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第一章 什么是演讲
第一节 演讲的概述
一、演讲的概念
什么是演讲?也许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用嘴说话。但是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演讲和讲话有很大的区别。抗日战争时期,经常有些爱国人士、学生经常会在人潮汹涌的地方,面向听众,凭借自己的口才,运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发表个人见解,感召听众,这是我们所熟悉的演讲。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游吟诗人荷马,游走希腊各地传唱特洛伊战争中英雄们的事迹;我国的大思想家孔子也是周游列国,推广他的学说,劝告各国诸侯;它们在形式上都是所谓的演讲。
所以演讲和说话的区别应该在于,演讲的目的是:因疑作答、寻根问底、明辨是非、释疑解惑、阐明观点。而说话,是人们的自言自语,日常的寒暄聊天,或者一般性的个别交谈。
首先,演讲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不单纯地等同于书面用语也不单纯等同于口语,它是既兼有书面用语的正式,又具有口语的特点和感染力。
其次,演讲的目的就是发表见解、阐明道理。
第三,演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演讲是面对听众的讲话,在演讲现场演讲者与听众进行着信息交流和感情互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时空情境。
最后,为了打动人心,演讲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要借助相应的艺术手段增强演讲感染力。
但要注意的是,演讲不能单纯地表演,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要用表演来演绎和阐释演讲的目的。不能单纯朗读,“演”与“讲”在演讲实践活动中,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统一。在这里“讲”是起主导作用,起决定因素的,而“演”则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我们可以给演讲下这样一个定义:演讲是一种对众人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系统的、直接的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亦可被视为“扩大的”沟通。
二、演讲的条件
演讲是在社会实践的直接需求下产生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交往,在这样的交往中,人们在展开的各种活动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科学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种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必然要发表见解,提出主张,释疑解惑,抒发感情,以达到说服人、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目的。
(一)演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现实性和艺术性
人们在开展这种活动时,无论是演讲者、主持者抑或是听众,都有自己的目标指向和心理定势,都十分重视演讲的实际效果。就演讲者来说,当然力求当场感召听众,说服听众,达到其预定的目的和任务。就听众而言,从社会价值观念出发,同样也希望从演讲中获得知识和启示。至于演讲主持者,本来就承担有根据特定的目的对演讲活动进行组织和安排的任务,更希望演讲活动各方面协调,圆满成功,达到最佳的实际效果。
一场富有吸引力的好的演讲,不仅可以生动地反映生活,揭示真理,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同时也可以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演讲活动所发挥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正是社会实践的直接需求,同时,这本身也正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生活,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
演讲,不仅是一种现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通过生动的逻辑思维使人认识抽象的真理,艺术往往通过形象使人认识真理。在演讲活动中,演讲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使听众心悦诚服,精神感奋,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喻之以利,导之以行”。为此,常常要借助于戏剧、音乐、绘画、相声、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艺术手段为其服务。当然,它虽然具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的一些特点和因素,但它毕竟不同于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现象。文学艺术作品常常运用典型化手法,形象地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其本身并不等于现实生活;而演讲则是直接地表现生活,其本身直接体现着现实生活内容。
(二)演讲必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
所谓“特定时空环境”,一般指的是演讲者和听众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如“街头演讲”,演讲者与听众同时处在街头;“法庭论辩演讲”,演讲者与听众同时处在法庭的氛围之中。
一般说,演讲活动都要有相应的场合、相应的听众、适当的布置、合适的讲台、良好的音响效果和一定的时限。一定的时空环境反作用于演讲,制约着演讲的内容、语言和表情动作等等。一旦时空环境发生转移和变化,演讲的内容、语言和表情动作等也必须随之转移和变化,以适应新的时空环境。在科学飞跃的发展的今天,时空观念发生了离异性变化,时间在超强度地缩短,空间在奇迹般地扩大。
