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确立的时期。夏族原是生活在黄河中游的一个部落,禹是他们的首领。因为受封于夏,所以他的部落就称为夏。禹治水有功,而且征讨三苗,南巡东狩,会诸侯,划九州,用铜制作兵器和传国的宝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开创了子承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打破尧和舜的禅让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有王都和宫殿,但八迁其都。它的政治中心在今河南省偃师、禹州、登封等一带地区。夏朝时已设有负责观察天体四时的羲氏、和氏,管理政事的牧正、车正、庖正等官职,有专门囚禁犯人的地方“夏台”。发明了“夏小正”历法,把一年分为12个月。掌管政事的牧正、车正、庖正负责领导人民制造石器、木器等工具并组织生产活动。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那里发掘出不少石镰刀、石斧头、蚌刀、木耒等农具,也有一些小型的青铜制的兵器和工具。陶器的种类也比较多,有爵、觚、鼎、豆、罐等。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
1.政治
夏朝的建立
禹在晚年,曾推选夷人首领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先死,又推举伯益。但当禹死后,部落联盟中一些有权势的贵族,却起来反对伯益,禹之子启夺得了王位。传统的“禅让”制度从此被破坏,代之以父传子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形成奴隶制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夏部落中的同姓邦国有扈氏起兵反对,启亲率大军进行讨伐,双方大战于甘(今陕西户县),有扈氏战败而被“剿绝”。启经过巩固王位的激烈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启在钧台(今属河南禹县)召开诸侯大会,从而巩固了新王权。启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帝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等体制亦逐渐建立起来。
夏朝分期
夏朝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启到少康,共5王,是夏朝确立和巩固的时期;中期从予到廑,共7王,是鼎盛时期;后期从孔甲到桀,共4王,是走向衰落并最后灭亡的时期。
禹
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圣王,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酋长,姒姓,又称大禹、夏禹、戎禹。鲧的儿子。鲧奉命治水,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9年未治平。舜即位后,又派禹治水。禹总结了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接着,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许多良田和桑土,发展了农业生产。在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禹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民主推举产生的最一个部落联盟领袖。他即位后,打败了南方叛乱的三苗部落。当时已有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权力存在的迹象,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即将产生。禹死后,其子启废除禅让制,自立为王,建立夏朝。禹是夏朝的奠基人。
禹王像
禹系鲧之子,因治水有功,舜让位于他。在他死后,其子启即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并从此开始了王位的世袭制度。
启
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儿子,夏朝开国之君。相传禹曾选定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禹死后,启打破禅让制的旧规,杀伯益,自承王位,确立传子制度。夏部落中的同姓邦国有扈氏不服,被他消灭。此后,夏启又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大会诸侯。诸侯纷纷前来朝贺,夏王朝的统治得到正式承认。夏朝建立后,划分天下为“九州”,派遣“九牧”治理。同时还建立了军队、贡赋制度和刑法、监狱,基本完备了“家天下”的奴隶制国家体制。其统治中心在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势力影响达到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东)。生产以农业为主,主要工具有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手工业生产粗具规模,并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当时人们已能制造车辆和冶铸青铜。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有明确世系的王朝。
桀
夏朝末代帝王,名履癸。当政时暴虐荒淫,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在有仍(今山东金乡)会诸侯,攻灭有缗氏,又兵伐岷山,劳民伤财,加重人民负担。人民对其暴政忍无可忍,诅咒其死亡。此时,黄河下游一个夷人部落——商,在首领汤领导下以讨伐夏桀暴政为号召,发动灭夏战争。夏桀势孤力穷,战败南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州东南)。至此夏朝灭亡。
设官分职
启为首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国家机构中设置许多官职,“夏后氏百官”均为大小贵族。据史书记载,夏官职有“宅乃事(中央官吏)、宅乃牧(地方官吏)、宅乃准(祭师)”。此外,还有牧正、车正、庖正等官吏。他们协助夏王实施统治,并有了简单的典章制度即“夏礼”。
军队和刑法
夏朝设置有军队,《左传·哀公元年》记伍子胥之言说,夏王少康在逃亡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反映了夏代实行的是民军制,兵民合一。夏朝的军队装备有用铜制作的兵器及铠甲,受夏王朝直接指挥。夏朝还制定刑法,称“禹刑”,有死、墨、劓、膑、宫和幽闭6种刑罚。夏朝还修筑了监狱,称“夏台”或“钧台”。
分土贡赋
夏把天下分为九州,置九牧管理。“牧”是地方长官。夏朝贡赋的征收,据文献记载是“五十而贡”。即奴隶耕种的田地约为50亩,为奴隶主耕种田地为5亩,“五十而贡”为“什税一”。
少康中兴
启死后,其子太康即位。先发生太康兄弟五人争夺王位的变乱,后出现武装叛乱。太康死后,其子仲康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这时东夷族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有穷氏首领后羿(又称夷羿),趁夏王朝内部发生王权之争,攻入夏都,夺取了王位,号称帝羿。羿掌权后,不吸取教训,自恃善射,不修民事,终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后羿被亲信东夷族伯明氏成员寒浞所杀,寒浞自立为帝,又夺羿妻子,生子浇及。寒浞又命其子浇追杀逃亡的夏王相。结果,相被杀,但相之妻子从墙洞逃出,躲藏到母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境),生夏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做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以二女为少康妻,并封之于纶(今虞城东北)。当时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他在斟灌与斟余众的协助下,灭掉了寒浞及其子浇,又命儿子予灭掉了,从而结束了后羿与寒浞40年左右的统治,恢复了夏王朝的政权。少康死后,其子予立。予重视发展武装和制造兵甲,曾“征于东海”,东夷诸侯都臣服于夏,夏代中兴局面得以形成。
