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
醉中天 佳人脸上黑痣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1],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2],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3]。
【注释】
[1]捧砚:相传李白为唐明皇挥毫写新词,杨贵妃为之捧砚,高力士为之脱靴。[2]叵奈:即叵料,不料。[3]洒松烟:乃作者构想之辞。松烟,用松木烧成的烟灰,古人多用以制墨。
【译文】
真怀疑是杨贵妃还在世,她怎样会逃脱了马嵬坡的灾难。曾经为唐明皇捧着砚台走过来,美丽的面庞风流无比。可恨挥毫的李白,眼看着娇态走了神,竟笔头一歪,用墨点破了桃花般娇艳美丽的脸颊。
【赏析】
这是一首描摹人物的曲子。
佳人脸上有黑痣,本来算白玉微瑕,不应歌咏。然而作者却能巧加想象,将佳人风流的娇态写得生动形象,充满谐趣。
整首曲子都是以杨贵妃作比。曲子开头就以一个“疑是”相引,以在马嵬事变中被逼而死的杨玉环逃脱灾难又复生而来的错觉,一下子将佳人的美貌点了出来,不用多着笔墨,就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紧接着又以大胆的想象来描写佳人脸上黑痣。曲子还是以杨玉环作比,戏说佳人脸上的黑痣是杨贵妃在为诗仙李白托砚赋诗时,一不小心被墨点点染而致。这一想象,大胆而有情趣,既使佳人的风流之态跃然纸上,同时也将佳人脸上的黑痣反丑为美,煞有诙谐之意。一个“杀”字,极力赞美了佳人的风流情状。
此曲虽是游戏文字,但作者以大胆的想象和精巧的构思,巧妙地表现了佳人之脱俗的美。
⊙作者简介⊙
白朴(122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一生写过15种剧本,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仅存于世的却只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被王文才收入《白朴戏曲集校注》。
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家庭,和元好问交好,早年因战乱与家人失散,幸得元好问相助,才保全性命,和家人重新团聚。他终身未仕,寄情山水,最后不知所踪。
沉醉东风 渔父词
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译文】
黄色芦苇铺满的江岸,白色芦苇花飘荡的渡口;碧绿杨柳围绕着的江堤,红色蓼花缀满的滩头。就在这些地方,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一些毫无心机的朋友。他们就像那些点缀秋江自在飞翔的白鹭沙鸥。傲然地对待达官贵人,正是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赏析】
曲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渔父形象:他有时垂钓在遍生黄芦白萍的渡口,有时垂钓在杨柳堤畔、红蓼滩头;身边虽然没有信誓旦旦的刎颈之交,却有真诚相待、无欲无求的忘机之友。他与白鹭沙鸥为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安心垂钓,虽然只是个不识字的渔父,却连万户侯也不放在眼里。
黄芦、白苹、绿杨、红蓼,色彩纷呈,相映成趣,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明丽秋景。而岸边、渡口、堤上、滩头,正是渔夫足迹常到之处。
处在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的渔夫,也需要有朋友交流陪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虽”、“却”这一关联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渔夫交友的取向。“刎颈交”,指能以性命相许的朋友,极言交谊之深。渔夫虽没有“刎颈交”的朋友,但他却有真诚相待、毫无心机的朋友。这也反映出渔夫与世无争、澹泊名利的生活特质。那么渔夫的忘机友是谁呢?
