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金融常识全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入门篇 开启金融之门

Chapter1 我们生活在富饶的“金融时代”——什么是金融学

推开高贵冷艳的金融学殿堂大门

人人都喜欢的东西是什么?人民币?对,但这种想法狭隘了。钱?对,虽然感觉有点俗,但至少没有人是排斥钱的吧?既然大家都喜欢钱,那务必要了解一下金融学,因为金融学研究的就是关于钱的问题,货币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当你推开金融学的大门,你会发现,金融无处不在。在这里,你不仅能接触到银行存款和银行借款,还能知道物价上涨会对利率产生何种影响;不仅能懂得利用基金股票来理财投资,还会知道外汇期货也是一种金融工具;你不仅能从“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漫步到香港,还能从北京金融大街畅游到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你不仅能欣赏庄严古朴的建筑,还能欣赏神奇的以钱生钱术,甚至还有金融操纵控制政治的强大力量。

乔布斯充满传奇的一生,三言两语是无法简单概括的。大学只念了一学期便辍学,之后和伙伴在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在公司的经营正风生水起时因理念不同而辞去苹果公司的职务,之后成立皮克斯动画且成功运营,再回到苹果公司将苹果公司经营发展至今。他成为了将互联网放到人们口袋里的人,成为影响世界的人。

乔布斯去世后的首个交易日,苹果公司的股价就出现震荡,使苹果公司成为纽约证券交易市场当日最受关注的个股。大家称乔布斯为“乔帮主”,有“独裁天才”“当代爱迪生”等美名,他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魔法师。全球没有人不知道苹果公司,iphone和ipad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就连他创立的皮克斯动画也一直颇受欢迎。乔布斯对世界的影响无疑是用“巨大”这个词都无法形容的,他是改变世界的人。就乔布斯个人来讲,也许他并不关心苹果的股价,但是,在他带领苹果公司的时候,苹果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给股东们带来巨大的收益。

乔布斯似乎拥有无穷尽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和新奇产品,这不仅改变着他自己的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也时刻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未来科技的认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许多企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但是苹果公司却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非但如此,据数据显示,在这数年间苹果公司股价一路上扬,从曾经最低的80多美元到现在接近400美元,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苹果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推向世界,影响民众,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消费热点,这无疑对金融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投资活动越来越多地被人所认识并接受,成为平常百姓家的一个常见的话题,金融学早已走下学术的“神坛”,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以前,企业经济和金融都是分开的,联系还不是那么紧密;而现在,全球经济紧紧地绑在一起,企业经济和金融业无法分开,更重要的是,金融已经和每个人的生活绑在一起,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影响和渗透,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经营,在当今社会都离不开金融。金融学并不是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普通人不可以随便进出,它就像是一个项目丰富又幽深的公园,谁都可以进,但是对于你怎么利用它,还得看个人的知识和功力。有些人走错道,可能走进了可怕的鬼屋,好端端吓病一场;有些人好好研究,可能就走出了正确道路,不仅有美丽的风景,也许还有很多美味诱人的果实。

越来越多的财富是金融活动创造的

财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们说,有投入才有产出,产出就是财富。所有的产业都一样,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是以创造财富为目的。在早期的农业社会,财富是粮食,是农作物;在工业社会,财富就是产品,生产出多少产品就是创造多少财富;在服务业发达的今天,财富的创造逐渐从农业和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上,而服务业里面,创造财富最多的,莫过于金融业了。

财富被产生出来的标志就是用少量成本或者不用成本创造出更多价值。这种所谓不花成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资本呢,其实就可以俗称钱。那么很显然,用钱生钱似乎比其他两种要素生钱更为迅速,这就是金融业的作用。

