1916年制造出一种昵称为“芭芭拉”的1916型“斯柯达”380毫米榴弹炮。它也是一种适合于汽车运输的榴弹炮,但这种武器几乎没有进入到实际制造阶段。1918年之后,为数不少的1911型“斯柯达”305毫米榴弹炮仍然广泛分散在那些从古老的奥匈帝国分离出来的一些新独立的国家里。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意大利则在接收到一些1911型“斯柯达”305毫米榴弹炮的同时,还接收到少量的420毫米岸防榴弹炮。

1917型220毫米“施耐德”长炮管加农炮

1914年之前,法国的一些军事思想家们普遍认为,法国陆军的主要长处是快速攻击,因此,法国的陆军部队实际上应该加强军事训练和提高战术决策能力,而根本不需要装备那些主要用于防御或慢攻的重型火炮。鉴于这样的一种指导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之前,法国陆军在重型装备方面的全部家当只有一种口径并不大的火炮,那就是需要为集结行动的法国步兵团开道的1897型75毫米野战火炮。正是如此的不重视导致了一战初期法国陆军的重型装备奇缺。然而,1914年发生在法国边境上的几次战役充分证明,那些军事思想家们先前认为法国陆军不需要重型装备的思想是极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后果非常可怕。在德军重型火炮的猛烈轰炸下,法军精心构筑的堑壕防线不堪一击,遭到重创后的法国陆军不得不撤退到堑壕防线的后面,而幻想中的一战“标牌”战术——堑壕防线则无奈地以全面失利而告终。

堑壕防线战术失利之后,法国陆军很快就发现,他们迫切需要装备重型火炮。因为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长期以来只关注75毫米野战火炮,并将其作为一种可以执行所有任务的武器这一想法和做法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对抗现代化军事防御工事方面,75毫米野战火炮这样的火炮并没有什么用处。摧毁壕沟和碉堡必须利用大口径武器,但法国陆军几乎没有这种装备。万般无奈之下,法国只好从其周边的海岸炮兵部队和一些古老的要塞紧急拆调了一些大口径火炮,但由于这些武器早已老旧过时,致使法国陆军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再一次遭受重创。

毫无疑问,法国陆军急需装备更好的大口径武器,但制造这些武器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没有办法,法国的火炮设计者们只好白手起家发展和制造新的重型武器。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直到1917年,法国重型武器的生产鼻祖——施耐德公司才得以提交了他们研制的第一种名为1917型220毫米“施耐德”长炮管加农炮(亦称作“220 L 17 S加农炮”)的重型火炮。这种火炮是一种舰炮的衍生产品,其口径为220毫米。它的炮管又细又长,安装在一个巨大的长形炮架上,当火炮发射时,位于托架内的炮管就沿着长长的炮架向后滑动。1917型220毫米“施耐德”长炮管加农炮是一种必须分解成两部分(炮管和炮架)才能运输的重型武器,但它的射程可以达到28800米,这一点非常令人满意,更令人满意的是它可以发射104.76公斤重的炮弹。

由一种舰载武器衍生而来的1917型220毫米“施耐德”长炮管加农炮。这种长炮管火炮是法国第一种新设计并进入法国陆军服役的火炮,它替换了1914年作为应急措施临时装备在法国陆军的老式岸防火炮。

实战证明,1917型220毫米“施耐德”长炮管加农炮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重型武器,而且它们在恰到好处的时间点上运抵了法国战场。1917年年中,凡尔登战役中的法国陆军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好多战区公然发生兵变,不少官兵拒绝继续战斗。而对于德军来说,由于他们长期以来一直依仗着威力无比的大口径火炮而士气较高,所以不曾听说过有兵变的部队。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对峙情况下,法国陆军炮兵部队相对来说并没有受到兵变的影响,他们利用这种1917型220毫米“施耐德”长炮管加农炮和其他一些类似的重型武器继续进行顽强的战斗,直到所有的麻烦(兵变、厌战)全部解决,从而确保了法国陆军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面对骄傲狂妄的敌人,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因为如此,1917型220毫米“施耐德”长炮管加农炮被看作是在麻烦不断且令人绝望的1917年拯救了法国的火炮。而且在1918年发生的历次战役中,这种火炮继续扮演了同样的角色。

