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1)

家长总是满怀期望又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校也一直在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可是事实上,学校每天都在让某些孩子掉队。很少有哪个校长和教师故意为难孩子,校长和教师接受了家长和社会的委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负有责任。可是,无论校长和教师多么努力,总有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一、关于家庭教育的几个调查报告

没有人会否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体、性格和学业成绩的影响,问题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不少研究者对此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的“科尔曼报告”和日本的“三浦展报告”。在借鉴相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一致显示: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1.科尔曼报告: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博士发表了一份教育调查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1]

这个调查研究的对象原本是学校教育,但它促使美国政府和美国家长开始关注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现在看来,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这是一个事实。尽管存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但一般而言,如果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就偏低;尽管存在“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现象,但一般而言,如果父母的经济收入较高,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普遍较高。[2]

这并不意味着穷人的孩子就注定了成绩低下,因为贫穷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父母处于谋生状态,最好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如果孩子真实地体验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与辛酸,那么,孩子会增加改变命运、拯救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贫穷虽然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也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人,倒是需要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的深渊。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过,并非所有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否则,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

遗憾的是,“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不少比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这条古训不幸言中。

2.三浦展报告:父母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2007年,日本人三浦展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了父母的生活习惯与孩子成绩之间的某些微妙关系:

成绩好的孩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有条理却也有趣的母亲,比较能养育出成绩好的孩子来。成绩好的孩子,母亲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饮食状况也比较混乱……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店的食物。[3]

三浦展的建议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要父母突然之间大量增加收入或许不太可能,更不用说突然提高自己的学历。既然如此,身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设法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生活习惯将影响孩子的成绩:“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主动,同时比较会运动,朋友也比较多;成绩越差的孩子,不仅个性较被动,也很不擅长运动,同时朋友也比较少,基本上很爱打电玩。”[4]

“科尔曼报告”以及“三浦展报告”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成为“三好孩子”(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或者说,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都很难改变孩子在学校成为“差生”的命运。

3.我们的调查研究: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10个因素[5]

为了查明家庭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我们做了相关的调查。随机选取2所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共2225人接受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隔代教育、父母陪吃饭频率、父母在家睡觉频率、吃零食频率、看电视频率、排便频率、听故事频率、劳动频率、运动频率和艺术特长等10个维度。在问卷调查之后,针对某些特别的问题(比如有祖父母陪伴的孩子普遍成绩较好)做了访谈。完整的问卷如下:

亲爱的同学们:

你好!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我们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请在符合你情况的“□”内打“√”。对于调查结果,我们保证严格尊重你的个人隐私,请放心填写。衷心感谢你的配合!

姓名_______ 性别_______ 年级_______ 班别_______

学号_______ 母亲职业_______ 父亲职业_______

1.在6岁以前,主要负责照顾我的人是:

□ A.父母 □ B.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 C.保姆 □ D.其他

2.妈妈或爸爸陪我吃饭的情况是:

□ A.经常 □ B.有时 □ C.很少 □ D.从不

3.妈妈或爸爸在家里睡觉的情况是:

□ A.经常 □ B.有时 □ C.很少 □ D.从不

4.我吃零食的情况是:

□ A.经常 □ B.有时 □ C.很少 □ D.从不

5.周一至周五,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

□ A.半小时以内或不看电视 □ B.半小时至1小时

□ C.1小时至2小时 □ D.2小时以上

6.我的大便习惯是:

□ A.一天多次 □ B.一天一次

□ C.两天一次 □ D.三天以上一次

7.小时候,我听家里人讲故事的情况是:

□ A.经常 □ B.有时 □ C.很少 □ D.从不

8.我做家务的情况是:

□ A.经常 □ B.有时 □ C.很少 □ D.从不

9.我在课余时间运动(如跑、跳、打球等)的情况是:

□ A.经常 □ B.有时 □ C.很少 □ D.从不

10.我的艺术特长(如琴、棋、书、画等)的情况是:

□ A.有 □ B.没有

结果显示: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陪伴的孩子成绩比较好。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孩子的父母同时也陪伴孩子,而不是把孩子仅仅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不少家庭有三代同堂的现象,这样的教育效果比两代同堂的更好,更有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果父母经常陪孩子吃饭,孩子的成绩比较好。如果父母经常在家睡觉,孩子的成绩比较好。少吃零食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少看电视(每天控制在“半小时以内”)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正常频率(一天一次)排便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经常听故事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经常或有时做家务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从不做家务”的孩子。在音乐、运动和美术方面有艺术特长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

