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王恽

双鸳鸯 柳圈辞

问春工[1],二分空[2],流水桃花飏晓风。欲送春愁何处去,一环清影到湘东。

【注释】

[1]春工:春神之工,此处指春光。[2]“二分”之句: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之句。

【译文】

问春光如何,春色三分,二分尘土已空,只有一分流水飘载着晓风中坠落的桃花。要把这春愁送往何处?但愿这一环柳圈的清影随流水直到潇湘之东。

【赏析】

王恽的《柳圈辞》共有六支,这里选的是第二支。古人在清明时,会摘采新柳,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到水边祓禊以驱毒辟邪。此曲写的就是戴柳祓禊之事。

既是写柳圈,首先使人想到历代诗人词人对柳树的吟咏。柳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种意象,其中离情别绪为最经典和最常见的意象。而放柳圈这种祓禊活动不免也包含了追怀亡人、消除愁绪等等内容。“二分空”一句,引起人们对苏轼“春色三分”的感叹。而苏轼对杨花“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的描写,使人对流水中飘荡着的杨花赋予了另一种情感。因此一个“二分空”吊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想知道是什么引起了作者对春光流逝的感慨。紧接着的“流水桃花飏晓风”则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原来作者看到了水中的落花。此时,读者也不免和作者一起有了好景不长之感;另一方面,这里的流水桃花也带了追怀之意。而春愁已起,人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要将愁送走,二三句的承接浑然无迹,末句的“一环清影到湘东”则紧扣了题目中的“柳圈”。“清影”是柳圈浮于江上的样子,还有什么比轻盈的柳圈更合适寄托淡淡春愁的吗?一副极具浪漫色彩又清雅旖旎的画面顿时浮现在读者眼前。为什么结句点明是到“湘东”?愁绪随着流水飘到湘东,而情感也寄之湘东,可见其愁结就在湘东了。

⊙作者简介⊙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元好问弟子。王恽一生官运亨通,死后被赠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其著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秋涧先生大全集》一百卷。其文章不蹈袭前人,独步当时,今存散曲小令四十一首。

黑漆弩 游金山寺[1]

邻曲子严伯昌,尝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曰‘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余效颦,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昔汉儒家畜声伎,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其词曰:

苍波万顷孤岑矗[2],是一片水面上天竺[3]。金鳌头满咽三杯[4],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5],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6],待偿我平生不足。

【注释】

[1]金山寺:也叫江天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2]岑(cén):底小而高的山。[3]上天竺:指上天竺寺,位于杭州灵隐山。[4]金鳌头:金山最高处的金鳌蜂。[5]“蛟龙”句:意为蛟龙在忧虑,害怕有人燃着犀牛角深入水中,照出它们的丑恶形相。[6]棹(zhào):船桨,此处指船。

【译文】

苍茫无边的万顷之波上一座孤峰矗立,天竺寺众佛寺仿佛是从一片水面上托出。金山像一只巨鳌,伸头从江面上满咽数杯,将江山的秀色浓绿尽行摄取。蛟龙深恐游人燃起犀角照耀出它的本来面目,兴起风浪,翻滚起巨大如屋的浪头。任它夕阳西下,而扬起船棹掉转船头踏上归途的船只穿梭纵横,我只愿好好地享受这平生未见过的壮丽奇景。

【赏析】

金山本来是长江江心的岛屿,后来因为泥沙积淀的缘故,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毗连,成为内陆山。这篇曲子可能是作者南下任官时,途经金山而写。曲子的第一句就蕴含了两个对比鲜明的意象“万顷苍波”和“孤岑”,波是平的,金山是突兀的;前者是自然风光,后者上有人工建筑。后者在前者的映衬下雄伟超凡。

由于远远看去,这金山犹如一只巨鳌,所以金山峰又被称为“金鳌峰”。而作者干脆将其视作有生之物。“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喻意其汲取了天地之灵气,灵秀无比。接着,作者又展开了大胆地想象,将山下的汹涌水波说成是蛟龙兴风作浪的结果。相比直接描绘波涛滚滚,这样写更能表现金山的壮美超凡,同时也暗示读者金山乃藏龙卧虎之地,不容小觑。

“风起浪翻如屋”,随便一个浪涛就能将人淹没。然而,对着如此壮阔的景象,作者早已顾不得水面上风大浪急,更顾不上时间已晚不易行舟,只想融入到这壮美的景色中,好好体会大自然的奇伟。“待偿我平生不足”实是对金山魅力的称颂。