广播、电视,拓宽了人们的空间范围。同时也缩短了人们的时间差距,运用广播、电视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演讲者和听众组合起来,使传统的演讲出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如广播电视演讲,从表面上看,听众、观众并未直接与演讲者处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环境中,但从根本上仍是处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演讲者仍然必须有强烈的现场感,宛若置身于听众之中,也要考虑听众对演讲的情绪反映和态度评价,尽管各种反映和评价不一定立即在现场流露出来。
因为在设置着麦克风和摄像机的演播室内演讲,本身也就是处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演讲者都无法逃脱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对他的制约,离开了这些,演讲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
(三)演讲必须依托语言来展开
语言是人们彼此交流思想以达到互相了解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生产的任何方面,都直接或间接以语言为工具。有声语言就是演讲活动中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最主要的媒介和物质表达手段,它是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以流动的方式,运载着演讲者的主张、见解、态度和感情,将其传达给听众,从而产生说服力、感召力,使听众受到教育和鼓舞。离开了口语表达,就无所谓演讲。要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智育人、使听众心领神会的效果,演讲者的语言必须流畅易懂,富有魅力。
好的有声语言不仅准确清晰、圆润和谐,而且绚丽多彩、生动有趣,以其跌宕起伏、音义兼美的艺术魅力,形成一种境界,使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均达到最佳的状态。
三、演讲的主要表达手段
演讲顾名思义,就是有演还要有讲。“讲”是讲明道理,诉说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演”是借助声音、表情、动作来加强演讲的生动性。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运用有声语言,加上动作、体态和表情,巧妙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自己观点看法,加强演讲的力度和感染力,是每个演讲者都会做的事情,所以,演讲的主要表达手段,我们可以概括为:声音表达、态势表达和形象表达。
1.声音
一般来说,声音是构成演讲的基本条件。声音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声音承载演讲者的思想和情感,直接传达到听众的耳朵,因为听众是直接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所以要求演讲者吐字准确清晰、声音圆润清亮、语音语调具有节奏性、语气富有感情色彩。
2.态势
态势是指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眼神以及表情等表演活动。
演讲者通过形体动作辅助声音的工具,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直接传达给听众的视觉器官。它可以加强声音感染力和表现力,弥补声音的不足。它要求演讲者动作准确到位、自然协调、个性鲜明。
3.形象
形象是指演讲者的容貌体形、衣冠服饰以及举止神态等方面。
主体形象的好坏、美丑,直接影响听众在视觉方面的欣赏感受和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它要求演讲者在符合演讲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意装饰朴素得体,举止神态优雅,风度翩翩,仪态大方,给听众一个视觉美的外部形象,使听众产生倾听的欲望。
第二节 演讲的特点和功能
一、演讲的特点
作为一个演讲者,一定要对整个演讲活动负起责任,因为,演讲者是演讲活动的主体部分,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而听众始终处于接受地位。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演讲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魅力,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形态、口才的综合反映。
(一)演讲是真实的活动
一些演讲者站在讲台上时,虽然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有时还能插入一些令人捧腹的俏皮话,说理透彻明白,但是如果没有体现出个人的特点,一样无法激起听众热烈的反响。反之,如果一个演讲者讲的虽然都是具有乡土气息的朴实的语言,但是这些语言中,包含了真情实感,这也会成为一个感人的演讲。
正是因为这样,演讲的一个首要特性就是真实性。
演讲是一种现实活动,它是面向公众、面向社会的,虽然演讲中可以有一些表演的成分,但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达成演讲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一种手段。
(二)演讲中可适当地加入一些艺术效果
虽然演讲是事实的产物,但是演讲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使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演讲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现实活动的艺术。
演讲为了达到启迪心智、感人肺腑的目的,需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段创造艺术感染力。演讲的艺术性在于它使得演讲具有了文学特征、朗诵艺术色彩和富有感召力的体态语言,这样就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也就是说,演讲中的各种因素,例如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等,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还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演讲与这些因素融为一体,就形成了具有艺术感的演讲活动。
