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魏书生的思想特色(3)
魏书生的卧室里曾经挂着观世音像,他的生活习惯是少食、素食,禁糖、禁茶,少鱼、少肉,无烟酒,除了三餐,无瓜果点心,平时入口的就只有白开水。魏书生穿着朴素,脱下西装,里面的衬衫衣领褪得发毛,但整洁大方。他生活不奢求,他的待遇又不低,却把钱默默地给了灾区,给了穷孩子,给了患病的老师……不知干了多少工作,却经常啃几个馒头过日子,他奉行苦行主义,认为苦行是一种幸福,无论生活、学习、工作,都贯彻一个“苦”字。为了育人,他时时处处高举抽打自己的鞭子。他教书与其说是用粉笔,不如说是用自己的生命。他自己的生命如同一束燃烧的火把,照着孩子们前进!他说:
“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因为你不想索取,你就永远不会有索取不到的痛苦;因为你总想献身,你就无论何时何处,都能享受到因献身欲望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在魏书生看来,佛、道、基督等文化和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层面的主张是一致的,人世间所有的宗教哲学,归根结底都是守住自己内心深处好的一面,佛学也好,儒学也好,基督教也好,归根结底他们都是在探讨人和人的问题,都照他们的说法去做,大家都成佛,大家都成大思想家、哲学家了,满怀仁爱之心了,人世间就和谐了,但是解决不了人和自然的问题。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年代,人在自然面前仍然显得极其卑微,极其可怜,一次大的瘟疫来了,成千上万的人还是会被夺去生命。人与自然的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能解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物质文明的水平促进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如果再过一万年,遇到地震,会轻而易举地解决。所以,魏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比佛、道、基督等文化更加科学。但单就修养心性而言,佛家、道家、基督等文化博大、深邃而表述精致,启人深思,魏书生释道文化修养极其深厚,这些文化也真正滋养了他的心灵。
2.医武养生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身心兼修的。“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魏书生早年曾想仗剑行走天下,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他的这种心理或许受生于河北、长于沈阳地域心理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转了行,要治国安邦、造福于人,还得靠政治——侠义精神,培育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发展成为济世理想。但是对武术的爱好和对身体的锻炼却成了他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书生唯一有过刻意修炼的一项专长,是他从10岁左右起拜师学过的武术,也正是少年时代那些晨起的长跑和夜晚的站桩以及打沙袋、劈砖头的力量训练,使他至今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体力和精力。多年以来,魏书生都一直坚持站着报告,并且时间若不长,他的站立是以单脚支撑身体,有时单脚站立还只用前脚掌着地。魏书生练武锻炼的习惯从小坚持至今,连“文化大革命”挨批斗期间都没有中断过,现在事务繁忙,但只要没有外出讲学,他都坚持。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就来了,运动一来,本人又成了典型,反面典型。(笑声)我尊孔,那边批孔,我这边说孔夫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你不是找不痛快嘛!于是呢,我的顶头上司把我写的那些东西都给没收了,五十多万字啊,各种文稿日记,人家度过了好几个不眠之夜,从里头搜出来魏书生反动言论一百零八条,然后非得说我有一个完整的反动的思想体系,最多的时候一天批我三遍。党内批完党外批,小会批完大会批,批完晚上,我还照样找一宽敞地方打拳练武,结果让人发现了,第二天批得更狠。魏书生,你不老实!我说我怎么不老实?哈哈,白天挨批判好像挺老实,晚上干什么张牙舞爪的?我说我没有。那你蹦蹦跳跳干什么,你想变天吗?我说我没想变天。那你怎么想的?我说我现在还公费医疗,我要窝囊病了,不浪费党和人民的医药费吗?我锻炼锻炼给党和人民省钱不说,第二天挨批判我也好有劲啊。啊,你这么想的,那你还练吧。又让我练了。”
从观念上,魏书生一直跟老师们说,教师职业不应该有昏倒在讲台上的现象。魏书生不赞成老师们带病坚持工作,也不赞成把这样的事例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有病早治,没病健身,锻炼起来,跑起来,把操做起来。魏书生这样要求老师们,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每天晚上九点多钟开始跑步,三千米,六华里,不说别的时候,我是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一天不落地跑下来。有一天下雪,我想不跑了,结果儿子不答应,儿子放假不回家嘛,爸,跑步去。我说,今儿下雪,跑什么呀。那你不去我去啦,我说,儿啊,也不能让自己去啊,爸陪你跑去吧。于是,我们父子二人,冒着纷纷扬扬的漫天雪花,一步一个脚印儿地跑下来,感受雪中空气的清新,感受雪花落在脸上的寒凉,感受一步一个脚印儿超越自我的自豪和快乐。”
3.儒墨济世
君子关心两件事:世上苍生架上书!
