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鉴赏美学的研究对象

现在,让我们来集中审视一下审美关系。

当人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开始追求精神价值的时候,就将满足实用需要的对象及其形式作为一种可供观赏的对象,使对象世界成为自己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这就使人在求真向善之外又有了爱美之心,这是人类所独具的超越性需要。审美活动是以审美需要为动因和根据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对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时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审美意识的诞生标志,这种特殊的感觉体验在人与现实之间就建立起一种超越实用关系的审美的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对现实的精神联系的一种自由欣赏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的沟通,可以使审美者走出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融为一体,进入忘我的境界。是人的一种自由、一种超越,是生产实践活动的必然延伸。“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哲学笔记》,《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1册,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6页。审美也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体验,是从另一角度审视人和人生的本质,从而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审美关系同人与现实的认识关系、伦理关系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渗透于人类求真、向善的关系之中,渗透于生活的所有领域。艺术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人类精神活动的审美生活也被称之为艺术生活。

审美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人类审美的历史中生成的。人类社会实践产生了审美的需要,沟通了人与客体的审美联系,锻炼了人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人从审美上感悟客体,改造客体,在社会推动力和心理推动力的作用下,由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演化成为审美的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对应物,审美对象适应着并且制约着特定的审美主体。主体又发挥着能动性,不断发现、改造客体,使审美对象具有人的社会的内容,渗透进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智慧,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在能动的审美活动实践中,人类发展成为具有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审美主体,客体成为审美对象。

人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客体的主观映象和主观判断,以及在对这些映象和判断加工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审美观念,从根本上都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审美对象创造出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创造出审美对象。美感就是发生在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联系上,就是主客体之间多种要素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美作为一种价值形态,体现在客体形象上就是广义的美,而体现在人这个主体意识上就是美感,即审美意识。美感是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快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随着人的自觉理性的不断增强,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意向的心理欲望,形成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审美的自觉追求。

至此,我们的面前便展开了这样的一幅图画:审美鉴赏作为一种哲学现象,我们需要从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中去剖析它的构成,从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矛盾运动中去研究艺术鉴赏的价值和功能。审美鉴赏作为一种艺术学现象,我们还需研究它的审美构成,不同审美体裁的不同审美特征及其存在依据,研究它在审美创作和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审美鉴赏作为一种社会学现象,我们需要研究一定的艺术形态与一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思想、理想及趣味的对应性质,考察其社会价值与功能,对整个社会精神消费需求的满足和社会精神需要对它的影响,以及审美鉴赏对新生的、高层次的消费需要的能动性创造。审美鉴赏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我们除了对欣赏主体的心理因素、欣赏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相对独立的心理分析外,还要考虑与此相关的鉴赏对象的形象、情感、媒介、体裁等方面的因素。以上诸种因素又不是一种简单相加的关系,我们还必须将这些交叉关系放到整个的审美鉴赏过程中加以考察,从这个动态的全过程中去加深审美鉴赏活动的认识,并进而探讨整个审美鉴赏流程内部结构的规律性。

世界是流动的物质,对于审美鉴赏活动也要从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中去认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审美鉴赏活动是各种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交织体,对于其中任何一点的认识都必须从各种关系中加以理解,而不能把它们切割成独立的碎块。单纯地从一个角度的考察,就无法充分地掌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从对事物的总体把握而言,我们不能把事物当成是可以逐个地分别地加以考察研究的对象,但也正是为了对审美鉴赏的多种属性获得一种总体性认识,我们又不得不把各个部分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取出来,研究它们的特性,进而获得全局性的认识和把握。分解研究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第一步的基础的必要的工作,因为没有局部的个性的认识也就无法达到整体的共性的认识。

就审美活动来说,一方面是客体提供的审美要素,另一方面是主体所具备的主观条件。“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5页。因而,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的关注中心是客体的美学属性和主体的基本素质。

首先来看欣赏客体。

人在依赖自然和社会的同时又力图能动地创新发展,在对于自身以及人与外物的交往活动中,产生了种种的认识评价和心理精神的需要,于是,人的思维中便有了“对象性”的性质。人的主体性在自然界得到了对象化,也就是自然界的人化。“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5页。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物中,从而成为人对对象的占有。

