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动因(4)
(2)主体性的发挥易受环境的影响
任何主体的主体性的发挥都会受到客观环境、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不可能超越提供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去选择和创造。人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发挥程度。幼儿对客观规律的掌握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受客观环境的制约是必然的。而且由于幼儿身心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对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在一个充满丰富刺激物的环境里,更容易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和时间里,更容易为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相反,一个有着各种束缚的环境会使幼儿主体性难以显现和发挥。
(3)主体性发展的程度较低
人的主体性是在不断与外界作用、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幼儿的主体性处在这一进程的初始阶段,主体性的表现和发展都处于程度低下的状态。以创造性为例,如果将创造性划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那么高级层次的创造性指经过长期的研究,反复的探索所产生的非凡创造,形成了某一领域的划时代成果;中级层次的创造性指经过模仿或改革,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或加工而成,能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初级层次的创造性,主要指对本人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而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客观事实表明,幼儿所具有的创造性无疑处于初级层次。
幼儿教育是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育。“幼儿园教育要强调从知识技能出发寻找教育目标,一定要落实到儿童的身心发展上,对幼儿来说,掌握知识技能,特别是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不应该是唯一的,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种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在幼儿园中不论采取什么课程模式,都应该使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从而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三)学习动机——影响幼儿主体学习与发展的心理因素
1.学习动机的产生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学习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呢?一切活动都产生于需要。人的需要从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看,又可分为生理的和社会性的需要两大类。因此,动机也可以分为初级的(又称原发性的)和高级的(习得的、后继的)两大类。初级的动机不需要经过学习,如食欲、性欲等都是初级动机的源泉。高级的动机是指在初级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动机,如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社会交往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需要等。当这些需要在人的主观上以愿望或意向的形式被体验到,并激励着人们活动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幼儿的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幼儿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幼儿头脑里的反映,它在幼儿的主观上以对学习的意向或愿望的形式被体验着。在幼儿园教育中,只要能引起幼儿的这种意向或愿望,同时又有相应的能满足幼儿意向和愿望的活动存在时,就能产生推动幼儿学习的动力。但是,社会和教育对幼儿的要求并不都能成为学习动机,只有那些对学习能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才能成为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非动机
根据动机的自主水平不同,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非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完全是自主性的,如幼儿为了探索土豆是怎么样生长的而去主动观察。外在动机是由学习活动外部因素所引起的,如幼儿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而去探索。非动机是指人们的学习行为由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引起,这种动机自主性水平较低。
(2)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
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又可把学习动机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与学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相联系,是社会要求在学生学习上的反映,是学生本人的理想、世界观等在学习上的体现。比如,我国多数学生能把个人学习与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将来参加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而努力学习。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易为情境中的偶然因素所改变,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第二类是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这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的特点及其切近的意义相联系的动机,例如,某些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能给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很大的满足,能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从而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赞扬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类动机比较具体,且有实际效能,但作用较短暂而不稳定,容易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3)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Brophy,1987)或性格动机和情境动机(Slavin,1991)。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该类动机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或毕生都具有这类动机。另外,该类动机广泛存在于许多活动中,表现在对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学习都具有强烈的动机。一般动机主要产生于学习者自身,与其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密切相连,因而也称为性格动机,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具有这种学习动机的学生,即使遇到教学能力低、教学责任感差的教师,也仍能认真努力学习,是典型的“为读书而读书”者。
