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思想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古代希腊文化思想(2)

这种吸收首先体现在古希腊人盛行游学之风。由于地中海沿岸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希腊文明初期甚至更早的时代就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这就使得古希腊人一开始就可以从异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于是早期的许多希腊学者纷纷游历本土以外的广大地区:著名的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年轻时就游历了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各国、巴尔干半岛,在他的历史著作中对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作了详细记载;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不仅到过埃及,还对金字塔所在的异国风情作了记录;此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都到过许多地方,这些学者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地吸收各地区的先进文化,从而使来自东方的哲学、诗歌、音乐和艺术等精神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希腊人生活并逐渐被融合在希腊文化中。

其次,古希腊人善于对外来文化进行加工与创新。古希腊人对埃及和亚洲西部古文明的接纳,并不只是亦步亦趋地去模仿,他们能推陈出新,在雕刻和陶器制造方面就大大超过了他们的祖师。他们所制的陶器和金银用器,其精美程度在古代世界上堪称一流。尤为突出的是对腓尼基文字的改进。腓尼基文字最初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是“希腊人一直不知道的一套字母”,希腊人在对外交往中学到了它并将其进行不断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希腊的文字字母,古希腊人在吸收外来字母并发展字母文字方面为西方各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节早期希腊文化思想

伴随古希腊历史的发展,经过文明起源时期之后的希腊文化思想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风时期希腊文化、古典希腊文化和晚期希腊文化(即希腊化文化)几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希腊人在宗教神话、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就,对其后的西方文明乃至当今的世界文化思想发展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书将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思想合称为早期希腊文化思想。早期希腊文化思想成就的主要特点是奠定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由神话、宗教、文学、哲学和历史等学科中形成的一些重要文化思想构成。

一、希腊神话的世俗性特点与神人同形同性观

古希腊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生动感人的神话之一,它滥觞于远古时代,其内容多为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观念之类。与其他绝大多数民族不同的是,希腊人虽然创造了神祇,但并未被他们创造的神所左右,他们的神话带有明显的世俗性,此特征在其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是古希腊神话异于其他民族神话的典型特征。因此,有学者指出:“早期希腊人的神只不过是大写的‘人’而已。”[9]

依据赫西俄德《神谱》中的记载,希腊众神的来源大致是这样的:最初宇宙一片混沌,天、地和水是连成一体的,后来混沌中生出了一种被视为抽象物的黑夜之神诺克斯(Nox,夜)以及黑暗之神厄瑞波斯(Erebus,死亡之地);接着这两种抽象物生出厄洛斯(Eros,爱),厄洛斯又先后生出艾特耳(Aether,光明)与赫墨拉(Hemera,白昼)、地母盖娅(Gaea)和天父乌拉诺斯(Ouranos);[10]乌拉诺斯和盖娅结合,生下12个提坦(Titans)诸神。这就是神的原始世代。在诸提坦巨神中,除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类并为人类偷来火种之外,其他多有杀父食子等荒诞暴虐的行为,反映了他们属于尚未建立秩序的旧的神界。希腊人信奉的新神是从宙斯开始的,他是乌拉诺斯的孙子,得以躲避其父克洛诺斯的吞食,推翻了巨人神的统治而建立了以他为首的奥林帕斯山(在北希腊)诸神的统治。奥林帕斯山有12主神:众神之父宙斯(雷电之神),宙斯之妻希拉(天空之神),海神波赛东,智慧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蒂密斯,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赫斐斯特,商旅神赫尔墨斯,农业神狄墨特尔,灶神赫斯提亚。

古希腊人相信神能主宰人间祸福,他们为了讨好神、祭奠神而举行各种庆节。每四年一次在南希腊奥林匹亚(伊里斯境内)举行的宙斯大祭最为隆重,届时有体育竞赛和文艺表演,得胜者在全希腊享有荣誉。据说宙斯大祭第一次举行是在公元前776年,古希腊人便以这一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其他如对阿波罗神、雅典娜神、戴奥尼苏斯神(酒神)等的祭奠也相当盛行。

希腊神话世俗性的重要特点是它的“神人同形同性”观念。在古希腊人看来,神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与人同一形象,同一性格,神与人的差别仅在于神的不朽和具有超人的能力。从此说出发,古代希腊人认为神与人同样有七情六欲,同样会犯错误,甚至也不免于徇私护短、挟嫌报复等缺点。神性与人性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并且是相互辉映的,神是人的最高典型,在神的形象中可以想见人的智慧和美德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可以说,神话只是“人话”的艺术加工和再现,神的社会也只是希腊人的社会的一种反映而已。这样,希腊宗教中神的形象和神话故事都变得美丽动人,且具有生活气息,有助于表现宗教神话的文艺作品走向现实主义。

古代希腊宗教的这种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对希腊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希腊的宗教没有统一的经典或教义,也没有像其他多数宗教那样形成一个祭司或僧侣阶层,故没能造成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第二,希腊的宗教和神话排斥权威,毫无禁忌,本身就开了思想自由之先河。排除了宗教禁区,希腊人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大胆探索,驰骋想象,这使得希腊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化特点。第三,希腊的这种人神同形同性的宗教特点,消除了希腊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有助于理性的发展和科学的产生。第四,古希腊丰富多彩和极为生动的神话传说为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肥沃的土壤。

