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社交口才——交际场上最会说话的人(3)
自我介绍有技巧
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历来被视为人生一大快事。与素昧平生者打交道,掌握“一见如故”的诀窍,不仅仅是一件快事,而且对工作和学习也大有裨益。做到“一见如故”首先要从自我介绍入手。
所谓自我介绍,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推销自己的形象和价值。这种推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深层次的人际交流是否能够实现。
自我介绍不是简单地自报姓名,从某种意义上讲,自我介绍是一种学问和艺术,它需要掌握许多必要的技巧和尺度。
1.先把“我”说好
自我介绍少不了说“我”,给别人什么样的印象,关键就是看你如何把这个字说好了。有人在自我介绍时每句话都有一个“我”字,听众怎么会不反感呢。有的人说“我”时语气特别重,语音有意拖长,似乎想要通过强调“我”来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更有甚者说“我”时得意洋洋、咄咄逼人、不可一世。这样的人在自我介绍时不过是孤芳自赏罢了,只能让人认为他骄傲自大。
所以,在合适的时候平和地说出“我”字,目光亲切、神态自然,才能让他人感受到一个自信、自立而又自谦的美好形象。
2.独辟蹊径
通常情况下,自我介绍就报上姓名、工作单位、职业、学历、特长或兴趣爱好等等,像这种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几乎不能给人留下印象。
自我介绍独辟蹊径,是指从独特的角度,选择使对方感到有意义,又觉得顺其自然的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己“推销”给别人。
3.详略得当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自我介绍的内容需要全面、详尽,不仅要把姓名、身份、目的、要求讲清楚,还要介绍自己的经历、学历、性格、专长以及兴趣爱好。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有时候应讲一些具体事例。比如,求职应聘时,就要做到这些。
另外,为了适应某种情境的需要,自我介绍有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自我介绍中运用“以点代面”、“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方法,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巧妙注释“姓”与“名”
“自报家门”是自我介绍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让对方准确听清自己的名字,往往要对“姓”和“名”加以注释,注释得越巧,给人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对姓名的注释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性格修养,而且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口才能力。
一个人的姓名,往往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或折射凝重的史实,或反映时代的乐章,或寄托着父母的厚望。因此,推衍姓名能令人对你印象深刻,有时甚至会令人动情。
需要声明的是,说好第一句话,仅仅是个好的开始。要谈得有趣,谈得投机,还要注意交流的态度。
有的人在交谈时,交头接耳、目光游移,让人感觉心不在焉;或者只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高谈阔论,让人摸不着边际;也有的十分拘束,沉默冷场;更有甚者,信口开河、东拉西扯,只顾自己说,结果往往不欢而散。
在同那些素昧平生者交流时,应避免傲慢与偏见,尤其最初的几分钟里,务必要心平气和、全神贯注、不失礼节地倾听。唯有如此,才能使交谈推心置腹,才能达到一见如故的目的。
话语含蓄,回味无穷
话中有话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说话者故意在语言中暗含弦外之音,所强调的往往不是其表面的意思,而是另有所指。当你遇到不便直言或不能直言的情况时,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你表达更深的意图,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讽刺效果。
从前有个富翁,虽然很富有,但是却吝啬到了极点。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正好有客人来访。于是他把客人留在客厅里,自己却偷偷地溜到里面去吃饭。客人实在无法忍受他这副待客的嘴脸,便故意大声地说:“呀,可惜了的,好好一座厅堂,许多梁柱却被蛀虫蛀坏了!”
主人在里面听到后慌忙跑出来,问道:“蛀虫在哪儿呢?我怎么看不见?”
客人两眼朝他身上打量一番,说道:“它在里面吃,外面怎么会知道?”