那么金融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呢?我们都知道,同样是钱,同样是财富,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他们带来的效益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同样一百块钱,对于一个富人来说可能毫不在意,随手放在哪里毫不放在心上;但是对一个穷人来说,一百块钱就很有用。也许可以为孩子买一罐奶粉,也许正好给年迈的父母买上一盒急用药,也许是家里三五天的买菜钱。这就是资金的效用不同。另外,相同的钱用在不同的地方带来的收益也完全不同。比如还是那一百块钱,有些人可能拿来买吃的,被消费掉了;而有些人则有可能拿来投资,放到股市里从而赚来更多的钱。那么金融就有这么一个作用,在没有金融的时候,人们的钱多了只能储存起来;而有了金融系统以后,人们钱多了则有很多选择,可以放在银行里拿利息,可以放到证券市场上去投资,等待股息分红,或者购买保险、国债等等。当然,金融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是每个人都需要承担的。与风险相对应的就是收益,金融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吸引广大资金闲置者将剩余资金放到金融市场里,以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从个人角度来说,重要的就是个人理财。时间往前倒退二三十年,大部分人说起理财恐怕只有一个途径:存钱。而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投资理财有多种途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除了要规避投资风险,同样要注意储蓄的收益可能被通货膨胀抵消,所以很多人会进行股票债券和保险、国债以及基金包括不同期存款搭配选择方式来进行一个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

所以说,如今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财富是被金融创造出来的,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越来越重视金融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金融知识。当然,国家也必须加快金融制度建设,同样加快法制建设以促进金融的发展。

为什么有人钱多却感觉不到幸福

钱多起来了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人确实一点也不过分。首先国家很富有,这是没的说,我们的外汇储备多得都让专家们忧虑了。从人们的财富上来说,也确实多了起来。就比如,在农村农民们盖起小洋楼,电灯电话不用说,家用电器也齐全了,虽然消费习惯和设施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还是很大,但室内设施其实已经跟城里并没太大差别。至少,同十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同三十年前比,那改变更是天翻地覆。但是,为什么如今人们的幸福感还不如三十年前呢?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却并不感到富有?

陈志武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以前基于亲情和友情从而实现的互助互惠的经济活动,如今已经是市场化、经济化的东西了,全部都渗透到了隐性的金融交易里。而现实里显性的金融服务,如同保险、养老、信贷以及其他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保障不够健全,那么中国人在钱多起来的同时,可能仍旧感到很不安。就像我们古有养儿防老的说法,而现在,老了不要养儿子就已经很好了,生活压力似乎远超过我们的收入,即使今天能过上富有的生活,但人们对未来依然是惴惴不安。这会导致人们的一个储蓄偏好,消费跟不上收入水平,因而会导致内需不足,无法增长,总体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依靠大量外需来拉动,而中国人的幸福感也无法提升。

所以说起来就是:人们富起来了,但是金融工具没跟上。

在幸福感里面,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房子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里,本身就有一种置业文化,就类似于有房才有家。没有房子,即使结婚生子,却仍让人感觉浮萍无根,内心始终不觉得安定和充实,总有那么一种空虚感存在。因此,不管怎样,每个人几乎都有这么一个目标:要为房子而奋斗。正常来讲,也许为房子而奋斗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年轻人要为房子奋斗终生。即使是老年人,也许也还要为下一代操心,为儿女买房子付上首付才算完事。更重要的是,变身房奴之后的人们消费会更少,有人流传说供上房子以后不敢换工作不敢生孩子甚至都不敢生病,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了一个现实:除了房子这个本身不动产,不可流通之外,人们的消费力度更加下降,流通性更加减弱,因此更加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美国人那么有钱?为什么他们很乐意全世界到处乱跑去旅游?为什么他们敢于赚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花没了再去赚?一方面这是观念上的差异,东西方消费观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另一个方面就是西方国家保障比较好,而我们则还与其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系统发达,他们的资金很自由。相对来说,中国金融系统则没那么发达,这是我们经济制度需要努力发展和创新的方面之一。

金融治国,政府富有不如人民富有

人们常说“国富民强”,这也一直是国家和人民追求的状态。可是,藏富于国和藏富于民是一回事吗?它们会带来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负债累累的政府国民过得比较幸福,经济制度比较健全,能真正酿出民主、自由,发展科学带来全面繁荣;而有巨额财富,拥有强大外汇储备的政府反而不能给国民幸福感?为什么不是富有者更加具有民主法制?

“国富”和“民富”不是一回事吗?国家富起来了难道不等于国民富起来?人民富裕了对国家影响到底如何?