(三)演讲具有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知道,人们通过演讲活动来宣传真理,统一思想,赢得支持,从而引导他人。尤其在战争年代和政治斗争中,演讲活动一向被喻为是进行宣传教育、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所以演讲需要使得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没有鼓动性,就不成为演讲。在演讲中,演讲者需要用自己的形象、语言、情感、体态以及演讲词的结构、节奏、情节等去引发听众的共鸣,以此来抓住听众的心。可以说,鼓动性是演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演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工具
演讲从最初的面对公众讲话,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现今社会中人们的任何思想、任何学识、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可以借助演讲这个工具来传播。可以说,演讲是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的传播工具。
(五)演讲可以针对明确的目标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所面对的听众也是社会的成员。因此,演讲应具有社会现实的针对性,能够针对特定的人群、问题展开,取得公众的认同。
演讲者的观点来源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归纳和提炼,只有这样,演讲才有说服力、感召力,才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演讲的观点明确,泾渭分明,容不得一点沙子。演讲,要求旗帜鲜明,主题显露;赞成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毫不含糊。
(六)演讲能够适应任何环境
演讲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活动,所以它能包括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社会生活事无巨细,古今中外纵横千里,它适合于男女老幼,不同背景、文化层次、职业、身份、种族、阅历的所有人;同时,它不受时空、设备等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演讲是具有很强适应性的宣传教育形式之一。
二、演讲的功能
演讲虽然也是讲话的一种,但是和我们日常的讲话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日常的讲话,是人们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协调行动而说的。这样的讲话,都是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并且日常的讲话,对于逻辑性的要求并不高,人们的交谈是相互地交织进行,所以是散漫的、随意的。
但是演讲就不同,它具有明确的逻辑性和目的性。需要演讲者的精心准备,它是由演讲者、听众两部分组成的。
(一)演讲在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建起联系
正如我们之前说到的一样,演讲时有演讲者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系统地统合到一起,有计划、有组织传达给听众,在演讲的过程中除了设计好的互动之外,基本上是不需要听众插话的。即使是我们熟悉的辩论赛,也是一个人一个人的阐述,中途一般是不能被打断的。
在这样特殊的模式中,演讲者和听众、听众和听众、听众和演讲者之间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联系,这是传播的必然发展。
这些多种多样的联系,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了听众和演讲者的面前。听众可以在这些表现之中找到感情的共鸣,同时便于听众理解和记忆演讲的内容。演讲者在台上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时,他的思想感情、举止神态都直接作用于听众,听众接收到这些信息,或欣然赞许,开怀大笑;或心存疑义,无动于衷;或惊或喜,或悲或叹,都会在现场流露出来。
而对于演讲者,这样的联系,可以使他随时确认演讲的进度和效果,对于听众对演讲的情绪反映和态度评价,会自然地反馈给演讲者,为其所察觉。所以一个成功的演讲者能够协调与听众的关系,使他的演讲具有吸引力,演讲就可望成功。
(二)演讲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活动
我们知道一个传播活动必须是这样:
传播源通过一定的介质将所要传递的消息传递给他的目标受众,而受众在得到消息后再将他的想法、感情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给传播者,这样传播者就知道了他是否得到了他的预期效果。
所以说演讲是一个典型的传播过程,是演讲信息循环流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演讲者通过声音、体态、形象的特殊的媒介,将演讲信息传达给听众,听众在得到这些信息之后,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反应,高兴、悲伤或者漠不关心等等。
显然,要使演讲顺利进行,必须使各方面联系和各个环节有效地连接,密切配合。尊重演讲的传播性,尊重听众才能更好地完成演讲。
(三)演讲者独白的语言要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
我们在上面说过,演讲是一种靠演讲者独白来打动听众、感染听众的传播方式,没有了互动、交谈,就避免了内容的杂乱不统一,可以使得演讲者能够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同样是因为这样,在演讲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清晰和生动。
