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即位,这就是秦孝公。他下决心发奋图强,把秦国治理成强国,他第一件事做的就是搜罗人才。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的时候,国君不重用他。听说秦国在招收人才,便来到秦国,托人把自己引荐给了秦孝公。
⊙商鞅像
公元前391年
中国大事记:
齐国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田氏遂有齐国。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将士;治理国家,必须有赏有罚,赏罚分明,朝廷就会树立起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行了。”
商鞅的一席话非常符合秦孝公的心意。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过了两年,秦孝公控制了朝廷,稳定了君位,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并把改革制度的事全权给予商鞅决断。
于是,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令。他便想了个法子,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这个人十两金子。”
不一会儿工夫,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扛木头。
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赏金又加了四十两。可是,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犹豫不定的时候,从人群中跑出来一个人,那人说:“我来试试。”边说边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扛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那个人五十两金子。
这件事立即传播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从此,老姓都知道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看到他的法子得到了预期的效果,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产量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从河西打到河东,最后攻下了魏国的都城。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推行第二次改革。这次改革遭到了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当官的人不去遵守,老百姓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应当惩罚他的师傅。”
后来,商鞅治了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的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样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又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
⊙商鞅方升 战国
战国时代商业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国独立为政,商业领域最关键的商品流通手段——度、量、衡和货币,标准不一,兑换混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