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丘陵过渡地带,隶属宁夏吴忠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0′~107°47′,北纬37°04′~38°10′,东邻陕西省定边县,南接甘肃省环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接壤,西与宁夏灵武市、同心县连接。县域南北长110km,东西宽66km,总面积8557.7km2。全县辖4镇4乡,96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675个村民小组。2010年总人口16.7万人,其中回族0.36万人,占总人口的2.2%,农业人口13.4万人,占总人口的79.9%。人口密度为19.5人/km2。县内盛产玉米、马铃薯和荞麦、糜谷等小杂粮,蕴含石油、煤炭、石灰岩、石膏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宁夏的大县之一,也是畜牧强县,更是中国著名的“滩羊之乡”和“甘草之乡”。
盐池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位置图
盐池县乡镇分布图
二、地形地貌
盐池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295~1951.5m,北接毛乌素沙漠,属鄂尔多斯台地,南靠黄土高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南北分为黄土丘陵和鄂尔多斯缓坡两大地貌单元。地理位置上属典型的过渡地带,即自南向北地形是从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台地过渡。以惠安堡镇的杜记沟、狼布掌和大水坑镇的牛皮沟、谷山塘、李伏渠为界,以南为黄土高原丘陵区,以北为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
南部黄土丘陵区是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部分,也是陇东黄土地貌的北部边缘。包括麻黄山乡全部,惠安堡镇、大水坑镇的部分,总面积1765.5km2,平均海拔1600m以上,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梁峁相间,风沙侵蚀严重。该区北缘有一条全县最高的山脊梁,东起大水坑镇张平庄北山梁,顺西南方经观音峁山过陈家大梁、何家大梁、大口子山、钱家山大梁、长沟梁、平梁山到惠安堡镇北窑子,绵延45km,海拔1823~1951.5m,构成东北-西南向分水岭,是盐池县南北水系分界线,南属黄河水系的环江流域,北属内河水系。分水岭顶部地势平坦完整,两侧坡度渐大,梁坡黄土覆盖30~50m。冲蚀沟壑分布广,纵贯山梁,地面呈支离破碎状。分水岭西北冲沟短而浅,入北汇向苦水河;分水岭东南多冲沟,宽而深,多呈“V”字形,流入甘肃环江,入泾河再入黄河。沟深20~50m,宽20~40m,边坡坡度10°~40°,大者过70°。
北部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 包括花马池、高沙窝、王乐井、青山、冯记沟乡全部,大水坑镇、惠安堡镇大部,面积6792.2 km2,海拔1400~1600m,大部分为缓坡滩地。该区域有两道梁地,分别构成南北向和东西向分水岭。南北向分水岭:南起大水坑镇大马鞍山向北过青山到刘窑头、聂家梁、叶家壑子、南台、梁台、李华台、双井子梁出县境入内蒙古,长70km、宽3~5km,海拔1500~1800m。东西向分水岭:东起花马池镇八岔梁向西过大墩梁、聂家梁、佟家山、牛家山、刘四渠、鸦儿沟到西狼洞沟,长68km,宽2~8km,海拔1421~1652m。侵蚀高坡丘陵分布在王乐井黄土梁和花马池红沟梁一带,海拔1450~1650m;缓坡丘陵分布面广,主要在大水坑镇东、南,青山乡以西,县城以西以北的广大区域,平均海拔1400~1550m,相对高差多在50m以下;平坦地分布在王乐井乡西南,青山乡西北以及大水坑至惠安堡公路以北地区,地势极为平坦,低洼处常形成积水盐湖。
沙漠是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约387.5万亩,有五条较大的流沙带。第一条为兴武营至殷家塘流沙带,长30km,宽4~10km;第二条是魏庄子至马场流沙带,长77km,宽4~13km;第三条是余庄子至黄记沙窝流沙带;第四条是二道川至骆驼井流沙带;第五条盐池腹部哈巴湖沙带,长59km,宽7~12km。在流沙带中,除一部分流动沙丘分布较多外,尚有许多是半固定沙丘与一部分固定沙丘,其中浮沙和固定沙丘面积较大。
三、成土母质
盐池县成土母质主要有黄土母质,洪积冲积物,风积物及母岩风化物(主要为橘红色砂岩)。分述如下:
(一)黄土母质
黄土母质主要分布在南部黄土丘陵区和北部花马池镇八岔梁至王乐井乡西狼洞沟的68km黄土梁。黄土呈浅棕色或黄棕色,颗粒以粗粉沙为主(粒径0.05~0.01mm),质地多为轻壤土和中壤土,疏松多孔,通透性好,无沉积层,有直立性。黄土富含碳酸钙,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含量低,pH值为8.4左右。黄土母质形成的土壤主要为黑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
(二)洪积冲积物
洪积冲积物是由山洪搬运及河水沉积堆积的次生母质,广泛分布于盐池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惠安堡镇大湾一带和花马池镇部分地区为近代洪积冲积母质,其特点是:沉积层次明显,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相对较高,质地不均,多为沙壤、轻壤和中壤土。在此种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为新积土和淡灰钙土。
(三)风积洪积物
风积物是由风力携带的物质沉积而成。分布于盐池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形成风沙土(即沙丘沙地)。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极低,质地粗,为松砂土或紧沙土。颗粒以细沙为主(粒径0.25~0.05mm),物理性黏粒,含量小于10%。在一些低洼滩地上,风积物多与洪积物同时作用,故形成的土壤质地变化大,多为沙壤土或轻质沙壤土。
(四)橘红色砂岩风化物
橘红色长石砂岩风化物见于大墩梁、猫头梁一带,风化物多为细沙和粗粉砂,在风力吹飏下,提供了橘红色沙源,故在橘红色砂岩母质附近,多见带红色的浮沙地,其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均低。