到1918年,1917型220毫米“施耐德”长炮管加农炮已经成为法国火炮场内多种火炮中较好的一种,并一直服役至1940年。尽管如此,在一战期间仍有不少这种型号的火炮落到了德国人手里,德军将它们作为岸防火炮部署在了所谓的“大西洋壁垒”上。甚至在1944年6月爆发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人们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84/17型240毫米“圣金刚石”长炮管加农炮

西线的堑壕防线战术彻底失败之后,法国陆军认识到他们迫切需要装备大口径重型火炮,但由于多年来的不重视,当时的法国奇缺这一类装备,而紧急研制又来不及,就只好从周边的海岸炮兵部队和一些古老的要塞中紧急拆调了一些老旧过时的大口径火炮临时编制到陆军部队中。1884型240毫米重型火炮就是其中之一。该火炮是法国圣金刚石公司于1884年设计的一种口径为240毫米的重型海岸防御武器,它们被紧急拆调并运抵法国陆军前方部队之后很快就投入到了凡尔登战役中。但在1915年初,法国陆军普遍认为,利用传统的方法将这种火炮作为一种野战火炮使用时,它们实在是太重了,所以应该将它们安装在一种特制的铁道炮的炮架上——当时,法国的其他许多武器都是用这种办法临时凑合而成的。但是,铁道炮并不总是能及时部署到最需要大口径火炮的地方,在1916年爆发的凡尔登战役期间,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敌对双方火炮之间的较量更加激烈,战事也更加艰难。在这样的对峙情况下,大口径火炮往往比远距离火炮用得更多一些。因此,有时候就要求将圣金刚石公司的这种240毫米火炮安装到某些野战火炮的炮架上凑合着使用。

1917年,一种新制造的炮架递交到了法国陆军的手里。将圣金刚石公司的240毫米火炮与这种新炮架组合起来之后,一种名为84/17型240毫米“圣金刚石”长炮管加农炮(亦称作Can 240 L 84/17 St Ch)的新型武器就诞生了。值得注意的是,从那以后,最初版本的1884型火炮就很难看到了,它们被全部返回公司进行了类似的翻修改造,变成了后来的1917型240毫米“圣金刚石”长炮管加农炮,即Can 240 L l9l7 St Ch。84/17型240毫米“圣金刚石”长炮管加农炮是一种综合性能佳,但很笨重的武器。它的炮管必须从其炮架上拆卸下来进行单独运输,在公路上运输时,它的炮管和炮架又长又重,非常不容易携行。平常的牵引车辆似乎无法胜任,必须是蒸汽牵引车才比较容易一些。由此可见,除非对道路进行了专门的铺设,否则这些武器的越野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在当时,要组装或者拆卸这种火炮,也常常得花费好多天的时间。

相对身管长度而言,这种84/17型240毫米“圣金刚石”长炮管加农炮的射程很有限,仅为17300米,但它却可以发射威力相当强大的、重量为161公斤的炮弹。所以这种武器在1917年的生产量很大,但在1917年之后,其生产量就受到限制了,很可能是因为当时没有时间和资源制造更多炮管和炮架的缘故。一些改进型“圣金刚石”的新炮管是1917年制造的,明显比原先的炮管长一些,但其性能没有变化。1918年11月签署停战协议时,这些加农炮的磨损很少,仍然是相当新的武器。所以直到1940年法德开战时,法国陆军至少还保留有2个或者3个装备这种武器的炮兵连,但是在那一年年底取得胜利的德国人则认为,它们已经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破铜烂铁了,于是就利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将遗留下来的所有这种武器全部销毁掉,其绝大多数的残碎断片迄今仍然还躺在路边的破车厢里,覆盖于一层不算厚的土壤之下……