“点秋江白鹭沙鸥”,这一句看似是作者在写江上之景,实则是以江上自由展翅飞翔的白鹭、沙鸥寄托自己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怀。而渔夫的忘机友,不是别的,正是那些终日在江上飞翔的白鹭、沙鸥。看来渔夫所需要的忘机友在人间是难以寻觅到的,只得在人世外找忘机的白鹭、沙鸥为友了。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鸥鹭也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成为毫无机巧之心的一个象征。那些远离尘世、澹泊名利的隐士都愿意以鸥鹭为友。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小令的最后两句表明渔夫的志向和情趣。“傲杀”是蔑视、看不起的意思。渔夫鄙视的是人间的达官贵人,而宁愿做一个大字不识的“烟波钓叟”。
此曲表达了作者傲视权贵,不以尘世为怀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一读到他(白朴)的散曲,则从其中所体现出的豪放、俊爽、秀美诸优点,可得出结论,即其散曲的成就高出其戏曲之上。如《寄生草·劝饮酒》、《沉醉东风·渔父》等散曲,是豪放的例子。
阳春曲 题情
笑将红袖遮银烛[1],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儇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2],及第待何如[3]。
【注释】
[1]红袖:红色的衣袖。银烛:雪亮的蜡烛。温庭筠《七夕》:“银烛有光妨宿燕,画屏无睡待牵牛。”[2]迭应举:屡次参加科举考试。[3]及第:科举应试后中选。
【译文】
笑着用红袖遮挡着白色的蜡烛,不让我的才子情郎夜里苦读书。互相依偎互相拥抱欢娱取乐。只不过是为了应举才如此用功,就算是考不上又能怎么样?
【赏析】
白朴写了三首《阳春曲·题情》,此曲为第三首,其他二首为:
轻拈斑管书心事。细析银笺写恨词,可怜不惯害相思。则被个肯字儿,迤逗我许多时。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
此三首题情诗,堪称描写文人追求自由恋爱的最大胆的佳作。第一首叙述男女主人公相思之初,鸿燕传书,互表爱意。第二首叙述一对情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家长制的压迫,自由恋爱的经历。第三首描写自由恋爱结婚后的夫妻,为了爱情鄙薄权贵的洒脱情怀。
《诗经》留下了对自由婚恋进行热烈歌颂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诗词一直有所继承。东汉时期的《孔雀东南飞》对封建家长制干涉自由爱情婚姻的罪恶进行了强烈的控诉。东晋时期的“梁祝化蝶”故事继承其手法,使殉情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为人们所咏叹。一直到唐代陆游的《钗头凤》,人们还只能看到封建专制下人们的自由婚恋遭受摧残和迫害。文人的形象以软弱、接受现实为主要特征,而强烈的抗争最终只能导致以死殉情的悲惨结局。由此可以想见白朴的三首题情曲在爱情思想主题方面所带来的清新空气。
白朴的第三首散曲描写经过千辛万苦的抗争,终于获得幸福的夫妻,婚后恩爱无比。曲中写男子“夜看书”是为了及第登科,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但在其妻子看来,富贵荣华远比不得与爱人的缠绵相拥来得重要,所以她不仅没有督促丈夫读书,相反还遮住烛光,要他和自己亲昵。作者通过这一极具生活气息的夫妻相处细节的描写,委婉地告诉人们,人生的幸福并不在于是否拥有名利权位。曲末的“及第待何如”就体现出作者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事实上,作者白朴就几次拒绝他人的举荐,终身未仕。
曲的鉴赏知识
鲜活泼辣的元代爱情曲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语言通俗直白,刻画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熨帖传神,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散曲比诗词更接近民歌,俚语俗语直接入曲,表达情感自由奔放,淋漓尽致,痴人痴语,至情至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元曲中所写男女之爱非不深刻,风趣泼辣的语言里包含了主人公庄重的爱情观和强烈的内心感受,寄托了古今善良的、追求爱情自由幸福的恋爱男女的美好心愿,至今仍能引发读者深切的共鸣。
驻马听 吹
