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为人处世篇(4)
感悟做人智慧
所谓风斜雨急、花浓柳艳、路危径险都是比喻,比喻人生之路会有各种艰难险阻出现。而遇到困难如果自乱阵脚,那么,必将无法解决困难,而且很可能会让自己一蹶不振,要想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和事业,就必须具备“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的大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保持镇静。
6.高步立身 退而处世
【原文】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远?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释义】一个人,如果不能站在高处看事物,就像是在尘土里抖扫衣服,在泥水中洗脚,这样怎能超越凡俗而创造辉煌人生呢;如果在处理事物时丝毫不留有余地,就会像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怎能摆脱困境而享受快乐呢?
退却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处理问题的一种非常手段,处事精明的人,能在关键时刻退一步,以此来保全自己,获得突破。
一次,在费城举行宪法会议,会议中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讨论相当激烈。由于出席者中有着人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利害关系各异,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和互不信任的气氛。出席者的言词都非常尖锐,甚至还有人身攻击。
会议谈判即将破裂,在这个时候,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站了出来,他不慌不忙地对人们说:“事实上,我对这个宪法也并非完全赞成。”此话一出,会议纷乱的情形立刻停止了,反对派人士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对这个宪法,我并没有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代表,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些异议,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正确抱有怀疑的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
经富兰克林这么一说,反对派激动与怀疑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他们反而想让时间来验证一下它是否正确,这样,美国的宪法终于顺利通过。富兰克林是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使宪法会议产生分歧的双方意见达成了一致。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一味地强调好的一面,对方对你所说的话,就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这时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取得对方的信任。富兰克林就是采取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看似是在退步,但却使对方产生了信任感,最后顺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摩根。
1898年,美国总统麦金利乘古巴发生动乱之际,找了一个借口,发动了美西战争(当时古巴是西班牙的领地)。而与此同时,在战争之外,老摩根与素有钢铁大王之称的卡耐基展开了一场龙争虎斗。
由于美西战争的需要,兹堡的钢铁需求量高涨,当美西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的时候,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根向卡耐基发动了钢铁大战。由于摩根看到了钢铁工业前途无量,所以,他很早就把目光盯在了钢铁生意上,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他把安插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融资条件,逐渐地控制了伊利钢铁公司。虽然如此,但这两家钢铁公司与卡耐基的钢铁公司相比,还只是能算得上是中小企业。摩根看到美西之战导致钢铁价格猛烈上涨,所以他对钢铁的兴趣更加浓厚,对于手中的那两家公司他还不满意,于是决定向卡耐基发动进攻。
为了壮大自己的事业,摩根首先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型钢铁公司,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同时拉拢了国家钢管公司和美国钢网公司。在这些准备就绪后,接着,摩根开始向卡耐基采取行动了,他操纵联邦钢铁公司的关系企业和自己所属的全部铁路,同时取消了对卡耐基的订货。
根据摩根的预测,他以为卡耐基会立刻做出反应。但事情恰与摩根预料的相反,卡耐基出奇地平静,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卡耐基在受到如此围剿的时候,比任何人更明白一点,冷静是最好的对策,更何况自己面临的对手是能够在美国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如果此时匆忙采取行动,那最倒霉的肯定是自己。
卡耐基以静制动的策略使摩根很快意识到,他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于是他马上采取第二个步骤,放出风去:美国钢铁业必须合并,现在是否合并贝斯拉赫姆公司,还在考虑之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迟早要合并卡耐基公司。摩根向卡耐基发出如此挑战的同时,他威胁卡耐基,扬言要与贝斯拉赫姆联手对付卡耐基。
这时候,卡耐基不能再无动于衷了,他想到如果摩根真的与贝斯拉赫姆联手,他的处境就有危险了。在综合分析局势利弊之后,卡耐基终于做出了决定:与摩根的公司合并,条件是卡耐基只要合并后新公司的公司债方面,对卡耐基钢铁资产的时价额以1美元比1.5美元来计算。
如果以1美元比1.5美元来执行,对摩根来说,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但对于这样的条件摩根为什么能接受呢?我们还不得而知,而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摩根合并卡耐基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赢得高额的利润,也许正是基于利益的考虑摩根才达成了谈判的协议。按照合约,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价额以合并后新组建的联邦钢铁公司的公司债还清。
卡耐基看准了摩根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时也看到了摩根的弱点。卡耐基揣摩透了摩根心思,顺应他的要求,合并可以,但条件是苛刻的。这样,按照协议,卡耐基的资产一下子从当时的2亿多美元上升至4亿多美元。
卡耐基的立场看似非常软弱。当摩根采取第一步行动时,卡耐基无动于衷。当摩根采取第二步行动时,卡耐基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从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摩根始终处于攻势,卡耐基处于守势的地位,并且还退了一步;但从结果来看,摩根虽然争得了面子,而卡耐基却实实在在地前进了一大步。
办事过程中,不能像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顶篱笆那样硬碰硬,“以退为进”可能是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感悟做人智慧