国富,就是财富都集中于国家。比如在战国时期,政治家商鞅鼓励农业生产,但是必须“家不积粟”。农民需要努力耕地种粮食,收成必须上交国家,不许自己私藏。出于商鞅的考虑,也许富有的人民不好管理,他们自己有实力可以和政府对抗,而贫穷的百姓则好管理得多,能解决他们的温饱即可。可是再想一想,多少农民起义不是因为赋税严重,苛捐严苛,如硕鼠害民?

民富,则是指财富归百姓所有,藏富于民。这种结果多因为国家轻赋税重发展而致。试想,国家如果不大力发展生产,财富无法生成。而即使有大量财富,如果都被征收税负,百姓依然没有财富可言。

到底藏富于国有利于发展,还是藏富于民有利于发展呢?

陈志武曾举这么一个事例,如果分两组国家,分别是公元1600年时国库丰盛的国家,如中国明朝、印度、土耳其以及日本等;另一组负债累累,比如像英国、意大利城邦、荷兰、西班牙、法国等。但是,从400年前直到19世纪、20世纪,当时负债累累的那组国家如今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且民主法制建设都很好;而另外一组除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改变命运逐步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之外,那些“腰缠万贯”的国家反而都是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富甲一方的中国也不例外。

如今,中国外汇储备空前,美国则向全世界借贷。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人民。而美国,却成了众多大陆人眼望的幸福绿洲。是不是真的就是政府穷,民间富催化民主与法治?

从根本上说,国家的财富也是来源于民众的创造,是无数百姓将自己小份额的财产让渡给国家,才汇聚成国家的巨大财富。就好像一条大河,主干道充足的河水必定是由许多支流汇聚一起才得以形成的。小河里有水才能保证大河不干涸,而若大河抽干了所有小河里的水,大河离干涸的日子也不远了。

因此,可以说,民富是民主法治以及自由的基本条件。藏富于民,则政府有求于民,有求于完善的金融市场,政府必定要全力建设好才能够让人民心甘情愿让渡出财富。

金融出问题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辛格夫妇都是工厂工人,如今退休在家,拿着养老金,日子闲适。一天在街上散步,听到很多人议论纷纷,说是金融危机来了,金融业许多公司倒闭,很多老板跳楼。两老一边唏嘘,一边高兴地说,我们虽然没什么钱,但这个时候我们比那些有钱人幸福。我们不投资,不买股票,没有债券,有点积蓄存银行里,多安全啊!当初不买基金,那个卖基金的小伙子还说咱们老顽固呢!这下是我们对了吧!

辛格夫妇说得到底对不对呢?是不是金融只对从事金融活动的人有影响,对普通老百姓没影响呢?金融出问题了,到底会带来哪些后果?

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上人尽皆知的几次金融危机。1929年的经济大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产品大量剩余积压,资本家们把成桶的牛奶倒入河里,企业纷纷破产,工人失业是普遍的现象,每天排队等候领取救济粮的失业工人不计其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自泰国货币危机开始,短短几个月内很快席卷整个东南亚,波及日本、韩国,并且不断向全球扩散。更近一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因次贷危机等起因波及整个金融领域以致几乎引起全球的经济危机。受此影响,国内股市大跌,股民损失惨重,散户从2007年短暂的股市春天里获利的日子成为历史上的记忆。就危机爆发的头几个月里广东省沿海许多出口加工型的企业都纷纷倒闭。更甚,对外贸的影响至今尚未恢复。这些虽然是国际性金融危机,但是也能波及国民个人,比如造成失业,股市暴跌,金融市场不稳定等。如果是国内金融出现问题,像解放前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那种民不聊生的日子相信经历过的人都会永难忘记。

金融危机对我们生活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是金融系统层面。既然金融出现问题,那么首先受影响的就是金融系统。基金债券公司倒闭,投行关门,金融从业者失业。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让全球开始瞩目和震惊的就是雷曼兄弟破产,随后在同一天,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接着美国保险集团AIG陷入也陷入危机,让许多人艳羡的华尔街金融从业人员顷刻间纷纷失业,并且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很难找工作。除投行外,与民众联系更密切的银行也一样。如果银行倒闭,除银行工作人员失业以外,市民的存款皆付之一炬,如果把全部存款都放在银行,且是同一个银行,则风险更大。现在国际金融系统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系统开放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球金融,就好像“美国打个喷嚏,全球可能就要感冒”的说法一样。