裂石穿云[1],玉管且横清更洁[2]。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3],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注释】
[1]裂石穿云:形容笛声高亢。[2]玉管:笛的美称。横:横吹。清更洁:形容格调清雅纯正。[3]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西南角,六朝宋时所建。相传建前该处有凤凰飞集,故称。
【译文】
笛声就像是崩裂的石块穿云而过,接着玉笛横吹,音调越发清雅纯正。听来就像是穿越于风霜天气里的沙漠,鹧鹕在疾风中极力想要纠正姿态。凤凰台上日暮之时的黑云遮盖,梅花籁籁地抖落了,化作黄昏的雪花。人声都没有了,这时一声笛声,江楼上的月亮就被吹落下来。
【赏析】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吹笛人高超的技术。
起句颇为有力。“裂石穿云”,声形俱备,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亦为之一振,充分表现出了笛声的清澈响亮;同时,“玉管”的“清”与“洁”,又以乐器外观上的美感,通过通感手法暗示出乐声的明净悠扬。语义浑厚,笔力雄健,蔚为大观。在此,作者并不接着直述吹笛人的手法之高超,更不停留于对笛声本身特征及形象的描述,而是宕开一笔,通过鹧鸪、凤凰、梅花在不同的乐曲之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通过吹笛人吹奏的效果,反衬出笛声的优美和吹笛人精湛的曲艺。“霜天沙漠”“鹧鸪”“暮云”“梅花”等意象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在表现不同情境,从而在映衬不同乐曲之妙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共同组成了笛声所营造的审美境界的感官化世界。“霜天沙漠”“鹧鸪风”“凤凰台”“梅花”“黄昏雪”“江楼月”这些词汇,既表示实际的事物,又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作品以丰富的弦外之音,引人联想,寓意深刻。
在给读者飨以天花乱坠、激动人心的音乐盛筵之后,作者笔锋再次突转,以夜深人静,一声横笛倏然响起,月落江楼的空旷静谧之境收束全文,使读者激荡的情怀顿时转入沉静之中,回味绵长,品之不尽。
曲的鉴赏知识
白仁甫能曲不能词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岂创者易工,而回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种消息。
——《人间词话》
天净沙 春
春山暖日和风[1],阑干楼阁帘栊[2]。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3]。
【注释】
[1]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2]帘栊: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赖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3]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栊,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子里静悄悄。院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赏析】
此曲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之一,四首《天净沙》分别以四季为题。
世人多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元曲写景抒怀之极品。就取景构章、寓情于景上看,此曲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曲通篇写景,与马曲相同,采取意象堆垒方式,选用带有春天特征的意象,通过众多意象的连缀,构架出一幅和煦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在找到各个景物之后,直接将其铺陈入文,不作描写,不加修饰,朴实自然,错落有致。这些景物虽未经过明显的加工处理,但作者在对其进行选取的过程中,显然进行了个性化的取舍,使之颇具表达力。暖日、和风、啼莺、舞燕、飞红等物,共同展现了春天的和煦明媚、欣欣向荣;阑干、楼阁、帘栊、秋千等物,使人想见其中定有各有所欢的游人……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作者内心的愉悦感也暗暗穿行在字里行间。作者所选取的这些景物,不仅在画面上和传情方面有代表性,其中有许多还颇有暗示意义。阑干、帘栊多是叙写孤独愁思之物,杨柳、秋千充满闺情,啼莺、舞燕的春来秋去多用来传达感时伤事之感。最后作者选取飞红这一景物,又暗示时令上已近晚春,对春之将去的惋惜之情也溢于言表了。
