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做人是道,办事是术
办事可以失败,做人不能失败
曾被欧阳修称之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大文豪苏轼,因其在诗词、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苏轼在总结自己坎坷一生的教训时,很懊丧地叹息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苏轼何出此言?
他在政治上、官场上的表现应该说是失败的。史书上记载,苏轼有一天下朝后,两手抚摸着自己的便便大腹问家人: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满腹文章,有的说是满腹机关,只有他的爱妾王朝云一语中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长叹一声:“知我者,朝云也。”就是说,连他自己也明白,“不合时宜”是他一生坎坷的主要症结。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苏轼在政治上可谓是一辈子都不识时务,他一贯自恃聪明,谁当权他就反对谁,不分主次,不分环境,不管上下,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思,就坚决反对。王安石推行变法,他反对;司马光上台复旧,他也反对;程颐、程颢提出新的理学观念,他也反对……不可否认,他的反对意见也有对的。然而,不分青红皂白,为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钻牛角尖,便积怨众多,四处树敌,导致一生多有波折和磨难。尽管他为国为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因为方法上过于简单直白,反而欲速不达,甚至适得其反。他后来遭人嫉妒、陷害,几度入朝,反复被贬,都与此很有关系。
历史上类似苏轼的不乏其人。古今中外一些有点才气的人物,所以怀才不遇、其志难展,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很大的因素在于其自身的问题。他们有的恃才傲物,唯我独尊;有的脱离实际,脱离人民,“世人皆醉我独醒”;有的自以为满腹才学,其实只会纸上谈兵。苏轼的才气如果能得到赏识,并运用到政治上,更多地为国民服务,可谓是一件幸事。千年之后我们也只能替苏文豪遗憾,一腔抱负遗恨在做人的失败上。
做事失败可以重来,做人失败却不可重来。这令多少仁人志士遗憾终生临近入土才恍然醒悟,晚矣。
以人为本是办事的基本点
一个人如何走向成功,有很多方法,不过,有一条原则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应该学会以人为本,时刻把“人”放在心上。
我国沿海某大城市一家酒店懂得把“人”时刻放在心上。中国人好面子,在酒店请客往往不免铺张,点的菜经常吃不完。该酒店推出了一项服务,每当顾客点菜超过一定数量时,服务员就会善意地提醒消费者:“本酒店的菜分量很足,据测算,您点的菜已足够消费,请酌情点菜,以免浪费。”酒店一般都是按顾客的消费量收钱的,顾客消费得越多,酒店的利润越大,然而,这家酒店却不谋求眼前的这点利益,而是主动为顾客着想。
时刻把“人”放在心上,可以给我们事业的成功带来很大的好处。你对别人付出关心,才可能去想别人拥有什么、缺少什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从而发现做类似事情的人没有发现的空白点,找到实现辉煌人生的机会。世界永远是人的世界,人的需要是社会最基本的需要,只有以人为本,你的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入门钥匙。
日本NHK广播技术研究所的做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由于生理原因,老年人听广播,往往因为播音员语速太快,难以理解全部内容。NHK广播技术研究所开发了一种装置,其特点是变换广播中播音员的语速,保证老年听众能“慢慢听”。慢速收音机不仅可让老人安心地“慢慢听”,还可保证下一个节目仍能照常开始。收音机里安装了一种具有记忆广播声音和变换广播语速等功能的小型电脑,它能自动缩短广播时句与句的“间隔”,在收到广播信号后,将其转换成数码信号,以缓慢速度播放出声音;如果放慢得太多,又会稍稍加快,以免耽误后面的节目。这种慢速收音机一上市,就深受日本老人的欢迎。据悉,此项技术除了用来听广播,还可广泛应用于助听器、步话机、电话、手机,从而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
正是这种把“人”放在心上的经营观念使他们一方面赢得了“关爱消费者”的社会美誉,另一方面又获得了巨额经济回报。
把“人”放在心上,从中寻找商机,也要讲究点方法。首先你要学会从人的基本需要入手。人的基本需要潜藏着无限商机,只要你认真地去挖掘,它们也许就是一个金矿。慢速收音机和酒店的提醒服务其实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实践。其次,我们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一般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思维:没人做过的事,无经验可以依傍,无教训可以吸取,是风险最大的,但我们唯独很少想到事情的另一面:没人做过,它的好处也没有人得过,你第一个去,什么样的宝贝都可能入你囊中,事业成功的机会无形中便大了许多。人生的风险总是与它的收益成正比的,否则,这世上的冒险者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野草般地“钻”出来。
