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Chapter2 金融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学

我们的财富去哪里了——个人的“资产流失”

“新财富500富人榜”于2003年首度发布,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富人排名,是透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佳窗口。2015年已是第十三度推出的“新财富500富人榜”,跟往届相比,2015“新财富500富人榜”(见表1)有哪些新变化呢?

表12015“新财富500富人榜”各项财富指标创历史新高

(以上文图来源:新浪财经、《新财富》)

1.上榜门槛已达到40亿,上榜者的平均财富首次突破百亿元

2014年,中国GDP增速降至7.4%,创24年新低。但是201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各项财富指标创出新高。新财富500富人榜此前从未有过财富突破千亿级的富人,而今年身家过千亿元的富人达到4位,他们的财富有的受益于旗下资产上市,有的则因为旗下上市公司股价上涨。

2.A股告别连续数年“熊冠全球”的尴尬,成财富增长第一推动力

在度过长达6年的大熊市后,A股迎来了一波久违的波澜壮阔的大行情。2014年全年,上证综指上涨52.87%,深证成指上涨35.62%,A股告别了连续数年“熊冠全球”的尴尬,跃居2014年全球最“牛”市场。这一波牛市行情直接提升了上榜富人的财富数字。

3.互联网造富能力首屈一指:榜单前10位当中,5位来自互联网行业

今年资产过千亿的4位富人中,有两位来自互联网行业。他们是持有阿里巴巴7.8%股权的马云,以及腾讯的马化腾。跻身前十名的富人中,有5位来自互联网行业,占了半壁江山,京东的刘强东、小米的雷军今年均杀入前十。

事实上,不只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企业受到青睐,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富人同样获益。今年财富成长最快富人即是顺丰速运的王卫,电商的兴旺带动了物流业的高成长,顺丰速运在最近一轮融资中的估值提升,带动王卫的财富一年增长2.5倍,达到250亿元。

有些人能够守得住自己的财富,有些人却失败了。《福布斯》杂志从1982年公布“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以来,到今天,只有50位富豪依然榜上有名,也就是说高达87%的富豪富不过一代,甚至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就像网络泡沫的蒸发,他们的钱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蒸发掉了。想当初,他们的财产也是经过千辛万苦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应该说他们很善于投资理财,但是为什么最后却坠落?《福布斯》杂志的调查显示,除因为投资失败带来的财产蒸发,多数失败者并没有在生活上时刻注意,他们的钱时刻被一些昂贵的奢侈品、交付巨额物业管理费用、转移财产,被爱人或情人侵蚀了。

当大家在拼命攒钱的时候,你是否曾想过,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资产,正在被其他东西无声无息地侵蚀掉?这种你在拼命赚钱,但不断被扯后腿亏钱的感觉实在很不爽。一提到“资产流失”这几个字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在生活中,一不小心,你的资产便会不知不觉地流失。想让个人财务正常运转,就从找出财务漏洞开始吧!个人因为财务漏洞导致的资产流失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下面几个领域。

1.储蓄流失增值机会

如果你每年的花销超过了个人资产的7%,那么20年后,你花光所有钱的可能性高达80%,原因很简单,就是“通货膨胀”。很多人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通货膨胀”的因素,其实“通货膨胀”是财产的强腐蚀剂。20年后,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人们手中的钱将贬值20%,这还算是乐观的估计。

因此我们提倡“适度”储蓄,过度储蓄将可能使财产增值机遇流失。经济专家有观点以认,中国人的9万亿储蓄存款,假如相对于同期的国债之间1%左右的利息差(斟酌到存款的本金税和国债的免税因素),那么中国人将会在每年流失掉900亿左右的资本增值的潜在获利机会。

对大多数人来说,避免这类散失最好的办法是将银行储蓄转为同期的各类债券就可以了。从目前来看,不仅有交易所市场还有银行柜台市场都能够很便利地实现这类交易,而且流动性也很强。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应该尽力地辛劳工作、节约节俭、储蓄和爱护财富,但咱们不应该只是“擅长”储蓄,还应当“善待”储蓄,合理的储蓄才能将财富发挥到最大价值。

2.过度和不当消费

消费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时候你逛完商场时手里拎着的大包小包,回家一看却发现,有些东西其实不买也是可以。这就是所谓的“过度”与“不当”的消费。它们也会让资产无形流失。所以,花钱买的是什么,一定要想清楚。