第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实体经济进入低迷状态。金融为什么会影响实体呢?工人在工厂加工,制造衣服、鞋子、帽子和金融有什么关系?是的,看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一个西方国家的人贷款买房的问题居然让一个在东方国家工厂里工作的工人失业了,似乎是不可能关联上的两件事,但它们就是切实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联系其实不复杂,东方国家工人制造的衣服鞋帽需要卖给西方人,当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时,那边的工人失业,购买力低,银行倒闭或者资金紧缩,那边的企业也就无法有贷款,企业也没能力继续购买我们的衣服、帽子。东方的工厂里成品卖不出去,无法接到订单,企业无法回收成本,工人工资难以为继,并且也不再需要工人干活,于是东方的工厂里工人也失业了。就从经济体内部讲,金融发生问题,企业融资势必就困难,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会因在金融市场投资失利而导致企业进行的生产萎缩,社会产出减少;大量工人失业,收入减少,购买力进一步减少,有效需求减少,经济进一步萎靡;如果是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国内需求减少,国际需求也逐渐减少。

第三,就是金融危机对金融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会逐渐渗透到对人身心的影响,也就是市场信心的问题。当金融低迷时,投资者对市场信心就弱,如果持续低迷,则信心越来越弱。如果金融问题影响到投资者信心,则预期收益就会减少,投资者宁愿观望也不愿投资,投资需求则减少,投资需求是有效需求的一部分,有效需求不足会造成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产出增长。

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对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都会造成经济增长放缓或者停滞。严重的金融危机还会引起金融秩序的变化,很可能需要重新建立金融秩序。

所以,金融出现问题了,不仅是国家经济增长和产出变化的问题,而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金融危机一旦发生,每一个人的日子都将变得艰难。所以国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系统,个人虽无法控制大环境,但是在理财和投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将所有资产投资在一个方面,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防止当发生危机时所有财产都会付之东流。

懂点金融学常识,不做金融盲?

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关于金融素质的小测试。

假设你要买台价值1000英镑的新电脑,打算通过什么方式来买?你的选择如下:①分期付款,每月支付100英镑,共偿还12个月;②按20%的年利率贷款,也就是说一年后偿还1200英镑;③前二个选项一样。这三种方法你会选择哪一个?

金融学教授、金融扫盲中心(Financial Literacy Center)主任安娜玛利亚·卢萨尔迪称,93%的美国人不能答对这题。(她还补充说,金融盲现象在国际上也很普遍。)即使比这还浅显的金融问题也会难住大多数人。

金融,看似高深,实则并不全然属于机构或专家行为。金融,看似抽象,实则并不超然于日常生活之上,换以“理财”表述,恰与普通民众有着切实关联。正因如此,2007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以决议形式规定,把每年4月确定为“金融普及月”,或可称作为“金融扫盲月”。

目前,金融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复杂程度已大大提高,而消费者认知的“复杂程度”却没跟上。“知识没有跟上现实世界的发展,”卢萨尔迪说,“关键词是‘脱盲’。如果你是文盲,你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中生存,金融学也一样,金融盲也没有办法生存。”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教授刘易斯·曼德尔(Lewis Mandell)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金融教育对形式上的金融脱盲指标似乎没有任何影响——尽管令人困惑的是,它的确能够改善人们日后在生活中做出的金融决策。专家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部分原因,在于个人作出非理性金融决定和采取非理性行动,金融扫盲或许有助于防范这类危机再次重演。

财务和经济涉及收入,通俗表述即为金钱。对金钱,普通美国人时下所持的普遍态度和认识,依照约翰·布赖恩特的描述,可以归结为:“人人都想要它,却没有人懂得它。”为低收入者提供“动手能力,而非施舍”,无异于一场“银权运动”。布赖恩特说,在美国,“金钱是一项大禁忌,大家不会公开谈论它。这就是有人会以次级贷款形式举债的原因”。