四、农业自然资源
(一)气候资源
盐池县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按宁夏气候分区,属盐池-同心-香山干旱草原半荒漠区,具有冬长夏短、春迟秋早、冬寒夏热、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蒸发强烈、日照长而充足,温差大的特点。
1.光照及太阳辐射
盐池属典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光能丰富,热量偏少。年日照时数北部为2867.9h,日照百分率65.7%;南部为2789.2h,日照百分率66.8%。全县年太阳辐射值为585kJ/cm2。
2.温度及热量
盐池年平均气温北部为7.7℃,南部为6.7℃,年极端最高值38.1℃,极端最低值-29.6℃,年均风速2.8m/s,冬春风沙天气较多。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8.7℃,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2.4℃。1~7月份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8~12月份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境内≥10℃的积温2944.9℃,无霜期128d,绝对无霜期100d。热量的地区分布,北部高与南部。
春季(3~5月)季平均气温9.3℃,随着太阳辐射加强,气温逐渐回升,从3月份起冷空气势力减退,月平均气温由零下上升到零上,大风沙暴天气稍有平缓。4月份平均气温上升到10℃,5月份盐池各地气温达到12℃~7℃。
夏季(6~8月)季平均气温在21℃左右,6月份平均气温达20℃以上,逐步进入夏季;7月份平均气温达23℃左右,南北相差2℃,处于夏暑炎热期。8月份平均气温跌落至20℃左右。
秋季(9~11月)季平均气温8℃,日辐射减弱,日照缩短,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明显。9月份平均气温在15℃;10月份气温气温下降到8℃~9℃,9月下旬10月上旬出现初霜冻。正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晚抱火炉吃西瓜”之季。11月份气温降至零下,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开始结冰,土壤开始封冻。
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季平均气温-7℃,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气温低,开始寒冷。12月份平均气温-6.9℃,伴有风沙天气出现。1月份平均气温-6.9℃,大风沙暴天气较多。2月份气温略有回升,但仍寒冷,大风沙暴天气较频繁,月平均气温-5.2℃。
3.降水与蒸发
盐池县由于季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7、8、9三个月合计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2%。降水年际变化大,保证率低。据1954~2000年资料表明,1964年降水最多为586.8mm,1980年降水量最少为145.3mm,相差3倍多。年平均降水量296.4mm,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年蒸发量2179.8mm,是年均降水量的6~7倍,有“三年两头旱,十年一大旱”之说。月降水量变化大,1959年8月份降水量最多,达244.5mm,而1966年8月份只有8mm,二者相差30多倍。日降水量变化更大,1999年7月13日,一天降水量121.2mm,相当于少雨年份1980年全年降水量145.3mm的83.41%。自然降水是盐池县绝大部分农田和全部草原以及南部山区人畜饮水的主要来源。
4.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盐池县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沙暴)、冰雹、暴雨等,发生频率高,造成危害大,涉及的范围广。
(1)干旱 据县城1954~2000年气象观测,46年间不同程度的干旱达39年。降水少,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极不均,对农牧业生产危害大。
(2)大风(沙暴)风速≥17m/s,8级以上称大风或沙暴。主要风向为西北风。据县城气象站观测,近20年年均大风12d左右,扬沙日数57.5d,沙暴日数24.6d。同27年前相比大风天数减少,但扬沙日数和沙暴日数增加。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相比,大风扬沙和沙暴日数均有减少,但2000年,扬沙为53d,沙暴达16d。大风和沙暴以冬春为甚,对农作物危害十分严重。
(3)冰雹 据县城气象站和麻黄山气象站观测,冰雹日平均和每年分别出现0.3~1次。最多麻黄山站1年出现3次(1984年)。历年冰雹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10月。虽然每年降雹次数不多,但集中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不但危害农作物的生长、收割,而且伤害人畜。
(4)暴雨 一日内降水量≥50mm为暴雨。县城47年来气象观测,仅出现50余次,集中在7~8月。局部地区暴雨每年都出现。特别是南部山地每遇暴雨毁田毁苗,水土流失严重。
(二)水资源
盐池县水资源总量为3979.26万m3/a,其中地表水1925万m3/a,地下水开采储量2054.26万m3/a。可利用水总量2252.89万m3/a,其中可利用地表水198.63万m3/a,可利用地下水2054.26万m3/a。
1.河流
境内无大河流,南部地面径流有山水河、苦水河、东川、打伙店沟等季节性河流。分属环江流域、苦水河流域和内陆流域。中北部为内陆冲沟水系,南部和西南部为黄河水系的支沟。
山水河:发源于甘肃省环县,流经境内西南边缘惠安堡镇,转入境外同心县、灵武市、吴忠市利通区,从新华桥处入黄河。境内长45km,最宽水面50m左右,属环江水系。山洪暴发时,流量较大,平时水小或干涸。山洪倾斜时,流速3~4m/s,水深3~4m,阻隔交通,水土流失严重,洪水含沙量大。
苦水河:发源于大水坑镇贺坊沟,至盐池、同心县交界的小泉村与山水河汇入黄河。苦水河的矿化度高,一般在4g/L左右,最高可达7g/L,不宜灌溉和饮用。
打伙店沟:源于大水坑镇,东南流入陕西省定边县界,汇入东川河,向南入甘肃省环县环江。中部有20余处沟泉水,为季节性河流,流量为9870m3/d。
