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说过,大学已经忘记了最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和存贮地,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医生、律师、工程师、企业家、干部,也造就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官员和富豪,但是我们的大学在给予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的同时,是否也帮助学生学会了个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帮助年轻人提升了修养、人格、品质?是否帮助年轻人形成了积极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从近些年来社会对教育批评声音的不绝于耳,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所处的现实状况。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定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德育的合理性出现了危机,道德教育从目的到方法有必要进行新的思考。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背景下,我们的学校德育需要一种新的合理性基础,需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完善和重新建设。
就学校而言,自诞生起就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职能。一个人形成道德观念与养成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尽管在一些国家没有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是一个人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离不开他在学校受到的教育,这一点在任何社会都是毋庸置疑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学校德育的重要价值。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道德教育一度出现将道德教育教条化和工具化的倾向,甚至用政治教育来代替道德教育,这是学校德育价值的极端化。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发展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中一些新事物面前出现了道德的真空,各种教育思潮的西学东渐,使我们的教育理论失去了自我,学校德育找不到自己的合理定位,要么是知性德育的极端化;要么是生活德育的泛化,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之中。
借助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强大推动而逐渐形成的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强调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对古代神性德育的一种自觉超越。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知性德育也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德育形式在现代化的教育中也引起不少麻烦,由于道德知识与道德生活的分离倾向,导致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化。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活进入了学校教育的理念之中。生活德育的提出,从生活本体论的角度追求生活与德育的一体化发展,使德育走向了生活世界,德育应该反映儿童生活的全部,德育要教会儿童如何过有道德的生活。然而,在德育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对生活理解的误差,又出现把庸常的生活作为德育的内容,或者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同样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究其实,无论是知性德育还是生活德育,在德育实践中出现的困境,根源还得从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上寻找原因。让人过上一种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是德育始终的至上追求,但是如何实现提升人的生活意义的功能,则是德育领域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题。怎样汲取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存有知性德育论的合理成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德育理论问题。戴岳教授的这本《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以道德教育应该以什么目的和价值取向为题,巧妙地寻找到两者结合的支点。从人的自我发展上的问题来审视道德教育现代困境的症结,对深化中国德育理论和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书对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作者认为传统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以规则本位为取向,不仅向人要求行为的规定性,并且用外在于人的强力将这种规定性加之于个体身上的。书中提出了核心观点,认为当代中国学校德育以规范性理念为指导,关注的是让人去接受规则、服从规则,却没有考虑人对规则的内心意愿,结果学校德育停留于让人在道德的重负下遵从道德,不能培养出个体生命对德性的内在追求,导致了人对自我完善追求的缺失。
本书对道德自我的分析比较系统全面,作者以“自我”概念的历史考察入手,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诸多学科中去梳理与“道德自我”有关的思想,为道德自我问题的研究构建了合理的理论基础。作者阐释了道德自我的内涵以及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开拓了道德教育的理论视野,为我们研究学校德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当然,我更为欣赏的是本书以生命实践的立场,从生命形态和实践品性两方面论述了道德自我的本质与存在。作者认为道德自我生成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道德自我表现出解放性、独立性、时间性的生命形态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整合性认识,在人的不断实践中道德自我得到生成和发展。本书聚焦于生命个体的成长,提出培养人的道德自我应作为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基于生命实践立场的教育学追求,为学校德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域。
我与作者戴岳教授有师生之缘,在他读博士期间我即有感于他的敏锐、聪颖,欣赏他善于思考的品质。他博士毕业后连续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社科基金等一批科研项目,与对道德教育问题的不断思考不无关系。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既具有理论的厚重又具有实践性特征,很能给人一些启发。我为戴岳的专著出版感到高兴,同时也希望他继续进步,我相信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增进学界对道德的理解和教育的感悟,为德育研究带来一扇新的风景。
易连云
2012年6月于北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