过度消费可以分解为“情绪化”消费或“冲动性”消费。例如,看到打折商品就兴奋不已,在商场里泡上半天,拎出一大包便宜的商品,看似得了便宜,实际上买了很多并不需要或者暂时不需要的东西,纯属额外开支。特别是在对大件消费品上,比如楼盘、汽车、高档家电,往往还会“过度”消费,这样不仅造成家庭财政的沉重负担,且会导致家庭资产隐性流失。

不当消费指为了“面子”的消费而不是需求的消费。在消费上总喜欢与别人攀比,人家能花的我也要花,不论有没有必要。

3.理财观念薄弱

中国家庭的活期储蓄太多,这让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白吃了大把大把的息差,其实只有稍加运作就能有效地减少利息损失。对单个家庭来说“不当”储蓄的损失可能十分微弱,但由于基数的宏大,中国家庭因此而流失的资产是个天文数字,就仅对单个家庭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累计流失也是无比巨大的。资产流失很多时候都不显山露水,但只要稍一放松就可能失去大量资产,要不断地强化理财意识才能成功积累财富。

不注意平日里的财富漏洞,即使你是富翁也不外乎沦落到穷人的下场。何况作为平凡人的我们本来就没有在他们还是富翁时拥有的巨额财产,就更应该提防财富漏洞,将财产的流失防患于未然。

流动性过剩——钱多了也会惹麻烦

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讲就是钱太多了,乍一听,是件好事,钱多了还不好吗?俗话说,物极必反,金钱也是一个道理,虽然有钱是好事,但是太多了,也会带来危机。比如说现在市场上只有价值10元的商品,按道理国家只发10元的钞票就足够了,但是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市场上有20元的钞票,如果大家用这20元买了10元的东西,结果原本值10元的东西就价值20元了。

通常意义的“流动性(Liquidity)”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即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流动性过剩一词,是指市场上的钱太多,大大超过了长期资本的数量,至于多到多少才算“过剩”,似乎并无统一的定论。

现在研究者对“流动性过剩”的识别,大多是从结果和原因来判断:“流动性过剩”的结果是资产市场泡沫严重,具体说就是股价、房价虚高;“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般则归结为货币升值预期下的外汇涌入,为控制汇价导致央行大量投放货币,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

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Foreign Trade Surplus),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流动性过剩”有时被称为“资金周转过渡”。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富人获得社会财富的比重将更高一层,而穷人则只能获得“做大的蛋糕的更小份额”,而富人的消费倾向很低(因为相对穷人,该买的都买了),让富人获得了更多蛋糕,他们却不会拿来消费。为了追求保值增值,他们只好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根据上面的论述,这会使得投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速度,最终会形成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经济萧条或者“经济危机”。提起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家应该都深有感触,而这场危机的源头,正是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流动性过剩可由多个原因导致。一方面包括了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手段包括调降准备金率和利率,回购国债以放入资金到市场),经济周期的变化,汇率制度的缺陷,热钱(又称投机性短期资金)大量涌入等。这些因素皆可大大提高资金流动性,当流动过度时,便会引起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也可理解为伴随通货膨胀或者源于通货膨胀,即部分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可能引起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因素来看,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

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而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从外部原因来看,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一度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急剧增长,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外部原因。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经济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隐患,是影响金融稳定的核心因素。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股市波动,这些都与流动性过剩密切相关。

1.经济过热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外商投资不断加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大量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而这些多余的资金,必然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

所谓经济过热,是指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资源供给不成比例。当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资源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原材料因供给不足而产生的物价上涨,可以理解为商业投资加大导致了商品生产增多,从而使得生产商品的资源供货短缺,并带来原料资源的物价上涨,也就使生产成本提高,这样一来,成本的提高自然也就带来物价的全面上涨。同时,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社会的需求总量不变,长时间的生产过剩,商品卖不出,投资没有回报,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2.通货膨胀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急剧上升,但物价指数却相当平稳,因而没有提高利率,紧缩银根。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市场的过度发展激活了处于冬眠状态的沉积货币,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也重返流通领域去追逐商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只有一步之遥。

流动性过剩不仅能够造成国家的经济危机,甚至能够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点,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股市波动

