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克服内心的恐惧(1)
敢于说话,努力克服紧张情绪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别人面前说话会紧张。当你在会议或公开场合需要发言时,勇气就不翼而飞,大脑一片空白,畏畏缩缩无法开口。即使开了口,你还是手心冒汗双手发抖、声音发颤、语无伦次,中断好几次自然是少不了的状况。这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上这样解释道,说话者由听者的表情、动作、及眼神中,自认为听者对自己的说话方式及内容感到不耐。可见,在别人面前说话紧张的原因,就是你把自己的意识和注意力转移到了令你不安的对象身上。
的确如此,一旦听者的表情和态度同说者的预期产生差距,甚至是超出其想像之外时,说者的意识就不自觉地离开话题本身,注意力就会全部转移到听者的身上。
比如,说者原以为自己的一席话可以引来哄堂大笑,可是放眼望去,听众却丝毫不为其所动,眼神里充满了冷漠;或者是他希望大家听他讲话时能够表现得很轻松,却不料人人表情严肃,并且眼光锐利。这些没有被预料到的状况,让说者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说话本身,紧张情绪油然而生。
不过,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紧张!无论是谁,无论他经历了多少事情,其紧张情绪多少都会存在,所以说,紧张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大家都会紧张,你还怕什么?
不过,仅仅了解别人也会紧张是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的。了解这些,是为了让你对自己、对别人有所认识。要想真正克服紧张情绪,使自己在人前自然流畅地说话,最关键的是要多练习,先一个人自己多发声练习,接着多在人前练习说话,不要错过在人多的时候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消除紧张,自然地说话。
每个人在即将面对众人说话的时候,都会想,“不会紧张吧?要是真的紧张了可就丢死人了。”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从大脑的功能来看,就等于是在上台前就主动给自己启动了脑中的“紧张接收器”。开始说话后,一旦遇上一点点小问题,脑中的“紧张接收器”便会立刻收到信息,于是就真的开始紧张了。
事实上,“紧张接收器”时刻都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但是它是用在性命攸关的时候,上台讲话的时候,根本没必要把它打开,所以请关掉它。
这的确不是难事,只要你在上台之前对自己说:“关掉紧张接收器喔!”尤其是当你感到不安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对自己多说几遍,因为说出来的话会影响到你的心理,多说几遍就会帮助你消除心中的不安。
善于说话,抓住时机完美表达
关于口才,很多人都理解为说话的能力。因为他们总感觉自己笨嘴拙舌,在人前不敢讲话,因此很羡慕那些一开口就滔滔不绝的人。不过,依笔者看来,我们可以把口才理解为是一种能够把握何时开口、何时闭口的能力,包括掌握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能力,应该把“才”放在第一位。一个不怎么说话的人也可能是很有口才的人,只要他的每一句话都说得恰到好处;一个嘴时刻不闲着的人也可能是丝毫谈不上好口才,可能越说越让人厌烦。精于口才者,最擅长察言观色。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过,今天跟孔老夫子的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时代,不巧言,不令色,不但不能很好地彰显你的仁德,有时反而突显你的不识时务。
说话,并不是开口那么简单,而是应当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同时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倘若一个人不是真材实料,没有真知灼见,那么他说的话也许能够一时把人吸引,却不可能蒙蔽他人一世。
巧言令色的前提,是胸中有大志。
战国时期,安陵君以其能说善辩成为楚王的宠臣,很受楚王的器重。安陵君之所以能够因口才而取得这样的地位,并不是他一味地谈吐不凡,他真正的成功在于遇事从不立即脱口而出,而是看准了说话的时机才开口。
安陵君的一位朋友叫江乙。一天,他突然问安陵君道:“您没有一寸土地,也没有至亲骨肉,却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到您,也纷纷整衣跪拜,等着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什么原因呢?”