具体动机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由这种动机支配的学生,常常只对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或内容感兴趣,而对其他学习内容则不予注意。这类学习动机多半是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业成败或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逐渐养成的。例如,在学生学习经历中,如多科失败而只有一科成功,就可能只形成对该门学科的学习动机;又如,在师生关系中,只获得某位教师的关爱和接纳,很可能只对该教师任教的科目有兴趣。由于这类动机主要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也称为情境动机,其作用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4)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义,可以把动机分为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合理动机是指与我们的社会利益相一致的、有利于个体健康的动机,包括高尚的、正确的和在一定时期里有较多积极因素的动机。所谓不合理动机,则是指不符合我们的社会利益和个体健康发展的动机,包括低劣的、错误的和有较多消极因素的动机。
3.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学习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一学习行为。在这里学习动机是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对学习行为起着始动作用。例如,幼儿对声音的产生很感兴趣,产生要探究声音是如何来的动机,便会在这一动机驱动下出现相应的行为——敲打物体使其发出声音。
(2)指向功能
学习动机能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在这里,学习动机是引导某种学习行为的指示器,对学习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在上述例子中,幼儿在探索声音产生的动机引导下,将激发起让物体发出声音这一目标,把注意力放在物体发声的方法上。
(3)调节功能
学习动机能调节个体学习行为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在这里,学习动机是调节某种学习行为的控制器,对学习行为起着调控作用。在上例中,那个幼儿在探索物体发声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发声的方法这一行为的强度、维持时间的长短,都受到该学习动机的制约。
4.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伯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在强调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本身就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奥苏伯尔和斯金纳都认为,就学校而论,动机的问题不是“传递”动机之事,而是安排好学习与研究的条件,使之起强化作用的问题。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般说来,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地增强与促进的效果。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皮质工作状态,从而也不能得到最佳绩效。由此,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动机过强则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并且,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环境因素
作为学习主体的幼儿,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并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发展的。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幼儿园环境、家庭环境和媒体。
(一)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的主要社会教育机构,幼儿期是幼儿各方面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生活的作息制度、膳食营养、疾病预防、物质与精神环境、教学方法等都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发展。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是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建构知识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根据这一理论,幼儿对环境的真正认知只能基于幼儿在自身原有经验之上的主动建构。日常生活里,儿童自发地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看、听、闻)获取了有关环境的具体事实和直接经验。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一旦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
1.视觉环境
视觉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中可被视觉感受到的客观刺激。包括:幼儿园布局,幼儿园中的建筑、道路、运动场、绿化等的情况与分布。幼儿园的规划除应当合理、安全、方便幼儿学习与生活外,还应符合视觉审美的要求,特别是校园的绿化、色彩搭配、卫生等。
教室布局,主要指教室内各区角的布置、主题墙的布置、桌椅的摆放形式等。不同的教室布局会让幼儿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对学习和教学产生不同影响。
教室色彩,指教室的墙壁、地面、课桌椅等颜色及整体主色调。主色调可分为冷色调(蓝色、绿色等)和暖色调(黄色、红色等)。不同性质的色调也会对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意识水平和心境产生影响。
教室布置,指教室中人为布置的标语、墙报、饰物等,有的可以在幼儿活动中起警示作用,有的则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供幼儿学习、观赏。
教室光线,即教室光线的强弱与分布。光线状况会通过对视觉系统的刺激影响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接受心理。
2.听觉环境
听觉环境主要指幼儿在活动中可被听觉感受到的客观刺激。根据教学的关系,可将教学中听觉刺激分为信号与噪声。前者是老师组织活动中用以传递教学内容的声音,后者则是与教学活动无关的声音。幼儿园中应尽量消除噪音,或提高信号音与噪音的比值。信号音的大小与变化也会对幼儿的心理,特别是注意水平产生影响。教师突然提高或者降低音调、音量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活动间隙轻柔舒缓的音乐也能改善听觉环境,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3.触觉环境
触觉环境是指活动中可被触觉感受到的客观刺激,在活动中主要是幼儿对桌椅、操作材料的触觉。这种触觉是活动中较持续地影响幼儿的因素。课桌椅是否适合幼儿的高度,其轮廓是否与人体吻合,其稳定性是否良好等,都会影响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舒适感受,从而对其注意力产生影响。
除了上述视觉、听觉、触觉环境外,其他物理环境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人研究了味觉环境对幼儿记忆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在学习和回忆时,向幼儿呈现同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那么会产生记忆提高现象。另外,长期的拥挤、空气污染也会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在幼儿的发展与学习过程中除了要与这些物理环境相互作用,还会受到与成人、同伴相互交往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幼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幼儿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因此,幼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