盐池县中北部内陆冲沟,多为雨水或泉水冲刷而成。皆发源于县内南北走向分水岭两侧。自北向南每隔15~20km就有一条主沟,一般沟长5~8km,皆流入盐湖或碱滩消失,大部分沟深4~5m,最深20m,多为细泉长流,春季化冰时,水量较大,水质多为甜水,可供人畜饮水。
2.地下水
盐池县地下水,主要有毛乌素沙地第四系地下水、毛乌素沙地基岩地下水以及承压自流水和南部山区地下水。其中毛乌素沙地第四系地下水的含水层的岩性主要是冲积-洪积砂、含砾石砂,少数为风积沙和淤积沙。厚度在梁、石地区仅1~2m。山谷洼地最大厚度可达38m,日涌水量100~450m3,水质较差。总矿化度3g/L左右,含氟量3~5mg/L。水源补给主要是降雨。毛乌素沙地基岩地下水,下白垩系志丹群构成毛乌素沙地基岩,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物,含水层厚度60~70m,日涌水量100~600m3,水质较好,矿化度1~4g/L,含氟量1.8mg/L。总体呈现南部山区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从南向北埋藏渐浅,水量逐渐增多,水质渐好的特点。
全县饮用水,井水占72%,泉水占3%,其余是窖水、沟水。县境内有泉水百余处,日流量2500m3,其中3/4为甜水。青山、大水坑、惠安堡、花马池等乡镇多为甜水,麻黄山等乡的泉水多为苦水。
3.湖泊
县境内历史上有不少湖泊,绝大多数已干涸。
硝池子:属花马池镇苏步井村,呈不规则圆形,周长1.5km,水深约10cm,冬干结有白硝。
八字洼硝湖:位于花马池镇柳杨堡村,呈椭圆形,周长1.5km,水深15cm,入冬季后结为白硝。
四儿滩:位于花马池镇佟记圈村,原周长5km左右,椭圆状已干涸,变为沼泽地。
天池子:位于高沙窝镇,呈圆形,周长1km,已干涸为沼泽地。
二道湖:位于青山乡,呈椭圆形,周长1.5km,平均水深15cm。
牛圈坑西湖:位于青山乡,圆形,周长0.7km,水深10cm左右,冬干夏存水,产硝。
园硝湖:位于冯记沟乡,长圆形,周长2km,冬枯夏存水,产硝。
摆宴井碱湖:位于大水坑镇,椭圆形,周长1km,冬枯夏有水或干涸,产硝。
还有南海子湖、官滩海子湖、青山南湖、古峰庄东湖、老盐池等多属时令性湖沼。
(三)生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荞麦、豌豆、杂豆、糜子、谷子、马铃薯和玉米等。油料作物主要是胡麻、芸芥、麻子、葵花、花生、蓖麻等,以葵花、胡麻、芸芥种植面积最大。近年来随着盐环定扬黄工程的开发建设,草原实行禁牧,设施养殖业大力发展,玉米已成为盐池县主要粮食作物,重点推广的玉米品种有长城706、长城799、先玉335、登海1号、登海3672、屯玉53、中单5485、沈单19、中农大67等。旱地冬小麦以榆八号为主,春小麦面积很小,主推宁春4号。马铃薯品种以克新1号当家,夏波蒂、费乌瑞特、宁薯9号、陇薯3号、陇薯6号等面积不大。荞麦除当地紫花荞麦外,新引进的日本信农1号、美国温莎荞麦推广较快。向日葵主推G101、S31、康地5号、三道眉、黑大片、黑白边等。其他作物中胡麻主推宁亚11号,糜子是当地小黑糜子和宁糜6号,谷子主推大同黄谷。瓜菜作物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品种更新非常快,常用西瓜品种西农8号、西农大霸王、优选西农8号、红双喜、京欣2号等;甜瓜有香蜜1号、盛开花、旺源3号、红成7号、甜蜜蜜等;西红柿有合作908、佳粉15号、倍盈、阿德利斯、阿尔法、金鹏1号、千禧等;黄瓜有津优系列、博耐13号等;辣椒有长剑、春色、羊角椒、牛角椒等;茄子有大苠茄、二苠茄;芹菜有津南实芹、西芹等;韭菜有汉中雪韭、独根红等。
干鲜果品主要有红枣、苹果、梨、桃、杏等。
县内天然林主要是以柠条、白刺为主的灌木林,面积15万多亩。柠条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的沙盖土上,部分生长在低山丘陵地;白刺在北部较低洼的盐碱地生长旺盛。人工林中灌木林以沙枣、柠条为主。沙枣主要栽植在北部花马池、高沙窝镇的流沙区,柠条全县均有种植;乔木林有榆树、杨树、旱柳和沙枣。截止2010年,全县林木保存面积440多万亩,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林业总产值9682.9万元。
县内饲养的畜禽种类有滩羊、山羊、猪、鸡、牛、马、驴、骡等,经济动物有獭兔、肉狗、肉鸽、七彩山鸡等,产量较小。盐池县水域面积小,主要依赖沟坝水从事水产养殖,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和鲫鱼。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16种、兽类8种、节肢类12种、其他类4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第二节 农业生产情况
一、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一)盐池县农业经济综合发展状况
近年来,盐池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紧抓省管县试点改革、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求实、创新、争先”的工作理念,以招商引资和争项目争资金“两大任务”为抓手,以做好生态、特色、资源“三篇文章”为载体,着力夯实水资源综合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跨省区域物流中心“三大基础”,突出抓好教育提质、文化繁荣、卫生惠民、社会保障、创业富民“五大民生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35%,其中农业总产值8.47亿元,是2005年的1.9倍。人均GDP达17913元,是2005年的2.9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3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8.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73倍和3.9倍,全县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8.8%和31%。全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3.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7元,比2005年翻了一倍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69元。“十一五”是盐池县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表1-1 盐池县“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农业主要经济指标