另外,父母职业与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影响。其中,父母为医生或老师的孩子学习成绩远远高于全体平均水平,而职业为商人的孩子学习成绩远远低于全体平均水平。父母职业为医生或老师,孩子学习成绩好,这与其父母文化程度高、经济收入稳定、思想观念新、工作有规律,从而与孩子交流较多有关系;父母职业为商人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这主要与父母长时间不在家,与孩子的交流少有关系。

不过,如果孩子的父母是老师,且做了领导,孩子的成绩就可能比较差一些。原因是,领导的孩子往往受周围人的关注、恭维,如果孩子到了学校,老师(不仅同学)就会围着这个孩子,讨好这个孩子。这对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性格养成很不利。至于一般老师,这个问题不会太严重。但老师最好不要轻易把孩子带到学校,因为那样也会容易让这个孩子引起周围其他老师的关注、恭维。

如果老师的孩子的成绩或性格不太好,可能是因为老师没有处理好爱与秩序的关系。老师一般都讲秩序、纪律、规则,但孩子希望自己的父母首先是父母而不是老师。如果老师回到家里,仍然是老师的面孔,孩子就会失望、难过、拒绝。也有现代家长(尤其是大学教授)过于强调孩子的自由和民主,结果孩子在家里很自由、民主,而到了学校之后,学校不那么民主、自由,孩子就会把所有的不适应都怪罪到老师那里。这正是为什么大学教授的孩子往往出现“成长的烦恼”的原因。

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长大,这是对的。只要有条件,家长就应该让自己的孩子过自由的生活。但是,在让孩子过自由的生活的同时,必须让孩子理解自由的边界和底线。至少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自由不能以干涉或破坏他人的自由为前提。“如果你想开快车,就必须保证你有非常好的刹车。你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办法限制他们,让他们的行为举止守规矩。”[6]如果做不到这些自由生活的“金规则”,倒不如让孩子接受某种权威的教育。

注释:

[1].如果家长对“科尔曼报告”感兴趣,可以到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其中,林达的《科尔曼报告改变美国公共教育》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解释。

[2].相关研究可参见庞维国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3(2)。

[3].[日]三浦展著,箫云菁译:《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35~49页,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

[4].[日]三浦展著,箫云菁译:《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69~71页,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

[5].这是作者和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所做的调查研究。参与研究的人员为李兰、刘海槐、蔡润芳、陈绮云、陈燕、吴秋盈、许纯玉、陈维欣、陈肖萍、黄靖舒、张俊杰、陈燕萍、马箫箫、许凡、刘良华。

[6].[美]约翰·格雷著,张雪兰译:《孩子来自天堂》,22页,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二、其他国家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

不见得别国的教育(含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定比中国的教育优越,但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比较一致的现象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身体、交往和精神的教育,而不那么发达的国家往往重视知识教育以及相关的选拔考试。

1.英国和美国:用橄榄球培养精英

英国和美国的教育虽然培养了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他们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知识学习(甚至有所谓“反智教育运动”[1]),而在于身体教育、交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英国教育和美国教育所隐含的“好人”或“人才”形象,既是文质彬彬的绅士,也是身体强壮的运动爱好者。在文明的绅士和野性的运动者之外,若有一技之长而自食其力、独立生存,就构成完整的“好人”或“人才”。

英国素有绅士教育的传统,英国人占尽“绅士风度”的教育先机,但英国人在培养“绅士风度”的同时,重视以体育的方式训练人的高贵的意志力。英国人相信,严酷的体育训练“能够给英国的特权阶层提供痛苦的经验和耐久力,塑造坚强的人格和体魄,使他们有能力和意志完成上帝的使命。”在中国人的印象中,英国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儒雅的“英国绅士”,但是,真实的英国教育更重视培养所谓“雄健的基督徒”。

美国的教育几乎完整地延续了英国教育的传统,却使体育更进一步,使篮球、足球、棒球等野性的球类运动风行全国,尤其以美国特有的橄榄球激发和保卫“美国精神”。美国人让孩子打球,既是身体教育,也是人格教育。“让孩子学会融入群体,并通过自己对这个群体的贡献和牺牲来赢得大学的承认。这里培养的,是领袖才能和同伴的纽带、对集体的忠诚、对对手的尊重,乃至公平的竞争、无论胜败都要维护自己的荣誉的基本道德品性。”[2]

美国教育沿袭了由古希腊传承下来的以体育为核心的“尚武”传统。美国人对体育寄予厚望:竞技体育培养学生的忠诚、勇气、合作精神和男子气概,能够教他们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拼到最后一口气,同时懂得自我控制、遵守规则、保持荣誉和尊严、公平竞争。体育比赛把那些驼背、软弱、病恹恹的学生转化成了强健、精力充沛、体格完美的理想型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