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祗遹
一半儿
败荷减翠菊添黄,梨叶翻红梧叶苍。绣被不禁昨夜凉。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
【译文】
残败的荷叶消减了翠绿,而菊花越发金黄,梨叶渐渐泛红,梧叶苍黄。锦绣套被已不能抵挡昨夜的寒冷。是什么酿就了这秋天的气象?一半儿是那卷地的秋风,一半儿是那清冷的白霜。
【赏析】
元曲讲究对偶,此曲的前两句为对偶中较常见的“合璧对”。作者用荷叶、菊花、梨叶、梧叶这四种物象色彩上的变化来写秋天的临近。翠、黄、红、苍与后面的“秋光”相互呼应,交织成色彩斑斓的秋日之景。而“减”“添”“翻”等动词的运用又为这色彩斑斓的景象增添了动感,让“秋光”活了起来,不仅如此,还紧扣住“酿秋光”的“酿”,表现出季节变化之美。而接下来的“绣被不禁昨夜凉”则一下子将描绘的重点由景转到了人,一个“凉”字暗示了曲中人的孤单。秋光虽美,但在孤单单的曲中人眼中,却是“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萧瑟凄清。“西风”的“西”与“凄”音近,“霜”又近似于“伤”,再加上二者都给人以寒冷之感,所以古人经常用西风与霜表现感伤的情绪。
这首小曲虽是意在写一位独处深闺、长夜不眠的女子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但却注重以景烘托。全曲色彩非常丰富,极力渲染浓重的秋色,正是极力衬托人物内心的伤感和凄凉。情和景浑融成一片,这就是诗家通常说的“烘云托月”法。
⊙作者简介⊙
胡祗遹(1227—1295),字绍开,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元世祖朝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济宁路总管及山东、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职,为人精明干练,声誉甚佳。官拜翰林学士,未赴任。后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因病辞归。死后封谥号“文靖”。
胡祗遹学习宋代大儒,著述很多,有诗文集《紫山大全集》,现存二十六卷本。其中,卷八中的《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朱氏诗卷序》是研究元曲的珍贵资料。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评论他“如秋潭孤月”。其散曲今存小令十一首,多为写景之作。
阳春曲 春景(一)
几支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译文】
几支白里透红的杏花倚在墙头,点点青山从屋顶上显露出来,像画屏一样。
一个春天能有几天晴朗的日子?三月美景,只宜用迷醉的眼光欣赏,不宜清醒地观赏。
【赏析】
一方面,用红雪形容杏花,既写出了杏花怒放堆积的样子,又暗含了“好花不常在”之感,雪易逝而花易败,与后面“一春能得几晴明”两相契合。“红雪”二字,贴切地描绘出了杏花的晕红似雪中融化一般的浸润晶莹。杏花含苞待放时为艳红,到凋落时呈现出白色。此曲末尾点明是三月,则杏花正开得好,所以呈现出红白色来。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咏杏诗所言:“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另一方面,也只有醉眼观青山,才会把青山当成屋后的画屏。此曲色彩清丽,构思巧妙,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阳春曲 春景(二)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1]。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释】
[1]觉来:醒来。
【译文】
蜜蜂用残花酿就了蜂蜜,燕子借春天的细雨调和好了筑巢的泥。在春天对着绿窗酣眠的我很晚才醒来。是谁把我唤醒?是那窗外啼叫的黄莺。
【赏析】
起首的“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是十分工整的对偶句。“残花”和“细雨”多被用来烘托伤感的情绪,但这次,作者却用它们表现盎然生机——残花可为蜜蜂酿蜜,蒙蒙细雨能帮燕子调泥筑巢。衰败之中孕育着新生,虽然春天即将逝去,但生命却不会因此衰颓。
暮春之景仍散发着勃勃生气,人处其中悠然自得,“绿窗春睡醒来迟”的慵懒闲逸正说明了这点。而此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只是孟诗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浓重的“伤春”意味,此曲里的“窗外晓莺啼”则单纯呈现生的意趣。而作者用“谁唤起”引出“晓莺”,既自然浑成,又确保了全曲在结构上的平衡——曲首二句因蜂、燕具备了动感,曲末也因莺啼拥有动感。
沉醉东风 赠妓朱帘秀
锦织江边翠竹[1],绒穿海上明珠[2]。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3]。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4]。
【注释】
[1]江边翠竹:指湘江边的竹子。[2]海上明珠:中国古代传说中,珍珠为鲛人眼泪所化。西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3]红尘:出自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原指街上飞扬起的尘土,后指喧嚣的社会。[4]朝云暮雨:战国时宋玉《高唐赋序》中,楚怀王梦到巫山女子侍寝,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人常指男女交合。
【译文】
由锦丝织编着湘江边的翠竹,用绒线穿缀着南海中的明珠,无论是月亮淡淡笼罩,还是清风徐徐吹拂,都将那落红与红尘隔断于外。仿如一片任意闲游的彩云舒卷自如,这一帘挂在那儿,历尽朝云暮雨。
【赏析】
此曲是胡祗遹为朱帘秀所作,作者取其名中的“帘”字展开联想,以帘喻人,大书她的美好。
“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锦丝绦和明珠都是美丽且珍贵之物,竹则被古人视作君子的象征,有正直、高尚之意。它们交织一起构成了“帘”,朱帘秀高贵美丽的形象登时跃然纸上。但作者又没有止步于朱帘秀的外表之美。“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落红尘土是红尘俗世的象征,“月”“风”则暗指风月场所。只是,这月是淡的,风是清的,这帘也不肯流于世俗,此句既点明了朱帘秀的职业,又表现了她高洁的品格,而最末二句的“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则凸显了她的风情万种。
切合姓名的咏物作品以人与物两相契合为要。此曲中,作者的“帘”与朱帘秀完美契合,无一点生拉硬扯之嫌,足见作者构思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