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互联网+农业”的机会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互联网+”以磅礴之势席卷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民生基础的农业自然同样受到互联网的渗透、融合和影响,“互联网+农业”俨然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热词之一,无论是传统农业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积极探索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模式、渠道和路径。
个人认为,“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最后一片蓝海。的确,相对于城市中各行业互联网化的白热化竞争状态,农业领域的互联网化虽起步较晚,但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依靠互联网这阵强劲之风,想要吹起传统的大农业,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和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收获到挥洒之后的喜悦成果。
从政策上看,自从国家层面将“互联网+”提出以来,关于“互联网+”落地实施的政策便纷至沓来,在2015年5月7日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且鼓励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紧接着在5月17日发布的首个专项行动计划“互联网+流通”中,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政策的积极推动直接反映在市场的动态上,诺普信、仙坛股份、史丹利、司尔特等在股市上表现极为强劲,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家在农业互联网化方面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从市场上看,中国每年农产业及食品总规模为9.3万亿元,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必须投入品和起点,仅化肥、种子、饲料三类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2万亿元,而201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万亿元,其中农业产业链所占据的份额将近一半,如此巨大的市场,通过互联网渠道流通的份额却不足4%。互联网围绕着农业生产链条,可以找到多个介入位点,第一个环节是农资、农机,第二个环节是农业生产,第三个环节就是农产品流通。农业链条简单,但是每一个环节的流通成本却很大,流通环节繁多,交易成本较高,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但是互联网的介入却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信息的透明与快速传递,促成了农资、农机以及相关农产品的线上交易,为“互联网+农业”整个生态圈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互联网+农业”的机会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公平性给予了每个人去挖掘、掌握、运用资源的机会。对于如何能让互联网和农业有机地结合,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诸多的实践验证,企业互联网化的“三大战役”同样适用于这个领域,即通过“卖货、聚粉、建平台”的方式实现“互联网+农业”。具体来说,我们认为“互联网+农业”必须从渠道、营销、产品、战略、资本、组织六大层面全面运筹帷幄!
(1)渠道:线上+线下的全销售渠道;
(2)营销:以粉丝经营为典型特点的整合营销;
(3)产品:产品研发部门打造极致产品和服务;
(4)战略: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终极目标的战略布局;
(5)资本:资本运作加速企业互联网化;
(6)组织:组织变革植入互联网基因和文化。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样也会面临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标准化的问题,农产品大多都是非标准化的,而电商的发展需要标准化;第二个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在菜市场买菜都生怕有农药残留和添加剂,更别说在网上买了;第三个问题是物流问题,农产品的特点是单价低(进口及稀缺性的产品除外)、重量大,这就导致物流费用占成本的比例很高,通常能达到20%,有些还需要冷链物流,费用就更高了。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并且在这方面有了一些积累,创造性地提出了“COS”模型,即“社区+线上线下协同+标准”,并出版了《互联网+农业: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一书,在实践“互联网+农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互联网+农业”算是“互联网+”领域的后入者,未来要走的路还比较长。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发展,未来农业互联网化将会向这样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生态化,以农业产业链为核心,向前后两端逐步延伸,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上横向发展,融合金融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形成横纵交织、多层共赢的生态圈;其二是智能化,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下,传统的农业已经摆脱“落后”的代名词,智慧乡村、智慧生产、智慧管理等逐步将从概念向现实转变。
“互联网+农业”未来的美好图景已经描绘好,剩下的任务就是按图索骥、步步为营地去实践。我很欣喜地看到《农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最后一片蓝海》这本书的出版,我通读全文之后,深受启发,字里行间无处不散发着作者的辛勤和智慧,在此向他们致敬。“互联网+农业”的道路上就是需要这些点滴的注入,需要你,也需要我,更需要热爱农业和互联网的所有人。
冯阳松
易观企业教育执行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