84/17型240毫米“圣金刚石”长炮管加农炮最初只是1884年制造的一种要塞用岸防武器,临时拆调到法国陆军之后,法国陆军最初想将它改装成一种铁道安装式机动作战武器,但到了1917年,它已经发展成一种野战炮架安装方式的重型武器。

可以很方便地将84/17型240毫米“圣金刚石”长炮管加农炮的炮管从其炮架上拆卸下来。需要迁移时,可以将这种火炮分解成两部分进行运输。由于这种装备非常长,所以运输起来特别费劲。运送到部署地点后,重新安置好炮位也需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

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那几年,法国的军备工业也并不是完全不进行重型火炮方面的研制活动。比如,规模庞大的施耐德公司就非常关注重型火炮,为了能随时了解世界各国在火炮设计方面的最新情况和影响力,并始终能够快速抓住任何一个有可能出现的销售机会,该公司一直都在依靠自筹资金为主要办法来发展各种射程的大口径火炮。正是由于有如此明确的主导思想和充足的技术储备,在法国陆军急需装备重型火炮的1914年,该公司可以如探囊取物般地设计出一种在一战期间闻名遐迩的280毫米大口径火炮,即1914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热切希望提高其重型火炮拥有量的法国陆军很快就接受了这种装备,并将它们投入到当时正在酣战的凡尔登战役中。

早在两年之前,施耐德公司就提交了该榴弹炮的第一门样炮,只是当时为它起的名字是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迫击炮。在欧洲大陆,人们经常会将重型榴弹炮称作迫击炮,因此,施耐德公司为自己的榴弹炮起这样的名字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法国陆军当时订购一切现成的武器,所以他们只能是有什么买什么——也就是说,任何武器当时已经不可能按照法国陆军的需求再发生什么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重型火炮的法国陆军只能将这种非常笨重的武器照单全收。施耐德公司将1914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设计制造成一种重型火炮的初衷,是准备将这种武器用于攻城作战——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会有足够的时间将这种武器运抵战场,并有更多的时间安置炮位。因此,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必须至少分解成4部分才能进行运输,并且在运抵炮兵阵地后,得将它安置在一个巨型金属发射平台上才能发射。装填弹药时,需要借助于一个小型起重机将炮弹提升起来放到一个不大的横行小车上,这个横行小车沿着一对轨道滑动到火炮的后膛位置,然后再借助于一个链传动夯将炮弹压入到火炮的后膛内。

这种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的装配线建立起来之后,就以一种很高的效率被大量生产出来。由于这种榴弹炮的射程仅为10950米,还在德国远程火炮的射程之内,所以有不少的装备遭到了德国反炮兵武器的袭击。尽管法国的炮手们并不太喜欢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但它仍然不失为一种可以用于摧毁堑壕系统和地下设施的高效能武器。不过,这种武器确实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它们的迁移运输和重新部署都非常的麻烦,必须将这种榴弹炮分解成4部分才能运输,运抵部署地点以后还必须挖掘一个可以安置其巨型钢结构发射平台的大坑,以及另一个在该榴弹炮以高仰角发射时,允许其炮管反冲得更深一些的坑。

1918年之后,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有幸成为法国陆军选择继续留用的武器之一,其中的一部分一直服役至1940年前后。那时候,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已经属于上一代的装备了。随着德国的各种装甲车辆肆意碾压横穿过法国的土地,这一类榴弹炮再也没有可以发挥作用的机会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曾经从法国陆军手里缴获了许多毫发未损的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然后将它们扩充到了自己的攻城装备之中。二战中,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期间,以及其后在围攻塞瓦斯托波尔期间再次启用了这些古老的攻城火炮,在这样的战斗中,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已经不是什么缺点了。如此一来,法国陆军的这种最初用来挫败敌人的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最终却为敌人服务,其颇具戏剧性的结局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是一种非常笨重的攻城作战武器。由于其射程有限,所以只能将这种榴弹炮安置在德国远程火炮的射程范围之内。事实上,这种榴弹炮中有不少就是因此而未能逃脱德军的远程反炮兵火炮的。