这话表面上是说蛀虫,其实却是在暗指主人,主人心知肚明,但也不好发作。
马克·吐温也非常善用这种方法。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诙谐的讽刺。现实生活中的马克·吐温亦出语犀利,充满了诙谐的情趣。
有一个为富不仁的大富翁,左眼失明了。后来,他花了很多钱装了一只义眼。这个假眼睛做得非常好,维妙维肖,跟真的眼睛没有两样,很难分辨真假。
这位富翁非常得意,逢人便问:“你猜我的眼睛哪一只是假的?”只要人家猜错了,他就会喜形于色,得意非凡。也有不少人恭维他:“阁下真是财大命好,连假眼睛都做得跟真的没有区别。”这些马屁话往往说得他心花怒放。
一天,他遇到了马克·吐温,为了再次炫耀他的假眼睛,他又提出同样的问题,让马克·土温猜他的眼睛哪一只是假的。
马克·吐温丝毫没有犹豫,指着富翁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富翁很不识相地继续问道:“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马克·吐温说:“因为这只眼睛里,我看到还有一丝慈悲。”
很明显,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那位大富翁的真眼里没有丝毫的慈悲。
适当地称呼对方
同人谈话,称呼必不可少。在社交中,称呼恰当与否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会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会因称呼不当使交际双方发生沟通上的障碍。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不同,他们之间的称呼也随之不同,但也有共同的称呼,如太太、小姐、女士、先生。
很多情况下,称呼别人往往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对方。
倘若一个人近期刚被提升为主任。你正好在公园碰到他,当时就应先跟他打招呼:“某主任,想不到能在这儿遇见您。”他要是听到你跟他打招呼了,必定会格外高兴并同你一起散步。
瑞典国王卡尔·哥史塔福访问旧金山时,一位记者问国王希望别人怎么称呼自己。他说:“你可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个回答简单明了。
称呼别人,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就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宗旨,即要传达这样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非常重视你”。
对于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在使用称呼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如果你跟前有很多人,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倘若是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以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为宜。另外,在使用称呼的时候还应该把对方的心理因素考虑在内。如有的人已年过30,但还没有结婚,你若称呼人家“老张、老李”,必然会引起不快。而对尚未结婚的女士称“太太、夫人”,必然遭到人家的反感,不过,对已婚的年轻女士称呼“小姐”,她还是很乐意接受的。
最后,称呼应该根据社会习惯来进行,例如称呼一般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等。
称呼不是谈话的主要内容,也不是关键内容,但是它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想在交际场上有出色的表现,恰当的称呼也是关键。
彻底避开交谈中的雷区
现代人,社交圈越来越大,在各种社交场合中都离不开说话。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说话过程中总难免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事实上这些错误只要稍微留神就可以避开。
切忌自我吹捧
在浩渺无边的谈话题材中,一定要留心避免那些小小的“礁石”。要知道人无完人,即使你在某方面有所成就或者高人一筹,也不能说明你在任何方面都出类拔萃。所以,一定要记住!不要沾沾自喜而大肆炫耀。
“那次纠纷,若我不在场帮他们及时解决了,不知要闹到什么时候。要知道,他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不过,当着我的面,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就算那次纠纷真的是由于你的努力而得到完满的解决,可是为何不这样说呢:“当时我正好在场,就帮他们解决了纠纷。”这样不是更令人敬佩吗?当人们发觉你默默地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时,便会对你崇敬有加,但是如果你一味地夸夸其谈,结果则会恰恰相反。不要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而把事情说得神乎其神,这样做会让别人感觉你沽名钓誉,其手法跟乞丐讨饭没什么两样。
不必对陌生人夸耀你的个人生活,例如你取得的一些成就,你所拥有的财富,或者你的儿子如何出色。
在上司面前永远不要夸耀自己的才干,如果你真的渴望取悦于他,试图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去把你的才干用在工作上吧,工作出色了谁都能看得到,如果一味在上级面前吹捧,除了让人心生厌恶外毫无意义。一般情况下,在位居你之上的人跟前展现你的才华,不但不会让他们因此而喜欢你,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嫉妒与不安,令他们更加反感。
所以说话的时候,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给人谦虚的印象。有位哲人说:“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坦白地承认你对某些事情的无知,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相反,别人会为你的坦诚而喜欢你。
巧妙暗示帮你摆脱困境
俗话说:“童言无忌。”很多话,小孩子说出来除了惹人发笑外,往往不会有什么麻烦。但是一旦从大人的口中说出来,就可能是另一番情形。有些话虽然是诚意的,但也不能毫无遮拦地脱口而出,那会让对方误解你的意思,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有一回,小敏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坐在客厅里一直聊,很长时间都没有离去的意思。
小敏还有其他事要做,屡次暗示客人,但那客人却“执迷不悟”。无奈之下,小敏心生一计,对他说:“我家的菊花开得正旺,我们到园子里去看看吧?”