1.农业
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84737.2万元,同比增长7.6%。其中农、林、牧、渔产值分别为33008.4万元、9682.9万元、38024.8万元、24.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0.6%、8.3%、7.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997万元,同比增长7.6%。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7253hm2,同比增长14.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373hm2同比增长15.2%。其中玉米面积9182hm2,薯类面积9295hm2;油料作物面积12615hm2;蔬菜瓜果类面积3322hm2。实现粮食总产量9.76万t,同比增长12.3%。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改善。2010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1万kW,同比增长5.2%。农用运输车(包括四轮和三轮机动车)8023台,同比增长1.2%。化肥使用实物量11967t,与去年基本持平。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59.7t,同比增长33.9%。全年农村用电量达2825万kW时,同比增长10.4%。年末总耕地面积为88886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53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5.2%。
2.畜牧业
畜牧业经济增势强劲。年末羊只存栏903314只,同比增长5.8%;生猪存栏38148头,同比下降11.6%;家禽存栏1396百羽,同比下降10.7%。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5207t,同比增长18.3%,其中羊肉产量10258t,同比增长30.2%。全年畜牧业总产值38024.8万元。同比增长8.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4.8%。
3.林业
林业生产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622hm2,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2800hm2。本年新育苗木面积86hm2。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79075hm2,成林抚育面积29490hm2。完成零星(四旁)植树45.2万株。园林水果面积为3587hm2,实现水果总产量1015t。
(二)种植业生产发展状况
2010年,盐池县按照自治区“三大片区”、“四个百万亩工程”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盐池县滩羊、马铃薯、小杂粮、牧草等主导产业,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牧还草等扶持政策,落实惠农补贴补偿资金0.45亿元,争取各类农业项目资金1.02亿元。种植业方面以小畦灌溉、集雨补灌、秋春覆膜、膜下滴灌、测土配方、种子工程、粮食创高产示范活动等为支撑,全面贯彻科技兴农战略,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84737.2万元,同比增长7.6%。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7253hm2,同比增长14.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373hm2,同比增长15.2%。其中玉米面积9182hm2,薯类面积9295hm2,油料作物面积12615hm2,蔬菜瓜果类面积3322hm2。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9.76万t,同比增长12.3%。种植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刘四渠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完成膜下滴灌建设13000亩,其中膜下滴灌枣瓜(薯、药)间作12000亩,其他各类经济作物展示区1000亩;园区旱作节水技术应用、建设水平已成为区内典范,平均产值达到1200~3000元。已通过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挂牌验收。二是设施农业示范区。完成7000亩大拱棚新建任务,并利用现代农业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对城西滩日光温室园区420座废旧棚进行改造升级,全县日光温室巩固利用率95%以上。设施农业实现了规模发展向提质增效的转变。三是小杂粮示范区。在麻黄山包塬村建设小杂粮标准化核心示范2000亩;在麻黄山、张记洼等村完成脱毒马铃薯一级种繁育基地5000亩,部级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10000亩。该点仅种植马铃薯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就达17户。马铃薯三级良种繁育建设项目荣获自治区三等奖。四是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区。以惠安堡为主完成黄花、枸杞,北部井灌区的麻黄等高效经济作物2万亩,亩产值在3000~5000元。五是北部膜下滴灌示范区,共完成5500亩,其中在花马池镇杨记圈、李记沟村建设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400亩,亩产超过1000kg。
“十五”期间夏粮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5%,秋粮占49.3%,经济作物占22%,其他作物占22.2%;“十一五”期间夏粮占2.1%,秋粮占53.6%,经济作物占17%,其他作物占27.3%。“十一五”与“十五”期间相比:以小麦为主的夏粮播种面积减少4.4个百分点,以荞麦、马铃薯和玉米为主的秋粮面积提高4.3个百分点。产量结果分析表明:“十一五”期间与“十五”期间粮食作物平均总产增加13580t,经济作物增产58640t。其中玉米增产16401t,马铃薯减产4547t。增产原因一是耕地面积增加,二是扬黄地开发、利用,三是市场经济带动下的作物结构调整,四是种植及管理技术提高。