征服别人的方法有许多种,动听的话、强硬的手段,但没有哪一种力量比征服别人的心灵更起作用。商场也是如此,最强大的力量在心中,让自己的工作与别人内心的渴望完美结合。
做人是道,办事是术
不要认为术总是反面的、诡计的,事实上,术是做事的必需技巧,只要术不影响道的本质。
朱勇被公司炒了鱿鱼。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他的销售业绩一直不错。他的一个好朋友问他,他才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有一次,朱勇陪同老板参加一个高新技术产品洽谈会。在饭厅就餐的时候,有一个人阴沉着脸冲他们走过来。
朱勇认出他曾经是公司的竞争对手,因为在一次商战中被打败,而且败得很惨,使其所在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被炒了鱿鱼。他从此对朱勇的老板怀恨在心,从对手变成了敌人。这次忽然在洽谈会上遇见,他扬言让朱勇的老板等着瞧。朱勇情不自禁地看了一眼老板,老板很紧张地说:“小心他。”
那个人走到老板对面,倒了一杯葡萄酒端着,冲老板阴险地一笑,突然将葡萄酒向老板的脸泼去。老板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被泼了个正着,红色的葡萄酒顺着脸向下淌,仿佛满脸鲜血。老板摸起餐桌上的纸巾擦拭的时候,那个人已经潇洒地走了。
朱勇当时愣在那儿了,他醒过神来的时候,老板已经转身离开了餐桌。周围的人都好奇地冲他们张望着,有的人还窃窃私语。
从此,老板就不再给朱勇好脸色看。朱勇明白,老板肯定是这样想的:我已经提醒你了,你应该挡住那杯酒,或者在对方还没泼出酒的时候先把矛盾化解了,至少也不能让对方那么潇洒地离开,怎么也该冲上去理论一番。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朱勇也想通过努力工作,为公司多创造效益来弥补对老板的歉意,但是老板根本不领情。在年底的裁员中,他理所当然地被裁掉了。
人事部在他的解聘通知书上写的辞退理由是:“缺乏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职场中,当你同老板在一起的时候,老板一旦处于丢丑的边缘,你一定要积极应对,而不是做一个冷漠的看客。如果不能避免老板丢面子,你应赶快躲开,而不是目击老板受辱。如果有一丝可能保全老板的面子,就要冲上去挽救,即使保全不了老板的面子,老板也会理解你。如果你在危机面前无动于衷、束手无策,甚至幸灾乐祸地看老板的笑话,老板一定不会给你好果子吃。
做人是道,办事是术。道合理地用在术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术不断地积累才能总结为道。朱勇之所以成为老板心中的痛,是因为他没有术的运用,没有术的经验,更谈不上道了。
做人与办事的统一
“做人”是“办事”的前提,也可以说,“做人”是“办事”的舵手、风向标,只有方向正确了,所做的事情才能发挥它的正面价值,否则,不仅可能产生不了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办事先做人是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中的一条金科玉律,我们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己的品质修为,人做好了,事才有可能做好。只把眼睛盯在事上,无视或轻视做人,最终也是不能把事办好的。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办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办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从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比如说你当一名教师,你的主观愿望是当好教师,但事实上却不受学生欢迎;你去经商,你的主观愿望是赚大钱,可偏偏就赔了本。抛开这些表层现象,去发掘问题的症结,你就会发现做人做事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
办事先做人,是因为人格在空间上决定了办事的空间;做人先做事,是因为人的各种素质只有在办事中才能形成;人的本质,只能在办事中才能展开;人的潜能,只有在办事中才能开发;人的能力,只有做事中才能发挥;人的成就,只有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梦想,只有在做事中才能实现。做事即做人,做人即做事,是因为做事和做人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没有先后之分。
没有先后之分,并不是说没有高下之别。做人是主导,做事是基础。
有一华侨,在国外事业做得很大,但思乡情重,想出资在家乡办厂。
消息传开后,很多人纷纷与他联系,愿意与他合作在家乡开办工厂,因为大家都看到此事有利可图。这让老华侨在挑选合作者上面犯了难。
最后,他在众人之中挑了两个比较合适的人选,想在他们二人中挑出来一个与自己合作,并把他在国内投资的所有经营都交给他管理。有一天,他叫来那两个人说:“我本人没有什么爱好,唯独酷爱下棋,今天,你们谁下棋赢了我,我就会与谁合作。”
那两个人也是下棋高手,棋都下得极好。第一个人与老华侨下了起来。最后老华侨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那个人。
第二个人很精明,在下棋当中,老华侨转身去倒了一杯水,第二个人以为他不在意,偷偷换了一个棋子,其实这一切全被老华侨从玻璃的影像上看到了。最后,第二个人获得了胜利。
后来,老华侨选择了下输了棋的那个人来管理自己在国内的事业。
老华侨说,第一个人虽然没有赢我,但是他却是凭着自己的实力没有想着去耍小计谋,诚心诚意地与我对弈。这也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他是可信的。而第二个人却偷换了一个棋子,虽然这是一个小事情,但是却可以看出他的品质低下、为人不诚,与这样的人合作是不能让我放心的。