一个有奋斗目标的人,会对生活充满信心,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为一些琐碎的事情所烦恼,而且也不会陷进坏情绪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而一个懂得进退之术的人,绝对不会做出“拿鸡蛋碰石头”的愚蠢举动。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味地比权量力,好勇斗狠,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但是如果明智地做出一些让步,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让步不是盲目地无原则地屈服,更不是软弱的退却,它是在充分了解对手的情况下做出的明智选择。
7.处世不偏 行事得当
【原文】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释义】处世时既不能和平常人一样,也不能和一些人同流合污做坏事,也不要标新立异,装出不可一世的样子,显示自己与别人不同;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招致别人的厌恶,同样也不能想尽各种手段博取他人的欢心。
韩非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韩昭侯是一个公私分明,赏罚有度的人。一天,他和朋友多喝了几。待朋友走后,他坐在椅子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专为他管帽子的人看见他衣服单薄,怕他受寒,于是,就轻手轻脚地帮他披上了斗篷。韩昭侯醒来时,发现身上披了斗篷,高兴地问到:“是谁给我披的衣服?”侍卫答道:“管帽子的。”韩昭侯听后,立刻变了脸色,并下令将管衣服和管帽子的人一同治罪。别人很是不解,韩非子说:“这管衣服的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理当受罚。而管帽子的,越职管事应该处死。”
法家强调政治权术的绝对地位。所以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一定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该做的事,不要无意或者刻意去做讨好上级的事情,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李勣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原名徐世勣,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单名勣。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任司空,为人机巧,行事谨慎。高宗李治想废掉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为后,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陛下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王皇后并没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恳请从天下的望族中挑选,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勣的看法。李勣生性乖巧,心想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勣却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恰当理由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
李勣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含糊其辞的回答,避免了杀身之祸,这说明了越权的行为容易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人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够了,不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感悟做人智慧
人们在做事时,要像孔老夫子所说:不在哪个职位上,就不要去管在那个职位上的事。君子各专一职,兢兢业业做好自己岗位上的工作。这是在告诉人们,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超出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最好不要做,否则不但会让别人厌恶,严重者还可能遭致杀身之祸。
8.困境砺行 顺境堕落
【原文】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释义】身处困境的人,如同病重的人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各种医疗方式一样,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在无意中磨练意志,端正品行;身处顺境的人,如同恶战中的人难以防范被刀枪利器刺伤一样,不能够意识到各种潜在的危险,在无意中消磨意志,腐蚀身心。
皇太极因为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早就形成了顽强的性格。每当遇事时他总能冷静思考,并且做事具有全局的观念,仅此就深得父亲的信赖。
明万历二十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出生。皇太极出生那年,父亲努尔哈赤34岁,生母那拉氏18岁。据清代官书记载,太极音同台吉,台吉前有黄、红等颜色覆盖。而汉族把皇位继承人叫作皇太子,也同皇太极音相似。所以说,皇太极应该是一个显贵的名字。
少年时代的皇太极得到了父亲的喜爱,过着十分优越的生活。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在努尔哈赤的妻妾中很受努尔哈赤的恩宠。因此,她所生的儿子皇太极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疼爱。由于家境条件好,皇太极从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天资聪慧,善于独立思考,很多知识一学便通。这个时候的学习,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他长大从戎的时候,努尔哈赤军中众多的战将几乎没有几个人识字,只有皇太极够得上是一个比较懂文墨的人。
皇太极少年的时候,正是他的父亲征服四方的年代。由于皇太极年龄小,不能出征作战,只能在家里主持家务。努尔哈赤拥有众多的妻妾、子女、奴仆、财产,而且当时家事与国事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两者常相互混杂。面对繁杂的家政,皇太极的天赋表现了出来。他干得颇为出色,把每件事都做得井井有条,根本无需父亲指点,努尔哈赤对皇太极的表现和能力非常满意。
不过,皇太极并非命运的宠儿,12岁时便失去了母爱,这使他的心情很抑郁。
皇太极的母亲从结婚到患病、逝世,建州同叶赫部一直敌对。古勒山一战中,她的堂兄布斋贝勒的战马在厮杀中被木墩绊倒,努尔哈赤将布斋的遗体劈作两段,将其一半归还。从这个时候起,建州与叶赫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经常与其交战。当皇太极的母亲病危的时候,她要求见生母一面,于是努尔哈赤派人去叶赫迎接,但叶赫贝勒没有答应,她临终前也未能见到生母。
皇太极少年丧母,也没有同母的兄弟姐妹,可以说是孤苦伶仃。而政务缠身、不断征战的努尔哈赤又无暇给予他太多的照顾和体贴。作为一个大家族,皇太极有4个叔父,穆尔哈齐门下就有11个堂兄弟,舒尔哈齐门下有9个堂兄弟,阿敏贝勒门下有6位侄子、济尔哈朗贝勒门下有11位侄子。而且皇太极的7位同父异母的兄长中5位是福晋所出,这5位福晋都是建州人,只有他的生母是叶赫部,而叶赫又同建州有难解的深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少年皇太极不得不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孤独的环境生活。过多的艰难与困苦磨炼成了他的独立性格与顽强意志,他开始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