在股票市场,我们提到流动性就整个市场而言是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己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账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叫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针对股票投资的个股而言,流动性是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我买了这只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我们常说这只股票流动性很差,就是指很难按理想价格卖出,所以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盘股或高度控盘的股票,是不适合大资金运作的,即便买完之后股价涨上去了,但卖不掉。对于大资金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流动性很好的大盘股里运作,那里交投活跃,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不过中小投资者就自由很多了,由于资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选择。

货币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代替社会发行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负债。信用货币表明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而流通纸币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债券。当存在流动性过剩时,货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这表明,持有货币的债权人希望尽快把货币与其他商品交换,实现自己的债权。由于所有的债权人都希望用货币换回其他商品,货币就出现了贬值的压力。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贬值压力越大。这时,如果货币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无法得到等值的偿还,就会发生抢购风潮,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农副产品“疯涨”背后的甲流金融学

继“蒜你狠”“豆你玩”“姜一军”“苹什么”“糖高宗”之后,“盐王爷”终于来了。由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所谓的碘盐抢购影响,盐价开始飙升,流行语“盐王爷”出炉。

“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能听到关于诸如此类的买盐对话;而在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2011年3月15日,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因此引起一些市民疯狂抢购食盐。

无独有偶,从2009年起,大蒜批发价格从4月份的每公斤0.2元,到5月份的每公斤0.3元,到6月份的每公斤1元,到8月份的每公斤2.5元,再到12月份的每公斤4元,直至2010年年初的每公斤19元,一路猛涨。

以前去小饭馆吃顿饭,大蒜可以免费吃,东西不值钱,可现在最起码得要一块钱一个了,最贵时大蒜的价格已经飙升到每公斤19元,于是有网友就送给了大蒜一个外号叫“蒜你狠”。同样表现不俗的还有“豆你玩”的绿豆等,它们带来的是新一轮的农产品涨价。平时“老实巴交”的农产品领域,为何一改往日的淳朴形象,同时走上了“疯涨”的道路?

这还得从2009年3月出现的甲型HlNl流感疫情说起。那时,国内就盛传大蒜具有预防甲型流感的功效,甚至有媒体称美国专家也把大蒜列为九大消毒蔬菜之首。虽然其间有政府和专家出面解释:大蒜的抗甲流作用并未有临床证明,也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期间,不单是中国,国际上也出现了“一蒜难求”的局面,多个国家开始加大大蒜进口力度,其中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大量从中国采购大蒜,使得中国的大蒜出口量大幅增加。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此疯狂涨价的局面?

物价变动是指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不同于它们以前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物价是商品或劳务在市场上的交换价格,有输入价格和输出价格两种:输入价格是为生产或销售目的而取得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输出价格是作为产品销售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企业按某一输入价格购买一项商品,再按较高的输出价格售给客户,这种情况不能视为该项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动,只有输入价格或输出价格同时增高或降低,才算物价发生了变动。

物价变动的原因,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某种商品生产率普遍提高,该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则价格就会相应上涨。①技术革命。技术进步,一方面使有关产品中凝结的人类复杂劳动增多,从而导致其价值增加,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使原有产品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价值受贬,价格下跌。②货币价值的变动。货币所表现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价值量同时发生等方面等比例的变动,商品的价格不变。但如果二者任何一方的价值单独发生变动,都会引起价格的涨跌。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提高,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货币价值不变而商品价值降低,或者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商品价格就会下跌。③供求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供求情况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跌。④竞争和垄断。竞争引起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促使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通常为价格下跌。垄断引起商品价格的操纵,使物价发生变动,通常为价格上涨。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防止物价过度变动,保持物价平稳,已经成为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第一要素。确保物价平稳,尤其避免物价暴涨,不仅是重大民生,而且是当今最大的政治问题。

怎样衡量通货膨胀带来的痛苦

绝育黄瓜,自杀西瓜,染色馒头,最近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不断跃入我们的眼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连吃得安全都保证不了,别的又从何说起呢?

