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增强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事业,既包含社会物质生活的目标指向,也涵盖社会精神的价值归宿。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价值层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顶层设计、政策制定、战略规划、决策部署提供最终价值依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以回应人们的思想疑虑和理论困惑,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坚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文化认同。
(二)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思想观念相继涌现,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表面上的观念、观点和利益之争实质上是隐藏其背后的价值观的冲突与分歧。科学发展需要凝心聚力,需要在一些重大问题达成共识的前提下采取行动。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通过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效引领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有利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显,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综合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由此成为城市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而城市文化的力量来自凝结于以城市精神为主要表达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在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对外展现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
(四)有利于提高市民素养,促进城市科学管理
城市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服务与管理,良好的市民素养能够使城市管理更加便捷、高效、节约。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市民道德素质,促进市民用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增强守法守规守约的自觉性,综合提升市民文明水平,增强城市管理的柔性和整体黏合力,使城市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一)国家形态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关系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三)个人道德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化
全方位进行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为人所知并转化为社会意识和个人行动的重要手段,在落实过程中要发挥好“榜样示范”“舆论引导”“内涵渗透”的作用。“榜样示范”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在言行举止和社会活动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影响带动全社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舆论引导”就是要求各级各类媒体、书刊要坚持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传递正能量,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鼓舞人。“内涵渗透”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融入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群众教育当中,融入文艺作品、新闻报道、理论成果、思想政治工作当中,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实施全员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化
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的热情。强化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突出广泛覆盖、全民参与,形成人尽其责、人人争先的社会氛围和推进机制。结合日常问题、身边事例、群众语言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能从生活细节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将普遍号召内化为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通过展现本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代表的动人故事、生活情景、感人场景,唤起社会成员的共鸣,形成“爱模范,学模范,当模范”的社会风尚。结合不同行业、职业特点,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立足岗位、无私奉献。
(三)抓好主题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
主题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的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围绕“三个倡导”策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选树典型、推介典型,使党员干部群众学有所效、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要深入开展“我为祖国发展做贡献”“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洒扫应对”“认星争优”“日行一善”等主题活动,引导民众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尊重实践,尊重社会,尊重劳动,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规范化
制度凝结着实践、传递着理念,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并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才能避免流于枯燥形式和空洞口号。要系统探索“三个倡导”融入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全过程的体制要求与制度设计,明确各个领域、行业、部门承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职责,提高制度落实的可操作性。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实现内外结合、呼应贯通。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等具体工作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撑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示范机制并严格落实,使遵者得其“利”,违者受其“害”,做到鼓励与约束分明。
(执笔人:卢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