表1-2 盐池县“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农作物播种面积
表1-3 盐池县“十五”及“十一五”期间主要农作物播种产量
二、农业生产条件
盐池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1992年以前全县只有5万余亩库井水浇地,随着“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的建设,新增水浇地16.4万亩。截止2010年底,全县建有井窖30816个,塘坝32座,旱涝保收面积20.3万亩,其中库井窖灌溉面积3.9万亩,灌区农田林网完善,田间道路畅通。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向日葵、西甜瓜、优质牧草等。全县有113万亩耕地属于旱作雨养农业区,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5%,几乎没有农田林网,田间道路简陋、弯曲,高低不平。主要种植冬小麦、豌豆、马铃薯、荞麦、糜谷、向日葵、芸芥、胡麻、牧草等,受降雨季节分布影响大,作物产量很不稳定,大旱年份还出现绝收。
截止2010年,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381002kW,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326044kW,汽油发动机动力3125kW,电发动机动力51833kW。有大中型拖拉机945台,配套农具1677台;小型拖拉机6359台,配套农具6533台;农用排灌电动机1752台,农用排灌柴油机12台,联合收割机3台,自走式机动割晒机6台,机动脱粒机312台;有农用运输车(包括四轮和三轮机动车)8023辆;机电井1309眼,节水灌溉机械15套,农用水泵1752台。机耕面积114.1万亩,机播面积72.3万亩,机收面积18.8万亩。
(一)灌溉排水现状
盐池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降雨稀少,蒸发量大,境内无客水流入,地下水埋藏深,水量少,且多数矿化度高,不宜灌溉。县内在70年代建有一座大湾水库,主要用来预防山洪,20多年来已不蓄水,失去水库应有功能。在县内中北部内陆冲沟建设骨干坝32座,年蓄水量受降雨影响很大,正常年份供水量在160万m3,建机井1309眼,扬水站5处,年供水量580万m3;“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灌溉工程”年供水4200万m3,所有水利设施年灌溉面积20.3万亩。
(二)主要作物灌溉制度
玉米是盐池县扬黄及库井灌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一般采用畦灌,根据玉米需水规律和扬黄供水情况,全生育期一般灌溉5~6次,在时间上一般是4月上旬起泵,第1—2轮水连灌,4月中下旬播种,以后每水灌溉间隔在20~30d。目前大多数不进行冬灌。灌区向日葵主要种植油葵,在第2轮水后,5月上中旬播种,全生育期灌溉3次,马铃薯在头轮水后播种,全生育期灌溉3次,黄花主要灌溉第1、3、4轮水。瓜菜类主要种植在库井灌区,根据种植种类、天气状况和作物长势,灵活调控灌水次数,一般掌握在3~5次水。
(三)设施农业现状
盐池县在2007年以前共发展设施农业2200亩,其中日光温室建设1200亩,大拱棚建设1000亩。根据吴忠市“十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和《盐池县8万亩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园区15个,其中日光温室园区9个,大拱棚园区6个。日光温室园区分布在花马池、高沙窝、王乐井、大水坑4个乡镇,目前生产面积9300亩2030座,其中花马池镇城西滩日光温室核心区建设20万方蓄水池2座,育苗中心4家250亩,年生产苗木2000万株,并建设蔬菜批发市场1个,配套预冷库800m2;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主要以生产早春茬和冬春一大茬为主,示范推广了番茄、辣椒、黄瓜、西甜瓜、园艺、菌菇等新品种50余个,作物布局分别为6∶3∶1,果菜类占60%,叶菜类占30%,设施园艺和菌菇类占10%,能够实现周年蔬菜生产,棚均亩产值1.5万元。大拱棚建设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配套有生产水窖和滴灌系统,能够实现春提前和秋延后,主要种植早熟西甜瓜和越夏蔬菜。目前保留面积10000亩,以花马池镇最多,计划建设成为万亩拱棚韭菜产业带,平均亩产值0.7万元。
第三节 农业生产概况
一、种植结构与轮作倒茬
(一)种植结构
盐池县目前主要种植的夏粮作物有冬小麦,受上年度降雨影响,面积很不稳定,正常年份播种面积约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8%,单产50kg左右,种植效益低,群众积极性不高。秋粮中,玉米年播种面积14万亩左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3%,平均单产472kg,马铃薯年播种面积25万亩左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3.8%,平均单产550kg,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年播种面积近3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3.3%,平均单产70kg,以向日葵为主的油料作物年播种面积1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4%,平均单产130kg,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瓜菜年播种5万余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8%,其他作物等播种20余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9%。
(二)轮作倒茬
盐池县主要轮作倒茬方式。
南部旱地:糜子→胡麻或豌豆→荞麦→牧草
歇地→冬麦→冬麦→胡麻
歇地(坡地、梁地)→冬麦→牧草→荞麦
秋覆膜玉米→马铃薯→荞麦→牧草