白朴非常擅长写季节,他总能找出最能表现季节特点的景物,然后用景物之美来表现季节之美。譬如此曲写春天,他便拣“暖日”“和风”“杨柳”“飞红”,来描绘春天的和煦明媚、欣欣向荣。而轻轻拢上的窗帘,搭着秋千的院子,则又给人一种安宁惬意的感觉,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在此曲中,白朴运用了“景中生情”的表现手法。所谓景中生情,就是说作者的所有情感都蕴藏在了景物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将自己的心绪传递给读者。在此曲里,人们就可以从啼莺、舞燕等美好的意象中感受到作者那愉悦闲适的心情。
此曲语言清新,构思精巧,意趣盎然。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1],轻烟老树寒鸦[2]。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1]残霞:晚霞。[2]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译文】
一个孤零零的村庄笼罩在夕阳中,天边点缀着几朵残霞;炊烟轻轻地升腾而上,饱经风雨的老树上栖息着怕冻的寒鸦。一点鸿雁的飞影从天飘落。看天地间,山青水碧,白色的芦苇花飞扬,红色的枫叶艳丽,金黄的菊花开放。
【赏析】
此曲意在勾勒清秋日落时分的乡野景色。在以白描手法进行纯粹的景物描写时,作者对景物的铺排,对画面的布局,以致用词的考究和精巧均令人惊叹。
起笔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曲首两句是两组静态景物的描写,村落、夕阳、晚霞、炊烟、树、鸦等事物都是人们描写秋天这一季节的文字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在“孤、落、残、老、寒”等色彩清冷的词语的限定下,立刻生动起来了。“孤村”的“孤”给人以孤寂感,“轻烟”的“轻”将炊烟袅袅升起时的舒缓姿态加以定格,“寒鸦”的“寒”使人如见树上乌鸦正在寒秋中瑟瑟发抖,等等等等。在这些形象的铺陈之下,秋天固有的凄清萧瑟之感便跃然纸上了。各个景物之间直接连缀,不添设任何起连接作用的成分,使景物本身更加凸现出来,众多景物所构成的画面的静谧感也尤其深刻。这些景物虽然多而杂,在作者的排列之下,却并不显得凌乱。孤村、落日、残霞皆是远景,轻烟、老树、寒鸦皆是近景。可见作者画面布局的严谨。
简单的景物罗列显然不能将秋日的意境尽述笔端。在首句之后,作者便穿插进了一个动态景观——“飞鸿影下”。“一点”极言距离之远,“影下”说明大雁速度之快。这样一个动态的描写,打破了前文静止的画面,让人为之一振。作者的心情仿佛也因此变得释然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作者使用的量词,是“点”,这样一来,画面中虽只有飞鸿一物,但整个画面的辽阔,恰恰通过飞鸿这一事物的渺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而“影下”一词与“点”同时使用,可见飞鸿飞行之速,动感立现。
“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此两句也是白描铺陈,可是韵律有所不同,所写之景的色彩也明朗欢快不少。
末两句看似简单地回复到了起笔时的景物铺排,但与起笔相比,另有侧重。连用五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在为读者展示秋日景物的过程中,以色彩的丰富、绚丽,表现了不同的意境。
庆东原(一)
忘忧草[1],含笑花[2],劝君闻早冠宜挂[3]。那里也能言陆贾[4]?那里也良谋子牙[5]?那里也豪气张华[6]?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7]。
【注释】
[1]忘忧草:即萱草,又名紫萱,可食,食后如酒醉,故有忘忧之名,又叫萱草花。[2]含笑花:木本植物,花如兰,“开时常不满,若含笑焉。”[3]闻早:趁早。冠宜挂:即宜辞官。[4]陆贾:汉高祖谋臣,以能言善辩知名。[5]子牙:姜太公,名姜尚,又名吕尚,字子牙。为周武王的谋士,帮助周武王伐纣灭殷。[6]张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曾劝谏晋武帝伐吴,灭吴后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虽为文人而有武略,故称豪气张华。[7]渔樵话:渔人樵夫所说的闲话。
【译文】
看到忘忧草,看到含笑花,劝你们知道了早点从官场隐退。哪里还能看到能言善辩的陆贾?哪里还能看到足智多谋的姜子牙?哪里还能找到豪气冲天的张华?千秋万代的是非功过,都只不过成了渔人樵夫们一夜闲谈的资料。