二、悲剧精神的诞生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戏剧。在古希腊戏剧中所产生的悲剧精神成为西方文化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元素,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古希腊人在祭奠戴奥尼苏斯的活动中首先产生了悲剧。悲剧题材虽多为神话传说,但实际表现的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至公元前5世纪,雅典涌现出了3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悲剧作家,即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索福克利斯(约公元前496-前406)和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5-前406)。他们的作品是人类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的真正创立者,被称为“希腊悲剧之父”。

在古希腊悲剧中,融入了希腊人关心的种种现实问题,渗透了希腊人的命运、报应和妥协等方面的观念。其中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常见的主题。按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知的,是不可抗拒的,是冥冥中的一种巨大的力量。而人的行为与意志,常常处于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之中。在这些戏剧中也形成了希腊人带有深厚沧桑感的悲剧精神。

三、喜剧与狂欢精神

喜剧的出现比悲剧晚,它起源于祭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后来狂欢游行的歌经过艺术加工,便形成一种新的文艺体裁——喜剧(“Comedy”本义为“狂欢队列之歌”)。喜剧的特色在于以轻松揶揄的手法,描写或触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它所关心的已不是神,而是人的世界,尤其是战争与和平、社会政治斗争等,而这些也正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的重要内容。古希腊最著名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50-前385),他写过44部喜剧,传世的有11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和平》、《骑士》、《云》和《蛙》等。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既反映了当时的一切重大事件和现象,又表现了社会的不同阶层。因此,他对同时代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古希腊喜剧表演中极度夸张的滑稽、揶揄方式,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另一种态度,通过狂欢的方式,显示出对现实的信心与达观。同悲剧精神形成了互补。

四、记叙体史学思想的产生

西方通常所用的“历史”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其本意是“经调查研究的记事”。他们在史学上有非常伟大的创造,为后来的欧洲史学奠定了基础。希罗多德是西方第一个系统叙述历史的学者,他的巨著《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共9卷。他创立的以史事为中心的记叙体成为后来欧洲历史著作的正规体裁。因此,希罗多德在西方有“历史之父”之称。古希腊最著名的史学家还有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396)和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他们在希腊史学发展中都有不同的创造性贡献。

五、编年体史学思想的产生

修昔底德出身雅典贵族,曾任将军,因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指挥不力而被放逐国外多年。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搜集有关这次战争的第一手材料,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该书共8卷,约50万字,但只叙述到公元前411年(未完成)。它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形成了编年体史学的体例。由于修昔底德是亲身参与这场战争的雅典方面的将军,他的书里没有像希罗多德《历史》中那种道听途说的间接材料,所以被认为是与近代“历史”一词的含义最为接近的一部古史。

继修昔底德之后,色诺芬著《希腊史》、《远征记》、《苏格拉底回忆录》等书。他曾师从苏格拉底,其《希腊史》共7卷,不但继修昔底德的著作写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全过程,而且写了战后的邦际关系,最后写了斯巴达的衰落。该书可算是一部记载希腊城邦由盛转衰全过程的重要史籍。色诺芬的作品虽明显地倾向斯巴达,有着浓厚的保守情绪,并且与修昔底德的作品不同,常以神意来解释历史事件,但《希腊史》一书,仍是研究这一阶段希腊历史的主要文献。

六、自然哲学观念的形成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其哲学是西方众多学科的基础。现今所用“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其本义为“爱好智慧之学”。古希腊早期和古典时期的哲学发展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可称为“自然哲学时期”,后期可称为“人文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是自然哲学。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在工商业发展得较早的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地区,率先产生了米利都学派及其哲学先驱。米利都学派也是古希腊第一个唯物论哲学派别,其代表人物有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前546)和阿那克西米尼(约公元前585-前525)。他们既是哲学家,同时又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根据对自然界的观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神所创造的。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开山祖师,也是希腊哲学及自然科学的主要奠基者,他被尊为古希腊七贤之首。他认为万物起源于水并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无限”本身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物质,在“无限”中蕴藏着冷和热、湿和干对立的二元,并且以其固有的运动产生出世界万物。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空气。空气有稀散和凝聚这两种对立的运动,空气不断稀散和凝聚,自然界就不断地变化。米利都学派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打破了希腊人传统的神创世界的观念。

米利都派的自然哲学思想随后传播到了希腊各地,在希腊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探讨世界万物本原及相关问题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在南意大利的克罗顿城邦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是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他认为万物都是从“数”中产生出来的,毁灭后又回到“数”中去,只有“数”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中也含有某种辩证的因素。他们认为宇宙是由10组对立物组成的:火与气,一与多,左与右,阴与阳,静与动,直与曲,奇与偶等。

以弗所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约公元前535-前475)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旧火熄灭,新火燃烧,故而万物生生不息。赫拉克里特还指出,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川流不息,当你再次踏入时,它已经不是第一次的流水了。赫拉克里特还朦胧地认识到,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对立面的斗争。

色雷斯的阿布德拉人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认为,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组成,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它们结合时就形成物体,它们分离时,物体就消失。在这样的“原子”本原论基础上,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也有卓越的成就,他认为,人的感觉和思想是由外界事物影像的渗入而产生的,没有外在的影像,就不可能有人的感觉和思想。因此,他强调后天的学习。很明显,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肯定了人们的感觉和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已包含了唯物反映论的合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