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朱自清
入选理由
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文字优美,极具哲学意味,
发人深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浙江扬州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扬州。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中,朱自清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有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清秀、朴素而又精到,最具有我国散文的传统的美学风范。主要作品有长诗《毁灭》,散文《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散文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1948年6月,他为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在贫病中死去。毛泽东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像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作品赏析
《匆匆》写于1922年3月。其时五四运动已转入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他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惆怅,但又不愿虚度年华。《匆匆》抒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心境。
在文中,作者先用“燕子”、“杨柳”、“桃花”等一系列物象作比衬,反复咏叹,表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限留恋、伤感。接着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借“洗手”、“吃饭”、“默想”、“睡觉”等人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情景,将抽象的时间物化为一个个形象的具体画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最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反问,表达了自己不甘虚度年华的心情,使文章在美的意境层面上,上升到理性哲思的高度,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