作者在曲前的小序中表达了对当时曲坛“用力多而难为工”“笔墨劝淫为侠耳”的不满,其写作此曲也有革曲坛风气之意。

平湖乐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1]。入手风光莫流转[2]。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注释】

[1]横练:横铺着的白绢。用以形容湖水的平静澄清。[2]入手风光:映入眼帘的风景。入手,到手。

【译文】

采菱姑娘的声音透过烟波茫茫的秋水传来,湖面波涛不兴,平静如白色的素绢横铺。如此美好的风光可别虚掷光阴,不如一起在这儿共赏留观。佳人从画船上娇媚一笑,如春风拂面。江山确实秀丽,美景如画,可惜终究不是我的家乡。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回到故土?

【赏析】

曲牌“平湖乐”也作“小桃红”。

开篇第一句点出了写作时间,乃是清秋的早晨。作者荡舟湖上,见采菱女划船采菱、娇语频传,这隔着清雾朦胧的美感,以及船下碧波如绢的湖面,无处不是景,无处不是情,“波静如横练”的“静”和“练”二字也更形象地描绘了波面静而软、平而澈的画面。人美景美兼具。

作者不觉连呼“莫流转”“共留连”,这两句其实是起到了递进互补、强调的作用,从这美好的风光景色到“画船一笑春风面”采菱女嫣然的一笑,都令作者陶醉不忍离去。尾句是借用王粲的《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笔锋一转,情感色彩陡然一变,点出了此曲的主旨:“何日是归年?”可见作者内心的乡愁蕴藉的浓烈,说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大起大落的写作风格,以乐景反衬哀情,他乡再美但“终非吾土”,不禁让人悲从中来。

曲的鉴赏知识

草堂体

草堂体是一种元曲题材,多写田园山水,隐居乐道之情。这种题材的元曲一般都呈现出温婉自适,恬淡闲放的风格。由于文人雅士经常将自己隐居时的住所称为“草堂”,所以后人就将和隐居乐道有关的散曲统称为“草堂体”。在元曲中这类作品的数目极多,明代的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总结道:“草堂体,志在泉石”,人们完全可以将这种题材的元曲当作一个了解元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媒介。

平湖乐 尧庙秋社[1]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2]。霹雳弦争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3]。朝来致有[4],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5]

【注释】

[1]尧庙:在山西临汾境内汾水东八里。秋社:古代于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秋社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2]多稼:丰收。语本《诗经·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3]壤歌亭:来自《击壤歌》,意思为尧庙中建筑名。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人因此以“壤歌”为尧时清平的象征。壤,一种履形的木制戏具。[4]“朝来”二句:《世说新语》载晋名士王子猷在桓冲手下任骑兵参军,啸傲山水而不屑理事。桓冲当面督促,王子猷全然不答,只是望着远方自语:“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致有,尽有,有的是。[5]日夕佳:晋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主要表现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禅意盎然,反映了隐居生活的情趣。

【译文】

社日的祭祀活动结束后,只剩下淡淡的烟雾,乌鸦回归林间,手持酒杯,喜看眼前茁壮繁密的庄稼。弦声骤急互争高下,笑声喧哗,壤歌亭外山色秀丽,美如图画。早上还能像晋朝名士一样享受西山爽气,不用去羡慕陶渊明的夕阳美景。

【赏析】

古代在春秋季节都要举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此曲就描写的是秋季祭献仪式结束后,百姓欢畅、身为地方官员的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景。

本曲开篇以设坛烟散、鸟归巢来正衬祭献仪式告一段落的事实,自此入手揭开欢乐的场景。百姓和乐,庄稼丰收,笑语喧哗。

本曲用典颇多,“壤歌”出自《击壤歌》,尧时建筑名。本是代表着尧时万民富足、清平和乐,作者用在这里便引起了对眼下祭民们和乐丰收的联想,随及便有“山如画”“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的感慨。都是正面衬托、充实了秋社和乐物丰的精神内涵。

“西山爽气”出自《世说新语》,表达了一种无为而治的为官心得,不岌岌可危也不隐居避世的政治思想。“日夕佳”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全曲典故活用无痕,用词雅致,意蕴含蓄,别有一番风味,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