次贷举债,一度让不少低收入阶层成员圆了住房梦,时下也让其中不少人面临无力支付高利率分期还款、房产可能遭放贷机构没收的困境。一些美国民众当初为购买住房而举借次贷时,按照布赖恩特的判断,并不了解分期还款额度会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加,也不明白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在交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相当低,因而需要承受超乎正常贷款项目的风险。

美国联邦储备局(以下简称美联储)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一系列数据:

——全美国范围内,高中学生中,能对个人财务和经济问题提供正确答案者平均仅为48.3%;

——同一批接受调查的样本中,认为从出生至就读大学的18年间股票市场收益一般高于银行储蓄收益者仅为16.8%;

——依美国法律规定,如信用卡失窃、窃贼透支1000美元,信用卡持有者即使通报信用卡发行商,依然可能分担至多50美元损失,却有将近53%的调查对象不知道此条例。能完整、准确作答者仅为13%。

这项调查每两年举行一次,迄今为第六次,所获结果不如2006年。两年前的调查中,能对个人财务和经济问题提供正确答案者平均为52.4%。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恶劣影响波及整个美国和全球金融业,影响美国以至全球经济,看似需由政府“救市”和“埋单”,实际却最终将由纳税人、即普通民众付出代价。布赖恩特认为“排除(放贷机构)贪婪以及金融解释误导因素,”他告诉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记者,“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知识)文盲,存在于广泛层面上。”正因如此,次贷危机之下,金融扫盲尤为必要。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曾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大楼内发表讲话,提及向年轻一代普及金融知识的意义。“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作好金融知识准备,”伯南克说,“对(改善)他们自身的福利而言必不可少,而对(维护)我们大家的经济前景而言则至关重要。”

他强调,“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严重问题,提醒大家意识到,个人从年轻时就熟悉金融知识是何等重要……他们可以更好地作出抉择,纵然金融市场日益复杂,也会有能力驾驭自如”。

美国人的消费信贷债务截至2006年累计达到2.4万亿美元,其中信用卡债务为8250亿美元。更令人吃惊、也常被学者引为全球经济失衡原因之一的数据是:美国人储蓄所占收入的比例2006年为-1%,创下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的储蓄率最低纪录。

财务管理技能必不可少,金融扫盲,并非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提出的课题。2007年3月2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民主党人鲁宾·伊诺霍萨正式递交一项决议案,提议设立“金融普及月”。这项决议案当时获得119名众议员附议支持。2007年4月17日,众议院全体成员投票表决,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这项决议,把每年4月确定为“金融普及月”,以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决议文本写道:“个人财务知识对确保个人管理现金、信贷和债务以及成为富有责任感的员工、一家之长、投资者、创业者、企业领导人和公民而言必不可少。”至于推广金融教育的针对性,决议文本写道:“个人财务管理技能和终身习惯形成于儿童时代”。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金融的发展,而金融的发展则离不开人们对金融的消费。但目前我国有诸多的“金融消费者”对金融这份“套餐”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搞不清自己拥有诸如“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等权利,弄不懂自己在消费过程中应知、应会的金融法规常识。由于金融知识的不普及,近几年来犯罪分子利用假存单、假支票、假货币等形式大肆进行金融诈骗活动,金融案件频繁发生。2000年,我国因金融案件而导致的直接损失高达近10亿元,比1999年翻了一番多。而这一切无不缘于在“金融消费者”中存在的“金融盲区”。2001年6月,我国河南省某县金融系统在“金融宣传月”活动中,印发600份货币知识问卷,选择300名农民和300名城镇居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流通几十年的人民币符号、尺寸、防伪标志等简单知识基本掌握的城镇居民占25%,农民仅有10%,掌握货币形态等知识的城乡居民不足5%。在同时进行的居民假币识别能力调查中,有15%的城乡居民略懂一些反假币知识,对反假币知识一无所知的城乡居民高达85%。

历史上许多次的金融危机都源于民众对金融的盲目,使得最初是金融危机,之后变成经济危机,最后成为了信任危机。实际上经济危机,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危机。如果民众不掌握金融常识,全球危机只会雪上加霜,所以“金融扫盲”迫在眉睫。