人生短暂,人的身体长一些也就能活个七八九十年。我们让只能存在几十年的身体应该处于什么状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分析起来,不外乎三类:一是乐生惜身,追求享乐;二是以身济世,服务社会;三是随缘自在,得过且过。
魏书生的选择属于第二种,但是却没有高调的姿态,虽然积极认真奉献身体,却又事事自认平凡,此之谓境界。魏书生的立身种类,从文化思想角度来判定,崇奉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精神,践行儒家立身“济世”的风范,以身体之所行,建入世之功勋,自立立人,自利利他,立言立功立德,成就入世的事业。
从魏书生的报告和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儒墨学说的推崇:
“有人说,孔子的学说思想核心是‘仁’,我说不对,孔子核心思想实际是两个字,一为‘仁’;二为‘礼’。‘仁’是民主,‘礼’是科学。‘仁’是平等,‘仁’是仁爱之心,泛爱,爱一切的人。孔夫子的思想,一万年都不过时!‘礼’是什么?按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各个层次,各个位置上的人的责任制。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家都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促进社会的发展。按照规律,制订规矩、制度,所谓科学就是制度。”
“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思想浮躁,居无定所,这是非常难受的一种状态呀!……《大学》开篇是什么?‘大学之道在明德……’,心一旦定下来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魏书生本人的成长经历,也符合他自己总结的“三位梯队”理论:第一位:自强;第二位:育人;第三位:教学。而这,正好是儒家《大学》所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浓缩。“诚意、正心、修身”即自强,“齐家、治国”是育人,“平天下”(即教化天下)是教学。先求正己,再求正人,立己立人,利己利人,是谓儒学立身,以身利于天下苍生。
4.术法建功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层次分明。由上往下,依次为道、德、术、法、技等。一切技巧和方法性的文化知识都在术法的范畴,传统文化讲道德为主,现代文明多属于术法层面的内容。修心、养生、立身都重在内修和内在原则的选取与确认,而术法层面就是在具体工作和事业中的技巧和方法,属于操作层面的内容,是济世的手段。运用术法的目的就是要济世、建立入世功勋。
魏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类书籍,了解现当代的科技发展现状,关注现实生活对教育的要求,吸纳学生的意见,形成了一系列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这些方法本身经过实践检验,在合理的条件下施行是具有有效性的。术法源于阅读、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它们使魏书生真正成为一个“硬邦邦”的教育家。
(三)择善固执、守恒创新的文化价值观
作为一位教育家,魏书生有着自己的文化坚守!
2010年3月18日,是魏书生退休的日子。在一个月前的同一天(2月18日),魏书生写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署名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之上。在这篇文章中,魏书生总结过去的工作实践,思考教育的未来,提出一个观点:民主治教、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2007年10月11日,魏书生在其教育管理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青年教师一定要抬头仰望“恒星”,用平常心看改革,人世间坚守住不动的东西往深处去做实际就是改革。早在新课程改革之初,魏书生就提出了他的“恒星”理论,他说:当你不能全面细致地了解课改精神的时候,就抬头看看星星,要看“恒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学而时习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以致用。他说,新课程改革是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走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新课程改革是从世界文化的传承中走来的,不是无中生有的。
此外,魏书生还有过这样的论述:
“守住中华民族的优良教育传统,绝不动摇。前人为我们总结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就教而言,我们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教育观念;就学而言,我们有学而时习、学以致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学习观。这都是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坚守这些好的传统,一万年不变。”
“我把教育规律比作恒星,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围绕着恒星运转的行星,教育不论如何改革,都不能脱离教育规律。百家争鸣的观点固然新颖,但它们就好比美丽的流星转瞬即逝。有了行星,宇宙固然有了活力,但离开了恒星,它也会迷失方向。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仰望流星的美丽,也可以注入行星的活力,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最终还是要去掉浮躁,洗尽铅华,守住我们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
“急功近利,跟潮追风,朝令夕改,都不会形成好习惯,只有坚持真理、一以贯之和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才可能形成好的习惯。……年年如此,不折腾,不动摇,只是不断朝这个22条的深处去扎扎实实地做新的实事。”
从这些论述里,我们看到了魏书生拨开一时迷雾,捧出苍穹明月的睿智,看到了他择善固执,不随波逐流的持恒坚守的文化品质。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营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如何才不被各种各样的思潮迷了自己心灵的方向,魏书生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