安陵君答道:“这是大王太过抬举我了。”
江乙听后,不无忧虑地说道:“用钱财相交的人,交情就会随着钱财的用尽而断绝,就如同靠美色相交的人,一旦美色衰老则会情移。所以美丽女子往往还没等到卧席被磨破,就已遭人遗弃;得宠的臣子也等不到车子被坐坏,便遭驱逐。而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无法同大王深交,我私下里实在替您担心,觉得您的处境实在是有些危险。”
安陵君一听,恍然大悟,立刻恭敬地拜问江乙:“既然如此,请先生指点迷津。”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跟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这样一说,必定能使您的权位长久。”安陵君听后,立刻说:“谨听先生教诲。”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说这番话。
江乙急着去见安陵君,说:“我告诉您的那些话,为何至今不对楚王说呢?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从此不再管了。”
安陵君忙说:“先生的教诲,片刻不曾忘却,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一箭射毙一头狂奔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赞颂。楚王也高兴极了,说道:“今天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千秋之后,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安陵君一看机会来了,便赶忙走上前去,泪流满面地说:“臣从进宫那天起就与大王同共一席,为大王挡蝼蚁,便是臣最大的荣幸。”
楚王一听,非常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日后也更加宠信他。
这件事说明,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有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地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淮南子·道应》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安陵君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欢欣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此时,动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悦君心,终于受封,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是否敢说又善说,对一个人的生活、事业乃至闲暇娱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中,敢说又善说的人,总是很受欢迎。他可以使许多陌路人走到一起,携手共进;可以让许多志趣各异、性格有别的人互相了解,互相交流;可以排解纠纷,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与隔阂;可以令愁眉不展、郁郁寡欢者得到安慰,可以使悲观厌世、不思进取者受到鼓舞;可以使周围的人变得更快乐、更聪明、更美好、更振作有为。
在工作及事业上,善于抓住时机说话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来说服他人,从而使工作顺利进行,事业成功在望,人生左右逢源。可以这样说,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成功人士,说话的自信心和说话的魅力不可或缺。
在闲暇娱乐中,敢说又善说的人,能够随时随地给生活增添乐趣。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都能从他的谈吐中感受到欢快、轻松、愉悦。甚至会令大家感到比上电影院、歌舞厅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也总会看到很多不善言辞的人所遇到的难堪、尴尬情形。他们不会用语言来准确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听者听起来也感觉费力劳神,更不要说会使对方产生共鸣或心悦诚服地接受其意见。这就给交际制造了种种困难,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诸多苦恼。
敢说善说的人,总能让人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图,相反,那些胆小又不善言谈者,则经常使人产生误解。敢说又善说的人,总能够很愉快地在各种场合取得成功,而那些不敢说又不善说者,却往往无法在谈话中使人信服,因而总跟失败结缘。由此可见,敢说话并善于说话,能够抓住时机完美表达自己意愿,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恰当说话,敏锐观察客观情境
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就是讲话滔滔不绝的人,其实在大多数场合中,无视别人感受,只顾自己夸夸其谈的人,并不讨人喜欢。而那些懂语言技巧,口才好,善于表达自己意思的人,他们的话也许不多,但往往都出现在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适当的时候一句话就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怎样才能在关键的时刻说出关键的话呢?这里面有许多的功课要修炼。
语言同文化、社会背景是相承又制约的,即:我们在传递讯息的过程中,总会受到不同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因此,要想使语言的运用达到最佳效果,就需要辨明各种社会及其文化对双方的影响。
人与人在进行交谈时,其言行举止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所说的话要符合所谓的文化特色、社会规范或伦理准则。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单纯地避免和克服与特定场合不协调、不适应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意识地主动联系社会规范,并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语言的表达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特征,往往会使语言具备除本身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和功用,从而对人际往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使用具有“附加意义”的词语时,务必要特别小心谨慎,随意乱用,势必弄巧成拙。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民族语言也是其不同文化特征的表现,因此,运用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差异。
比如,谁都会对同事、朋友或邻居说:“吃过饭了吗?”“早啊,这是去哪儿呀?”人人都知道这是一种亲切的问候和招呼,然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却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不快。倘若对欧洲人或美国人说“吃过饭了吗”,对方就会认为你要请他吃饭,当最终被人家发现你只是随口问候一声的时候,人家就会认为你这个人虚情假意、言不由衷,从此对你印象极差。“要多穿些衣服啊,别感冒了。”在我们听来这依然是一种关怀,可倘若你是对美国人说的,他们很可能理解为你是在指使他,会因此对你产生反感。
所以说,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对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多多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克服某种不协调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其背景加强谈话效果。所谓“知己知彼”,对于谈话人物的了解,将使你充分掌握对方有兴趣的话题并维持说话过程的热络。面对初识者,选择的谈话内容可以从他的自我介绍中获得信息。
以下是一小段的示范:
“大家好,我叫吴铭,能够跟诸位齐聚一堂,我十分荣幸。由于我刚从上海北上,对于这里的环境还不熟悉,请诸位多多关照。”
好了,有了这个自我介绍,你就可以得到以下这些信息作为接下来的话题了。
1.“我刚从上海北上”——告诉你对方熟悉的环境,这样你就可以把“上海”作为话题的开端,请他谈谈城隍庙的小吃等等。
2.“对于这里的环境还不熟悉”——你就可以用“介绍新环境”为话题,然后从彼此更进一步的交谈中得到更多的话题。选择“与对方相关”或是“对方想了解的事物”为话题,是使话题延续的最佳方法。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如何适合情境。适合情境就是要求语言的运用与所处的环境相契合。事实上,也只有语言和环境相适应的时候,说话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不然的话,就算话语的意思再好,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古人早就注意这一点了。《战国策·宋卫策》中讲述了这么一则趣事:
一个卫国人迎娶新媳妇。新媳妇刚坐上车,就开口问道:“驾车的三匹马是谁家的?”
驾车人答:“借来的。”
于是新媳妇就告诉仆人:“一定要爱护马,不要鞭打它们。”
车子到了夫家门口,新媳妇边拜见家人,边吩咐随身的奶妈:“赶紧去把灶里的火灭掉,别失火了。”
进屋后,她看见石臼又说:“把它搬到窗台下边,放在这儿会妨碍别人走路的。”夫家的人都觉得她十分可笑。
故事中新媳妇的三句话可谓至善之言,可是怎么还会被别人笑话呢呢?原因就在于“早晚之时失也”。也就是说她说话的时机不对。她刚刚过门,而且婚礼还在进行中,居然指使这指使那,这时,即使她的语气很温柔,也免不了让别人觉得好笑。
中国有句俗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说话时要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适时适地决定谈话的内容。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至于说得好坏、是否有好口才,不仅要看话语是否适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要看别人是否能确实理解并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