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黑皮)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出版说明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程伟元搜集后四十回残稿,邀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本。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祖籍辽阳,生于南京,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一说曹頫)之子,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可见曹家深得康熙的宠爱和信任。至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被查抄为止,曹氏祖孙四人担任江宁织造近六十年。曹雪芹早年在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玉食、富贵风流的生活。他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研究。曹家抄家后,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曹家从此一蹶不振。后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友人形容他当时的生活“举家食粥酒常赊”。经考证,不朽巨作《红楼梦》就是在北京西郊的山村中诞生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幼子夭折,他陷入深重的悲痛中,这年除夕(1763年)病逝。

曹雪芹从膏粱纨袴的生活掉进蓬户瓮牖的境地,不幸的遭遇使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推动他进行艺术创作。《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充满艰辛,脂砚斋评《石头记》有“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说法。但是直到曹雪芹去世,《红楼梦》全稿也并未完成,只有前八十回流传于世。有专家认为,后半部分已经创作完成,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流传,现存《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在乾隆年间印刷发行的,前人根据底本判断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由于缺乏确切证据,这种说法尚且存疑。高鹗续作在思想上、艺术上已经和原作有较大差距,但相较其他续作,仍是风格最接近原作的一种。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红楼外史等。他在《红楼梦》出版、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高鹗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整理、编辑、出版《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能够流传后世,高鹗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全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主舞台设在贾府大观园,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主体,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塑造了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为全书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传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这块剩石自怨自愧,终日悲哀。幸得一僧一道路过,给它镌上文字,携带下凡,经过几世几劫,回归大荒。后空空道人见到石上刻录的历凡故事,受托抄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红楼梦》自言“大旨谈情,实录其事”,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红楼梦》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个个出奇,特征鲜明。作者运用极高的语言技巧,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鲜活的人物,甫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寥寥数语便巧妙地照顾到了各方情绪。王熙凤爽利泼辣且老于世故的形象跃然纸上。除了直接的形象描写,作者还穿插了大量诗作,且篇篇诗词歌赋都贴合角色形象,诗如其人,以诗言志,与全书洋溢的诗意氛围浑然一体,极具美感。

从思想性来看,《红楼梦》忠实地折射出社会现实,鲜活地展现了当时的生活画卷。作品涉及方方面面:大到宫廷生活、官场腐化,封建贵族家庭的腐朽,保守的婚姻制度、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小到闺阁琐事、贩夫走卒、市井生活。对维系封建统治、禁锢人的本性的思想和封建道德,作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控诉。主人公们的爱情婚姻悲剧、家族悲剧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红楼梦》面世后,出现过多种版本,流传到现在的有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的程甲本、程乙本,以及翻刻的东观阁本、善因楼本等。乾隆中期之后,带脂砚斋评的版本增多,留下来的有庚辰本、甲辰本、郑振铎藏本等。本书底本取自内容较完善的程乙本。

由于编校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帮助我们进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