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为政: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8)
言必信,行必果
2009年11月30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上,温家宝总理与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就中欧关系及重大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其中在提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时,温总理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上周又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目标。我们‘言必信,行必果’,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原文为: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意思是:子贡问孔子说:“怎样可以称作士呢?”孔子回答道:“自己做事的时候有羞耻之心,出使四方之国而能顺利完成君主之命,才可以被称作士。”子贡又问:“那么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都称赞他孝顺,同乡的人认为他懂得孝悌。”子贡又问:“再次一等又如何?”孔子回答说:“说到做到、言出必行,不问原因地固执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问:“那么现在当政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唉!这些气量狭小的人,能算得上什么呢?”
虽然最初在孔子眼中“言必信,行必果”只是第三等级士的行为,但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化,“言必信,行必果”已成为信守诺言的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
温总理正是借此来表明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的坚定决心和愿望。中华民族历来是个重诚信、守诺言的国家,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
由此可见孔子对诚信这一道德品质是十分重视的。当今社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小至个人大至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也是如此,唯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中立足,树立起诚信中国的良好形象。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意思是:要想诚心诚意是有办法的,即:不明白什么是善,就无法达到诚心诚意的效果。
所以,“诚”是天然的道理,做到“诚”则是做人的准则。诚心诚意却不能感动别人那是不可能的;相反的不诚信则没有任何人会感动。
孟子是一位强调人性良善的学者,在他看来“诚”和“善”一样都是天之道,万民都应该尊崇。因此世间万事都应当讲求诚信,我们应该将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
“言不信者行不果”出自《墨子·修身》。原文是:“志不彊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这句话是说: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言行不诚实的人,做事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墨子同样是在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坚持诚信,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对促进社会和谐和政府各种政策的顺利实施,都具有极其显著的功效。如果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能做到以诚待人,那么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大大提高效率,最终的结果也会变得更美好。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出自唐朝诗人卢照邻的《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原文为:
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登若木兮坐明堂,池蒙汜兮家扶桑。武化偃兮文化昌,礼乐昭兮股肱良。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这段话是说:君主的圣德威名远扬四海,皇后的美德造化万物,登上神木高坐于明堂之上,于日出日落之处生息。废武尊文,昌明文化,国家礼乐昌盛。
君臣各安其职,国家万世无疆,即便是颜子再世也无事可做。心中如果有了思念之人,即使远在天边,也能用诚信架通彼此心中的桥梁。吃着琼浆玉液,心中思念友人只觉得路途漫长。
卢照邻将诚信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其中蕴涵的思想仍是相同的,朋友间的承诺誓言可以让远隔天涯的两人情若比邻。可见在友情中诚信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之中我们所缺失的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
“言必信,行必果”,温家宝总理这六个字的承诺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体现出了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意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中国千年来传承的“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的民族精神。中国政府不仅要对外保持诚信,对国家内部的治理,对普通的民众百姓更要诚信。对政府官员和公务员来说诚信观念的形成格外重要,只有取信于民,在施行各项相关政策时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理解,这样政策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发挥最大的功用,同时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日02版《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南京举行》
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
2009年1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建设节约型机关经验交流会代表时强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廉洁、服务、节俭的原则,努力搞好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无论机关多大,职位多高,都要把自己当成人民的服务员,而不能养尊处优。无论事情多么细小,多么繁杂和琐碎,都要当成大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办好。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只有坚持勤俭节约,倡导俭素为美,才能形成正确健康的导向,养成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
“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意思是说,做那些其他人还没有察觉到的有潜力的事情,在事故还没有发生时就将事情处理好,细心体会那些初露苗头的状况。要善于发现小的征兆,从而全力解决;要善于觉察少的征兆,从而避免严重的后果。用恩德去对待别人的怨恨。做艰难的事情要在事情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就去谋划,做大事就要从微小的细节慢慢做起。天下难做的事情都是从容易做的时候发展开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微小的细节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圣贤的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但是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轻易许下的诺言肯定很难兑现,把事情看得太过容易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圣贤的人在处理事情时,会把它看得困难一些,这样才不容易遇到真正的困难。《道德经》中有不少言论都表达了这个意思,强调要从小事做起,要善于观察、防微杜渐,在灾难刚刚萌芽的时候就把它消灭于无形之中。
被国人熟知的“讳疾忌医”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讳疾忌医”出自《韩非子·喻老》。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对他说他现在有一个小病,如果不赶快医治就会加重病情。桓公不信,还嘲笑扁鹊。接着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三次,第三次的时候扁鹊远远地看见桓公就跑掉了。桓公于是很奇怪,找人询问。扁鹊回答说:“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皮肤纹理之间的病,用热敷就可以治疗;肌肤之间的病,针灸可以治疗;肠胃方面的病,火剂可以治疗;但若是病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地方,凡人就完全没有办法了!现在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了,我没有办法医治。果然五天之后,桓公发病,不久就死掉了。韩非子于是在故事的结尾处感慨道: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早从事焉。
这句话是说,良医治病的时候,往往是在病刚刚到皮肤的纹理之间的时候,也就是刚有发病苗头的时候就开始治疗了,就是告诉人们要在问问刚刚出现的时候解决它。
韩非子引用讳疾忌医的故事,规劝统治者,要从蔡桓公的事情上吸取教训,得到启示:治理国家和治病的原理是一样的,都应该见微知著,从而避免大的灾难。这个故事后来又被司马迁引入《史记·扁鹊传》,可见古人对“防微杜渐”这个道理的重视。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过》篇中再次引用了讳疾忌医的故事,他在文中总结到:“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意思是说,现在的人犯了过错,还不喜欢别人规劝,就像蔡桓公讳疾忌医一样,宁可死掉也不愿悔悟。后来讳疾忌医就被引申为,因为害怕别人的批评而掩饰、隐瞒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行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与“防微杜渐”在意思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防微杜渐”的意思就是说,将坏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杜绝它继续发展的可能,杜绝灾祸的发生。“防微杜渐”最早见于东晋韦謏的《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逐渐被世人接受是在范晔的《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在这里,“杜渐防萌”表达的就是“防微杜渐”的意思。
东汉和帝继位后,窦太后专权,任用窦氏兄弟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许多大臣都对此感到十分担心。当时正好发生了日蚀的现象,大臣丁鸿于是借日蚀这种古代的不祥之兆上书皇帝,指出这是上天警告窦氏专权对国家的危害,从而建议改变这种情况。汉和帝接纳了丁鸿的建议,罢免并诛杀了窦氏一族。
这段话就是丁鸿上书中的一段,意思是说:如果皇帝能够亲手整顿吏治,应该在事故的萌芽阶段就注意防止,这样才能消除隐患,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出席全国机关事物工作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建设节约型机关经验交流会的代表时,强调“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可谓是意味深长。一方面,温总理勉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日常工作和琐碎繁杂的事情时要一丝不苟;同时也说明机关事务工作人员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国家大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防微杜渐,才能确保国家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温总理强调国家的廉政工作也是一个防微杜渐的过程,做好机关事务工作,必须坚持廉洁的原则,就是要在面对金钱和物质诱惑的时候,“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要勇于抵制诱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http://www.gov.cn/ldhd/2009-11/12/content_1462930.htm 2009年11月12日《温家宝:坚持廉洁服务节俭原则搞好机关事务管理》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2010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访谈室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提出的“如何加强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治理三公消费”的问题时,温总理说道:“(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我曾经引用过建国前毛泽东主席对黄炎培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是关于解决‘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问题的。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不仅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其实也关系到整个反腐败行动。”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原文为: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
“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说:“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