没有做事,做人没有根基,做事是我们立身成人之本。我们懂得做事,就永远有可以付出的资本。做事越多,付出越多,收获越大;懒惰越多,收获越小。人生就是由这样一种惯性趋势操纵着,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做事,这种惯性趋势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生的价值通过他所完成的事显现出来。在理想的界面,做人与做事是一致的;做人的直接目的就是做事,人以此为生存手段,并以此充实自己;做事是实践自己的现实能力,也是达到做人成功的唯一途径。
做人办事不要锋芒毕露
“大智若愚”从字面上理解,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智慧(尤其指的是智术)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多智则谋”,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
“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
从做人的原则来看,“大智若愚”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之道,表现为降格以待的智慧。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出其不意,引人重视。“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小时候是个文静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作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常把一枚5分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
有一天,一位好心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1角比5分值钱吗?”
“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完全是一副弱者的表现,使人难以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对它加以轻视和忽视。但愚、拙、屈、讷有时却是为了迷惑外界而人为制造的假象,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使自己轻松获益。
塔克文是罗马的最后一代国王,他残暴地杀害了布鲁图斯的父亲和哥哥。布鲁图斯装成傻子才得以幸免。布鲁图斯装傻子装得极为逼真,以至于国王认为他可以作为笑料被留在宫中任意行走。国王经常把他当作开心的玩物。
罗马有个美女圣瑟雷提亚,她已经嫁了人,却被国王抢进了宫,但她拒不从命,为了贞洁和自由而自杀了。
这时,布鲁图斯去找这个美女的丈夫和父亲,要他们发誓为她报仇。他揭去了傻子的伪装,用慷慨激昂的演说动员起人民,又赢得了军队的支持,终于推翻并驱逐了国王,结束了罗马的专制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布鲁图斯和他的战友考拉提督斯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这种甘为愚钝、甘为弱者的做人之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渊薮,使自己不露真相,从而达到麻痹和迷惑敌人,取得最后成功的目的。
做人有做人的法则和技巧,做事有做事的规律和窍门。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法则、规律、技巧和窍门,才能步入成功者的行列。
做人的成败与办事成败密切相关。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曾有一句名言:“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把握不住这两点的人,永远都是边缘人!”的确,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才能胸怀大智、心装大事,才能通过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确的行动,求得事业的成功。
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都是不把自己的真正实力暴露出来的人,他们做人做事不锋芒毕露、不狂妄、不骄不躁,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做人踏实本分,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也能够问心无愧。所谓成就感并非是一步登天,而是在一步一步走过后,回头再看来路时那发自内心的欣慰与愉悦之情。一步步走来,切勿急切行事,用心急躁,
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
要做好事,要好好做事,做有益之事;做人,要做好人,好好做人,做优秀之人。做事先从做人开始,利人利己的事多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既损人又不利己的事绝对不做,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成就大事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