秋覆膜向日葵→马铃薯→秋覆膜玉米→荞麦→歇地
中部旱地:糜子→马铃薯→荞麦→牧草
糜子→谷子→马铃薯→荞麦
歇地→马铃薯→荞麦→牧草
秋覆膜玉米→马铃薯→荞麦→牧草
北部旱地:糜子→马铃薯→麻子→荞麦→牧草
扬黄灌区:玉米→玉米→向日葵→牧草→西甜瓜
库井灌区:玉米→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瓜菜
以上轮作倒茬方式可归纳为两类,即轮歇、轮作。轮歇是较普遍的轮作制度,主要靠歇地时蓄积雨水,灭除杂草,恢复地力,防旱抗旱,提高作物产量。轮作是通过作物倒茬调节土壤养分,灭除杂草病虫,提高产量。全县在降水条件较好,地力较高情况下,糜子、小麦、马铃薯、荞麦等作物重茬连作时间长,反之则短。谷子、油料作物一般只种一年,不重茬。
二、耕作与施肥
(一)耕作
盐池县为一年一熟制下的土壤耕作制。耕作措施主要包括:耕地、旋地、深翻晒地、耙耱镇压、中耕培土等。但因季节变化,作物种类不同,土壤特性有异,其耕作的时间、次数、深度和使用工具也不同。
在所有耕作措施中,耕地、旋地是最基本的措施。在蓄水保墒、消灭残茬杂草、提高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秋季整地以后至来年播前的耕作措施,中耕主要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目前旋耕耙耱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坡度大、交通不便的地方仍用畜力。南部黄土丘陵区主要进行伏秋深翻晒垡,接纳秋雨蓄墒,以利春播;中北部因土壤沙化,冬春风大很少进行秋翻,扬黄灌区因秋季农田建设和春播早,部分地段进行秋翻整地做小畦,旱耕地大都留茬越冬,主要在春播前结合施底肥,耕旋耙一次完成。作物播种后至收获前的主要耕作措施是中耕培土、锄草,荞麦多为2次;糜谷、玉米、向日葵、马铃薯至现蕾期2~3次,深度一般是“浅—深—浅”,浅为5~6.6cm(1.5~2寸),深达10~16.5cm(3~5寸)。玉米在拔节时,马铃薯在现蕾前结合最后一次中耕进行培土,为块茎生长提供深厚疏松土质,固定玉米植株,并增加根系活动范围,提高土温,促进根系周围养料转化,同时,遇旱能接纳雨水,提高抗旱能力。
表1-4 盐池县化肥施用量统计表
(二)施肥
据2001~2010年盐池县经济要情手册资料,2001~2010年全县农用化肥平均施用总量10187.5t,平均亩施用量7.76kg。氮、磷、钾三要素用量统计表明,全县氮肥实物施用量最高,为5544.2吨,占化肥施用总量的54.4%,亩均施用量4.22kg;复混肥施用总量为2295.8t,占化肥施用总量的22.5%,亩均施用量1.74kg;磷肥施用总量为2230.3t,占化肥施用总量的21.9%,亩均施用量1.69kg。总体来看,全县化肥使用量少,与盐池县是畜牧大县,养殖业发达,农家肥丰富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地多人少、靠天吃饭导致的旱耕地不施或少施;化肥重点用于扬黄库井灌区,亩均使用量都在40kg左右,近年来复混肥、配方肥用量大增,与发展设施农业密切相关。
表1-5 盐池县土地利用分类面积统计
第四节 耕地利用与保养管理
一、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9668051亩,其中农用地85705219亩,建设用地338603亩,未利用土地758927亩,其构成比分别为88.65%、3.5%、7.8%。其中耕地面积1330083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3.76%;林地137298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2%;草地580908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09%;工矿建设用地22154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
(一)耕地保有量
盐池县始终将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确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绿色通道、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等原因造成耕地减少,县、乡政府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补充,因而,盐池县耕地保有量始终保持在133万亩的原有规模,没有因为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等原因造成耕地减少。
(二)基本农田面积
为实现对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盐池县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耕地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县政府按照区、市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任务,始终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乡、村、队和农户,面积落实到图、表、册和地块。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九项制度和每年考核、奖惩办法,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并开展耕地保护领导干部问责、离任审计等制度。同时,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工作,不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强化动态巡查和举报查处,每周巡查不少于2次,对发现的问题责令停止并迅速上报。目前,盐池县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1571片3647块,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3.57万亩。
(三)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