就像教师讲课一样,是要将全新的内容使得学生了解、掌握。这就要求演讲者必须通过自身的有声语言材料和相应的体态语言来逐条逐款层层展开。要讲清思想观点的来龙去脉,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奏效的。
因此,演讲者的语言必须经过认真组织、仔细斟酌、要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
开头要精彩,引人入胜,结尾要恰到好处,耐人寻味。而中间部分要求层次清楚,论点明确,完美地将自己和听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同时运用叙事、抒情、说理等多种方式将自己的论证做到天衣无缝。如何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巧的文采美来吸引听众、感染听众,拨动听众的心弦,弹奏出最动听的乐曲,这一切都要求演讲者苦心构思,巧妙结合。
演讲者这种独白式的言态表达方式,又是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结合体,它要求语言、声音、眼光、动作、姿态有机地结合,浑然一体,做到吐词准确、语调动听、表情丰富、动作适度、仪态大方、感情充沛,使人产生一种“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的美感。因此,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讲究音韵、修辞、气度等等,具有一定的艺术色彩。总之,一次成功的演讲,其语言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措辞准确,声调清晰,体态得当,感情真挚,结构完美。
值得说明的是:演讲虽然是艺术化的独白式的言态表达,但这种“艺术化”有一定的“度”,它是受现实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制约的有限的艺术,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性的艺术,如同技能技巧一般。如果超越了这个“度”,就把演讲搞成评书、单口相声或诗朗诵一般,那就不伦不类,失去了演讲的真实性。评书、单口相声、诗朗诵虽然也是“一人讲,众人听”,但是它们属于艺术范畴,是艺术活动,是艺术活动中的言态表达形式;而演讲是现实活动,“它是现实活动的言态表达艺术,而不是艺术活动的言态表达。”
(四)演讲是一种常用工具
在我们的生活中,演讲是无处不在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也无论是学术、理论、宗教、道德或其他社会问题,都可以称为演讲的题材,帮助演讲者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
同时,演讲不像文字和书籍,要求受众具有一定文字和文学功底,不论是老、中、青、少,还是工、农、兵、学、商,只要具有听讲能力,都能成为演讲听众。
演讲对于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电台、电视台、礼堂、课堂、广场,甚至街头巷尾,只要是有人流的处所都能成为演讲的场地。
因而,它能紧密地配合形势,适应现实任务的多种需要,及时地开展宣传鼓动、就职施政、争取民众、发号施令、激励斗志、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布置任务、安排生产等等活动。事实上,演讲是最经济、最灵便、最直接、最有效、最实用的宣传教育形式之一。
第三节 演讲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操纵巴黎工会逼迫中国签署不平等条约,这样的行为使得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的学生愤慨,他们游行、示威、公开演讲。
这时期的演讲的目的非常明确,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拒绝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通常演讲都具有以下几种目的:
(一)使更多人了解演讲的信息
演讲是一种传播活动,它的主旨就是:演讲者说明、解释或阐明有关人或事或物的某些状况或特征等,使听者理解、明白演讲者传递的信息。
在这样的传播活动中,演讲者不能支配听众的想法和感情只能传达自己的目的和感情。
(二)使更多人信服接受演讲的信息
这是演讲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在演讲将信息传达出去后,他的工作并没有完成,他要确保他的目的和希望能够被听众接受和理解。这要靠演讲者在观察听众的神态、表情等信息来判断。
(三)使人们按照演讲的要求行动起来
这是在前两种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更高阶段的演讲,这个阶段听众们已经完全接受了演讲的内容,并把演讲者的要求贯彻到了行动当中去。演讲的目的是影响听者的举止,影响其去做某件事或停止做某件事。在这类演讲中,演讲者首先要使听者明白和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建议,然后,必须以某种激情呼吁的方式,支配或驱策听者的行为,使其按照演讲者提出或传达的要求去行动。
(四)使人们从演讲中得到激励和鼓励
在这类演讲中,演讲者的目的一般不是要影响听者的思想、信念,而主要是企图更强烈、更深刻、更动人地再现听者已经具有的思想、观点、感情、愿望、信念等,使听者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强化,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在“使人激”演讲中,演讲者必须使自己成为听者的代言人,全面通晓、真挚地表达出听者的思想感情。此外演讲者还应当要求自己成为能对听者进行引导的长者。可以说,“使人激”演讲是演讲技艺的顶峰,一些彪炳史册的著名演说,如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丘吉尔首相的就职演说等,都是“使人激”演讲的成功范例。“使人激”演讲与“使人动”演讲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真正能“使人激”的演讲必先能“使人动”。
(五)使人们从演讲中感到快乐
在“使人知”、“使人信”、“使人动”的演讲里,都可能穿插一些幽默而富有趣味的内容,以活跃气氛、增强听者的兴趣,使其更乐于理解,接受某些观点或按某种观点去行动。“使人乐”演讲能够寓思想教育于娱乐之中,使听者摆脱紧张和疲劳,达到一种轻松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