客人欣然而起,于是小敏陪他到花园里观赏菊花。
看完后,小敏趁机说:“还去坐坐吗?”
这时,客人看看天色,恍然大悟,连忙说道:“不了不了,我该回家了,不然会错过末班车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小敏直接声明自己有其他事情要做,岂不伤了感情?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晚饭后,几个青年人去拜访某教授。谈到夜深,教授接着其中一个青年人的话题说:“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明天我要去上海参加一个学术会,准备就这个问题找几位专家一起探讨一下。”
几个青年立刻起身告辞:“抱歉,不知您明天还得出差,耽误您休息了。”
倘若你也遇到了一位不知情的客人,令你不走不可,欲走又不得,又不好直接说出来,甚是尴尬。这时,你该如何是好呢?
不妨采取一些巧妙的暗示吧。诸如看看钟表,或者随意地问他是否很忙?然后再跟他说你最近到是很忙。一般情况下,稍微敏感点的客人,察言观色,又听此言辞,肯定就会起身告辞,但若真是遇到“执迷不悟”的客人,对此“无动于衷”,我们就可以像上述故事中的小敏那样巧妙地转移一下地点,这样既维护了彼此的情感,又不耽搁自己的事情,堪称两全其美。
而上述那位教授打发人的技巧,就与特定的交际场合、对象、自身的身份相称,实现了和谐地沟通。倘若教授直言改日再谈,倒也可以达到辞客的目的,然而这样却会把学生置于尴尬的境地,并且那样也有失教授慈祥和蔼的形象。
当然了,对于很熟悉的朋友,就没有必要如此煞费苦心了,你完全可以直接告诉他,你还有事要做,不能久陪了,他们会谅解你的。
开玩笑要把握分寸
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伤害感情,甚至会惹大麻烦。因此,开玩笑要把握好分寸。
开玩笑要把握场合、时机和环境,—般来讲,开玩笑不适合在庄严、肃穆的场合下进行,也不适合在工作时间进行,此外在公共场合和大庭广众之下,也尽量不要开玩笑。
美国前总统里根有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将宣布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据英国媒体报道,在瑞典广播电台的一个名为“你好,法庭”的节目中,电台突然宣布国王古斯塔夫已经与世长辞,而且还把这一消息宣布了好几遍。随后,电台才告诉听众刚才是在开玩笑。当时,一些听到广播的民众最初都信以为真,后来很快得知电台竟然开出如此过火的玩笑,都感到十分气愤。瑞典王室对此也非常不满,王室发言人凯瑟琳表示:“我们已经通知电台和电视台的主管机构,让他们认真调查这件事情。”而且,她透露说,王室下一步将对不负责任的瑞典电台提出起诉。
由此看来,开玩笑要注意对象。人的脾气、性格,爱好不同,开玩笑也要因人而异。长者对幼者开玩笑,要保持长者的庄重身份,使幼者不失对长者的尊敬;幼者对长者开玩笑,要以尊敬长者为前提。
开玩笑还要注意亲疏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与自己比较亲近、熟悉的人在一起,开玩笑即使重—点,也不会影响友好关系。但与自己比较陌生的人在一起,就不宜开玩笑,因为你对人家的个性、经历、情趣、隐私不了解,可能在开玩笑中冒犯了人家,引起反感,不利于今后的互相了解和友谊的发展。
玩笑是不能乱开的,尤其是拿别人取笑更不可取。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一定要注意改正乱开玩笑的习惯,开玩笑也是要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