盐池县建设用地33.86万亩,占辖区土地面积的3.5%,占耕地面积的25.5%。其中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22.1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占耕地总面积的16.65%。交通运输用地8099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84%,占耕地总面积的6.1%。水利设施用地3606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7%,占耕地总面积的2.7%。未利用土地75892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占耕地总面积的57.1%。这些未利用土地可作为补充耕地进行利用。
二、耕地土壤类型
(一)土壤类型与分布
按照全国土壤分类系统,盐池县耕地土壤分为4个土纲,4个亚纲,6个土类,10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土类主要有黑垆土、灰钙土、黄绵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等。
1.黑垆土土类与分布
盐池县黑垆土归属典型黑垆土亚类、侵蚀黑垆土土属、厚层黑黄土土种。面积11030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3%,主要分布于南部麻黄山、惠安堡、大水坑3个乡镇,面积分别为67640亩、32269亩和10391亩。
2.灰钙土土类与分布
盐池县灰钙土主要分为典型灰钙土、淡灰钙土、盐化灰钙土3个亚类,泥沙质灰钙土、氯化物灰钙土、泥沙质淡灰钙土、黄土质灰钙土4个土属和咸性土、白脑土、白脑沙土、白脑泥土、壤层白脑沙土、薄层白脑沙土、白脑黏土、黄白沙土、海原黄白土、黄白泥土10个土种。灰钙土中以典型灰钙土面积最大,约396197亩,占耕地总面积29.8%,除麻黄山乡外,其余7个乡镇均有分布,以王乐井乡最多,达121261亩,占该乡耕地面积的73.9%,青山、大水坑、惠安堡、花马池分布面积都在5万亩以上,分别占以上乡镇耕地面积的58.7%、20.9%、24%和27.3%。盐化灰钙土26706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除麻黄山乡外,其余7个乡镇均有分布,以惠安堡镇和青山乡最多,面积分别为13890亩和7409亩,占该乡镇耕地总面积的6.3%和6.2%。淡灰钙土17090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冯记沟、惠安堡、高沙窝3个乡镇,面积分别为8300亩、6817亩和1973亩。
3.黄绵土土类与分布
盐池县黄绵土主要分为黄绵土1个亚类,绵土和绵沙土2个土属,缃黄土、老牙村淤绵土、薄层黄绵土和淤绵沙土4个土种。面积35054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4%,主要分布于南部大水坑、麻黄山、惠安堡3个乡镇,面积分别为151167亩、126104亩和73269亩,分别占该乡镇耕地总面积的53.3%、65.1%和33.4%。
4.新积土土类与分布
盐池县新积土主要分为典型新积土、新积土、冲积土3个亚类,石灰性山洪土、石灰性冲积沙土、盐化新积土、石灰性冲积壤土、堆垫土5个土属,盐化新积壤土、黏层澄土、冲积沙壤土、厚洪淤土、山洪沙土、澄土、洪淤薄沙土、洪淤沙层土、洪淤黏土、黏层山洪沙土、洪淤黏层土、厚堆垫土等12个土种。新积土中以典型新积土面积最大,约178353亩,占耕地总面积13.4%,除麻黄山乡外,其余7个乡镇均有分布,以花马池镇最多,达48613亩,占该乡耕地面积的25.9%,大水坑镇35674亩,占12.6%,王乐井、高沙窝、惠安堡分布面积都在2万亩以上,冯记沟、青山面积1万亩左右。冲积土14617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于大水坑、惠安堡、青山、王乐井、花马池5个乡镇,面积分别为4497亩、3288亩、3071亩、2260亩和1052亩。
5.风沙土土类与分布
盐池县风沙土归属草原风沙土亚类,草原半固定风沙土土属,盐化浮沙土、浮沙土2个土种。面积229113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2%,除麻黄山乡外,其余7个乡镇均有分布,以花马池镇最多,达83811亩,占该乡耕地面积的44.7%,冯记沟乡次之,有57633亩,占59.7%,青山、大水坑分布面积都在2万亩以上,其余3乡镇分布面积都大于1万亩。
6.潮土土类与分布
盐池县潮土主要分为盐化潮土和典型潮土2个亚类,硫酸盐潮土、潮沙土、潮壤土3个土属,盐沙锈土、塔桥盐锈土、漏沙土和锈土4个土种。其中典型潮土6805亩,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5%,主要分布于花马池、青山2个乡镇,面积分别为2412亩和2352亩。盐化潮土811亩,主要分布于花马池、王乐井、大水坑3个乡镇,面积分别为304亩、244和139亩。
(二)土壤类型的特征及主要生产性能
1.黑垆土
黑垆土的成土母质是第四纪黄土,土层深厚,主要为以粗粉沙为主(粒径0.01~0.05mm),占颗粒组成35%~60%,细沙较多(粒径0.05~0.25mm),占颗粒组成,15%~40%,黏粒少的轻壤土为主。土壤物理性能好,保水保肥,自然肥力较高,因而耕种历史悠久,垦殖率较高,达38%左右。完整的黑垆土剖面具有较厚的有机质层,并具有较明显的石灰质网点及少量条纹状沉淀。但由于坡地开垦面积过大,长期受到侵蚀,故大部分的黑垆土已无完整的黑垆土层剖面,呈现侵蚀黑垆土特征,有机质、全氮含量低,并显土层愈下含量愈低的趋势,全磷和全钾含量较多,上下土层基本同量。
全县黑垆土面积110301亩,占全县耕地土壤类型面积的8.3%。主要分布于南部麻黄山、惠安堡、大水坑3个乡镇。耕种历史悠久,开发利用率较高,但由于没有及早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黄土本身又比较疏松,所以土壤侵蚀非常严重。地面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冲沟,绝大部分土壤都被侵蚀变成母质特征明显的黄绵土,不仅肥力、产量低,而且支离破碎的冲沟陡壁,根本没法利用。因此如何作好水土保持工作,就成了充分利用土壤资源的主要关键。
生产性能:黑垆土土层深厚,土质良好,粉沙质沙壤土,只要加强农业措施,仍不失为良好的农业土壤质地。黑垆土各土层含可溶盐很少,酸碱度适中,适合农作物生长发育。主要种植作物有冬小麦、马铃薯和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及向日葵、胡麻、芸芥等油料作物。因降雨是盐池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年际间作物种植结构很不稳定,冬小麦、胡麻等种植面积已急剧减少。正常年份冬小麦平均亩产100kg,马铃薯亩产1000kg左右,荞麦等小杂粮亩产40~60kg,向日葵亩产70kg,都属于一季作物,不进行间复套种。
