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丰子义(5)
对于一般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经过数代理论工作者长期的努力,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得到了比较系统的阐发和准确的把握,有些观点得到了深化和发展,有些领域得到了延伸和扩展,还有一些内容完全是新的创造和发展。要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可以说其社会历史哲学的研究是进展最快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唯物史观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比如,讲到社会历史发展,往往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自然历史过程,而对人的发展注意不够;即使是讲到人的发展,也只是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内容,而不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如果说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突出强调这一点是完全必要的,犹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25],而在今天仍然固守这种讲法显然不合时宜。要是真正“回到马克思”,不难发现,马克思在叙述唯物史观时确实将其界定为关于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但同时也明确指出它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6]。显然,不能撇开人的发展来谈论社会发展。又如,讲到社会发展,往往强调的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强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而对社会全面进步重视不够,似乎马克思的发展观没有全面进步的意蕴,以致受到一些西方学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的批评和指责。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否就等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究竟是什么关系?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究竟在马克思那里是如何加以看待和解释的?过去我们确实阐释不够。面对新的发展实践,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再如,讲到社会发展,过去比较突出生产实践这一能动改造活动的作用,而对交往的意义与作用阐述较少。实际上,在马克思的视野里,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光是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和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离开了交往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是有限的。重视交往思想的研究,这是理论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交往直接相关,“世界历史”的问题也是过去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只是近年来才开始受到关注。从实际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正是和他对世界历史的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世界历史的眼光,就没有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就没有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阐发,因而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不能没有“世界历史”理论的探讨。尤其是在今天全球化的条件下,研究社会发展更是如此。总的说来,唯物史观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它在当代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相形之下,后一层次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更为薄弱。理论界长期以来偏重于对历史观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而对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具体问题的理论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谈到马克思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研究,似乎主要是经济学上的事情,哲学上除了《资本论》的方法论研究以及历史观研究之外,很少有什么事情可做;即便是论及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些发展问题,也没有超出一般历史观的领域,较少涉及其他新的领域。谈到马克思关于非西方社会发展的研究,较多谈论的是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以及俄国公社“跨越”的理论,而对东方社会其他发展问题以及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问题的理论则基本没有涉及,以致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研究非常狭窄、干瘪和空泛。其实,无论是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研究还是关于非西方社会发展的研究,其理论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研究的空间也是很大的。就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研究来看,马克思主要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对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详尽的考察,从中阐发了许多有关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或一般性研究中,如关于现代社会基本特点和运动规律的分析;关于现代社会的起因、动力及其发展过程,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的不同道路和模式的考察;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对非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及其所引起的世界性影响等的探析。另一方面表现在对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具体研究之中,如关于内外因关系、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关系的分析;关于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前提、经济结构、经济形式、劳动组织、社会分工等)、政治问题(如政权组织形式、政治体制的运行方式、社会管理、控制与调节等)、文化问题(如宗教、文化、传统、人的素质等)以及其他社会学问题(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开放程度、社会应变能力等)等的探讨。就其对非西方社会的发展研究来看,马克思主要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参照系,对西方之外的大部分国家、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均作了程度不同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如对东方社会一直比较关注,专门研究了东方社会长期发展迟滞的原因,对东方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与宗教结构、劳动组织、社会运行等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并指出了该社会发展的出路与方向。在晚年又进一步扩展了东方社会的研究,对俄国公社的命运作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设想。与此同时,还对史前社会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揭开原始社会之谜作出了重要贡献。所有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具体社会发展理论。
由于过去对这些具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缺少深入研究,未能结合当代实践加以新的探索,因而在回答现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上,往往是隔靴搔痒,力不从心。如在对社会发展加以理论分析时,不是对发展过程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而是远离实践进行理论演绎或一般说明,因而得出的不是一些具体的、明确的意见和观点,而是一些大而无当的抽象的“规律”和“原则”,使得活生生的社会发展理论变成了僵化的“一般历史哲学”。面对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这样的发展理论日益显得苍白无力。实践对其提出了尖锐挑战。