鸣条之战
传说夏桀身材高大,很有力气。他自负勇武,认为天下无敌,就只知玩乐,终日醉生梦死。夏朝与周围各国的矛盾也相当激化,东方临近的商部落日益强大,见桀如此无道,其首领汤起兵伐夏。直到商兵杀至京城,夏桀才如梦方醒,慌忙逃向鸣条。商军在鸣条一举全歼夏军。
2.社会经济
农业
农业是夏王朝主要的经济门类,在夏代经济中已占重要地位。夏人活动的地区主要是河流冲积的黄土地带,这种疏松肥沃的土壤,正适合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黄河和伊、洛、汾、济等水系的流域,可以使用比较原始的木石工具进行耕作。夏代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是木石器和部分骨器、蚌器。农耕工具有耒、耜、等木石器。原始形态的耒,是一根前端弯曲有双尖的棒。如果在耒柄的前端绑上一块石质的尖头,就成为耜。耒、耜用来耕地起土。是一种铲,主要用来挖土。奴隶被用于农业生产,更是农业发展中的决定因素。经过人们的长期努力,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提高。夏代先民在不断积累农业生产经验的同时,天文历法知识也逐渐积累起来,天文历法知识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了农业生产。
手工业
随着社会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在烧制陶器方面,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石器制造方面,以钻孔石铲和石刀为主。各种石器磨制精致,文献中有夏代冶铸青铜器的记载,如“禹铸九鼎”和夏王启命人在昆吾铸鼎,有出土的铸造铜器遗存为证。可铸造各种兵器。青铜铸造技术是当时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历史已结束了野蛮的时期,进入了文明时代。
畜牧业
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剩余,就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在一些部落联盟内部,在各氏族部落之间,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夏代有成批奴隶从事畜牧业。在夏王朝和各诸侯国中,还设有职官专司畜牧业。少康就曾担任有仍氏牧正,专门管理畜牧。夏代的畜牧业很发达,除了食用的肉类外,还用大量的猪、牛、羊等来做祭祀的牺牲。
医药的创造
在夏朝以前,病人服药需干嚼生吞,常常难以下咽,有时囫囵吞了下去,消化吸收较差,疗效亦不好。夏代初期,陶釜、陶罐等烹调器具的发明造就了一批精通烹调技艺的庖人。“藕皮散血,来自庖人”之说,证明了在积累医药经验上,庖人曾有许多贡献,尤其在将草药加工制成易服用的药剂方面,其功甚伟。
纺织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结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经过提取、绩、纺将纤维制为纱线,于是织造成为可能。最初的纺织是一种手工编织,在技法上借鉴过竹器编织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过织物残片。织物的产量及质量都有提高,草鞋山、钱山漾出土的织物可看出机织的痕迹。不断发展完善纺织技术,使人类进入了纺织的文明时代。
3.文化
文字
夏朝的文字只是在部分陶器或陶片上发现有刻画的陶文记号。迄今没有发现夏朝有甲骨文,但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诸城市前寨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在器物上的图形文字。
夏历
夏代历法。以农立国的夏朝重视观察物候和天象的变化,夏历就是观察天象成果的积累。它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旋转,来确定1年12个月份(闰年13个月),以斗柄指向寅的正月为岁首,即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把月亮的一次圆缺算作1个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古人认为夏历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运行规律,所以有“夏数得天”的说法。从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到现在流行的农历,都是使用“夏正”,即以建寅之月为岁首。
《夏小正》
相传是夏代流传下来的、在战国时期流行的一部历书。载于西汉戴德《大戴礼》第四十七篇。记载了1年12个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包括农耕、渔猎、蚕桑、养马等,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有的学者认为该书成于商代,或商周之际。这部历书现已分为“经”和解释经的“传”两部分。书中的有些内容为后人增添,不完全是夏代的历法,但其中保留了一些夏代甚至更古老的资料,部分反映了夏代的历法知识和农业水平。
音乐舞蹈
随着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夏朝的音乐舞蹈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夏朝的乐器有石磬、陶埙、陶铃等。夏王朝时期,行之于当时的有著名的“韶乐”。“韶乐”不仅是音乐,也有舞蹈,既可歌,也可舞。据说韶乐的音调很美。孔子甚至认为,夏乐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卜骨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的占卜用具。它是一块羊肩胛骨,其用途是卜问吉凶。在羊骨被钻凿和烧灼后,会出现一些裂纹,巫师便根据这些纹路来判断祸福。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运用卜骨来判断吉凶。除羊骨外,猪骨、鹿骨、牛骨、龟甲也都曾被当做占卜用具。夏代的卜骨大多没有经过整治和钻凿。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在卜骨上刻上文字。
二里头文化
夏代文化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早商文化之间,为公元前2395~前1625年,和夏代纪年基本相合。其文化遗迹和遗物很多。二里头遗址中部有1万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早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工具,有刀、钻、锥、凿、锛、鱼钩等,兵器有戈、镞等。兵器和礼器是确立国家机器的标志。还有制陶、制骨、制石作坊。陶器纹饰有云雷纹、曲折纺、叶脉纹,并有20多种刻画符号,可能是当时的文字。装饰品有贝壳、绿松石串珠等。生产工具多为石器,有铲、斧、刀、镰等。从墓葬上看有鲜明的等级,第一类为贵族墓,有棺有椁,随葬品丰富。第二类为平民墓,约20余座,面积只为第一类墓葬的1/5或1/3,随葬品很少。第三类为乱葬坑,30余副骨架零散在灰坑中,有的作挣扎状,有的首身异处,有的双腕相交,可能是被活埋的。二里头文化对探索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