黑垆土尽管土质良好,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掠夺式耕种和土壤侵蚀、风蚀,造成土壤自然肥力下降,作物产量降低,因此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肥种植,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培肥高产土壤,提高土地产出率。
2.灰钙土
广泛分布与县中部和北部的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地,黄土丘陵地也有一定面积分布,面积439993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面积396197亩,向西、向北为淡灰钙土,面积17090亩,期间都有盐化灰钙土分布,面积26706亩。
灰钙土的成土母质主要为第四纪洪积冲积物,质地较粗,细沙颗粒多,多为沙壤土、沙土和轻壤土,南部黄土丘陵区的灰钙土则为黄土母质,质地较细,多为以粗粉砂粒为主的轻壤土。表土酸碱度pH为8.3~8.5,可溶性盐含量低,养分特点为一高三低一个不稳定的状况,即土壤全钾含量高,有机质、氮素、磷素含量低,速效钾含量不稳定。灰钙土地区大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沙化,部分地区已形成严重沙化,使耕地表土质地变粗,肥力降低,浮沙堆积,沙丘形成,导致草场退化,生态环境变劣,农牧业减产。
生产性能:灰钙土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土质沙,蓄水保墒能力差,土壤结持力差,极易形成沙化,土壤现状与潜在肥力均低,大部分土壤已有沙化,危害农作物及牧草生长。随着扬黄灌溉工程建设,区域内已开发扬黄水浇地近10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瓜菜、牧草,旱作区以马铃薯、荞麦、向日葵为主。正常年份玉米平均亩产550kg,马铃薯亩产700kg左右,荞麦等小杂粮亩产35kg,向日葵亩产55kg,以大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亩产西瓜3500kg,甜瓜2500kg,日光温室亩产番茄1万kg,辣椒0.6万kg等。除设施农业和露地瓜菜田进行间复套种外,粮食作物都属于一季作物。
灰钙土面积大、分布广、沙化严重,要提高作物产量,除加强以发展灌溉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外,更要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抓手,加大有机肥使用量,实行草田轮作,种地养地相结合,建设防风林网,严格实行草原禁牧。
3.黄绵土
主要分布于盐池县大水坑、麻黄山、惠安堡3个乡镇,总面积35054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4%。土体疏松、绵软,土色浅淡,比热小,土温变幅大,抗蚀力弱,可耕性好,适耕期长,雨后能立即耕作。成土母质为黄土性物质,主要由0.25mm以下颗粒组成,细沙粒和粉粒占总重量的60%,因而疏松多孔,剖面发育不明显,但土壤侵蚀严重,肥力水平较低。常和黑垆土、灰钙土等交错存在,地形支离破碎,坡度大,雨量集中,植被稀疏。
生产性能:黄绵土地区降雨稀少,气候干旱,没有灌溉条件,土壤墒情不足,尤其是春旱比较严重,种植结构年际间变幅大,农作物产量普遍较低,正常年份马铃薯平均亩产800kg,荞麦55kg。近年来,大力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措施,进行合理耕作,蓄水保墒,加大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力度,使旱地地膜玉米亩产达到270kg、向日葵亩产130kg。在大于15°的陡坡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牧业,增加地面被覆,减少土壤侵蚀。
4.新积土
全县新积土面积192970亩,占耕地总面积14.5%,除麻黄山乡外,其余7个乡镇均有分布。新积土剖面层次明显,土壤无明显发育,多为耕作层—心土—母质,表土以下仍保持着沉积时的母质特征,母质组成复杂,其土壤颜色多为灰棕、紫棕色、黄色,养分较为丰富,土壤中不仅钾、钠、钙、镁等金属元素高,微量元素也常比一般土壤的平均含量高。已农用的新积土,在人为耕作施肥影响下,表土发生了有别于母质特征的变化,具有农田熟化层特征,耕作容易,土壤湿润抗旱性较强,所处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宜种性广。
生产性能:新积土利用现状比较复杂。土体深厚、质地适宜的新积土,种植马铃薯平均亩产1200kg、荞麦亩产75kg,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产量可翻番,一般都是稳产高产农田。未经垦殖的新积土,生长草类,是优质草场,对畜牧业发展极为重要。针对盐池县新积土存在的问题,应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拦洪淤地,是改善新积土质地、增厚土层的有效措施;现有新积土农田,宜采用秸秆还田,多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及合理施用化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业;土层深厚、质地适宜的新积土,应千方百计创造灌溉条件,发展基本农田,种植粮、油、经、果。
5.风沙土
盐池县风沙土面积229113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2%,除麻黄山乡外,其余7个乡镇均有分布。风沙土表土酸碱度适中,全盐含量小于0.1%,除钾素含量较高外,有机质、氮、磷含量均较低。
生产性能:风沙土在盐池县中北部分布较广,旱地及扬黄库井灌区都有分布,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瓜菜、向日葵等作物。正常年份,旱地马铃薯平均亩产700kg、荞麦亩产40kg;水地玉米亩产450kg、向日葵亩产200kg、瓜菜亩产3500kg。
6.潮土
盐池县潮土面积7616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6%,主要分布于花马池、青山和王乐井、大水坑4个乡镇。因潮土含盐量高,地下水较浅,部分还有季节性积水,故应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渍化为主要改良治理措施,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