370毫米“菲鲁”榴弹炮

370毫米“菲鲁”榴弹炮最初是根据海岸炮兵武器的要求设计制造的,这种武器能进行俯射,从而穿透防护相对薄弱的战舰的甲板。到1913年,法国已经制造出大量可以高仰角发射炮弹的该型短炮管榴弹炮。并且在一战结束后,法国将1913年制造的这种370毫米“菲鲁”榴弹炮作为特种武器全部保留了下来。

从外表上看,370毫米“菲鲁”榴弹炮只是一种小型武器,但它这种外表实在是太具有欺骗性了。事实上,它是一头残暴无比的“猛兽”。这种武器最初是作为一种静态海岸炮台设计的(至少在理论上它可以作为这样的武器),本来已经交付,而且还进行了部署和设置,但后来却又放弃了,转而改为陆军武器。人们不禁会问:那个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时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事情大概是这样的:1914年初的大屠杀发生之后,法国陆军在匆忙中无以应对,他们可能是想寻求一些重型火炮并将它们部署在堑壕战线后方的区域内,以便能够为堑壕防线的作战能力提供一些有限的支援。对于法国来说是很幸运的,因为这种370毫米“菲鲁”榴弹炮就是在这个时候交付的。当时,它是以两个不同版本的形式提交的。其中的一套适合于在铁路货车上使用,另一套则适合于在公路运输车上使用,这两个火炮版本的炮架装置都带有操作用的起重机架、起重机和其他一些专用设备。在这些专用设备中,个头最大的是它的炮管吊架,运输过程中,它被悬挂在一个专用轮式起重机架的下方,而其他专用设备——主要是弹药和各种辅助装置也都以类似的方式悬挂运输。

如果没有将这种370毫米“菲鲁”榴弹炮迁移到最佳位置的话,那么它的安置就位将会非常艰难。安置炮位的准备工作是从挖掘一个非常大的土坑开始的,为的是将主发射平台放入其中;在坑的下部还必须做一些垂直挖深,以便能为炮管制退留出必要的空间。安装在发射平台上的重型炮架可以吸收掉大量的后座力,其特征是在炮管的炮耳上耦合了一个基本的后座活塞系统。完成与炮位安置和组装有关的所有工作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并付出大量的劳动,但与其对战局的贡献相比,这一切都是值得的——1915年期间,法国为了能够在前线上部署这一类重型火炮,就不得不付出这样的代价。这种部署在前线的榴弹炮最初发射的弹药仅仅是穿甲弹,后来慢慢地就变成了重型高爆弹——后者是在1917年期间开始使用的。1917型重型高爆弹一共有两种类型,其中比较重的一种其重量高达489公斤。然而,370毫米“菲鲁”榴弹炮的射程仅为8100米,这就意味着它很容易遭受敌方反炮兵武器的袭击,从而使先前的所有努力都有可能付诸东流。但在当时那样严酷的非常时期,法国所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那些不幸的法国炮手们只能是豁出自身安危,与这种“菲鲁”榴弹炮共存亡了。

1916年9月,在富科库尔奥尔内勒(Foucaucourt)西部的巴拉奎山谷(Ravin de la Baraquette)安置就位的370毫米“菲鲁”榴弹炮。那一年里爆发了很多次战役,在这些战役中,火炮变成了血腥战争中的主要杀戮者。

外表看似简单的370毫米“菲鲁”榴弹炮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操纵控制的“猛兽”,但它发射其最重的炮弹时,射程仅为8100米。这种榴弹炮最初是作为一种海岸防御武器设计的,后来发展成为一战期间多种重型火炮中的一员。

1918年之后,这种370毫米“菲鲁”榴弹炮全部进入了法国的军火库内被保存起来,并在1940年的法德战役期间被再次拖出仓库。当时,法国军方对于是否应该将它们部署到一些恰当的地方好像有点儿犹豫不决。但无论这种犹豫不决的结果如何,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纳粹德国空军的攻击下被毁掉了。