【赏析】
此曲的作者,白朴,一生坎坷,在他还是幼年的时候,便遭受到了战争的祸害,母子相失,机缘巧合下被元好问收养,后来长大成人,但侵略者的残暴行为一直不能让白朴释怀,后又遭逢妻离子散,这都造成了他一生出世不做官的事实。虽一直以归隐自居,但他仍然无法对现实的残酷熟视无睹。但对于当时的作者而言,归隐田园可以放浪形骸,可以与世无争,这也权当是他内心的一种解脱和安慰吧。
这是一支劝勉友人出世的曲子。“忘忧草”可以忘掉忧愁,“含笑花”可以让心情愉悦,作者以此起兴,营造了一种恬静的氛围。接着用三句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当今天下,人才无用武之地,不如早日归隐。回想历史,各个时代都有其盖世的人才,可在元代的天下,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语重心长又欲言又止,千百年的是是非非,其实说到头,不过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一系列典故的使用增加了作者劝勉友人辞官的说服力,同时也将作者悠然闲适的人生志趣表现得活灵活现。语淡而味浓,本曲的一种超脱旷达的心境也随之跃然纸上。
语重心长而情深谊厚,可见作者深沉中不乏率性的性格特征,或许这就是当时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吧。
庆东原(二)
暖日宜乘轿,春风宜信马[1]。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2]。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来往画船边,招飐青旗挂[3]。
【注释】
[1]信马:骑马任其驰骋。[2]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是日有禁止生火,食冷食的习俗。[3]招飐(zhǎn):招展,飘动。青旗:旧时酒店前悬挂以招客的幌子。
【译文】
温暖的天气适合乘轿,东风吹起的日子适合骑马信步。正好是寒食的时候,处处可看到秋千张挂。粉白的杏花娇美艳丽,惹人留连;柳花飞扑,随人流走;鲜红的桃花绽开笑脸招引着游人。就在画船来来往往的江边,一道酒家的青旗高高地悬挂着迎风招展。
【赏析】
此曲描写了清明郊游之乐,从中可看出白朴清丽秀美又不失洒脱俊逸的曲风。
“暖日宜乘轿,春风宜信马”都是在写春之妙,表现了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营造出人们纷纷出游踏青的热闹氛围。在“恰寒食”句中,作者进一步用“二百处秋千架”来形容游人之多,渲染欢乐的节日气氛。
寒食节立秋千是从唐朝沿袭下来的传统。据五代时期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唐玄宗时,宫女们在寒食节搭起秋千,嫔妃们一边参加宴会,一边荡秋千玩乐,欢乐无比。后此项活动被百姓们效仿,成为一种习俗,秋千林立也随之成为寒食节特有的景观。事实上,在寒食节荡秋千的多是年轻的女子,人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个正值妙龄的女子在秋千上笑颜如花是多么美妙的场景。
“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作者同时运用拟人与排比,不仅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的美态,还让人浮想联翩。“对人娇”写出了杏花的娇艳妩媚,“扑人飞”写出了柳花的轻盈俏皮,“迎人笑”又写出了桃花的艳丽灿烂,花似美人,美人似花,花与美人交相呼应,人与自然的界限被打破,完全沉醉在美丽的春光中。
“画船”是水上的交通工具,和首句的“轿”“马”相对,“画船”一句引导读者将注意力转移到水上风景。景有水则灵,此句通过暗示读者着眼于水的存在,为曲中之景增添了几分灵气。而与“二百处秋千架”和繁花争艳的热闹不同,“青旗挂”则给人以闲适安逸的感觉。人游览了一天,不免疲惫,而青旗高挂的酒家则为人们提供了歇脚之地,方便人沉静下来,回味春游之乐。
阳春曲 知几[1](一)
知荣知辱牢缄口[2],谁是谁非暗点头。书丛里淹留[3]。闲袖手,贫煞也风流[4]。
【注释】
[1]知几(jī):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和先兆。几:隐微预兆。[2]知荣:就是要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知辱:就是要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缄(jiān)口:把嘴巴缝起来。《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以缄口表示闭口不言。[3]淹留:停留。《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曾何足以淹留。”[4]“贫煞”句: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风流,这里作荣幸、光彩讲。