要使社会发展理论走出“困境”,一条基本的出路就是要拓宽这一理论研究的视野。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的前提下,把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从一般性研究转向具体性研究上来,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具体化、应用化,具体回答发展进程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为此,必须加强对马克思有关具体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
要加强这一理论的研究,重点是要关注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探讨。综观马克思一生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大致上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青年时期主要以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主,其理论成果是唯物史观的创立,具体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中年时期重点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其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及其各个手稿中;晚年时期则在继续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把视野扩展到非西方世界,对东方社会和古代社会进行了详细探讨,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晚年笔记和书信中。[27]尽管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时,涵盖的范围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的所有历史阶段,但其研究的中心还是现代社会。马克思毕其大半生的心血所剖析的就是这样的现代社会,但为了达到剖析的目的,其考察的范围又需大大超过这种社会本身。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中,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如亚细亚所有制、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和现代西方社会并存的东方社会(如印度社会、中国社会、俄国社会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同时对资本主义起源前1700多年的历史进行了一般考察。[28]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公社以及其他公社的发展之所以抱有较大的兴趣,固然与回答国外学者的提问和自己弄清问题有关,更为重要的是同研究现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地租等问题直接相关;而且对于俄国公社的发展能否实现跨越等问题的研究,也不是游离于现代社会之外,而是将其纳入近代以来世界整体联系之中来进行的,即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考察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以往社会和非西方社会的研究正是服从于对现代社会的研究的。这样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现代社会的认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所讲的“现代社会”,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29]在马克思的众多著述中,“现代社会”常常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同义语来使用。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由现代大工业和现代商业造成的,因而马克思所讲的“现代社会”又通常指商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这方面,恩格斯把马克思的思想讲得更明确:“我们建议用‘资产阶级社会’和‘工业和商业社会’这样的说法来表示同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虽然前一种说法更多地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即资产阶级是统治阶级……而‘商业和工业社会’这个说法更多地是专门指这个社会历史阶段所特有的生产和分配方式。”[30]这些提法尽管各不相同,但所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即对现代社会不同侧面的理论概括。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代社会是从16世纪开始的。“虽然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的。在这个时代来到的地方,农奴制早已废除,中世纪的顶点——主权城市也早已衰落。”[31]马克思所讲的“现代”,决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概念。“现代”及其“现代社会”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以新兴工业为龙头,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动力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其明显的特征是从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从以农村为中心到以城市为中心,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从传统的生产一体化到生产的专业化,从生产的分散化到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从社会生活的凝固化到社会生活的流动化。正是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产生了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机制、新的发展手段,从而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的研究是非常广泛而深入的。通过研究,不仅得出了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论,而且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奥秘,阐发了一系列有关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观点。像这样一些理论就是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的:一是社会转型的理论,即以当时的西方社会为典型,研究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到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前提、基础、社会条件、制度保障是什么等;二是社会运行的理论,即通过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发展上的比较,阐明其运行方式、运行机制的主要区别以及社会调节、控制与管理的不同,从而揭示现代社会运行的一般规律与要求;三是现代性与全球化的理论,即将现代化放到全球化过程中来考察,不是把现代化看作一个孤立的民族的事情,而是看作一项世界性的事业,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审视现代社会的发展;四是现代社会批判的理论,即通过对社会异化、物化等现象的分析,揭露现代社会在进步中所包藏的深刻矛盾,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变革出路。这些理论、观点尽管所针对的对象、所依据的背景和材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有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因而是我们今天进行发展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宝贵的理论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意义,不是要淡化作为唯物史观的一般社会发展理论。离开了唯物史观来孤立地谈论具体发展问题,既不可能把问题讲清楚,也不符合马克思的基本研究方法。马克思始终是以唯物史观来指导和统领发展研究的。所以,必须把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其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不能仅仅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将这一理论研究片面化、肢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