曾经有人用一个顺口溜来描述生活中的痛苦:早上醒来,用二甘醇超标的田七牙膏刷刷牙,再用发臭的蓝藻水洗脸,给孩子冲一杯添加了三聚氰胺和激素的牛奶,自己喝黑作坊的豆浆,吃根地沟油炸的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中午,和同事到餐厅吃饭,点盘避孕药催大的香辣鳝鱼,敌敌畏喷过的小白菜,盛碗陈化粮的毒米饭。晚上,回家蒸盘有瘦肉精的死猪肉,抓个加漂白粉的馒头。要睡觉的时候,被刚装修完的甲醛呛得眼泪直流,只好把脑袋蒙到黑心棉被里,想到房子还有40万贷款加利息,辗转反侧到天半亮也没睡着,找安眠药吃了半瓶也没用,含在嘴里,哦,还好是糯米粉……

当然,这些只是生活中偶然才会遇到的,属于小概率事件,只能用于调侃生活,然而,在经济学上确实有“痛苦指数”一说,也早已经有人研究过。“痛苦指数”现身于20世纪70年代,它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等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总和。其公式为: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失业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众对相同升幅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现代经济学家不同意以完全负面的“痛苦”一词来形容上述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负面冲击。实际上,经济学家中有许多认为公众对温和通货膨胀的成见是来自其相互影响:群众只记得在高通货膨胀时期相关的经济困难状况。

有实证研究表明,公众对于通货膨胀的忍受力是失业的1.6倍,因此有人提出“痛苦指数”的公式应该为: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百分比/1.6)+失业率百分比。而随着房价的一路飙升,住房已经成为生存的头等大事,而“住房痛苦指数”也就成为更贴近我们生活的“痛苦指数”。

“住房痛苦指数”指用来衡量住房经济困难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商品房的平均售价(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住房痛苦指数。从此计算公式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住房痛苦指数”与中国商品房的平均售价成正比,与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成反比。中国商品房的平均售价越高,则住房痛苦指数值就越大,而中国的人均年收入越高,则“住房痛苦指数”值越小。

有人认为中国的房价应该高,因为与外国相比,中国人多地少,土地短缺。那么我们拿人口密度高于中国的国家英国为例进行比较。英国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国,为每平方公里247人,是中国人口密度的170%。中国平均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32人。这是一个并不高的,甚至是中等偏低的人口密度。因此,如果英国的“住房痛苦指数”大大高出中国的“住房痛苦指数”,是不足为怪的。而英国2003年的房价,普通地区为200英镑/平方米(约合388美元/平方米),伦敦地区的房价要贵一些,约合400~600英镑/平方米。一处480平方米的房产售价为17万英镑,因此,英国的一般地区普通住宅售价约合3000~4000元人民币/平方米;伦敦地区约合6000~10000元人民币/平方米,或均价1000美元/平方米。2003年英国人的人均收入为28330美元,以此换算,月收入为2362美元。如此算来:英国人的“住房痛苦指数”=388美元/平方米÷2362元美元=0.16这个数字说明,一个普通英国人的月均收入可以买到6.22平方米的商品房,而中国人三个月的月均收入还买不到1平方米的商品房,两者相差近20倍。

当“住房痛苦指数”被应用于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时,原本庞大而复杂的数字迷阵就变得简洁而清晰了。研究痛苦指数像交给人们的一把尺子,简单易懂,谁都会用,谁都能很容易很准确地,对房地产市场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那么痛苦指数究竟应该如何计算呐?

以2006年5月为例,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3199元平方米,2006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97元(以上数字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公报),因其为“上半年”,所以应乘以2,即为11197元。以此为基数除以l2,可以算出月收入为933元,于是2006年5月“百姓住房痛苦指数”即为:百姓住房痛苦指数=3199元÷933元=3.43。

而这个数字是一个变数,既可纵向比较,也可以横向比较。我们先来作纵向的比较。

例如,在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以此为基数,除以12,可以算出月收入为874元,2005年全国平均房为2820元平方米。于是,2005年的“住房痛苦指数”即为:住房痛苦指数=2820元÷874元=3.22。

如此看来,2006年5月“住房痛苦指数”比2005年大幅上升了0.21。它清楚地显示了这一时期的对楼市宏观调控失灵,“住房痛苦指数”支持国家采取进一步的、更有效的调控措施和金融政策。

痛苦指数存在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量化中国政府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市的影响评价体系,免得不同利益集团的人从自己的私利出发随意评说,让人对中国房地产的运行状况莫衷一是,一头雾水。这个指数还可以分解成全国各地的“住房痛苦指数”。各地会有很大差异。它与简单的商品房价格上涨指数相比,在表达对不同城市适宜居住程度上更直观,更准确,有更强大的可比性。当我们将“住房痛苦指数”作为一种人文指数,引入对中国房市的观察和度量时,你会立即发现,它居然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那架金色的天平,是观察和度量中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的“第一量具”的衡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