【译文】
懂得光荣耻辱的分别,只牢牢地闭口不言;知道谁是谁非也只暗地里点头。把时间都花在诗书堆里吧。没事时,悠闲地袖起双手,再穷也风流。
【赏析】
《阳春曲·知几》共四首,此曲为第一首。曲的题目“知几”出自《易经》“子曰;知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起首二句可看成作者的处世心得。“牢缄口”和“暗点头”皆反映了世事险恶、人心叵测,这其中既有愤懑之情,又有无奈之感。“书丛里淹留”是白朴生活的写照,“闲袖手,贫煞也风流”则体现了作者本人的生活态度——安于清贫,远离是非。其中,“闲袖手”化自苏轼的“袖手何妨闲处看”,“贫煞也风流”出自元好问的“诗家贫杀也风流”。这样的生活态度虽有些消极,却也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气。
白朴一生经历坎坷,童年时恰逢改朝换代,社会动荡,原本生活优渥的他不仅和家人失散,还险些丢了性命。颠沛流离中,他亲眼见识了统治者的凶残。即使后来过上了安宁的日子,他也迟迟不能忘怀这段往事。由于不想为这样的统治者效力,他还几次拒绝了入仕的机会,任自己沉浸于词赋之中,最后竟放浪形骸,远离家人,寄情山水。从这四首《阳春曲》中人们多少可以了解白朴那复杂的隐者之情。
阳春曲 知几(二)
今朝有酒今朝醉[1],且尽樽前有限杯[2]。回头沧海又尘飞[3]。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注释】
[1]“今朝”句:出处为唐罗隐《自遣》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此为劝人及时行乐之意。[2]有限杯:唐杜甫《漫兴九首》中有“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之句。这里是劝人忘记生活中的黑暗现实,以酒消愁壮怀。[3]“沧海又尘飞”句:化自“沧海桑田”与“沧海一粟”之意。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而人生在世犹如一粒尘土飞于沧海之中。
【译文】
今天有酒姑且今天喝醉,暂且喝尽眼前那有限的几杯。回过头来看沧海已化为灰烬,而人生在世犹如一粒飘飞的尘土。日月急速穿梭,时光流逝,如今白发斑斑,老朋友寥寥无几。
【赏析】
“今朝有酒今朝醉”出自唐代罗隐的《自遣》,后人常用该句比喻只顾眼前,不管未来,过一天算一天。在这里,作者则用它描述自己的生活方式——纵情于酒。“回头沧海又尘飞”暗含了作者沉醉于酒的原因。世事多变,人生苦短,作者只有借助酒,才能暂忘灰暗的现实,求得片刻的安慰。然而“日月疾,白发故人稀”,一个“稀”字将时间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那寂寥苦闷的内心世界也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以酒解忧不足以派遣苦闷,偏偏能够理解自己的人也越来越少。
全曲善用典故,而化腐朽为神奇。酒除了消愁之外,还有激励情怀的作用。曹操之饮酒与罗隐之饮酒,两人的心情和目的完全不同。杜甫也同样是饮酒,他的情怀也大有区别。此曲作者借用前人典故,使人回想起古人的壮怀情思,冲淡了本曲的伤感之情。
曲的鉴赏知识
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微
散曲的形成要比戏曲稍早一些,它兴于金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韵文和音乐发展演进的结果。它的兴起和词的衰微不无关系。词原本起于民间,是一种通俗文学,只是随着文人学者逐渐加入到词的创作中来,词的写作愈发讲究,语言越来越华丽,风格越来越典雅,和市井百姓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平民百姓需要一种新的体裁代替词抒情咏物,散曲应运而生。一些乐工在民间小调中寻找创作灵感,推陈出新,创造出散曲。散曲和音乐密切相关,可抒情,可叙事,内容无所不包。用学者任中敏的话说:“我国一切韵文,其驳杂广大,殆无逾于曲者。剧曲不论,只就散曲观之,上而时会盛衰,政事兴废;下而里巷琐故,帏闼秘闻。其间形形式式,或议或叙,举无不可于此体发挥之者。”
阳春曲 知几(三)
不因酒困因诗困[1],常被吟魂恼醉魂[2]。四时风月一闲身[3]。无用人,诗酒乐天真[4]。
【注释】
[1]酒困:谓饮酒过多,为酒所困。诗困:谓搜索枯肠,终日苦吟。[2]吟魂:指作诗的兴致和动机。也叫“诗魂”。醉魂:谓饮酒过多,以致神志不清的精神状态。[3]四时:一指春、夏、秋、冬四季;一指朝、暮、昼、夜。风月:指清风明月等自然景物。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4]天真:指没有做作和虚伪,不受礼俗影响的天性。