法国的自行式重型火炮

到1917年,忙于这场火炮对抗战的各国炮手们普遍遇到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火炮缺乏机动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地形特征,而且它们的弹药也太沉重。然而,尽管任何形式的军事机动似乎都有可能错过战机,但如果这种错误仅仅是因为火炮不能足够快速地迁移到炮位上所致,无论是军方还是民众都不会轻易原谅这一点。于是,为了将这种非正常因素排除,各种方式的试验都想尽办法进行过了,但答案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发展重型拖拉机式的履带车辆。如果说还需要强调些什么的话,那就只能由类似于坦克式的东西来提供了。

当施耐德公司的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履带式自行炮架方案得到人们的欣赏和认可后,法国很快就全力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实际上,这种履带式自行炮架是一种将重型火炮的炮管安装在履带式底盘上的新型结构。针对这种履带式自行炮架项目进行的所有试验都是单独完成的,完全没有与法国的坦克项目搅和在一起。这种炮架采用了由施耐德公司在其勒克鲁佐工厂(Le Creusot works)研制的一种巨大的履带式底盘。在早期进行的试验中安装的是155毫米火炮,但在后来的生产型产品上又换成了另一种名为194毫米GPF加农炮的长炮管火炮(译为“大力菲鲁”加农炮,其中的“菲鲁”是其设计者的名字)。此外,在其中的一部分炮架上还安装了另一种武器,即280式榴弹炮,它是14/16型“施耐德”280毫米榴弹炮的一种衍生产品,这种配置方式的自行火炮也被称作M 280 sur chenilles。

194毫米GPF自行炮架式加农炮侧视图。

这两种武器采用同一种通用炮架,而这种炮架由一台安装在底盘后部的汽油发动机驱动。驾驶员坐在底盘的最前端,炮管的托架差不多挨到了他的座椅后面。这两种武器都配置了一个小型起重机,以便能够将弹药提升到与炮管后膛后面的乘员平台等高的位置上。由于这样的布局安装方式或多或少会限制火炮的仰角,进而影响到它的射程,所以说,这种设计方法本身是存在缺陷的。但是,这种炮架却可以提供很好的机动能力。两者相比取其利,人们更愿意接纳它在机动性方面的优点,而忽略其他方面的不足。当然,为了增大火炮的仰角,后来还是对这两种型号的自行炮架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重新设计。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产量,只制造了少量可以安装280毫米口径炮管的样炮,真正的生产型火炮则统一安装的是194毫米口径炮管。1918年之后,少量280毫米版本的炮架也不再使用了——它们基本全被改装为使用194毫米口径火炮的制式化版本。即便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种原始的履带式自行炮架武器在数量上仍是微不足道的。

尽管与现代野战自行火炮相比,这些履带式自行炮架武器都是一些既笨又重的家伙,但它们可以在不需要牵引车辆的情况下毫不费劲地成功穿越各种苛刻难行的地带,而且其火炮本身的射程、弹重和威力也都很理想。到1939年,法军的现役装备中已经很少有关于这种火炮的记载了。不过,有很多证据显示,在1940年爆发的法国战役期间人们还听到过它的怒吼,但到了德国坦克泛滥成灾遍布于法国大陆的时候,它们就彻底地销声匿迹了。法国投降后,幸存的一部分194毫米版本自行炮架加入到了德国占领军的炮兵中,成为驻法德军要塞守卫部队临时使用的武器。

不管怎么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就能够研制出一种使用履带式底盘的自行炮架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而到了现在,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更有把握地说,它是第一种可以由任意人数操作使用的真正的自行式火炮平台,具有许多非凡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还延续到了其后的许多设计中——比如,除了复杂的巨型履带式底盘外,这种炮架还可以自动调节反后座机械装置,以便使其与所有可以实现的仰角、液压刹车系统和气动复动机相适应。

采用施耐德公司研制的大型履带式底盘的280 sur chenilles自行火炮,它承载的是14/16型280毫米“施耐德”榴弹炮的一种衍生火炮。这种280毫米火炮的生产量很少。

采用与280毫米型自行火炮相同底盘的194毫米GFP加农炮。尽管其仰角有限,但它极大地提高了机动性,足以弥补仰角受限方面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