“自然的人化”指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来调整、改造自然同人类之间对立、异己的关系。即经由社会实践而达到规律与目的的统一,从而使自然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人化的自然”指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个不断被认识、改造的第二自然,并以这个对象世界确证了人的类本质。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自然不仅是人类的生产对象、生活对象和认识对象,也就成为了人的审美对象,可以与人形成审美关系,对人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和价值。

审美客体以各种方式引导、规范着审美主体。“某些以特殊方式形成的实在对象构成了审美知觉的起点,构成了某些审美对象赖以形成的基础,一种知觉主体采取的恰当态度的基础。”英加登:《审美经验与审美态度》,《当代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88页。审美客体的特质大致上规定着主体审美的基础、起点和方向,主体任意地、不受丝毫制约地超越客体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很难求得概率极小的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身心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只善解人意的蝴蝶飞进窗口,来引发我们的情思。自然美和社会美以其芜杂分散和易于消逝的种种缺憾,都不可能随时随地地为我所用。黑格尔说:“自然界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作为心灵却复现他自己,因为他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是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③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8~39页。于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最集中、最强烈的艺术之美就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其次再说欣赏主体。

当人产生自我意识时,开始认识自我、感受对象。在温饱之后的闲暇状态、尤其是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所形成的心理闲暇状态下,对象世界的那种使人怡情悦性的宜人属性便使人产生适宜的审美快感。从主体的角度讲,这种人化包括感官的人化与心理的人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人类改造了自身的生理结构,使自然的感官感觉变成区别于动物的人的感官感觉,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就产生出来发展起来。感觉的人化不仅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的人的感觉就使“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5页。。感觉的人化也就是审美感觉、审美能力及审美意识的产生形成的主观条件。心理结构的人化是伴随着感官的人化在劳动中同时发生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渐独立的审美活动不断通过心理的积淀、建构而完善。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探讨审美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探讨主体感受、体验、鉴别、评判和再创造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从相关因素探讨综合效应,包括时代与传统的变化,民族与世界的融合,个体与社会的冲突,等等。

在审美活动的相关因素中,对社会群体审美心理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社会的变化,因此,我们的研究要关注当下,关注中国的特殊国情。

中国社会在20世纪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动乱与贫困,人民内心深处极端地渴望安定、富裕。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在社会生活中取消了政治运动,人民的温饱问题被摆到了桌面上,社会运行才转入了正常轨道。如果说,人们在阶级斗争时的表现是被迫的,那么在经济斗争中所焕发出来的热情就是自愿的、积极的,社会的急转弯使人们的心灵世界摇摆不定,“十年浩劫”还有着疯狂病态的后遗症,物质并没有带着诗意的微笑降临在我们的面前,而是以恶魔般的力量扫荡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日益丰富而情感世界却日渐冷落。当中国人终于不为“闲时吃稀,忙时吃干”而伤脑筋,吃饱了穿暖了,住进了新房的时候,心灵世界开始复苏,遗憾的是因为文化素质的低下,使娱乐活动迅速堕落为“愚乐”,商业利益像台风登陆一般裹挟着流行文化,把审美欣赏吹得七零八落,甚至心中存留的一些至真、至善、至美的东西也被连根拔起,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现实依据即在于此。因此,探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成因、现状及其欣赏,就具有了现实的和历史的意义。

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审美鉴赏也就是审美价值的接受和实现。通过审美鉴赏,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审美价值转化为每个人的精神力量,从而具体地实现出来。因此,审美鉴赏也是审美价值发挥社会作用的根本途径。“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第105页。

杜夫海纳说:“美并不象任何刺激物那样生产刺激,它只是产生启示,它调动整个心灵,使它自由自在。”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3页。审美鉴赏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使我们于愉耳悦目、赏心怡神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思想、道德、情操的教益。审美鉴赏活动虽然诉诸对象的感性存在,但最终在主体自身内实现一种飞跃。通过对审美境界的追求,以满足愉悦感的心灵化及自由感的对象化,因而,审美鉴赏是一种陶养心性,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改造自身的特殊方式。同时,审美鉴赏也是人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指引我们去参悟人生的意义。

对社会、自然、艺术的审美体验是鉴赏美学的立足之本。审美地对待生活,诗意地面对人生是鉴赏美学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