【译文】
不为酒所困而为诗所困,常常为了无法吟出诗句而恼恨酒醉的困倦。赏尽四季美景,尽享风月无边,一身清闲。真是个无用之人,只知道沉湎于诗歌美酒,乐享这淳朴自然的生活。
【赏析】
金亡之后,白朴饱尝离乱之苦,对社会现状深切的体察与个人无法使其改变的事实之间的矛盾,使他心中饱含悲愤之情,在四首《阳春曲·知几》曲中均有所表现,而此曲似乎写得较另三曲旷达得多,实际上却也依旧隐隐含有难言之处。
作者写人生之乐的句子构思可谓极巧。起句短短七字便出现了两个“困”字,似为写生活的愁苦,实则传递出自己沉醉诗酒之中,自得其乐的惬意。常人多用“困”来表达陷入艰难之境,但在这里,它却传递出一种“沉醉其中,自得其乐”的情怀,很是新鲜。接下来的“常被吟魂恼醉魂”紧紧承接首句,进一步强调了纵情诗酒的快乐,也是以愁写乐的笔法。
正是因为将诗酒视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才会因为每日均与其打交道而多生“事端”。“一闲身”“诗酒乐天真”之类词句,正是这一心境的最好证明。
“四时风月一闲身”,四时指四季,说明作者一年到头都寄情于山水。结合作者的身世,不难看出他已经将自然当成自己心灵的归宿。也正是在大自然中,他才得以摆脱了烦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此曲的高妙之处,还在于通篇虽然写的是“乐”,但在这些“乐”中,处处皆有“悲”的身影。作者所沉醉的对象,一是酒,二是诗,三是风月。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向来是古人借以排遣愁苦的工具;古人又有“诗言志”的说法,终日吟诗,说明作者心中有诸多烦恼,不吐不快;风月之类,也多是进世失败者放浪形骸,消极沉沦的寄托:作者表面上是在写“乐”,实际上正是用“乐”来写悲,愤懑之情隐于言辞之后。这样,“无用人”一词,便不仅表示一种去除世俗机巧之心的情怀,也不失为一句激愤之辞了。
曲的鉴赏知识
借古人之境为我之境界
“西(当作“秋”)风吹渭水,落日(当作“叶”)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人间词话》
阳春曲 知几(四)
张良辞汉全身计[1],范蠡归湖远害机[2]。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注释】
[1]张良辞汉全身计:汉高祖刘邦感念张良功劳令其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请刘邦封自己以留地(该地为张良与刘邦初遇之地)。汉定后,张良专心修道,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2]范蠡归湖远害机:范蠡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帮助越王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传说功成名就后,化名鸱夷子皮,一袭白衣泛扁舟于五湖之中。
【译文】
张良辞退汉的封赏是想要全身而退,范蠡泛舟五湖是为了远离祸害。无论是喜爱山还是喜欢水都是因人而异。细细推算一下,自古及今有几个人能领会它的真实含义。
【赏析】
此曲旨在用张良和范蠡的故事说明功成身退的智慧。张良是汉代名臣,在为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后,归隐山林,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范蠡则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在帮助越王勾践兴国后,辞去官职,泛舟五湖,避免了因功高盖主而为主所害。“乐山乐水总相宜”,既与张良归山、范蠡泛舟相互呼应,又契合了《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名言,一个“总相宜”表明了作者对远离权力争斗,回归自然的推崇。
“君细推,今古几人知”,则引导读者深思名利之害。事实上,人人都知急流勇退的道理,却往往因为抵挡不住名利的诱惑,不由自主地步入险境,到祸患缠身时已追悔莫及。白朴一生命运多舛,也许因为经历过大起大落,目睹了太多豪门大户一夕间飞灰湮灭,所以其早早便看淡名利,格外珍视平静安宁的生活。白朴的好友王博文曾这样评述白朴:“(白朴)生长见闻,学问博赞。然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山川满目之叹,逮亡国,恒(白朴)郁郁不乐,以故放浪形骸,期于适意。中统初,开府史公将以所业荐之于朝,再三逊谢,栖迟卫门,视荣利蔑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