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八字箴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箴言“闯”字篇——天道酬勤孜孜以求(1)

“智慧诚可贵,勇气价更高,若想事业成,二者不可抛。”可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胆量,没有孜孜以求的韧劲,是抛也得抛不抛也得抛。李嘉诚并不是商场上的莽汉,他总能把智慧、勇气、胆量结合到一起,看准机会快速出击,先人一步夺取商机。

1.把任何工作都看成是锻炼自己的机会

有些时候战胜自我,比战胜别人还要困难,这句话在李嘉诚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经历了父亲去世,自己辍学的凄惨现实后,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了,只有放下自己心爱的书包,走向社会去挣钱来养活家人。李嘉诚终于凭毅力、韧性、真诚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工作。

他必须每天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

舅父送了一只小闹钟给他。李嘉诚就把闹钟调快10分钟,每天都最早一个赶到茶楼,最后一个离开。

这个习惯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李嘉诚的手表始终是永远快10分钟,成为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谁又知李嘉诚这一真诚敬业树立的口碑,赢来了多少人的敬佩和信服,而又因此给他带来了多少生意?

茶楼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容。

李嘉诚绝不放过这个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绝佳场所和机会。

他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

其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

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李嘉诚对顾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卖、谁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有一本账。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获得老板的欢心。

李嘉诚是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

李嘉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自觉训练,使他赢得了作为一个堂倌十分出色的业绩,并迅速地了解了社会和各式人等。

茶楼也是一个生意信息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自觉养成观察人的习惯,对李嘉诚日后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推销员,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这笔账又不知该怎样算?肯定的是,李嘉诚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富豪的巅峰。

需要说明的是,李嘉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活所迫后天有意培养的。

成事在天,谋事却在人。要从商,必须得用心。其他行业也如此,只要你肯花费心思,都会有所收获。

李嘉诚箴言:

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

2.成功始于胆量

“成功始于胆量”,这句话出自于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成功学家皮鲁克斯。的确,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这种胆量,没有胆量的人永远迈不出前行的一步。

李云经一生无成,把希望寄托在长子嘉诚身上。李云经对儿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家乡——这是他涉足商场,又淡出商场,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李嘉诚不负父厚望。他聪颖好学,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诗诵文,是李嘉诚童稚时代的最佳娱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李嘉诚正是在这些儿童启蒙读物中,最早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州北门街观海寺小学念书。学堂是观海寺的庙产,诵经声与读书声此起彼伏。

新文化运动已经历10多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正在经受工业革命的文明洗礼。学堂的读书声与寺庙的诵经声一样亘古不变,“之乎者也”构成授课的主要内容,时光恍然凝固。

先生教授的诗文,李嘉诚在家早已烂熟于胸,他对陌生的诗文抱有浓厚的兴趣。李嘉诚回家讲予父亲听,父亲向他讲述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亲忧郁的神色,深深铭刻在李嘉诚幼小的心灵。

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小小的藏书阁,线装古籍层层叠叠排放在书架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日放学回家,李嘉诚便泡在藏书阁,孜孜不倦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小说四大名著……

李嘉诚堂兄李嘉智回忆道:“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子。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他的另一位堂兄、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李嘉来感叹道:“嘉诚要小我10多岁,却异常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看过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

李嘉诚读书的悟性与勤勉,深得父亲的赞许。李云经任宏安小学校长,不久,李嘉诚转入宏安小学就读,父子俩有机会天天相聚。

他们相聚的话题,莫不围绕着书。书籍向李嘉诚展示出另一个世界,随着父亲娓娓的话音,李嘉诚仿佛看到忧国忧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屹立船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愤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李嘉诚似懂非懂,但有一个理念却分外清晰: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李嘉诚优异的学业,是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最大的慰藉。如果不是风云急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治学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时,他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因为他虽然聪明过人,从少小时看,却不像个经商的材料,倒像一个天生的读书种子。他后来走上经商这条路,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是出乎他的亲朋好友之意料的。后来有一个记者问起李嘉诚:请您说说一个人的成功是不是跟从小的志向有关,而一个人的志向是不是天生的?李嘉诚回答说: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对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的想法,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两个环境:其一是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是你无法抗拒的。它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的博学多知的教师。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

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物质的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这样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有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胆量,自然会有回报的。

一个从小立志求学执教的人后来却成了一代巨商,做人能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反而一路进步,这人生的幸与不幸,真是难以说清。李嘉诚后来的成功向人们证明,不管做什么,只要肯用功,敢于去做,都会做出成绩来。

李嘉诚箴言:

决定一件事时!事先都会小心谨慎研究清楚,当决定后,就勇往直前去做。

3.将勤补拙,功到自然成

“将勤补拙”是李嘉诚的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也是他成功的经验之一。

曾经有记者询问过李嘉诚的推销诀窍。李嘉诚不予正面回答,却讲了一个故事。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哇!”

原一平接过话头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脚茧特别厚。”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感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自谦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当年,李嘉诚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从坚尼地城出发,马不停蹄地走街穿巷,从西营盘到上环到中环,然后坐渡轮渡到九龙半岛的尖沙咀、油麻地。

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李嘉诚早先在茶楼当跑堂,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后来当推销员,依然是背着大包一天走10多个小时的路。李嘉诚的脚板未必没有原一平的老茧厚。这脚板上的老茧分明写着一个字:勤!

“将勤补拙”在李嘉诚开始独立创业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1950年夏,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这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40年代后期,大批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使香港人口从40年代上半叶日军侵占时代的五六十万人一下子激增到1950年的近200万。这批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此外,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受到毁灭性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

这在客观上填补了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占领时期给香港带来的创伤。香港经济获得了资金的起动力和人才的辅助力,加以有大量的廉价劳工,使香港经济获得了喘息机会以及重振的基础。一切都显示出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

不过,当时的香港谣言四起,搅得人心惶惶。但是,李嘉诚坚定地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他坚信,创立自己的事业,现在是最佳时机,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则悔之晚矣。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正值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爆发。港英政府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港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使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型迅速转向加工贸易型,并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新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轨。

塑胶业当时在世界上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由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仅5万港元。他打工的薪水并不高,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

李嘉诚所赚的钱都全部交付母亲。这5万港元是母亲替他积攒,加上七拼八凑筹借而来的。

当时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人品和信誉,又兼他的经商天赋已初露端倪,因此,许多人乐意资助他创业。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意思是说:目标不妨定得高些,其结果可能会比目标差些;目标定的中等,其结果会比目标偏下些;如果目标定得不高,那么结果可能会不怎么样。这就要求人做什么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李嘉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其志存高远的博大理想为基础的。

要想成为一个大富豪,就必须目标高远,目光远大,而不斤斤计较于蝇头之利。

远大的理想可以激励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气魄,可以让我们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

刚开始创业的阶段,李嘉诚依旧是初做“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

每天一大清早,李嘉诚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

中午时,李嘉诚急如星火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吃。

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只适宜于开始创业时的艰苦环境。

在商业社会,要稳定人心,不可能长期让工人吃大苦受大累。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刚起步的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长江塑胶厂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门外汉,过半还是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民。惟一的塑胶师傅是老板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李嘉诚手把手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需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业余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棉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李嘉诚事必躬亲,自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又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便于管理,此外,身为老板这般拼命,给全厂员工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这是非常时期的十分有效的方式。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纷至沓来。生产规模随之扩大。

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扩大招聘工人,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

由此可见,“将勤补拙”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今天有志于创业的诸君也有着借鉴的意义。

李嘉诚箴言:

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